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经济学大作业

宏观经济学大作业

来源:华佗小知识
07121001古国宝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和对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宏观经济学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所在院系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数学与统计学院古国宝07121001郑耀群2013年12月18日07121001古国宝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和对策

论文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以迅猛的速度不断发展与壮大。自199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由“供给不足”型转向“需求不足”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消费本应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现实却是我国经济高增长主要是依靠高速的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和出口拉动下得以高速发展,导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起点,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需求不足主要是由于最终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引起的。

本文在综合论述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行梳理。根据国内学者专家的研究,归纳出我国影响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观点,并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收入分配差距、社会保障不完善、传统消费习惯影响等因素。最后,将上述理论和原因分析果相结合,希望能够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向居民消费转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费观念、加快城镇化步伐等方面发挥更大的经济效应,对经济发展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发挥更加积极地作用。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对策

07121001古国宝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和对策

目录

第1章导论...................................................................................11.1问题的提出...................................................................................1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第2章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22.1收入分配差距拉大.......................................................................22.2社会保障不完善...........................................................................32.3传统消费习惯影响.......................................................................3第3章结论与对策.........................................................................43.1调整收入分配向居民消费转移...................................................43.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73.3引导消费观念转变,加快城镇化步伐..........................................73.4结论...............................................................................................8参考文献.............................................................................................8

07121001古国宝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和对策

第一章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陷入低迷状态,各国净出口急速下滑,对主要靠出口拉动经济的国家,出口的减少,意味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丧失,国内经济增速急剧下滑。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中国不得不采取系列措施来扩大内需,确立消费需求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位置。据相关统计资料,我国的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不到40%,而美国超过了70%,世界平均水平为62%。

中国采取扩张的财政,投资4万亿元,通过支出来保持经济的增长,采取了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投资、三农扶持等一系列促进居民消费的措施,但国内居民消费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寻找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而找到刺激消费的措施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文通过对影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行梳理,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居民收入城乡、地区及居民之间和与居民之间分配不均;中国社会保障不完善;居民传统消费习惯影响等。归根到底,主要原因就是居民的消费倾向不足,从而引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启动国内市场需求已成为我国及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深入分析中国居民消费需求,逐步调整居民收入分配差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居民消费行为习惯,为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中低收入者消费倾向,刺激内需对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07121001古国宝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和对策

第2章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2.1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自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随着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增长,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城乡之间、东中西之间、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使得中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受到,他们的消费需求增长缓慢,从而造成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

根据相关统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山已经突破了0.4的警戒线,高达0.45以上。收入差距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目前我国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其中,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同时,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和行业差距。

表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对比(元)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770384729422104931175013786157811717519109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47626222936325535874140416151535919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相当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倍数

3.113.233.213.223.283.333.793.333.23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即随着收入的增加,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增加幅度要比低收入阶层增加的幅度要低。因此,城乡、地区、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越小,收入分配越均

-2-

07121001古国宝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和对策

等,消费倾向越高;反之亦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起中低收入群体比例增加,从而影响了我国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2.2社会保障不完善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保障固态化;第二,社会保障有漏洞;第三,社会保障种类不统一;第四,社会保障基余匮乏。

社会保险基金欠缴现象严重,造成部分人基本生活困难,消费能力下降。近年来,随着亏损企业的不断扩大,企业欠缴保险费现象非常普遍。据社会保障部门统计,企业实际缴费用只占应缴费用的比例大约为90%,这种情况造成部分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困难,即期消费能力下降。离退休以及失业人员社会保障资金落实不到位,导致这部分人生活困难,消费能力下降,对消费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

广大农村居民得不到社会保障,使其消费能力释放受到抑制。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仍以家庭保障为主,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对农民消费需求影响小,农村居民缺乏社会保障,再加上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因素,对农民的消费需求产生了抑制作用。

中国居民住房、教育、养老、医疗负担非常沉重,仅有的钱不敢花,并促使居民改变消费结构。住房方面,国际上公认的“合理房价”与居民家庭年均收入比为3至6倍,而中国房价奇高,相当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0至巧倍,中国居民只有负担高房价或高房租的选择。教育方面,国家教育投入少,居民承担就多。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收费标准高,不少城乡居民家庭难以承受。子女教育支出已成为城乡居民家庭的沉重负担。养老和医疗方面,享受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人口只有少部分。中国养老金覆盖了全部劳动力的25%左右,卫生费用只覆盖20%的人口。因此,沉重的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经济负担,挤压了其他方面消费的增长,该表了居民的消费结构。未来不确定性的增加,居民不得不勤俭节约,谨慎消费,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从而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2.3传统消费习惯影响

消费习惯是指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消费者共同参加的人类群体消费行为。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消费活动中相沿而成的一种消费风俗。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以节俭为传统美德。以中国和美国一个家庭的住房来看,中国家庭一生攒足钱才一买房,而美国家庭即使有钱,也喜欢通过银行贷款购买房子。目前,虽然随着消费信贷的逐渐推进,中国人传统上还是喜欢过着“无债一生轻”生活。中国居民消费习惯与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习惯存在不同。

-3-

07121001古国宝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和对策

第一,中外文化的差异。在凯恩斯《通论》中所提到对货币谨慎需求中,居民为了应对养老、医疗、教育等未来预期及意外大额消费而进行的常见储蓄动机中,遗产动机被列在倒数第二的位置,可见遗产动机在西方居民储蓄动机中的影响较小。这与他们的文化、法律密切相关的。然而,对于中国居民来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则是天经地义的事,父债子也同样是延续千年的思想。在中国人看来,父母的就是子女的,子女的也就是父母的。所以在中国法律中没有征收遗产税的条款,这也促进了父母为子女储蓄的动机。

第二,居民的生活习惯差异。中国人喜欢先苦后甜、厚积薄发的保守生活方式,而美国人则是先消费后买单的代表。正如上文提到的,在同等条件下的中美两个家庭,在购房问题上,中国家庭普遍选择攒钱再买房,而美国家庭大都是先买房再付款。由单个家庭转向整个社会面,中国的消费便比美国推迟了一代人的时间。

第三,在子女问题上,尤其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普及,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希望与寄托,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居民家庭在收入提高后首先想到的是不能让孩子重复自己的人生轨迹,使得孩子的消费需求一般都被优先保证。中国父母更多地是考虑孩子未来的生活,为了给孩子的未来积蓄资本,在刚有孩子时便开始勤俭节约地积累财富。子女可以全部继承父母的遗产的习俗使他们不会担心未来的财富会有所损失。相反的是,美国父母考虑更多的则是现在的生活。他们会为了自己和孩子现在有好的生活条件而提前消费、购房,而不是像中国父母那样等孩子长大了才为他们买房,由此形成了美国人为现在而生活,中国人为未来而生活,美国人为自己而消费,中国人为孩子而消费的现象,这也是导致了中国消费需求的不足的原因所在。

第3章结论与对策

3.1调整收入分配向居民消费转移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可支配收入部分对消费具有决定意义,但可支配收入能否转化为消费关键在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他指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率高达90%以上,而高收入家庭的消费率较低,城市和农村高收入家庭的消费率大约在50%左右,这就意味着高收入家庭每年的近50%以上的收入用于储蓄和积累。显然,从促进居民内需推动经济发展出发,通过收入分配应当向低收入群体转移。因此应着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在初次分配上要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同时加大在分配的力度,通过财政调节居民收入的分配差距状况,加大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补

-4-

07121001古国宝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和对策

贴,提高最低生活保证和最低工资标准。1、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有关统计,农民收入每增加1%,农村消费需求增长1.8%。农村每消费1元,国民经济将增加消费2350元。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拉动我国消费需求的关键。中国农业是一个低效益的产业,迫切国家的保护经济扶持。应大力增强对农业的投入,一方面,加大农业基础建设力度,尤其是水、电、路的建设。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灾害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居民易受到因此带来的严重损失。因此,国家应健全农业生产灾害补贴与保险制度,降低农业损失。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建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健全农村信贷、社保等机制。总之,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中国的农村消费需求将迈上一个新台阶。2、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培育和提高居民的购买力。要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收入线、失业人员生活补助费等。需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还可以从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战略高度出发,在和资金上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减轻农民负担。

3、提高最低生活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我国的分配理论和分配方式经历了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再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演变过程。它调动了人们投资和提供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以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供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党的“”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方针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目标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第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任务是形成制度完善、有

-5-

07121001古国宝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和对策

效、比例合理、关系协调的收入分配格局,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通过收入再分配,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地区的收入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差距。对贫困阶层,应当加强社会救济力度,对城市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

4、加强技能培训补贴,促进就业水平

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科技含量的提高,人力资本的逐步攀升,以及农村可耕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下降,原来集中在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大量释放出来。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个农村劳动力物化在农产品中的劳动量每年不超过80个劳动日,中国农村每年新增大约1700万的剩余劳动力。因此,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现状,就必须有效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人员通过培训补贴项目,真正达到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的“提高技能、促进就业”的宗旨。通过相关培训,劳动力具有了一定的专业技能,提高就业水平的同时工资收入也随之增长,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渐提高。5、缩小行业差距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前者的行业平均工资是后者的4.7倍。如果从细分行业来看,我国2008年的行业收入差距超过巧倍。目前,我国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大都高于低收入行业职工平均工资2一3倍及以上,若是加上福利待遇等其他收入,那这个差距还会更大。当然,不少垄断行业企业内部分配关系也不尽合理,有的垄断行业内部分配差距偏大,临时工、劳务派遣工等收入很低,有的垄断行业普通职工收入也不高;但从平均数来看却不低,与别的行业收入差距很大。

针对垄断行业的不合理高收入,可以采取多方面措施,实施综合治理。一是推进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二是在根本打破垄断之前,采取定价,对其进行监管。三是调整垄断行业利润和股权收益上缴制度,采取多种渠道使垄断利润回报社会。四是控制垄断行业内部收入分配。规范其用工制度,调整垄断行业内部分配关系,逐步扭转同工不同酬的现象。6、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

积极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形成

-6-

07121001古国宝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和对策

创业一就业一收入一消费的良性互动。鼓励创业,扩大就业,中小型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拉动民间投资和地区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面对我国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第一,城镇就业者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第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覆盖。第三,符合条件的住房救助、医疗救助、失业救助全覆盖。大致可按如下几点重点着手:

1、为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应提高社会保障意识。现阶段不仅要提高普通居民的社会保障意识,而且要提高相关管理部门的社会保障意识。2、国家应积极探索并设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障项目、医疗救助项目和教育救助项目,这对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刺激消费将起到积极作用。3、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和运行效果最终要通过保障程度来体现。

4、当然,社会保障制度成功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保障制度运行法制化。目前要尽快建立《社会保障基本法》以及《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医疗保障法》等专门法律,以提高社会保障的立法层次和强制执行力;同时,增加行规、部门规章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配套和衔接。

5、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保障之前一直是城镇居民的,但从2008年以来在部分农村地区逐步试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到2011年全国农村全部推行。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农村居民以一定的保障,为消费需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

3.3引导消费观念转变,加快城镇化步伐

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创造新的消费群体。要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不断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繁荣和发展小城镇经济。加快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打破户籍壁垒,推动农民到小城镇落户。城镇化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第一,城镇化有利于拉动投资需求;第二,城镇化有效扩大了住房消费需求;第三,城镇化注重生态文明和人居质量。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就人口比例看,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2011年全国第六次人日普查结果显示,城乡构成,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城镇化步

-7-

07121001古国宝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和对策

伐加快,有利于逐步改变消费行为模式、行为方式。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转移过来的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及习惯逐步被城镇居民所影响。再此同时,大力推进消费信贷,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目前,国际上的个人信贷性消费已占整个消费的40%左右,有的甚至达70%以上。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不足10%,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农村市场逐步提高流通领域的信用、培育农民对家用电器等的消费意愿,以便刺激消费需求,带动经济的发展。

3.4结论

在国内外学者专家相关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分析得出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收入分配差异、社会保障不完善、居民传统消费习惯影响等因素。收入分配差距弓}起的消费不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不均衡;社会保障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不全面、城乡保障不均衡、社会保障基金匾乏等;居民传统消费习惯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舍得花钱。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产生由来己久,采取综合措施来逐步增加居民收入,引导居民消费理念,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城乡、地区、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通过社会保障安全网已解居民消费后顾之忧,从而增加居民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带动我国总需求增加,从而加快我国经济良性循环。

通过目前相关措施和的推行,居民家庭在收入增加、税收减少、教育支付减少等的推行下,居民的消费心理逐渐趋于乐观。同时,中国部门在推行相关同时加强监管力度,改善宏观环境,从而有效地提高居民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求不足原因研究一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国民经济管理,2009(2)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3)叶德磊.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宗华.我国目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J).山东大学学报,2004(5)(5)马强.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4(5)(6)LouisKuijs,“InvestmentandSavinginehina”,TheWorldBankpoliey

ResearehWorkingPaper,no3633,June2005:LouisKuijs,“HowwillChina'sSaving一investmentBalaneeEvolve?”TheWorldBankChinaResearehPaPer,no.5,May2006

(7)国家统计网:http://www.stats.gov.cn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