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和经验

中国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和经验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国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和经验

【阶段特征】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 1.成立和大时期

(1)成立后,在“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它首先致力于领导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这些斗争虽取得一些胜利,但“二七”惨案却使党人认识到要取得民主胜利,必须建立联盟,必须建立武装。

(2)“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统一战线的建立。统一战线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由于右派叛变和主要领导人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大失败。

2.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

(1)大失败后,转入低潮。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和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总方针。以夺取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的三大武装的受挫说明,在中国走式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在曲折的历程中,大胆创新,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但王明等人,受到国际的支持仍坚持城市中心论,盲目,冒险进攻,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长征,遵义会议从组织上和军事上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确立了的领导地位,开始走向成熟。

(2)1931年“九·一八”事迹和1935年的华北事变后,中日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的政治路线。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3.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党在统一战线、军事斗争、经济建设、政权建设和党风建设各方面都走向成熟,显示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这说明了老一辈家在探索中符合国情的思想。“七大”正式确立了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经过艰苦斗争,取得了抗战胜利。

4.战争时期

(1)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与反动派之间的阶级矛盾上升到主要矛盾。为争取和平民主,以的两手对付反的两手,粉碎了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全面内战爆发后,采取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及时展开战略和战略决战,最终取得了胜利。胜利前夕,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经过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新中国成立,从此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二、社会主义和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1949年至1952年,中国党领导完成了追剿反动残余、改革土地、抗美援朝、反,这些新民主主义的遗留任务。同时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银元之战”和“粮棉之战”,调整发展工商业,发展工农业生产等措施。1952年,政权巩固,经济恢复。

(2)1953年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并举。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至此,用社会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历史任务终于完成。

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三大改革完成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又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论十大关系》成为这种探索的开始。“”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次系统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及解决方式。但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规律和我国实际生产力水平,也由于对阶级斗争

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左”倾错误开始恶性发展。到1966年,在恶化的国际形势刺激下,最终发展成“文化大”,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6—1978年,一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实质是坚持实行“文化大”以来的“左”倾错误。全国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此后,从国情出发,党和国家开始了以调整生产关系为中心环节,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目标的经济改革,并实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在理论上,党通过历次代表大会,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我们党在经历了80年历程后,焕发出更加年轻的生命力。

【专题结构】

一、解决农民问题,建议统一战线 旧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要战胜这样强大的敌人,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只靠工人阶级来取得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建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方面,统一战线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统一战线是取得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因此,所谓统一战线问题,主要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

1.解决农民问题,领导农动

(1)大时期,广东在广州创办了农动讲习所,培养农动干部。 (2)大高潮时期,农动支持了北伐。只是由于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使农动受到压制,这也是大失败的原因之一。

(3)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根据地开展了土地,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农民踊跃参加红军。土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4)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形势,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双减双交”的土地。既减轻了地主的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又巩固了统一战线。

(5)随着战争的进行,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钢》,开展土地改革使一亿多农民获得土地。

(6)为彻底完成民主任务,从1950—1952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改,使三亿多农民获得土地,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7)1953—1956年,党引导农民实行生产合作化,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危害。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统一战线

历次统一战线概况表 名参加任 时 期 的方针 称 者 务 (第一次国共合作) 统一战线 国共两党和工①见“三大”的决定;②人阶级、农直接领导工农运动;③合作进行北民阶级、小伐战争;④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民族资产 阶级 进行国民大,反帝反封建军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两党和一切爱国抗日力量 ①见瓦窑堡会议;②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③团结一切爱国力量,进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④在敌后坚持抗战,持久抗战;⑤回击顽固派的高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坚持进步、反对倒退”;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又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战争时期 反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美、蒋的一展人民民主运动。召开中国人民政切力量和各治协商会议。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民族、华侨、宗教界、各人民团体 此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反蒋反美,全国 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总任务 人民民主统一路线 过 渡 时 期 实行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定期召开各级政治协商会议,发扬人民民主。1957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统一战线遭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 爱国统一战线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实行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旗帜。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 二、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建设)

1.大期间,从黄埔学生到北伐的国民军,许多党员成为武装力量的骨干。叶挺团发挥了北伐先锋的作用,为保证北伐胜利进军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党还没有掌握的,使党在右派反叛时,难于进行有效的回击而遭受严重的损失。血的教训使党从中认识到建立武装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八七”会议上,精辟地提出了“政权是由杆子中取得的”光辉思想。

2.“八一”南昌尽管打了的旗号,但它是创建人民的开始。领导的秋收的(工农军)经过改编,确立了党对的绝对领导。井冈山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为红色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后来,由于党内“左”倾军事冒险路线的错误,造成红军军事上的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对党和的领导权。

3.“八·一三”事变后,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八路军和新四军广泛开辟抗日根据地,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4.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组成了人民。经历了防御、、战略大决战,推翻了的反动统治。

5.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粉碎美国拼凑的“联合国”军,国内消灭了的残余,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人民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民成为保卫,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后盾。

三、关于党的建设 1.理论建设

中国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实践中坚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从领导民主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光辉思想——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1)思想

思想“是中国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党许多卓越领导人的宝贵思想都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贡献,而的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大失败后,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的道路,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标志着思想已经开始形成。抗日战争时期,思想得到了丰富发展而达到成熟,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思想被公认为党的指导思想。战争后期,思想继续发展,特别是建国后经济建设方面许多创造性的举措,如三大改造等,大大丰富了思想的思想体系。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下列观点是它的主要内容,其中思想、实事求是是理论的前提条件,也是这一理论的一条主线。

①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②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

③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 ④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 ⑤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 ⑥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

⑦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 ⑧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

⑨关于用“一国两制”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 ⑩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

关于按照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

党和其他政党关系的观点。

关于和平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 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廊,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

2.加强党风建设

(1)1942年,中国党开展整风运动。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通过整风,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还告诫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3)1951年,决定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官反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国家高级干部山和张子善堕落成大贪污犯被处决。

(4)1957年,发出指示,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5)新时期的党风建设就是要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是要把反腐创廉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专题启示】

1.1921—1949年,中国党在探索与斗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而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现成模式;党的领导路线的正确与否是成败的关键;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性选择。

2.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的经验也表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三大法宝。

3.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和建设的实践表明,任何的制订都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都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从思想理论的发展进程看,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封闭的,停止的,相反,真正的科学理论是开放的,发展的,不断完善的,它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又必须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重难点提示】

1.新民主主义与中国党民主纲领比较 相同之处:(1)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给人民民主权利。 (3)维护劳动者利益。 不同之处:党的民主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纲领,民主阶段之后,还有一个实现社会主义和主义的最高纲领,新三民主义中没有这些内容。

2.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及原因

(1)1924—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

(2)1927—1937年,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大失败。“八七”会议上,确立了“武装推翻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发动了武装,建立根据地,国共两党进入对峙时期。

(3)30年代,中日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内战基本停止,“八·一三”事变以后,国共双方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4)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主义支持下的反动派的矛盾就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一次由合作走向对抗,领导人民最终推翻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原因:第一是两党的根本性质,由于两党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利益,矛盾斗争有其必然性。第二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第三是国际环境和各种政治势力的态度。

3.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相同:(1)两次合作都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第一次是为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第二次是为解决。

(2)都是由首先倡导完成的,也是在表达了合作态度后完成的。 (3)国际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都对中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不同:

(1)名称不同:前者为统一战线,后者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背景不同:前文已述。

(3)形式不同:前者乃党内合作,后者及党外合作,合作,保证、政权的相对。

(4)我党处在不同的水平层次:前者幼稚,后者成熟。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参加的阶级、阶层更广泛。

(6)前者由于右派的叛变而破裂,后者虽存在矛盾的斗争,但还是坚持到最后,完成了历史使命。

4.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面临的三条道路及选择

(1)建立买办的封建政权。北洋军阀也好,新军阀也好,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严重脱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破坏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违抗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心愿。这就决定了整个反动统治不但不能长期地稳定地统治下去,而且最后必然被人民推翻。

(2)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这个阶级的代表人物为实现他们的理想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由于国内国际条件的不允许,他们鼓吹多年的中间路线最后只有破产。

(3)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三条道路、三种国家命运经过激烈斗争,只有第三条道路取得了最终胜利。因此,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5.在领导中国人民和建设的过程中的挫折及纠正

(1)1923年初,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是中国党领导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在国际指导下,倡建统一路线,掀起了国民大。

(2)1927年大失败。认识到必须要掌握的领导权,掌握的武装,开始发动三次武装。

(3)1927年三次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失败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4)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红军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的领导地位,开始走向成熟。

(5)1958年党发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场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60年党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召开七千会,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

(6)1966—1976年的“文化大”。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考题前瞻】

历年无不涉及本专题,各种题型都出现过。命题的重点主要是五四运动、大、抗日战争、战争、建国后生产关系的调整等。复习中应重点注意领导地位的确立、正确道路的选择、统一战线的发展、理论的形成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