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三语文测试卷(易)

初三语文测试卷(易)

来源:华佗小知识


初三语文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虔(qián)诚 纤(qiàn)绳 慰藉(jiè) 埋(mái)怨 B. 执拗(niù) 名讳(huì) 呱(gū)呱坠地 哂笑(shěn) C.栈(jiàn)桥 腆(diǎn)着 戛(jiá)然而止 折(shé)本 D.侥(xiǎo)幸 脊(jǐ)梁 明晃( huǎng)晃 陨(yǔn)落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迹,一泄千里。

B.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 C.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缪的画面。 D.这批无恶不作的法官,他们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面前,临驾于人民之上。 3.下列语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朱光潜在《谈读书》中谈到“多读书,读好书”是增长知识、提升修养的不二法门....。 B.智慧的人能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免重蹈覆辙....而悔之莫及。 C.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经常挂在嘴边的炙手可热....的话题。 D.邀游于艺术的海洋时,美虽然有时在印象中稍纵即逝....

,但仍能使人感怀。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B.临近中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C.为了避免海啸后不暴发传染病,世界各国和印度洋受灾地区地方做出了巨大努力。 D.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贤者能勿丧.耳 丧:丢掉 B.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 奉:侍奉

D.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得:得到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得之.则生 A. B. 人不知而.不愠 山水之.乐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

宫室之美 C. D. 皆以美于.徐公 不足为.

外人道也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A.令人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件不可以干呢?

B.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排解忧虑的坏事,哪一件不可以干呢? C.令人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排解忧虑的坏事,哪一件不可以干呢?

D.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件不可以干呢?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观点鲜明。开篇就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个生活常理为喻,引出了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舍生而取义”的结论。

B.文章论证严密。第一段先从反面论证“义”重于“生”,再从正面论证应以“义”为重,第二段用“一箪食,一豆羹”举例论证了“义”比“生”更重要。

C.文章论述有力。第二段通过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接受万钟”两个典型事例,突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气势充沛。如第二段反复使用“乡为身死而不受”这一句,形成排比,增强了气势,充分显示了说话人的义正词严和理直气壮。

三、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②锦江春色来天地, 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楼》)

③伤心秦汉经行处, ___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请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任选一首,在横线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

论静心 宋威

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

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

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10.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围绕“静心功夫”从何处来,文章是怎样展开论证的?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根据本文对“静心”的看法,简要分析下列任意一个人物。(3分) A.《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闻一多 B.《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 C.《邓稼先》中的邓稼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13.请以“错过”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所绘内容概括作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堪,南阳宛人也。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召拜郎中。三迁为谒者。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秋毫无私。慰抚吏民,蜀悦。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良久叹息。 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志美行厉. 厉:严重 B.成都既拔. 拔:(被)攻克

C.劝.民耕种 劝:鼓励 D.其仁以惠.

下 惠:施恩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张堪的行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有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11.(1)《格列佛游记》中,在利立浦特,格列佛表示:“我不愿做人家的工具,使一个自由、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正是基于这个理由,格列佛做了一件什么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填空。(2分)

托尔斯泰在其他作品中都没有描写过如此众多孩子和少年的心灵,每一颗青春的心都是一首歌,如泉水般纯洁,又如莫扎特的旋律般优美动人……

以上文段选自《名人传》。文中提到的这部作品是托尔斯泰的名著《 》,罗曼罗兰认为它的最大魅力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脚会记得路的暖

包利民

路是足迹的重叠,承载着太多足底与地面的相聚分离;路也是脚步的摇蓝,飘摇间将我们送上未知的归宿。

也曾回想近四十年的光阴历程,想找出走过最艰难的路是何时何境。便记起,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一年秋天,兴之所至,去拜访一个老同学。他住在离我的城市很远的一个村子,下了车,还有二十里的土路。天已渐暗,四周都是庄稼地,路渐渐隐没在夜色中。忽然下起了雨,身上湿透,也没有行人,仿佛长路之上,只有风雨同着我的脚步一同起落。

后来走进一大片荒甸,高高的茂草,路更是不见。便向着一个认为正确的方向走,于是踏进了一片沼泽地。雨越发大了,雷声滚滚,闪电偶尔划破夜空,转瞬即逝的眼前茫茫。只觉脚下全是泥水,有时一步迈出,便没了膝,费力将鞋从泥中拔出,接着便是下一步的深陷。

多年以后回想那个雷雨的秋夜,早没有了当初的艰难,却有着一种很暖的意境。觉得走过那样一段泥泞,却在心里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甚至会清晰地记得,当脚深陷进沼泽里时,那些泥的柔软。一如书中所说,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路也是如此,不管多崎岖坎坷,走过后回望,却是翠薇苍苍,神思无限。

就像那许多艰难的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身处其中彷徨痛苦,过后回忆,却觉得亲切无比,仿佛是一种幸福。一颗有希望的心,会记得每一个日子的美好,不管是明媚还是黯淡;而奔走的脚步,也会记得每一条路的温暖,不管是坦途还是曲折。

忽然想起一个一面之缘的人。那是在黑龙江边与他邂逅,他从远处走过来,背着巨大的旅行背包,手里还拄着一根木棍。走近了看,竟分辨不出多大年龄,长发凌乱,长须如杂草,身上满是风尘。见我坐在岸边,他便拿出相机给我拍了张照。然后在我身边坐下,点燃我递过去的烟,便老熟人般闲聊起来。眼前这人,竟比我还小上好几岁,他热爱徒步走全国,家在辽宁,这次是他徒步走黑龙江流域,从东至西。

也许是久未与人说话的缘故,他和我竟畅谈了近两个小时,八月的阳光照着眼前的一江流水,我仿佛看到了他一路风尘,走过那许多的无人区,那许多的艰险之地。问他怎么忍受长时间的疲累,怎么看那些危机四伏的地方,特别是,怎样排遣那分难捱的寂寞,他却笑,说,如果说什么理想梦想的,

3

太虚了,反正我就是想走,怎么说呢?如果有一段时间不出去走,就觉得两脚都痒,就想踏上那一片片土地。

在他的心里,在他的旅途中,没有寂寞,虽然有时好多天也见不到一个人影,他却可以自己对着空荡荡的天地说话,或者在本子上记下沿途所见所想。和他告别后,看他的身影消失在大江的遥远处,却仿佛听见他的足音响在我心里。我知道,他走过那么多的路,也许那些路不会记得他的身影,可他的脚步却会一直记得每一条路的触摸。

刚大学毕业的时候,辗转不定。那时和一个人合租一所房子,那是个很开朗的小伙子,却是残疾,只有一条腿。他拄着双拐却走得极快,他也是奔走着四处找工作,虽然一再被人婉拒,却一直没有放弃希望。他这样解释自己走得快的原因:两只脚的力量,现在都用在一只脚上了,不快都不行。由于有拐杖的支撑,他的每一步都是跨度极大,他就这样,曾经一步步从省城的学校,走回自己的乡下老家,走走停停,用了一周的时间。

难以想象,那么远的路,他是怎样跨越那许多的艰难,一如他在生活中,走过那许多难以想象的艰辛。可是大风吹不散笑容,他依然信心满满。我离开那个城市的时候,他也正离开,他去了一个偏远的山里小镇当老师。听说,他当初就在那里当过老师,而那条腿,也是在教室倒塌的时候,砸断的。

后来,好几年过去,他给我发邮件,说他过得很幸福。因为他一直觉得那条失去的腿在呼唤他,所以他回到了那里。他还说,他一直走得那么快,是因为那条看不见的腿一直都在向前走,他剩下的这条腿只好大步跟上。说起曾经走过的路,他很是感慨,一只脚承受的更多,也和大地接触得更有力。所以,他的足音才会更响亮。

一路的足音敲响着如歌的行板,深深浅浅的脚窝里盛满着盈盈的眷恋。想想走过的空间和时间,脚印也许早湮没在风尘里,身影也消散于流逝中,可是,那些过往,总会在忆起时漾满了穿透沧桑的暖意。所以,珍视着脚下的路,珍藏着脚板与大地接触时的每一份细微的感触,就算一路坦途健步如飞,惊起的尘埃也带着细细的芬芳;哪怕荆棘遍地碎石如刃,划破了脚磨起了泡,每一滴血里也藏着梦想的温度。

所以,不管走得快与慢,不管走得顺与逆,那些路,只要我们的脚曾走过,就会温暖一方情境。那种暖,是希望的燃烧,是梦想的绽放,也是回忆的无悔,更是生命的芬芳。不管多长的路,只要珍惜过每一步的前行,那么,我们的脚就会永远记得那份暖,我们的心就会永远充盈着感动与力量。

8.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请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对选文第4段划线句进行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第6段中加点字词的含义。(2分) 危机四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4段中作者“心里留下了深深的脚印”,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心里的“脚印”指什么,意在告诉我们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关于路的感悟,鲁迅在《故乡》中这样感叹:“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他们给了你什么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12.为更好地理解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某班级开展了“漫步历史长河,聆听诗词韵律”主题探究活动。现邀请你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1)甲小组同学关注了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出节目的几点变化。(4分)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2018年3月23日在央视科教频道首播,本季题库涵盖数百首经典诗词,、鲁迅创作的古体诗词首次的纳入题库范围。值得注意的是,节目组邀请了十位“非遗”传人拍摄视频短片,用剪纸、蛋雕、糖画、木雕等传统手工艺绝活为选手出题。同时,推出“诗词接龙”“组飞花令”两项全新玩法,难度升级。在节目互动上,开设了“中国诗词大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节目播出时,观众可通过随电视参与同步答题。此

外,节日组还制作了十集伴随式纪录片《诗词来了》,选取若干位特色选手,记录他们的诗意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乙小组同学搜集到的一则材料:

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仅比雷海为小一岁,但一个身价上亿,另一个却是“没出息”的外卖小哥,雷海为把本该“扑在赚钱上”的时间用来读诗,他一直随身携带《唐诗三百首》,等餐、休息的时候,就拿出来背。最终,这个平凡的外卖小哥,战胜了北大硕士,夺得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

在这则新闻下,有网友留言:雷海为算什么成功?一个连生活条件都还没改善的人,不想着怎么去雕钱,背这么多没用的诗词干什么?没钱就得现实点吧,没钱可没资格去追寻什么精神食粮!

你对此有不同看法,请跟帖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陈述理由,(4分)

你的跟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丙小组同学依据课内所学古代文学作品,表达了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请你结合上下文,将语段补充完整。(4分)

聆听先秦诗三百,我从《关雎》中感受到真挚爱情的味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味元朝散曲,我从《天净沙·秋思》中懂得了羁旅漂泊的愁绪。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