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自命题科目初试大纲
(2013版)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二〇一二年九月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58信号与系统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信号与系统》中连续和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重点考察在时间域和变换域建立信号与系统的数学模型、信号分析、求解系统输出以及对系统本身性能判定的方法,具备通过上述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信号与系统》是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一门入门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连续和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理解在时间域与变换域建立信号与系统的数学模型、信号分析、求解系统输出以及对系统本身性能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并能加以灵活应用。 本课程介绍连续时间系统、离散时间系统、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信号的采样与恢复等基本内容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信号与系统分析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强学生利用该知识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内容 1、基本概念 1)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分类和表示方法 2)奇异信号及其基本性质, 3)信号的基本运算、自变量的变换 4)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2、线性时不变系统时域分析 1)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2)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概念 3)卷积积分与卷积和的基本运算 3、线性时不变系统频域分析 1)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傅里叶分析方法 2)连续时间信号傅里叶级数分解和傅里叶变换的物理意义 3)连续时间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性质和LTI系统对复指数信号的响应计算方法 4)从基本变换对出发、灵活运用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求解傅里叶变换(包括反变换) 5)系统的频率响应及有关滤波等概念, 6)信号的幅度调制、 4、信号的采样与恢复 1)采样的基本理论 2)采样定理以及采样后输出信号的频谱特点 3)零阶保持采样 4)信号的采样与恢复,欠采样造成的信号混淆。 5、拉普拉斯变换 1)连续时间LTI系统的S域分析方法 2)双边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的概念以及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 3)根据信号时域特点正确地判断其拉普拉斯变换的收敛域 4)从基本变换对出发、灵活运用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求解拉普拉斯变换(包括反变换)的方法; 5)连续时间LTI系统的系统函数H(s)对系统基本特性的表征 6)运用双边或单边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系统(包括具体电路)的响应 7)连续时间LTI系统的方框图表达、系统函数和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相互间的转换。 6、z变换 1)离散时间LTI系统的Z域分析方法 2)双边Z变换的定义、收敛域的概念以及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与Z变换的关系 3)根据序列时域特点正确地判断其Z变换的收敛域 4)从基本变换对出发、灵活运用Z变换的基本性质求解Z变换(包括反变换)的方法 5)离散时间LTI系统的系统函数H(z)对系统基本特性的表征 6)运用双边或单边Z变换求解系统的响应 7)离散时间LTI系统的方框图表达、系统函数和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描述相互间的转换。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单项选择题(15分) 计算题(75分) 证明题(30分) 作图题(30分) 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翻译硕士X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翻译硕士X语》作为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的外国语考试,其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进行MTI学习所要求的外语水平。
二、考试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一种测试应试者单项和综合语言能力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MTI考生应具备的外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外语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的技能。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具有良好的外语基本功,认知词汇量在10,000以上,掌握6000个以上(以
英语为例)的积极词汇,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2. 能熟练掌握正确的外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 3.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外语写作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各项试题的分布情况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以下部分: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外语写作等。总分为100分。
I.词汇语法 1. 要求
1)词汇量要求:
考生的认知词汇量应在10,000以上,其中积极词汇量为6,000以上,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2)语法要求:
考生能正确运用外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 2. 题型:
多项选择或改错题
II. 阅读理解 1. 要求:
1)能读懂常见外刊上的专题文章、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等各种文体的文章,既能理解其主旨和大意,又能分辨出其中的事实与细节,并能理解其中的观点和隐含意义。
2)能根据阅读时间要求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 2. 题型:
1) 多项选择题(包括信息事实性阅读题和观点评判性阅读题)
2) 简答题(要求根据所阅读的文章,用3-5行字数的有限篇幅扼要回答问题,重点考查阅读综述能力)
本部分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选材体现时代性、实用性;重点考查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理解观点的能力;对阅读速度有一定要求。
III.外语写作 1. 要求:
考生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撰写一篇400词左右的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该作文要求语言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当,主题鲜明,段落切分符合篇章逻辑。 2. 题型:命题作文
《翻译硕士X语》考试内容一览表 序号 1 2 3 共计 考试内容 词汇语法 阅读理解 外语写作 题型 多项选择或改错 1) 多项选 2) 简答题 命题作文 分值 30 40 30 100 时间(分钟) 60 60 60 180
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X语翻译基础》考试大纲
一. 考试目的
《X语翻译基础》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察考生的外汉互译实践能力是否达到进入MTI学习阶段的水平。
二、考试性质及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基础翻译能力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的范围包括MTI考生入学应具备的外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外汉两种语言转换的基本技能。
三、 考试基本要求
1. 具备一定中外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2. 具备扎实的外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功和基本应用能力。 3. 具备较强的外汉/汉外转换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外汉/汉外转换能力。试题分类参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二个部分:词语翻译和外汉互译。总分150分。
I. 词语翻译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准确翻译常见中外文术语或专有名词。
2. 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写出题中的30个汉/外术语、缩略语或专有名词的对应目的语。汉/外文各15个,每个1分,总分3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II. 外汉互译 1. 考试要求
要求应试者具备外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初步了解中国和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译文忠实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通顺,用词正确,表达基本无误;译文无明显语法错误;译文整体效果一致;外译汉速度每小时250-350个外语单词,汉译外速度每小时150-250个汉字。
2. 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所给的文章,外译汉为250-350个单词,汉译外为150-250个汉字,各占60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X语翻译基础》考试内容一览表 序号 题 型 1 词语 翻译 外汉 互译 外译汉 汉译外 外译汉 汉译外 题 量 15个外文术语、缩略语 或专有名词 15个中文术语、缩略语 或专有名词 两段或一篇文章, 250-350个单词。 两段或一篇文章, 150-250个汉字。 —— 分值 15 15 60 60 150 时间(分钟) 30 30 60 60 180 2 总计 —— 全日制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各语种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学校将根据考生参加本考试的成绩和其他三门考试的成绩总分来选择参加第二轮,即复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具备一定中外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2. 对作为母语(A语言)的现代汉语有较强的基本功。 3. 具备较强的现代汉语写作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能力。试题分类参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百科知识、应用文写作、命题作文。总分150分。
I. 百科知识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对中外文化、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中外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2. 题型
要求考生解释出现在不同主题的短文中涉及上述内容的25个名词。每个名词2分,总分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II. 应用文写作
1. 考试要求
该部分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和场景写出一篇450词左右的应用文,体裁包括说明书、会议通知、商务信函、备忘录、广告等,要求言简意赅,凸显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2. 题型
试卷提供应用文写作的信息、场景及写作要求。共计4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III. 命题作文
1. 考试要求
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800词的现代汉语短文。体裁可以是说明文、议论文或应用文。文字要求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 当,段落切分符合逻辑,主题鲜明,文笔优美。 2. 题型
试卷给出情景和题目,由考生根据提示写作。共计6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答题和计分
要求考生用钢笔或圆珠笔做在答题卷上。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内容一览表
序号 1 2 6 题型 百科知识 应用文写作 命题作文 共计: 25个选择题 一段应用文体文章,约450个汉字 一篇800汉字的现代汉语文章 题量 分值 50 40 60 150 时间 (分钟) 60 60 60 180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111单独考试政治理论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00分 一、总体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和三大理论的关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二、内容及比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思想 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理论 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改革的全面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选择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推进政治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深化政治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鉴本内容。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文化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亚。 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口 3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简答题:50% 分析题:50%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241法语(二外)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00分 一、总体要求 紧扣《大学法语教学大纲》,测试学生对法语基础语法、词汇等掌握程度,考查学生运用法语基础知识进行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语法方面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法语语言体系中主要的词法和句法,词汇方面要求学生具备2800个左右的基本词汇量。 二、内容 1.语法结构和词汇 主要测试学生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能力。命题参照大纲要求,范围涉及名词、形容词的性数变化,动词、代词、冠词的正确使用等;词汇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词汇量,熟知一些固定搭配,能区别近义词,同音词和形近词。 2.用动词的适当时态、语态形式填空 时态、语态是大学法语二外教学的重点、难点。该题考查学生对其熟练程度,范围涉及大学法语二外课本中学到的所有重要时态和语态,要求时态语态正确选择,动词变位拼写规范,过去分词恰当配合。 3.阅读理解 该题考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阅读了解材料的主旨大意,是否能迅速而准确地获取信息,是否能理解文章的细节以及是否能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与推理的能力。文章的语言难度适中,题材多样,词汇量适中,文章背景知识应能为学生理解。 4.介词填空 要求学生在理解语境、语义的基础上,填写适当的介词。 5. 法译汉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法语基础知识,在语篇理解的基础上,翻译一篇250字以内的法语短文。要求理解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 6.汉译法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法语词汇、语法知识,翻译汉语短句。要求译句达意、语法正确、拼写规范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45分) 填空题(20分) 翻译题(35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242德语(二外)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00分 一、总体要求 紧扣英语专业学生德语二外教学大纲,重点考查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德语基本的词法和句法以及初步的翻译能力。按照大纲要求考生应掌握2400个左右的基本词汇,其中1400个单词要求复式掌握。语法方面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的词法和句法,并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 二、内容及比例 1.词汇和结构 重点测试考生对所学词汇与结构的运用能力。考试范围涉及名词、代词、形容词的变格形式和各格的基本用法;常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以及常用介词的主要用法;了解词形、词义、语义、常用的搭配、同义词、反义词的区别与辨认等。 2.语法基础 重点测试考生运用德语基本语法的综合能力。范围涉及动词直陈式主动态和被动态的五种时态及其基本用法;第一、第二虚拟式的形式及其基本用法;简单句、并列复合句、主从复合句的结构和成分;不定式和分词的基本用法等。 3.阅读理解 重点测试考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要求考生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题思想;了解所读材料的事实和主要细节;能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既能理解个别单句的意义,也能理解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论以及能领会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阅读部分包含两到三篇短文。阅读材料的题材广泛,可以包括人物传记、社会、文化、日常生活及科普知识等内容,考生在阅读后回答问题,选择正确答案,判断正确与否。 4.综合语言应用(包括汉译德、德译汉) 重点测试考生德语的综合技能和知识,涉及到阅读理解、词汇量、逻辑思维以及汉语知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德译汉,要求考生能把难度略低于所学课文的德语短文,段落,句子译成汉语,理解正确,通顺、译文达意。汉译德,主要考核考生综合应用所学基本语法知识的德译汉的翻译能力。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35分) 填空题(10分) 阅读理解(选择题或判断题)(20分) 翻译题(句子或段落翻译)(35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243日语(二外)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0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标准日本语》初级下及中级上中出现的词汇(约3000个)和主要语法知识,具备运用这些词汇和语法进行综合阅读理解和翻译的能力(包括日译汉、汉译日)。 二、内容 1.文字与词汇 考查考生在日语词语的读音、书写、意义、应用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2.日语基础语法知识 内容包括:用言活用形及时、体、态的用法;各类助词、助动词及补助动词的用法;形式名词、形式用言的用法;常用副词及接续词的用法;常用敬语的用法;各种句型及惯用型的用法。 3.日语知识综合运用 1)文章阅读理解 把握主旨和大意;了解用以阐述主旨的事实和有关细节;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领会材料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翻译(日译汉、汉译日) 日译汉:考查考生运用所学日语知识正确理解日语原文段落,并用汉语正确表述原文内容的能力。 汉译日:考查考生运用所学日语词汇和句型正确表达汉语句子的能力。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1.单项选择题(55分) 2.填空(包括助词填空、用言适当形式填空、完成句子等)(10分) 3.翻译题(35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244英语(二外)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00分 一、总体要求 本大纲参照日语专业本科生英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的相关规定制定。要求考生英语综合水平达到大学英语六级,英语词汇量达到4000-4500单词以上,掌握基本语法知识,具备一定的翻译、写作、阅读理解能力。 二、内容 1.阅读理解 阅读方面,要求考生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理解隐含的意思;既理解事实和细节,也能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和信息转换。 2. 语法基础 语法方面,要求考生掌握主谓一致关系、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句型、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用法、动词不定式和分词的用法、各种时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强调、倒装、平行结构等。 3.词汇与结构 词汇方面,要求考生掌握4000基本常用词汇,了解词形、语义、常用的搭配、同义词、反义词等。主要测试考生对所学词汇与结构或水平相当的词汇与结构的运用能力。 4、语言应用(包括完形填空、翻译、写作) 主要测试考生在语篇水平上的理解能力、英汉互译的能力以及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完形填空、英汉/汉英互译、以及根据命题作文等。测试的形式是:1)在一篇 150 字左右的文章中, 根据上下文选择符合语法和句意的正确的词填入空白处;2)把阅读文章中出现的重点或难点句子,根据上下文翻译成通顺的汉语(短句翻译或补全句子翻译);3)根据要求完成命题作文。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65分) 填空题(10分) 翻译题(10分) 作文题(15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288单独考试英语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00分 一、总体要求 本大纲参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相关规定制定,为参加我校硕士研究生(单考)入学考试的考生提供参考。要求考生英语综合水平达到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统一考试所要求的水平。 二、内容 1.阅读理解 阅读方面,要求考生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理解隐含的意思;既理解事实和细节,也能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和信息转换。 2. 语法基础 语法方面,要求考生掌握主谓一致关系、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句型、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用法、动词不定式和分词的用法、各种时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强调、倒装、平行结构等。 3.词汇与结构 词汇方面,要求考生掌握4000基本常用词汇,了解词形、语义、常用的搭配、同义词、反义词等。主要测试考生对所学词汇与结构或水平相当的词汇与结构的运用能力。 4.语言应用(包括完形填空、翻译、写作) 主要测试考生在语篇水平上的理解能力、英汉互译的能力以及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完形填空、英汉/汉英互译、以及根据命题作文等。测试的形式是:1)在一篇 150 字左右的文章中, 根据上下文选择符合语法和句意的正确的词填入空白处;2)把阅读文章中出现的重点或难点句子,根据上下文翻译成通顺的汉语(短句翻译或补全句子翻译);3)根据要求完成命题作文。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65分) 填空题(10分) 翻译题(10分) 作文题(15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二、内容 第一章 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 理解传播媒介 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 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 1. 传播媒介的界定 2. 传播媒介的类型 第二节 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 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 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 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第三节 媒介的社会影响 一、媒介与政治 二、媒介与经济发展 三、媒介与社会文化 四、媒介与国际关系 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 1. 效果与效果研究 2. 媒介与说服 3. 媒介与议程 4. 媒介与教养 第四节 社会中的媒介 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 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第二章 媒介的形态与发展 第一节 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一、口语传播 二、书写传播 三、印刷传播 三、电子传播 四、数字多媒体传播 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 第二节 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 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 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 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 第三节 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 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 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 1.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2.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3.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4.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三章 媒介内容生产 第一节 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 一、媒介制度 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 2. 媒介制度的类型 二、媒介产业 1. 作为产业的媒介业 2. 媒介产业的特点 3. 媒介产业的全球化 三、媒介组织 1. 媒介组织的类型 2. 媒介组织的结构 3. 媒介组织的管理 第二节 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 一、报纸的生产 1. 报纸的选题与策划 2. 报纸的采访与编辑 3. 报纸的版面设计 4. 报纸的出版发行 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 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 2.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 3. 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 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 1.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 2.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 第三节 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 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 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 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 第四章 媒介伦理与法规 第一节 媒介伦理知识 一、媒介伦理概述 1. 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 2. 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 二、媒介伦理的失范 1. 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 2. 媒介管理中的寻租 3. 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 4. 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 第二节 媒介法规与 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 1. 媒介与:煽动、泄密、危害统一 3. 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 二、媒介与权利 1. 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 2. 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 3. 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 三、媒介产业的与法规 1. 报刊业管理规制 2. 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 3. 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 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建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例分析和论述题为主,少用或不用名词解释、填空等题型。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 二、内容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该科目考试从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出发,力求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在新闻传播实务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以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112室 考试涉及新闻采写与编辑、新闻评论写作、广告业观察与分析等内容。《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该科目考试从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出发,力求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在新闻传播实务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以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考试涉及新闻采写与编辑、新闻评论写作、广告业观察与分析等内容。 能够掌握新闻传播实务的基本理论,并能付诸实践,能够很好地完成采写编评及广告业分析等活动。 考试为闭卷笔试,主要是依据所给材料完成策划、写作和分析等任务。 I. 新闻采写与编辑 依据材料完成新闻采访策划、新闻改写、标题制作、稿件配置、写作案语等任务。 II. 新闻评论写作 依据所给材料写一篇新闻评论。 III. 广告业观察与分析 依据所给材料,利用中外新闻理论,按要求进行分析。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试题类型包括据材料分析与写作、据材料写作和材料分析题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对《数学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用数学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 集合与函数 1) 实数集R、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稠密性,实数集的界与确界、确界存在性定理、单调有界性定理、闭区间套定理、Bolzano-Weierstrass定理、Cauchy收敛原理. 2)R上的距离、邻域、聚点、界点、边界、开集、闭集、有界(无界)集、R上的闭矩形套定理、Heine-Borel定理(有限覆盖定理)以及上述概念和定理在R上的推广. 3) 函数、映射、变换等概念及其几何意义,隐函数概念,反函数与逆变换,反函数存在性定理,初等函数以及与之相关的性质. 2. 极限与连续 1) 数列极限、收敛数列的基本性质(极限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不等式性质). 2) 数列收敛的条件(Cauchy准则、迫敛性、单调有界原理、数列收敛与其子列收敛的关系),极限lim(1)e及其应用. nn2n601 数学分析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1nn3)一元函数极限的定义、函数极限的基本性质(唯一性、局部有界性、保号性、不等式性质、x1迫敛性),Heine归结原则和Cauchy收敛准则,两个重要极限limsinx1,lim(1x)e及x其应用,计算一元函数极限的各种方法,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阶的比较,记号O与o的意义,多元函数重极限与累次极限概念、基本性质,二元函数的二重极限与累次极限的关系. 4) 函数连续与间断、一致连续性、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局部有界性、保号性),有界闭集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一致连续性). 3. 一元函数微分学 1)导数及其几何意义、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导数的各种计算方法,微分及其几何意义、可微与可导的关系、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 2)微分学基本定理:Fermat定理,Rolle定理,Lagrange定理,Cauchy定理,Taylor公式(Peano余项与Lagrange余项). 3)一元微分学的应用: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凸函数及其应用、曲线的凹凸性、拐点、渐近线、函数图象的讨论、洛必达(L'Hospital)法则、近似计算. 4. 多元函数微分学 1) 偏导数、全微分及其几何意义,可微与偏导存在、连续之间的关系,复合函数的偏导数x0x与全微分,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方向导数与梯度,高阶偏导数,混合偏导数与顺序无关性,二元函数中值定理与Taylor公式. 2) 隐函数存在定理、隐函数组存在定理、隐函数(组)求导方法、反函数组与坐标变换. 3) 几何应用(平面曲线的切线与法线、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 4) 极值问题(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条件极值与Lagrange乘数法。 5. 一元函数积分学 1)原函数与不定积分、不定积分的基本计算方法(直接积分法、换元法、分部积分法)、有理 函数积分:R(cosx,sinx)dx型,R(x,ax2bxc)dx型. 2)定积分及其几何意义、可积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xii、可积函数类. )3)定积分的性质(关于区间可加性、不等式性质、绝对可积性、定积分第一中值定理)、变上限积分函数、微积分基本定理、N-L公式及定积分计算、定积分第二中值定理. 4) 无限区间上的广义积分、Canchy收敛准则、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f(x)非负时af(x)dx 的收敛性判别法(比较原则、柯西判别法)、Abel判别法、Dirichlet判别法、无界函数广义积分概念及其收敛性判别法. 5)微元法、几何应用(平面图形面积、已知截面面积函数的体积、曲线弧长与弧微分、旋转体体积),其他应用。 6. 多元函数积分学 1)二重积分及其几何意义、二重积分的计算(化为累次积分、极坐标变换、一般坐标变换). 2)三重积分、三重积分计算(化为累次积分、柱坐标、球坐标变换). 3)重积分的应用(体积、曲面面积、重心、转动惯量等). 4)第一型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的概念、基本性质、计算. 5)第二型曲线积分概念、性质、计算;Green公式,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6)曲面的侧、第二型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Gauss公式、Stokes公式,两类线积分、两类面积分之间的关系. 7)含参量正常积分及其连续性、可微性、可积性,运算顺序的可交换性.含参量广义积分的一致收敛性及其判别法,含参量广义积分的连续性、可微性、可积性,运算顺序的可交换性. 7. 无穷级数 1)数项级数 级数及其敛散性,级数的和,Cauchy准则,收敛的必要条件,收敛级数基本性质;正项级数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比较原则、比式判别法、根式判别法以及它们的极限形式;交错级数的Leibniz判别法;一般项级数的绝对收敛、条件收敛性、Abel判别法、Dirichlet判别法. 2)函数项级数 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Cauchy准则、一致收敛性判别法(M-判别法、Abel判别法、Dirichlet判别法)、一致收敛函数列、函数项级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3)幂级数 幂级数概念、Abel定理、收敛半径与区间,幂级数的一致收敛性,幂级数的逐项可积性、可微性及其应用,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函数的幂级数展开. 4)Fourier级数 三角级数、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2及2l周期函数的Fourier级数展开、 Beseel不等式、Riemanm-Lebesgue定理、按段光滑函数的Fourier级数的收敛性定理.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填空题:(15%) 简答题:(55%) 计算题:(30%)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602 高等数学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考生在未来的研究领域中应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掌握高等数学考试大纲所列基本内容;理解高等数学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能够较熟练地运用高等数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并解决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内容 1. 函数、极限、连续 1) 函数的概念、性质及表示法、数列极限、函数极限; 2) 无穷小和无穷大,无穷小与函数(数列)极限的关系,无穷小与无穷大的关系; 3) 函数(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极限的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 4)函数的连续性,函数的间断点及其间断点的分类,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 一元函数微分学 1) 导数概念,导数的基本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隐函数的导数; 2) 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相关变化率问题; 3) 微分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微分的运算法则,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函数的线性近似; 4) 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以及导数的应用; 3. 一元函数积分学 1)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基本的积分方法,定积分的概念; 2) 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两类广义积分,定积分的几何与物理应用。 4. 常微分方程 1)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阶微分方程,可降阶的高阶方程,高阶线性微分方程; 2)用微分方程解简单的几何与物理问题。 5. 空间解析几何 1)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向量,向量及其线性运算,向量的乘法; 2)平面,空间直线,曲面与空间曲线。 6. 多元函数微分学 1)多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高阶偏导数,多元复合函数的高阶偏导数,隐函数求导公式(包括方程组的情形),方向导数和梯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2)偏导数的应用,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最大值、最小值问题,条件极值、拉格朗日乘数法。 7. 多元数量值函数积分学 1) 二重积分(直角坐标和极坐标)及其应用,三重积分(直角坐标、柱面坐标和球面坐标)及其应用,第一型曲线积分及其应用; 2) 第一型曲面积分及其应用。 8. 多元向量值函数积分学 1) 第二型曲线积分及其应用,两类曲线积分之间的关系; 2) 第二型曲面积分及其应用,两类曲面积分之间的关系; 3) 格林公式,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9. 无穷级数 1)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与性质,正项级数判敛,交错级数,莱布尼兹定理,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 2) 幂级数,函数的泰勒级数收敛于该函数的充要条件,函数 、sinx、cosx、 、 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一些简单函数的直接展开法和间接展开法,傅里叶级数。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24分) 填空题(24分) 简答题(27分) 计算题(75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613 分子生物学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手段与方法,熟悉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重点考察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掌握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系。 二、内容及比例 1、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功能。 2、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DNA复制的特征、DNA复制过程及参与的酶和因子、端粒与端粒酶与DNA的复制、DNA复制的和细胞周期;转录作用及其特点、RNA聚合酶及启动子、转录作用的机制、转录作用的抑制剂、转录初始产物的加工、逆转录作用、遗传密码、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等。 3、基因表达:基因表达的生物学意义、基因表达的有序性、内外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原核和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的基本特征、核小体与化学修饰在基因表达中的作用、与转录相关的DNA和蛋白质(顺式元件、反式因子)、DNA-蛋白质识别和结合的结构特征、DNA重排与免疫多样性等。 4、DNA损伤、修复和重组:DNA损伤的原因、类型、修复和重组机制。 5、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分子克隆操作常用的工具酶的特性(性内切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反转录酶,DNA连接酶,T4多核苷酸激酶,末端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分子克隆常用的DNA载体的特点和用途(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病毒载体,原核表达载体,真核表达载体)、分子克隆的基本程序(目的基因的来源和分离、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基因序列导入细胞、克隆基因的筛选与鉴定、克隆基因的表达)、基因敲除和定点诱变技术、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的构建方法和用途。 6、瘤相关基因,包括癌基因的概念、癌基因的分类与功能、原癌基因激活的几种常见方式、抑癌基因的概念和重要的抑癌基因的功能。 7、基因组学: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基本知识、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后基因组研究。 8、细胞通讯与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细胞通讯方式、信号分子的分类、细胞表面受体的分类(G蛋白偶联受体、酶偶联受体和离子通道受体)及其结构特点,细胞内受体的信号转录机制,cAMP、cGMP、IP3、DG、Ca2+及CaM及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途径。 9、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方法、基因治疗及其应用。 10、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三、题型及分值 名词解释:20% 填空题:20% 选择题:20% 简答题:40%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614 单独考试心理学综合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300分 一、总体要求 心理学综合考试涵盖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内容及比例 第一部分:普通心理学 200分 一、普通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过程 、 情绪、情感和意志 能力与人格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2. 具体研究方法 (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1. 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代哲学的影响;生理学的影响。 2. 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认知学派。 二 感知觉 (一)感觉与知觉概述 (二)知觉的特征 (三)空间知觉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五)错觉 三、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二)注意概述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 四、记忆 (一)记忆概述 (二)感觉记忆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四)长时记忆 (五)内隐记忆 五、思维 (一)思维概述 (二)概念 (三)推理 (四)问题解决 (五)创造性思维 (六)表象和想像 六、动机与意志 (一)动机概述 (二)需要 (三)动机理论 (四)意志行动 七、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二)情绪的生理机制 (三)表情 (四)情绪理论 八、能力 (一)能力概述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三)能力的理论 (四)能力形成与发展的个体差异 九、人格 (一)人格概述 (二)气质与性格 (三)认知风格 (四)人格理论 (五)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二部分 社会心理学(100分) 一、 总论 (一) 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对象和任务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分析;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二)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档案研究、心理测验和相关研究。 二、 社会化过程 (一) 社会化概述 1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 2社会化的特点; 3 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 (二)社会化的因素 (三)社会化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三、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定义及其分析;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意识发生与形成的指标;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青年期自我意识的特征。 四、 亲社会与攻击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 (二)攻击行为 五、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概述:社会认知的定义及其分析;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印象的形成:第一印象;个人好恶是对人印象形成的主要依据;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社会认知的偏见:偏见的特征;个人偏见的分类、无意偏见形成的心理因素;社会偏见及其形成的心理因素。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归因的定义及其分析;海德、维纳和凯利的归因理论;归因偏差。 六、 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概述:态度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社会态度的形成:服从、同化和内化过程。 社会态度的转变:转变方法及实验分析;态度转变与逆反心理;态度转变的主客观条件;社会态度转变与均衡理论:P-O-X模型、A-B-X模型、认知失调理论及其比较。 社会态度的测定:总加量表法;社会距离尺度法;语义分析法;投射法、生理反应法。 七、 从众与服务 从众:从众定义及其分析;从众行为的影响方式;从众的实验研究;从众的影响因素。 众从:众从定义;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 服从:服从的定义及其与从众、众从的区别;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八、 群体心理及其影响 群体的分类:群体的不同分类。 群体规范:定义;群体规范的形成、压力和作用。 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的定义及分析;群体凝聚力产生的条件及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社会助长作用与致弱作用;群体活动人数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群体讨论与决议对个体的影响。 三、题型及分值 1、选择题:10% 2、简答题:30% 3、原理应用:30% 4、论述题:30%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615日语水平测试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日语水平测试主要考查考生文字、词汇、阅读理解、文章分析、写作等日语基础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检查考生是否达到日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和日本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评价考生所具备的日语综合能力和水平的基本标准。 二、内容 1.日语文字、词汇(包括日语当用汉字的读法、写法、词汇解释、填空)。 2.语法,包括助词、助动词、形式名词、各类活用词等。 3.阅读与理解 1)要求根据阅读内容选择正确答案或按要求列出答案,归纳文章要义、解释关键词或内在含义,根据提示进行论述等; 2)选材原则:体裁多样,包括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等;题材广泛,包括社会、历史、文化、地理、日常生活、科普知识等。 4.文章分析:包括篇章结构、语言技巧、语法、惯用句解释、文体分析等。 5.日语写作:要求完成一篇约500日文字符的作文。 6.日汉互译:日语约500文字,汉语约300字。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70分) 填空题(20分) 作文题(30分) 日汉互译(3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616 公共管理综合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社会保障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土地行政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构建起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二、内容 《社会保障概论》部分 1. 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 1)社会保障的涵义; 2)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自的特点; 3)社会保障的功能。 2.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 2)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思想理论依据; 3)社会保障制度的多种制度模式的构成。 3. 席卷全球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世界上不同类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改革思路与对策;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背景、方向和措施。 4. 社会保障基金 1)社会保障基金的涵义、分类,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渠道和方式; 2)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5. 社会保障管理 1)间社会保障管理责权划分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 社会保障管理; 3)我国社会保障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思路、措施。 6. 社会保障水平 1)社会保障水平的涵义、特点及意义; 2)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城乡结构。 7. 社会保障法 1)社会保障法的涵义及特征,社会保障法的历史发展; 2)社会保障法的原则、内容和形式; 3)社会保障争议的涵义、社会保障的行政争议和劳动争议处理方式。 8. 社会保障中的责任 1)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理论依据与思想流派; 2)责任模式与责任种类; 3)社会保障中我国责任的演变、现状及其合理界定。 9. 老年社会保障 1)老年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重要性、我国老年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 2)现代老年社会保障的基本类型; 3)现代老年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与实施方式、我国老年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土地行政学》部分 1. 土地行政的涵义及其特点、功能 1)土地行政的基本涵义、土地行政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土地行政的内容、特点与功能。 2. 土地行政历史沿革 1)新中国土地行政的主要内容; 2)新世纪我国土地行政的变革及其原因。 3. 土地行政理论基础 1)土地行政理的基础理论 2)土地行政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行政管理学理论基础。 4. 土地行政制度 1)政治制度及其对土地行政制度的影响 2)土地制度在我国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5. 土地行政对象 1)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涵义 2)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目标和对策 3)土地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6. 土地行律 1)土地行律的立法意义、土地行律的发展过程; 2)土地行律的基本内容。 7. 土地行政 1)土地及其体系和分类; 2)我国土地的现状和问题。 8. 土地行政管理 1)土地行政管理的历史沿革; 2)土地行政管理的涵义、类型和影响因素以及土地行政管理机构的类型和特征; 3)土地行政管理改革进展及发展趋势。 《教育经济与管理》部分 1. 教育概述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2)教育的基本形态、教育制度的涵义和特性。 2. 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 1)市场经济下的几种教育观念、市场经济引发的高等教育改革; 2)如何从我国教育市场的非均衡性分析教育公平问题、我国教育市场呈现非均衡态势的原因、教育资源配置与实现社会公平的对策。 3. 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管理 1)教育需求及影响教育需求的因素、教育供给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 2)教育供求均衡的涵义、我国教育供求均衡的原则对策。 4. 教育成本管理 1)教育成本的涵义及教育成本的构成和计量; 2)教育成本分析方法; 3)教育成本控制的原则和程序。 5. 教育投资管理 1)教育投资比例,理解教育投资的筹措、分配和使用; 2)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原则和方法、教育投资结构合理化的标准和实现途径、我国教育投资的管理。 6. 教育收益管理 1)教育收益的涵义、教育收益的计量; 2)提高教育收益的途径。 7. 教育产业管理 1)教育产业的涵义和特征; 2)教育产业管理的原则、发展趋势。 8. 教育行政管理 1)教育行政的涵义、类型、问题及其改革发展对策; 2)教育与法规的涵义和特点、教育督导的涵义和建立教育督导制度的意义、教育督导的原则与步骤、教育评价过程和方法。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辨析题:30分 简答题:50分 案例分析题:20分 论述题:5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621英语水平测试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根据英语专业本科高级阶段教学大纲有关要求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主要考查考生词汇、阅读理解、文章分析、翻译、写作等英语基础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内容 1.阅读理解 主要测试考生语篇水平上的综合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概括与推理判断能力、英文文字表述能力、阅读速度以及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有5-7篇的阅读文章,共20道的多项选题,要求考生根据阅读内容选择适当的答案。 2.词汇与句子结构 1)主要测试考生对所学词汇与结构或水平相当的词汇与结构的运用能力; 2)着重测试考生对所学词汇与结构的多种词性、词义搭配、易混词、难词等的认知能力。 3.完形填空 主要测试考生在语篇水平上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句型、结构、词汇、词组和习惯用语。测试的形式是:在两篇 150 字左右的文章中,各留有10个用横线标出的空白,每处空白为一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词汇或词组的用法及搭配关系,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词填入空白处。 4.语言应用(包括解释、翻译、改错等) 1)句子解释或句子复述:在1篇500字的短文中,有10个划线的长句和难句,要求考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章中的长句和难句; 2)英译汉:对一篇500字左右的英语文章中的划线部分进行翻译(划线部分的长度大约为150字),或者翻译大约200字的英语段落; 3)汉译英:翻译长度约为300汉字左右的段落; 4)句子结构或词汇搭配改错:共有10个句子,每句中有一处错误,要求找出错误,并对错误的地方给出正确答案。 三、题型及分值 选择题(60分) 填空题(20分) 翻译题(50分) 解释与改错题(2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623 新闻传播理论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新闻传播理论是传播学专业必考科目。其总体要求是达到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及格及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比较扎实的新闻传播史论基础,以利于进一步深造。主要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二、内容 新闻理论部分: 1、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政治、经济与新闻的关系 2、新闻事业的性质与特点、功能与效果 1)新闻媒介的特性和属性 2)新闻事业的功能、效应以及传播效果 4、大众传媒与社会、文化:大众传媒和社会的关系 5、新闻自由、新闻法规:新闻自由和新闻法规 6、新闻媒介的运行与管理模式 1)三大运行 2)媒介的内部管理 3)媒介经营 7、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新闻的真实性、指导性与党性 8、新闻选择:新闻选择的标准 9、中国的新闻改革:三次跨越 10、新技术与新媒体: 1)互联网的特点及发展; 2)网络新闻报道形态 传播理论部分: 1、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2、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各种类型的传播及其特点: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过程与机制 4、大众传播特点与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特点与社会功能 5、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传播制度与社会控制;媒介规范 6、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新媒体 7、大众传播的受众概念;接受动机、受众权利;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使用与满足”理论 8、传播效果研究 :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2)沉默的螺旋”理论; 3)“培养”理论; 4)“知沟”理论;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9、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10、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经验学派;批判学派 媒体的法规部分: 1、 我国媒体法规管理体系 2、媒介与知识产权 3、媒体法规的贯彻与执行 4、 WTO与我国媒体法规的发展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名词解释(30分) 简答题(45分) 论述题(45分) 应用题(3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625 学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程度,要求考生掌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 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 1)与宪政的概念; 2)的结构与主要特征; 3)现代宪政的基本价值和原则。 2. 的制定修改和发展 1)近代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2)近代中国宪政历程中的主要事件; 3)新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主要事件; 4)制宪权的性质; 5)修改的、方式和程序。 3. 的监督、实施与解释 1)监督的含义、范围与; 2)我国监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3)解释的含义、特征、意义、机构、效力与方法。 4. 总论 1)的内涵、基本性质、享有主体与侵害主体; 2)的类型; 3)的保障与界限; 4)规范的效力。 5. 分论 1)自由权的主要内容及我国的立法规定; 2)社会权的主要内容及我国的立法规定; 3)平等权的主要内容及我国的立法规定; 4)基本权利扩张的主要内容。 6. 选举与政党 1)民主的概念 2)民主选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 3)政党的概念、职能与作用、政党的地位; 4)中国当代政党制度的主要内容; 5)中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7. 立法机构 1)立法机关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2)立法机关的组织与职权; 3)立法机关的会议制度和议事程序。 8. 行政机构 1)行政机构的组织原则、组织形式、任期、议会对行政机构的监督; 2)我国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 3)行政权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4)我国行政机构的职权的内容; 5)紧急状态的涵义、类型; 6)紧急状态的宣布、终止与持续; 7)紧急状态中行政权的特殊性。 9. 司法机构 1)司法权的含义; 2)我国的司法组织与机构设置; 3)最高人民的司法权、行政管理权与司法哲学; 4)司法机构与党、、、媒体的关系; 5)我国的法官制度与检察官制度。 10. 与地方关系概论 1)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及主要模式; 2)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形态; 3)地方自治的概念、类型; 4)与地方关系的结构; 5)对地方的控制方式。 11. 中国的与地方关系 1)中国与地方关系的特殊性; 2)改革与地方分权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 3)行政区划及其调整的主要内容;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5)处理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 12.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港澳基本法的结构和内容; 2)特别行政区与国家机关的关系的特殊性; 3)特别行政区居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主要内容; 4)特别行政区政治的特殊性。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名词解释(30分) 辨析题(20分) 简答题:(40分) 论述题:(30分) 案例(或材料)分析题(3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688单独考试高等数学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数学素质。理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并运用高等数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内容 4. 函数、极限、连续 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2) 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 、 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初等函数、 函数关系的建立; 3)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限和右极限,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 4) 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5. 一元函数微分学 1)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2)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 3) 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 ; 4)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 高阶导数 、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5) 微分中值定理 、 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数单调性的判别、 函数的极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函数图形。 6. 一元函数积分学 1)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基本积分公式,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 2) 定积分中值定理、 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 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3)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4) 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反常(广义)积分 定积分的应用。 7. 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 1) 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向量的混合积、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两向量的夹角、 向量的坐标表达式及其运算; 2) 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向余弦、 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 3) 平面方程、直线方程、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夹角以及平行、垂直的条件、 点到平面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4) 球面、柱面、旋转曲面、 常用的二次曲面方程及其图形、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曲线方程。 8. 多元函数微分学 1) 多元函数的概念、 二次函数的几何意义, 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 2) 有界闭区域上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3) 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 二阶偏导数、方向导数和梯度、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 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 ; 4) 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 多元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简单应用。 6. 多元函数积分学 1) 二重积分与三重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和应用; 2) 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格林(Green)公式,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3) 二元函数全微分的原函数, 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 4) 高斯(Gauss)公式、斯托克斯(Stokes)公式、散度、旋度的概念及计算; 5) 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应用。 7. 无穷级数 1) 常数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概念,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级数的基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几何级数与p级数及其收敛性; 2) 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定理,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 3) 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幂级数的和函数,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 4) 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函数的傅里叶(Fourier)系数与傅里叶级数,狄利克雷(Dirichlet)定理, 函数在[,],[l,l]上的傅里叶级数, 函数在[0,],[0,l]上的正弦级数和余弦级数。 8. 常微分方程 1)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2) 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伯努利(Bernoulli)方程、 全微分方程、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3)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高于二阶的某些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简单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欧拉(Euler)方程 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32分) 填空题(24分) 计算题(54分) 应用题(20分) 证明题(2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一、总体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研究和全面了解西方行政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西方行政学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内容,能够分析西方行政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内容 1.西方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 1)西方行政学的产生; 2)西方行政学的发展历程:提出与创立时期,正统时期,批评与转变时期,应用与发展时期,挑战与创新时期,总结与探索时期。 2.威尔逊的行政学说 1)威尔逊行政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威尔逊的主要行政思想: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行政的实质,行政学研究的历史渊源,行政学研究的方法,人事行政的思想,行政监督的思想; 3)对威尔逊行政思想的评价。 3. 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1)古德诺行政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古德诺的主要行政思想: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述;对政治与行政应如何协调的途径探索,法外调节,的改革; 3)对古德诺行政思想的评价。 4.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泰罗科学管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业管理方面,组织管理方面,管理哲学方面; 3)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 4)对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评价。 5.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1)法约尔一般管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法约尔一般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管理的定义,管理的14条原则,管理教育; 3)对法约尔一般管理思想的评价。 6.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1)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权威结构理论与组织类型分析,官僚制的特征、优缺点; 3)对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评价。 7.怀特的理论行政学思想 1)怀特理论行政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怀特理论行政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对行政学行政对象和范围的界定,行政环境思想,行政组织思想,行政协调思想,人事行政思想,行政伦理思想,行规思想,行政监督思想; 3)对怀特理论行政学思想的评价。 6 西方行政史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8.古利克的一体化行政思想 1)古利克的一体化行政思想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 2)古利克的一体化行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中的角色,行政部门在中的作用,科学与行政的关系; 3)对古利克的一体化行政思想的评价。 9.厄威克的系统化行政管理原则 1)厄威克的主要学术著作和管理思想; 2)对厄威克管理思想的评价。 10.福莱特的动态行政管理理论 1)福莱特的主要管理思想:群体原则,情境规律; 2)对福莱特管理思想的评价。 11.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学说 1)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组织本质,组织三要素,管理人员的职能,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说,组织平衡论,权威接受论,组织决策论; 2)对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的评价。 12. 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 1)西蒙行政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行政学研究方,行政决策论,行政组织理论; 2)对西蒙行政学思想的评价。 13.沃尔多的综合折中行政观 1)沃尔多行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传统行政学的评论,传统行政学的思想框架与哲学基础,对传统行政学的批判; 2)沃尔多对当代公共行政学的评价; 3)沃尔多的公共行政研究领域。 4)对沃尔多综合折中行政观的评价 14. 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说 1)里格斯行政生态学说的主要内容:行政生态观,三种行政模式,五种行政生态要素; 2)对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说的评价。 15.新公共行政学 1)新公共行政学的产生背景与基本含义; 2)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对效率至上观的批判,对社会公平价值观的提倡,对政治-行政两分法的突破,动态、开放组织观; 3)对新公共行者学的评价:理论贡献,影响。 16.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1)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的主要内容; 3)对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的评价:意义贡献,局限性。 17.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 1)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2)目标管理理论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18.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 1)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公共选择理论界定,方,分析; 2)对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评价:对我国管理的启示。 19.奎德的分析理论 1)奎德的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的必要性、要素、过程、政治因素; 2)对奎德的分析理论的评价。 20.奥斯本的企业家理论 1)奥斯本的企业家理论产生的背景; 2)奥斯本的企业家理论的主要观点:本质含义、基本特征、改革的十项原则; 3)对奥斯本的企业家理论的评价。 21.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 1)新公共服务理论产生的背景; 2)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基础; 3)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涵; 4)对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评价。 22.罗森布鲁姆的多元公共行政观 1)公共行政概念:基本内涵、特质; 2)多元公共行政观:管理视角、政治视角、法律视角。 23.西方行政学发展趋势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1.辨析题(30分) 2.简答题(45分) 3.案例分析题(25分) 4.论述题(5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690 中国近现代史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掌握自1840年至1949年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主要内容和新的研究成果,能够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内容及比例 (一)中国近代史部分 1.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历次侵略战争及其前因后果 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历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2.中国争取民族、反抗封建压迫的运动和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成败;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成败,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内容。 3.辛亥时期 辛亥的背景、酝酿、爆发的直接动因、胜利成果及其失败表现和失败原因;辛亥时期的文化。 4.北洋军阀时期 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运动、张勋复辟、运动;英俄在、的活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中中西文化的论争。 (二)中国现代史部分 1.从五四运动到大失败,南京国民政权建立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其成就;中国党成立;二大与民主纲领制定;北洋军阀的混战;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左中右三派的分化、戴季陶主义的出现与的文化转向;西山会议与“二大”;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关税特别会议和法权会议;“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及各党派的纷争;东北易帜;收回教育权运动。 2. 南京国民统治初期 第一、、国民方面 实施“训政”;南京国民的政治制度;编遣会议;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和扩大会议;国民的经济建设方针;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党方面 党的三大和根据地的创建;论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中国道路理论的探索与实践;六届四中全会与王明路线统治全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及长征;反对张国焘另立“”的斗争。 第三、中间派别的政治主张 第三党、国民改组派、派、乡村建设派、中国托派。 第四、日本侵略及其中国的反抗 “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沦陷;的抗日主张;的“攘外必先安内”;日本的进一步侵略与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华北事变即国内政治关系的变化;“一二.九”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酝酿;西安事变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五、30年代中前期的思想文化 “党化教育”;“新生活运动”和“本位文化建设”。 3.抗日战争时期 第一、正面抗战方面: 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和淞沪会战;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太原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失利;国民的战时经济。 第二、敌后游击战与抗日根据地 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红军改编和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创建和抗日政权建立。 第三、抗战相持阶段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正面战场的持久战;相持阶段国共关系;百团大战、皖南事变;延安整风运动、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第四、抗战时期中美、中英关系 中国战区;中美英军事合作;美英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第五、抗日时期后方的思想文化 国民的新县制建设;思想战线的论争,《中国之命运》的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第六、抗战阶段 豫湘桂战役;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国共两党的战后建国方略;六大、党七大;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4、国共内战时期 第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政治关系的演变 重庆谈判;美国调解国共关系和政治协商会议 第二、全面内战爆发 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制宪国大”和国民的改组。 第三、人民转入战略 《中国人民宣言》发表;区的土地改革;农村和城市工作方针;十二月会议。 第四、南京国民在覆灭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北平和平谈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简答题:60分 分析题:9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691 政治学原理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了解中外政治学研究历史和现状,把握政治学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熟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观察、思考和分析现实问题。 二、内容 1、政治学研究对象和发展 1).政治学的对象、范围、结构、学科地位和研究方法; 2).马克思主义对政治学的贡献; 3).现代以前的政治学研究: 各自依据的主题、内容、特点及其对比 4)现代的西方政治学: 历史发展、有研究方法、学科领域、政治理论与发展趋势; 5)、政治学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 2、阶级与 1).阶级与的基本概念:阶级、、改良、改革等; 2).剥削阶级社会的阶级与; 3).无产阶级国家的阶级与。 3、国家形式 1).国家形式的基本概念; 2).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及国家形式;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和国家形式的特点及其对比。 4)、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和国家结构形式。 4、制度 1).机构的基本概念; 2).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制度; 3).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 5、政党制度 1)、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基本制度;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类型、特点及功能;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内容、依据、特点、优点等。 6、行政与人事 1)、行政管理与人事制度的基本概念; 2)、资本主义国家的官僚制度; 3)、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与人事制度。 7、政治参与 1)、政治参与的基本概念:含义、功能、地位、形式等;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历史发展、基本形式、社会作用等。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性质、特点、内容、形式;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种类、功能、现状等。 8、政治文化 1)、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 政治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政治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政治文化的类型。 2)、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 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 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 加强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9、民族与宗教 1)、民族与宗教的基本概念: 民族的定义、民族的形成与融合; 宗教的起源、种类; 民族、宗教与国家。 2)、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和宗教; 3)、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和宗教。 10、时代与国际关系 1) 、把握时代的基本特征: 时代的含义与划分标准; 马克思主义分析时代和国际关系的主要观点; 2) 、当代国际关系: 影响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当代国际格局的演变和主要特点。 3) 、中国的对外: 中国对外的发展; 中国对外的基本原则; 中国对外的主要内容。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简答题:50% 论述题:20% 分析题:30%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692 数学物理基础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对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线性代数,分析力学及热力学与统计力学中基本概念的掌握与解决具体物理问题所需要使用的方法的掌握。 二、内容 1.微积分(20%) (1)一元函数微分学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高阶导数;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函数图形的描绘;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弧微分;曲率的概念;曲率圆与曲率半径。 (2)一元函数积分学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基本积分公式;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定积分中值定理;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牛顿一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反常(广义)积分;定积分的应用。 (3)常微分方程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伯努利(Bernoulli)方程;全微分方程;可用简单的变量代换求解的某些微分方程;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高于二阶的某些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简单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欧拉(Euler)方程;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4)多元函数微分学 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有界闭区域上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 二阶偏导数;方向导数和梯度;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多元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简单应用。 (6)多元函数积分学 二重积分与三重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和应用;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格林(Green)公式;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二元函数全微分的原函数;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高斯(Gauss)公式;斯托克斯(Stokes)公式;散度、旋度的概念及计算;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应用。 (7)幂级数 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幂级数的和函数;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函数的傅里叶(Fourier)系数与傅里叶级数。 2.复变函数(20%) (1)复数与复变函数 复数;复平面上的点集;复变函数。 (2)解析函数 解析函数的概念与柯西黎曼条件;初等解析函数。 (3)复变函数的积分 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柯西积分定理;柯西积分公式及推论;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 (4)解析函数的泰勒级数 复级数的性质;幂级数;解析函数的泰勒级数;解析函数零点的孤立性及唯一性定理;最大模原理。 (5)解析函数的洛朗展式与孤立奇点 解析函数的洛朗展式;解析函数的鼓励奇点;解析函数在无穷远点的性质。 (6)留数 留数;用留数定理计算复积分;辐角原理及应用。 3.线性代数(20%) (1)矩阵 矩阵的概念;矩阵的线性运算;矩阵的乘法;方阵的幂;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矩阵的转置;逆矩阵的概念和性质;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伴随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矩阵的秩;矩阵的等价;分块矩阵及其运算。 (2)向量 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等价向量组;向量组的秩;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的秩之间的关系;向量空间及其相关概念;维向量空间的基变换和坐标变换;过渡矩阵;向量的内积;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正交规范化方法;规范正交基;正交矩阵及其性质。 (3)线性方程组 线性方程组的克莱姆(Cramer)法则;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和解的结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解空间;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3)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相似变换、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及相似对角矩阵;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其相似对角矩阵。 4.分析力学(20%) (1)运动方程 广义坐标;最小作用量原理;自由质点的拉格朗日函数;质点系的拉格朗日函数。 (2)守恒定律 能量;动量;质心;动量矩;力学相似性。 (3)正则方程 哈密顿方程;罗斯函数;泊松括号;作为坐标函数的作用量;正则变换;刘维尔定理;哈密顿-雅可比方程;分离变量。 5.热力学与统计力学(20%) (1)热力学基本定律 温度及物态方程;准静态功;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卡诺定理;热力学温标;克劳修斯等式和不等式;熵与热力学基本方程;熵差计算;熵增加原理的简单应用、不可逆过程的判断。 (1)均匀物质热力学性质 内能、焓、自由能和吉布斯函数;Maxwell关系及简单应用;基本热力学函数的确定;特性函数;平衡辐射的热力学;磁介质系统热力学;电介质系统热力学;开系热力学基本方程。 (1)相变理论 单元二相系统的平衡,两相的转变;临界现象;复相系的平衡性质、相律、相图;朗道连续相变理论;理想气体的化学反应、平衡条件;热力学第零三定律 (1)波尔兹曼分部 粒子配分函数;热力学量的玻耳兹曼统计表达式;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热容量;理想气体的熵;能量均分定理,气体和固体热容的经典理论;气体热容的量子理论。 (1)量子统计学 考试内容:热力学量的统计表达式;弱简并玻色气体和费米气体;光子气体;固体比热;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气体;热电子发射 接触电势差 泡利顺磁性;量子霍尔效应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20% 填空题:20% 简答题:20% 计算题:40%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04 行与行政诉讼法学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行与行政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行学的基本概念 1)行政、行政权、行的概念; 2)行学的特点。 2.行的法源 1)行源的含义; 2)行制定法法源的主要内容; 3)行非制定法法源的主要内容。 3.行的基本原则 1)行基本原则的含义、性质、功能; 2)依法行政原则、越权无效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比例原则的主要内容; 3)正当法律程序的主要内容。 4.行学与行学的历史发展 1)我国行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2)行学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5.行主体概述 1)行主体的涵义、资格要件; 2)行政组织法的主要内容与体系。 6.行政机关 1)行政机关的含义、性质、特征与分类; 2)行政机关的职责、职权与管理手段; 3)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 7.其他行政主体 1)其他行政主体的含义与种类; 2)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与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的含义、法律地位; 3)行政委托的含义,受委托组织的含义、条件与法律地位。 8.公务员 1)国家公务员的概念、分类以及法律地位; 2)公职关系的概念及其发生、内容与消灭。 9.行政相对人 1)行政相对人的概念及分类; 2)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 10.行制监督 1)行制监督的概念及其与行政监督的区别和联系; 2)行制监督主体的种类及监督内容。 11.行政行为概述 1)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标准; 2)行政行为模式化的内容。 12.抽象行政行为 1)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范围、合法要件; 2)行政立法行为的概念、性质; 3)制定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行为的概念。 13.具体行政行为 1)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与合法要件的内容; 2)具体行政行为的错误和违法(瑕疵)的含义及其效力。 14.行政处理(一)——依申请行政行为 1)行政处理与依申请行政行为的概念; 2)行政许可的概念、种类、作用; 3)《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3)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确认、行政裁决的概念与特征。 15.行政处理(二)——依职权行政行为 1)依职权行政行为的内容和概念; 2)行政规划、行政命令、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的概念与特征; 3)行政处罚的概念、特征、种类、作用; 4)《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16.行政主体实施的其他行为 1)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17.行政程序 1)行政程序的概念、分类及价值; 2)现代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18.行政救济概述 1)行政救济的概念、分类; 2)各种行政救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9.行政复议概述 1)行政复议的概念、特征; 2)行政复议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的内容。 20.行政复议范围 1)可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 2)不能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 21.行政复议法律关系主体 1)我国立法规定的行政复议机关与主管机构; 2)我国立法规定的行政复议参加人。 22.行政复议的程序 1)行政复议的申请与受理程序; 2)行政复议审理的方式、审理依据、举证责任以及各类复议决定的具体内容。 23.行政诉讼概述 1)行政诉讼的概念、性质、功能; 2)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3)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24.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1)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方式; 2)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主要内容。 25.行政诉讼的管辖 1)行政诉讼管辖的概念; 2)我国立法有关级别管辖、地域管辖、裁定管辖与管辖异议的规定。 26.行政诉讼参加人 1)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概念、特征及内容; 2)行政诉讼原告、被告及第三人的认定。 27.行政诉讼证据 1)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分类及种类; 2)立法有关行政诉讼举证责任与证明标准的规定; 3)立法有关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规定。 28.行政诉讼程序 1)诉、诉权的概念、种类; 2)立法有关行政诉讼一审程序的主要规定; 3)立法有关行政诉讼二审程序的主要规定; 4)立法有关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的主要规定。 29.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 1)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概念及其特点; 2)立法有关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规定。 30.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与决定 1)行政诉讼判决、裁定、决定的概念与区别; 2)行政诉讼判决的种类及其适用条件。 31.涉外行政诉讼 1)涉外行政诉讼的概念、特征和法律渊源。 32.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1)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特征、种类; 2)立法有关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范围及当事人的规定。 33.行政赔偿与国家赔偿 1)行政赔偿、国家赔偿的概念、特征; 2)立法有关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的规定。 34.行政赔偿范围 1)行政赔偿范围的含义、确定方式与设定标准; 2)立法有关行政赔偿范围的规定。 35)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1)立法有关行政赔偿请求人的规定; 2)立法有关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规定。 36.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 1)立法有关行政赔偿方式的规定; 2)立法有关行政赔偿计算标准的规定。 37.行政赔偿程序 1) 立法有关行政赔偿请求的提出、受理与处理的规定; 2) 立法有关行政赔偿诉讼的规定; 3) 立法有关行政追偿程序的规定。 38.行政补偿 1)行政补偿的概念和种类; 2)立法有关行政补偿的范围与方式的规定。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名词解释(30分) 辨析题(20分) 简答题:(40分) 论述题:(30分) 案例(或材料)分析题(3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05新闻传播实务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新闻传播实务是传播学专业的重要科目。要求掌握新闻传播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新闻报到的采写编评,并具备相关能力。 二、内容 新闻采访部分: 1、新闻采访写作概述 1)采访的特点; 2)采访的形式 ; 2、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3、发现与判别新闻 1)新闻敏感; 2)新闻价值; 3)新闻. 4、记者的思维方式: 1)特殊的思维方式; 2)逆向思维; 3)发散思维; 4)统摄思维. 5、记者的修养:作风修养;知识修养;技能修养;职业道德修养 6、采访的阶段 1)第一阶段:明确报道思想;获取最新线索;做好采访准备; 2)第二阶段:创造访问条件;掌握提问技能;主持调查座谈;强化视觉功能;重视听觉功能;强调当场笔录; 3)第三阶段:深入采访;仔细验证材料;迅速整理笔记;积累多余资料。 新闻写作部分: 1、新闻报道体裁 1)新闻报道体裁的演变; 2)新闻报道体裁的类型; 3)新闻报道体裁分类的依据。 2、新闻主题与材料 1)新闻主题; 2)新闻材料 3、新闻语言 1)新闻语言的基本概念 2)新闻语言的特征 4、新闻结构 5、各类新闻的采写 6、各类通讯的采写 7、新闻体裁改革趋势 新闻编辑部分: 1、报纸设计 1)报纸的特点与结构; 2)报纸设计思想与设计程序 2、 新闻稿的选择 3、新闻稿的修改 1)事实的订正; 2)思想政治差错的校正; 3)辞章的修饰; 4)修改的方式和程序; 5)修改稿件要注意的问题 4、新闻标题 1)新闻标题的功能; 2)新闻标题的特点; 3)新闻标题的类型和结构; 4)新闻标题的制作; 5)标题; 6)提要题和大标题 5、新闻稿的配置 1)配置的意义和特点; 2)稿件的组织; 3)稿件的配合 6、版面编辑 1)版面的功能; 2)编排思想; 3)版面空间; 4)编排手段; 5)布局结构; 6)版面的美化; 7)版式; 8)版面的设计; 9)激光照排 7、报道的策划与组织 1)报道策划与组织的意义; 2)报道的类型; 3)报道对象的价值判断; 4)报道结构; 5)报道规模; 6)报道时机; 7)报道方式; 8)报道策划的组织实施 8、图片编辑 1)图片的种类; 2)照片的选择与编辑; 3)漫画; 4)图示; 5)图饰编辑 9、专刊和副刊编辑 1)专副刊的特性、功能、类型; 2)专副刊的内容设计; 3)专副刊表现形式的选择; 4)作者与组稿 10、电视编辑 1)电视画面编辑; 2)电视声音编辑 新闻评论部分 1、新闻评论的定义 1)新闻评论的性质和作用。 2、新闻评论的基本要素 3、新闻评论的选题 1)选题的观点; 2)选题的价值; 3)选题的来源; 4)选题的原则; 5)选题的标准 4、新闻评论的立意 1)立意的要求; 2)立意的过程 5、新闻评论的论证 1)论证的作用; 2)立论和驳论 6、用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7、报纸新闻评论的写作 8、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简答题(30分); 写作题(45分); 论述题(45分); 案例分析(3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06 行政管理综合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学生较准确理解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较系统地掌握其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内容 1.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学 1)行政的概念; 2)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3)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4)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方法。 2.行政管理学在中西方的发展 1)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的兴起; 2)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3)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重建和发展;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深厚基础;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原则。 3.行政职能概述 1)行政职能的含义和特点; 2)行政职能体系。 4.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 1)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4)当代资本主义的行政职能。 5.转轨时期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 1)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6.行政组织概述 1)行政组织的基本概念; 2)行政组织的类型; 3)行政组织的结构。 7. 行政组织理论 1)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的演变; 2)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组织理论。 8.国家公务员制度 1)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 2)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3)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机制; 4)国家公务员的内涵、义务与权利; 5)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 6)国家公务员的管理机构与监督。 9.当代人事行政的变革 1)当代西方国家人事行政的变革; 2)中国人事行政的变革。 10.公共预算 1)公共预算的概念:公共预算的含义、功能、目标; 2)公共预算的职能和作用; 3)公共预算; 4)复式预算; 5)决算。 11.行政信息 1)行政信息管理的内容:行政信息管理、行政信息采集管理、行政信息存储、行政信息分级分类、行政信息公开、行政信息交换共享; 2)行政信息管理的开发利用:行政信息开发利用概述和战略、行政信息法制建设。 12.过程与分析方法 1)过程:议程建立、方案形成、决定、执行、评估; 2)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专门的分析方法。 13.公共危机管理 1)公共危机管理概述: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分类、分级与分期; 2)公共危机管理:领导、职能与机构; 3)公共危机管理机制:预警机制、决策机制、应对机制、新闻发布机制、善后机制。 14. 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概述:概念、意义; 2)部门绩效计划与实施:绩效管理的价值标准、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过程管理; 3)部门绩效考核:考核主体和对象,考核指标体系,个体和系统考核技术; 4)部门绩效反馈和改进; 5)中国绩效管理实践: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优化。 15.行政改革与发展 1)行政改革的基本含义; 2)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 3)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进程; 4)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及展望。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1、 辨析题(30分) 2、 简述题(45分) 3、 案例题(30分) 4、 论述题(45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09 管理学原理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程度,重点考察管理与管理者、管理思想及其发展、管理决策、计划与战略、组织工作、领导工作、控制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测试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与知识的能力,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是否具备管理学科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质和培养潜力。 二、内容 9. 管理导论 1) 管理的概念:西蒙、罗宾斯、孔茨、德鲁克等人的解释;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2) 管理与组织的关系:组织的概念;管理依存于组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3) 管理的基本职能。 4) 管理的性质:二重性;科学性与艺术性。 5) 管理者:概念;与一般员工的区别;分类。 6) 明兹伯格的角色论。 7) 管理者的技能要求: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 8) 古典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与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9)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霍桑试验;人群关系理论;非正式组织的利弊及管理。 10)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系统管理思想;权变管理思想;定量管理思想。 10. 计划与决策 1) 环境构成:一般环境;特殊环境;内部环境。 2) 组织环境的特征分析:不确定性分析;行业成长性分析(产品生命周期);环境的竞争性分析(波特竞争分析模型);环境的合作性分析。 3) 决策的概念与过程 4) 决策的特点:目标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 5) 决策的分类:按决策重要程度分类;按决策的自然状态分类;按决策主体分类;按决策问题重复程度分类;等。 6) 群体决策:优缺点;群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 7) 决策的影响因素:环境;过去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组织文化;时间。 8) 确定活动方向和内容的决策方法:SWOT与战略选择;经营业务组合分析法(BCG矩阵)。 9) 行动方案选择的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量本利分析法);风险型决策(决策树法);不确定型决策(乐观原则、悲观原则、折中原则、后悔值法)。 10) 计划的定义与内容 11) 计划与控制的关系 12) 计划的性质与作用 13) 计划的分类:按影响范围和程度分类;按时间长短分类;按职能标准分类;计划的类型分类;等。 14) 计划的工作的程序 15) 计划的编制方法:目标管理 11. 组织工作 1) 组织工作的概念:组织工作就是通过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组织中的成员为实现目标而有效协调工作的过程。 2) 组织设计的内容与结果。 3) 组织设计的原则:任务目标原则;有效管理幅度原则;命令统一原则;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原则;权责对等原则。 4)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战略;专业化;环境;技术;规模;企业生命周期。 5)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概念;相互关系;扁平与锥形组织结构的优缺点;管理幅度影响因素。 6) 部门划分问题:方法;优缺点。 7) 职权划分问题:职权、职责、职位、职务的含义;直线职权、参谋职权与职能职权;集权与分权概念、标志、影响因素;授权的好处、特点与障碍;授权与分权的区别。 8) 组织结构类型: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9) 人员配备:定义、内容与原则。 10) 管理人员的选聘:来源、标准。 11) 管理人员考评:目的、作用与内容。 12) 管理人员培训:目的、作用与方法。 13) 组织变革:影响因素;动力与阻力;过程。 14) 组织文化:概念、特征、结构、内容及功能。 12. 领导工作 1) 领导与领导者:领导的定义;领导的影响力;领导与管理的区别;领导的作用。 2) 领导的权力:分类;区别;权力的运用。 3) 领导素质。 4) 领导特质理论。 5) 领导行为理论:勒温的领导方式理论;XY理论;利克特领导方式理论;管理方格图理论;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6) 领导权变理论:菲德勒模型;领导寿命周期理论。 7) 激励的概念与过程。 8)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9) 赫茨伯格双因素论。 10)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11)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12) 强化理论。 13) 沟通的定义与目的。 14) 沟通的方式与渠道。 15) 信息沟通的过程。 16) 信息沟通的障碍。 17) 信息沟通的网络。 13. 控制工作 1) 控制基本概念:定义,控制的原因;控制与计划的关系;控制目标;控制过程。 2) 控制类型: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3) 制定控制标准:定义;意义;确定控制对象;选择控制重点;制订控制标准。 4) 衡量实际工作:最理想的控制;最满意的控制;有效控制的要求。 5) 鉴定偏差并采取措施:评价分析偏差;纠偏方法;有效控制的原则。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判断题(20分) 选择题(50分) 论述题(50分) 案例分析题(3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11大学物理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大学物理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该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大学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内容及比例 1.力学: (1)质点运动学 位移,速度,加速度;切向速运动和法向加速度;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线量与角量的关系;运动学的两类问题;相对运动。 (2)质点动力学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惯性系与非惯性系,惯性力;冲量与动量定理,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质心运动定理;质点的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功,动能定理,一对力的功;保守力,势能;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3)刚体的运动 刚体定轴转动定律,转动惯量;转动中的功和能;刚体的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4)振动学基础 简谐振动的描述,旋转矢量表示法,简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简谐振动的能量;简谐振动的合成。 (5)狭义相对论基础 爱因斯坦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同时性的相对性、时间膨胀,长度缩短;洛仑兹变换,相对论速度变换;相对论质量,相对论动能,相对论能量,相对论动量-能量变换。 2.热学: (1)气体体动理论 热力学系统,平衡态,状态参量;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及其统计意义;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三种统计速率;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2)热力学 准静态过程,功,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热容量;典型的热力学过程;循环过程,卡诺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与不可逆过程;熵,熵增加原理。 3.电磁学: (1)静电场 库仑定律,电场强度,场强叠加原理;电通量,高斯定理及其应用;静电场环路定理;电势,电势叠加原理,电势梯度。 (2)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导体的静电平衡,有导体存在时场强的分布和计算;电介质的极化,电位移矢量,电介质中的高斯定律及其应用;电容器及电容,电场的能量。 (3)稳恒磁场 磁感应强度,毕奥一萨伐尔定律;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匀速运动点电荷的磁场,安培坏路定理及其应用。 (4)磁力 安培力,安培定律;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霍耳效应。 (5)磁场中的磁介质 磁介质的磁化;磁场强度矢量,磁介质中的环路定理及其应用;铁磁质。 (6)电磁感应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和感应电场;互感,自感;磁场的能量。 (7)麦克斯韦方程组 位移电流,全电流环路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平面电磁波的基本性质,电磁波的能量,坡印廷矢量。 4.波动学: (1)波动学基础 纵波和横波;平面简谐波方程,波动方程;波的能量;惠更斯原理;波的干涉,驻波;多普勒效应。 (2)光的干涉 光程和光程差;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等厚干涉,等倾干涉;时间相干性,迈克耳逊干涉仪。 (3)光的衍射 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单缝的夫琅和费衍射,光栅衍射,X射线的衍射。 (4)光的偏 自然光和偏振光,起偏和检偏,马吕斯定律;反射和折射时光的偏振,布儒斯特定律;双折射现象。 5.量子物理基础: (1)早期量子理论 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玻尔的原子理论;激光理论初步。 (2)量子力学基础 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概率波,不确定度关系,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薛定谔方程,一维无限深势阱;隧道效应;氢原子定态;电子的自旋,四个量子数;泡利不相容原理,原子的壳层结构。 (3)固体的能带结构 固体的能带,导体、绝缘体、半导体的能带特征,半导体的导电机制。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51分) 填空题(24分) 简答题 (15分) 计算题 (6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12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是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科目,考生需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历程,熟悉地理信息系统的有关专业术语,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同时要了解当代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及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二、内容 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功能 1)地理数据、地理信息 2)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3)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2.空间数据模型 1)主要空间数据模型 场模型、要素模型、网络结构模型、时空模型、三维模型 2)基于要素的空间关系分析 空间关系的基本概念、拓扑空间关系分析 3.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 1)地球椭球体基本要素 地球椭球体、地图比例尺 2)地图投影的基本问题 地图投影的概念、变形、分类 3)高斯-克吕格投影 4)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4. 空间数据获取与质量 1)地图数字化 2)空间数据质量 3)元数据 5.空间数据管理 1)栅格数据结构及其编码 栅格数据结构,栅格数据压缩编码方法 2)矢量数据结构及其编码 矢量数据结构 3)矢栅结构的比较及转换算法 4)空间索引机制与空间信息查询 6.空间分析 1)缓冲区分析 2)叠加分析 3)网络分析 4) 空间统计分析 7.数字地形模型与地形分析 1)数字地形模型DTM与数字高程模型DEM 2)DEM的主要表示方法 规则格网模型,等高线模型,不规则三角网(TIN)模型,层次模型 3)DEM的分析应用 8.空间数据表现与地图制图 1)专题信息表现 专题地图的分类和内容,面状专题内容的表现方法 2)地理信息的可视化 基本概念,地学可视化的类型 9. 空间建模与空间决策支持 1)空间分析建模 2)数据仓库 3)空间数据挖掘 4)空间优化模式 10.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 1)3S集成技术 2)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 3)WebGIS 4)GIS标准 ISO/TC211标准,开放的地理数据互操作规范 5)地理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流程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1. 名词解释(50分) 2. 简答(50分) 3. 论述或分析(5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13电磁场与电磁波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认识电磁规律的本质和相关物理量的内在联系,掌握分析求解电磁问题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电磁场与电磁波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及比例 1. 电磁场的基本规律 1)电荷守恒定律 2)真空中静电场的基本规律 3)真空中恒定磁场的基本规律 4)媒质的电磁特性 5)电磁感应定律和位移电流 6)麦克斯韦方程组 7)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2. 静态电磁场及其边值问题的解 1) 电位函数 2) 电容 3) 静电场的能量和静电力 4) 导电媒质中的恒定电场分析 5) 矢量磁位 6) 电感 7) 恒定磁场能量和磁场力 8) 唯一性定理 9) 镜像法 10) 直角坐标系中的分离变量法 3. 时变电磁场 1) 波动方程 2) 电磁场的位函数 3) 电磁能量及守恒定律 4) 时谐电磁场 4. 均匀平面波 1) 理想介质中均匀平面波的传播 2) 导电媒质中均匀平面波的传播 3) 电场波的极化 4) 色散与群速 5) 均匀平面波对分界平面的垂直入射 6) 均匀平面波对理想介质分界平面的斜入射 7) 均匀平面波对理想导体平面的斜入射 5. 导行电磁波 1) 导行电磁波概论 2) 矩形波导 6. 电磁辐射 1) 滞后位 2) 电偶级子的辐射 三、题型及比例 填空题(30分) 选择题或判断题(10分) 简答题(30分) 计算题(8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14 电力电子技术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及其用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4.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 熟悉和掌握晶闸管、电力MOSFET、IGBT等电力电子器件的结构、原理、特性和使用方法。不可控器件:各种二极管 ; 半控型器件:晶闸管; 典型全控型器件:GTO、电力MOSFET、IGBT、BJT等其他电力电子器件; 功率集成电路和智能功率模块; 电力电子器件的串并联; 电力电子器件的保护; 电力电子器件的驱动电路。理解波形系数的概念,理解电力电子器件的动态特性。 15. 整流电路 熟悉和掌握各种基本的整流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波形分析和控制方法。包括单相可控整流电路; 三相可控整流电路; 变压器漏抗对整流电路的影响; 电容滤波的二极管整流电路; 整流电路的谐波和功率因数; 大功率整流电路; 整流电路的有源逆变工作状态; 相位控制电路。了解可控整流电路对直流电机的控制。 16. 斩波电路 掌握降压斩波电路;升压斩波电路;升降压斩波电路;CUK斩波电路;复合斩波电路。了解Zeta,Sepic电路。 4. 交流变换电路 理解单相相控式交流调压电路;三相相控式交流调压电路;交流调功电路;交流电子开关。掌握单相输出交—交变频电路。了解三相输出交—交变频电路。 5. 逆变电路与PWM控制技术 掌握换流方式; 电压型逆变电路; 电流型逆变电路。理解多重逆变电路和多电平逆变电路。掌握PWM控制的基本原理; PWM逆变电路的控制方式; PWM波形的生成方法。了解 PWM逆变电路的谐波分析; 跟踪型PWM逆变电路和 PWM整流电路。 6. 软开关技术与组合变流 掌握软开关技术的分类与基本概念。理解基本电力电子装置的实验和调试方法。了解间接交流变流电路; 交—直—交变频电路(VVVF); 恒压恒频变流电路(CVCF),开关电源的基本电路。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30分) 填空题(50分) 简答题(25分) 推论题(15分) 计算题 (3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15电路分析基础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程度,重点考察运用电路分析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7. 电路的基础知识 1)电路模型,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功率。 2)基尔霍夫定律,电阻元件,电压源、电流源。 3)两类约束与电路方程,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4)支路电流法、支路电压法。 2. 电阻电路分析 1)等效的概念,电阻分压电路和分流电路,电阻单口网络。 2)网孔分析法,结点分析法,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3)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含源单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4)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5)理想变压器的电压电流关系,及阻抗变换性质。 6)双口网络的电压电流关系、含双口网络的电路分析。 7)含源双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3.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1)电容与电感元件,电容的电压电流关系,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电容与电感的储能,一阶电路微分方程的建立。 2)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三要素法求解一阶电路的响应。 3)二阶电路,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RLC并联电路的响应。 4.正弦稳态分析 1)正弦电压和电流的相量表示,有效值相量。 2)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R、L、C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 3)一般正弦稳态电路分析,单口网络的相量模型。 4)正弦稳态响应的叠加。 5)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平均功率,复功率,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平均功率的叠加。 6)网络函数,RC电路的频率特性。 7)RLC串联谐振电路分析,谐振角频率,品质因素,通频带,带通滤波特性。 8)耦合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耦合电感的串联和并联,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电路,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填空题(10%) 选择题(20%) 简答题(10%) 分析计算题(60%)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对《固体物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掌握,要求能解释、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二、内容 1、晶体结构、倒易点阵与晶体衍射 1)晶体结构的周期性与对称性; 2)固体物理学原胞及结晶学原胞的惯用选取规则; 3)典型晶体结构的固体物理学原胞及结晶学原胞的选取方法; 4)晶向指数与晶面指数、倒格子及倒易点阵、布里渊区; 5)X射线衍射的正空间描述和倒空间描述; 6)晶体X射线衍射的几何结构因子。 2、晶体的结合 1)晶体的结合类型及其基本特点; 2)晶体内能与基本物理参数的关系; 3、晶格振动及热学性质 1)一维单原子链与双原子链的振动方程、光学支与声学支色散关系、长波近似; 2)格波、晶格振动的量子化、声子、声子态密度;固体热容的量子力学处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热容的德拜模型与爱因斯坦模型及其应用; 3)非简谐效应与热导率。 4、晶体缺陷 晶体缺陷的基本类型及其描述:扩散及微观机理。 5、自由电子费米气体 1)金属电子气的能量状态、费米能与费米波矢及态密度; 2)电子气的内能与热容、接触电势差、热电子发射等基本现象。 6、固体能带论 1)布洛赫定理 2)能带理论的基本结论; 3)周期场中单电子状态的一般性质; 4)近自由电子模型; 5)能带计算的紧束缚近似基本假定及处理问题的方法; 6)布洛赫电子在外场下的速度、加速度与有效质量; 7)用能带论解释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 818固体物理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填空题(30分) 简答题(60分) 计算题(6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20计算机专业基础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本科目包括《数据结构》和《计算机操作系统》两门课程,总分150分,两门课程各占75分 《数据结构》 一、总体要求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核心课程。要求: 1.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其差异,以及各种基本操作的实现。 2.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 3.能够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策略进行问题求解,具备采用 C 或 C++或 JAVA 语言设计与实现算法的能力。 二、内容 1. 数据结构及算法的相关概念和术语 (1)数据结构及算法的概念; (2)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 (3)算法的定义及特性; (4)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分析方法。 2.线性表 (1)线性表的定义 (2)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及在顺序存储及链式存储上的实现; (3)各种变形链表(循环链表、双向链表、带头结点的链表等)的表示和基本操作的实现; (4)递归过程的特点及实现方法; (5)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链式储存结构及其存储特点;(6)栈和队列的应用 (7)循环队列的判满、判空方法; (8)特殊矩阵的压缩储存; 3.广义表的基本概念、存储结构和基本操作 4.树和二叉树 (1)树与森林的基本概念 (2)树与森林的存储结构及遍历 (3)二叉树的定义及6大性质 (4)二叉树的顺序储存与链式储存结构 (5)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后序三种遍历方式的关系以及实现;层序遍历的实现 (6)线索二叉树的基本概念与构造方法 (7)树与二叉树的应用:二叉排序树;二叉平衡树;哈夫曼树与哈夫曼编码 5.图 (1)图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图的存储结构:邻接矩阵、邻接表、逆邻接表; (3)遍历算法:深度优先搜索算法和广度优先搜索算法; (4)应用: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拓扑排序和关键路径。 6.查找 (1)查找的基本概念;静态查找与动态查找; (2)顺序查找、折半查找、索引查找 (3)哈希查找 哈希函数的基本构造方法,解决地址冲突的基本策略; (4)各种查找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7.排序 (1)排序的基本概念 (2)插入排序 (3)简单选择排序 (4)希尔排序 (5)快速排序 (6)堆排序 (7)归并排序 (8)基数排序 (9)排序算法的比较。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1. 填空题(10分) 2. 单选题(20分) 3. 简答题(30分) 4. 算法题(15分) 其中算法题分为阅读、修改和编写算法三类: (1)阅读算法:阅读指定算法,回答使用的数据结构、算法实现的功能或执行的结果; (2)修改算法:阅读指定算法,指出算法的错误并修正;指出算法的不足并改进;按给定功能填写算法空缺部分; (3)编写算法:根据算法功能要求,选择或者设计合适的数据结构,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算法,实现指定功能。 以上皆可分析给定或者设计的算法时空复杂度。 操作系统部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对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重点考察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与实现技术,同时能够具备运用所学的操作系统原理、方法与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及比例 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1) 批处理与多道程序设计 2) 分时系统与实时系统 3)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4) 并发与并行的概念 5) 操作系统的层次结构与功能模块 6) 程序的并发执行与顺序执行 2. 处理机管理 1) 进程: 进程控制块、进程的几种基本状态与状态转换(进程的创建、进程的终止、进程的阻塞与唤醒、进程的挂起与激活等) 2) 进程的同步与互斥:临界资源、临界区、进程同步与互斥问题、信号量机制以及P、V操作、管程机制。 3) 进程间通信:进程通信的类型(直接通信和间接通信方式)、消息传递系统中的几个问题、消息缓冲队列通信机制。 4) 线程与进程的调度:线程与进程的基本概念,调度的类型、调度队列模型、调度方式、进程调度算法(先来先服务、短进程优先、时间片轮转、基于优先级的调度算法等)。 5) 死锁:死锁的基本概念,死锁定理、死锁预防、死锁避免与处理死锁的基本方法、银行家算法。 6) 综合应用: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读者和写者问题、哲学家进餐问题等。 3. 内存管理 1) 内存管理的需求:重定位、内存保护、内存共享 2) 程序的装入和链接:静态装入和可重定位装入、静态链接、动态链接、运行时动态链接。 3) 分区存储管理:分区方式(单一连续分区、固定分区、可变式分区)、分区分配算法(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法、最坏适应法等)。 4) 段式管理与页式管理:段、页、碎片等基本概念、段式管理与页式管理机制 5) 虚拟内存:局部性原理、虚拟内存概念、请求分段与请求分页、段页式管理、段页式地址结构与地址转换、页面置换算法(先进先出、LRU、Clock置换)、抖动 4. 设备管理 1) I/O系统的:基本概念、I/O控制方式(程序I/0、中断、DMA、通道)、相关数据结构、缓冲管理(单缓冲、双缓冲、循环缓冲、缓冲池) 2) 磁盘管理与磁盘调度算法:SSTF算法,SCAN算法,CSCAN算法,N-STEP-SCAN算法,FSCAN算法 3) 设备分配、设备处理、虚拟设备,Spooling系统 5. 文件系统 1) 基本概念:文件和文件系统、目录、文件结构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顺序文件、索引顺序文件、索引文件、HASH文件) 2) 外存分配方法:连续分配、链接分配、索引分配 3) 目录管理:单级目录、二级目录、多级目录 4) 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技术:位示图、空闲链表、索引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填空题(10分) 选择题(14分) 分析计算题(30分) 简答题(21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21经济学基础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重点考察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整体掌握程度,测试学生应用经济学思维方式和原理对经济现象(背景)的建模能力和相应的模型分析能力,以及对模型分析结果进行经济解释的能力。 二、内容 微观经济学部分: 1. 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掌握经济学的定义和经济研究基本框架,通过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和市场均衡的概念建立家庭、厂商与的经济行为在市场中的直觉联系,能运用弹性的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2. 消费者行为与需求 掌握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的基数效用分析和序数效用分析的方法,能够推出消费者均衡,并从消费者均衡条件推导出个人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3. 生产与成本分析 掌握生产函数、总(平均、边际)产量、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规模报酬的特征、技术与生产函数的关系、预算约束、等产量线、生产均衡、总(平均、边际、机会)成本、技术特征与成本函数的关系,并能够应用厂商利润最大化条件推导出供给行为。 4. 完全竞争市场 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及其经济含义,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供给规则)和行业供给行为,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相应均衡条件,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特征。 5.不完全竞争市场 掌握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类型、效率特征及产生不完全竞争的原因,掌握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条件,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相应均衡条件。 6. 要素市场均衡与收入分配 掌握边际收益产品、要素需求的本质、要素市场均衡条件,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土地市场均衡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7.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掌握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条件及其效率特征,应用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方法理解市场失灵的无效率性质,一般均衡条件推论经济的基本方向。 8. 的微观经济职能 了解市场机制缺陷及其暗示、的功(职)能、工具及其经济含义,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权衡的原理。 9. 不确定性与博弈论 理解不确定性的的定义,掌握博弈论的基本模型结构和博弈均衡概念(纳什均衡和子博弈精炼均衡)的含义,能够求解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和动态博弈模型,并对特定的对经济现象作出解释。 宏观经济学部分: 10. 基本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分离的背景及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测量宏观经济变量的国民帐户体系及其计算方法,掌握宏观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分析方法,掌握后续课程需要了解的基本概念,搭建理论分析的基本平台。 11. 经济增长 理解经济增长的概念、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和相应的影响机制。 12. 失业与通货膨胀 理解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及菲利普斯曲线 13. 产品市场均衡分析 在财政收支在消费、储蓄和投资等微观经济行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收入和支出的分析,掌握乘数及加速原理,并分析财政收支对产品市场均衡的影响机制和应的含义。 14. 货币市场均衡分析 掌握货币供给的内容及存款创造机制和货币总量控制的手段,并能够应用货币总量控制的手段影响货币市场均衡的机制和相应的含义。 15 IS-LM模型 1、 理解货币市场均衡产生的利率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商品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总需求理论及相应的财政、货币作用机理 16. AD-AS模型 理解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含义及其推导原理,并能够利用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分析变量对均衡产量和价格的影响。 17.宏观经济流派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以及供给学派的理论,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判断题(20分) 选择题(30分) 证明题(30分) 计算题(60分) (应用性)论述题(1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24 理论力学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考察学生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程度,重点考察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结构的静态分析,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的平面运动,动力学基本定理及动静法的应用;理解并掌握虚位移原理,能应用虚位移原理解决典型问题。 二、内容 1)考试内容涵盖范围 ① 静力学:力对坐标轴的投影;力对点的矩和对轴的矩;力偶;力系的主矢和主矩,力系的简化;受力分析,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桁架的内力计算;带摩擦的平衡问题。 ② 运动学:点的运动方程,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投影;刚体的平动和定轴转动;刚体平面运动方程,平面运动刚体的速度瞬心,速度投影定理,刚体上两点速度和加速度关系,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刚体的复合运动。 ③ 动力学:质心;刚体对某轴的转动惯量;功、动能、动能定理、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质点系的动量;质心运动定理,质心运动的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质点系对某点的动量矩,质点系对定点的动量矩定理和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动量矩守恒定律;刚体运动微分方程,刚体达朗伯惯性力系的简化,达朗伯原理及其应用;虚位移,虚功,虚位移原理及其应用。 2)考试要求 ① 了解:约束和自由度;力系的最简结果;桁架的特点及内力计算方法;摩擦定律;点的运动描述,刚体的平动、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的描述;刚体的质心和规则刚体对中心惯性主轴的转动惯量;动力学基本定理及其守恒定律,达朗伯原理与动量原理的关系,虚位移原理求解平衡问题。 ② 理解:常见约束及特点,纯滚动圆盘的运动描述及其受摩擦特性;物体平衡;弧坐标表示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平面运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速度瞬心,加速度瞬心,曲率中心;绝对运动、相对运动和牵连运动、科氏加速度;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刚体的平动、定轴转动、平面运动的动能、动量、动量矩及达朗伯惯性力系的简化结果;虚位移概念和虚位移原理。 ③ 掌握:力系的主矢和主矩的计算,最简力系的判定;物系平衡问题的求解;带摩擦平衡问题的求解;用速度瞬心法、速度投影定理,两点速度关系的几何法或投影法对平面运动刚体系统进行速度分析;用两点加速度关系的投影法对平面运动刚体系统进行加速度分析;用点的速度合成公式和加速度合成公式对平面运动刚体系统进行运动学分析;物系动力学基本特征量(动能、动量、动量矩、达朗伯惯性力系的等效力系等)的计算;动能定理的积分或微分形式的应用;动量守恒、质心运动守恒和质心运动定理的应用,对定点的动量矩定理、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及其守恒定律的应用;用达朗伯原理(动静法)求解物系的动力学问题;用虚位移原理求解物系的平衡问题。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填空题(30分) 选择题(30分) 简答及作图题(20分) 分析计算题(7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25密码学基础与网络安全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掌握密码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知识体系结构以及保证网络安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掌握信息安全工程基本概念和方法。 二、内容 1、信息安全基础 1)密码学的发展概况(了解) 2)密码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掌握) 2、古典密码 1)古典密码中的基本加密运算(了解) 2)几种典型的古典密码(了解) 3)古典密码的统计分析(了解) 3、Shannon理论 1)密码的数学模型(掌握) 2)熵及其性质(了解) 3)密码的完善保密性(了解) 4、分组密码 1)分组密码的基本原理(理解) 2)数据加密标准DES(掌握) 3)多重DES(掌握) 4)DES的工作模式(掌握) 5)高级加密标准AES(理解) 5、公钥密码 1)初等数论基础知识(掌握) 2)公钥密码的理论基础(理解) 3)RSA公钥密码(掌握) 4)EIGamal公钥密码(了解) 5)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理论及算法(掌握) 6、序列密码与移位寄存器 1)序列密码的基本原理(了解) 2)移位寄存器与移位寄存器序列(理解) 3)线性移位寄存器的表示(了解) 4)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周期性(了解) 5)线性移位寄存器的序列空间(了解) 6)RC4算法及其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掌握) 7、数字签名 1)基于公钥密码的数字签名(掌握) 2)EIGamal签名方案(理解) 3)数字签名标准DSS(掌握) 8、Hash函数 1)Hash函数的性质(掌握) 2)基于分组密码的Hash函数(了解) 3)MD5Hash函数算法(掌握) 4)安全Hash算法(SHA-1)(掌握) 9、密码协议 1)密钥建立协议(掌握) 2)秘密分割与共享技术(理解) 3)身份识别技术(理解) 4)零知识证明技术(了解) 5)密钥管理技术 (掌握) 10、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 1)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理解) 2)TCP/IP协议及其安全隐患(理解) 3)各种网络网络拓扑及网络互联设备与信息安全的关系(掌握) 4)无线通信网络及其网络威胁与防御技术(掌握) 11、网络隔离与入侵检测技术 1)安全策略技术(了解) 2)防火墙及其隔离技术(掌握) 3)网络地址转换技术(掌握) 4)网络设备隔离技术(掌握) 12、网络安全防御与攻击 1)网络扫描技术(掌握) 2)电子邮件、DNS系统、WEB系统等中的常见网络攻击及其防御方法(掌握) 3)各种网络威胁(如DDOS、僵尸网络、病毒、蠕虫、垃圾邮件等)原理及其防护方法(掌握) 4)恶意软件(如间谍软件、广告软件、网络钓鱼软件、后门及木马)的原理及防御方法(掌握) 5)安全编码与缓冲区溢出的基本原理及防御方法(掌握) 6)蜜罐技术及其应用(掌握) 7)入侵检测技术(掌握) 12、协议安全技术及其应用 1)安全协议的基本概念(理解) 2)理解PGP、S/MIME及电子邮件安全 3)SSH协议及其应用(掌握) 4)SSL协议及WEB安全(掌握) 5)IPSec协议(理解) 6)Kerberos和X.509协议(掌握) 13、系统安全技术 1)计算机系统物理安全(掌握) 2)系统可靠性技术(掌握) 3)访问控制技术(掌握) 4)多级安全与安全策略模型(了解) 5)多边安全技术(了解) 6)UNIX系统和Windows的访问控制技术(掌握) 7)UNIX系统和Windows系统的常用安全技术(掌握) 14、电子战与信息战 1)信息战(掌握) 2)信息对抗(掌握) 15、电子商务安全 1)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了解) 2)网络欺骗(掌握) 3)安全电子事务(SET) (掌握) 16、管理及操作安全 1)安全管理方(了解) 2)安全需求工程(了解) 3)风险管理(了解) 4)计算机取证技术(理解) 5)快速响应、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理解) 6)理解安全评估方法(掌握) 7)各种信息安全法律与法规(了解)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50分) 简答题(30分) 论述与分析题(40分) 计算与证明题(3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30数字图像处理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图像处理算法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及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基本概念 1)数字图像处理的概念 2)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步骤 2、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1)图像感知和获取 2)图像取样与量化 3)像素间的一些基本关系 4)数字图像处理中所用的基本操作 3、灰度变换与空间滤波 1)灰度变换与空间滤波基础 2)基本的灰度变换函数 3)直方图处理 4)空间滤波基础 5)平滑空间滤波器 6)锐化空间滤波器 7)混合空间增强法 4、频率域滤波 1)傅立叶变换的基本知识 2)使用频率域滤波器平滑图像 3)使用频率域滤波器增强图像 4)实现 5、图像复原 1)图像退化/复原过程的模型 2)噪声模型 3)只存在噪声的复原——空间滤波 6、彩色图像处理 1)彩色基础 2)彩色模型 3)伪彩色图像处理 4)全彩色图像处理基础 5)彩色变换 6)平滑和锐化 7、形态学图像处理 1)膨胀与腐蚀 2)开闭运算 3)基本形态学算法,包括:边界提取、孔洞填充、连通分量的提取 8、图像分割 1)点、线和边缘检测 2)阈值处理 3)基于区域的分割 4)基于形态学分水岭的分割 9、表示与描述 1)表示,包括:链码、骨架 2)边界描绘子,包括:傅里叶描绘子、统计矩 3)区域描绘子,包括:拓扑描绘子、纹理 4)使用主分量进行描绘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简答题:30% 计算题:70%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31通信与信号系统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连续和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理解时间域与变换域建立信号与系统的数学模型、信号分析、求解系统输出以及对系统本身性能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并能加以灵活应用。要求考生掌握数字与模拟通信的基本原理及性能分析方法。 二、内容及比例 《通信原理》占30%,《信号系统》占70%。 一、《通信原理》部分 1、了解PCM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 熟练掌握低通抽样、带通抽样定理及抽样信号的频谱分析。 理解量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练掌握量化噪声的分析和计算。 掌握A律13折线对数量化的基本原理及对数码的编码方法。 熟练掌握PCM系统的各参数选择及系统各性能指标计算。 2、了解数字信号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常用数字波形及特点,掌握AMI、CMI、曼彻斯等信号的特点。 掌握HDB3、差分码的编码方法。 熟练掌握数字信号的带宽估计和计算。 熟练掌握相同波形数字信号的功率谱计算。 了解数字信号接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奈奎斯特定理及其典型应用。 熟悉无码间串扰基带传输系统的频谱特性、带宽特性及其计算方法。 熟悉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干扰特性及处理方法,熟练掌握高斯白噪声环境下数字信号的误码率计算。 4、了解模拟信号的基本调制解调方法。 熟练掌握基本模拟线性调制信号AM、DSB-SC、SSB的特征参数,信号功率、信号带宽等计算。 熟练掌握模拟线性调制/解调系统的系统性能分析方法及信噪比计算。 了解模拟角调制信号PM、FM信号的特点及调制/解调方法。 熟练掌握角调制信号的特征参数计算及带宽估计。 5、理解数字频带传输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 掌握2ASK、2PSK、DPSK、2FSK、QAM、QPSK、DQPSK、MSK等信号的产生方法、波形特点和解调方法。 熟练掌握数字信号的功率计算和带宽计算。 熟练掌握二进制数字解调系统的性能分析方法和高斯白噪声环境下的系统误码率计算。 二、《信号与系统》部分: 1、 熟练掌握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 理解指数信号、单位冲激与单位阶跃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理解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系统的基本性质(线性、时不变、因果、稳定)。 2、 熟练掌握LTI系统的卷积积分及卷积和运算; 熟悉用微分和差分方程描述的因果LTI系统; 理解奇异函数的性质。 3、 掌握LTI系统对复指数信号的响应; 熟练运用傅立叶级数表示连续时间周期信号; 深刻理解连续时间傅立叶级数的性质; 掌握周期信号通过LTI系统的分析方法。 4、 熟练掌握连续时间傅立叶变换及性质; 掌握连续时间LTI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 5、 掌握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的定义和性质; 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 6、 深刻理解连续时间LTI系统频率响应及其的幅频和相频位特性; 了解理想的频率选择性滤波器的时域、频域特性; 会分析一阶和二阶连续时间系统。 7、 掌握采样定理 ;理解利用内插由样本重建信号; 了解欠采样的频谱混叠现象。 8、 熟练掌握复指数与正弦幅度调制(正弦AM的解调); 了解单边带正弦幅度调制和脉冲幅度调制。 9、 深刻理解拉普拉斯变换及收敛域的性质; 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正、反变换计算方法; 掌握用拉普拉斯变换分析和表征LTI系统; 理解系统函数的代数属性与方框图表示; 了解单边拉普拉斯变换。 10、 掌握 Z变换及其收敛域的性质; 掌握Z变换的正、反变换计算方法; 掌握用Z变换分析与表征LTI系统; 理解系统函数的代数属性与与方框图表示; 了解单边Z变换。 三、题型及分值 题型为计算、证明、简答、作图等。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32微电子器件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微电子器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情况,以及用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半导体器件基本方程 1)一维形式的半导体器件基本方程 2)基本方程的主要简化形式 2.PN结 1)突变结与线性缓变结的定义 2)PN结空间电荷区的形成 3)耗尽近似与中性近似 4)耗尽区宽度、内建电场与内建电势的计算 5)正向及反向电压下PN结中的载流子运动情况 6)PN结的能带图 7)PN结的少子分布图 8) PN结的直流伏安特性 9)PN结反向饱和电流的计算及影响因素 10)薄基区二极管的特点 11)大注入效应 12)PN结雪崩击穿的机理、雪崩击穿电压的计算及影响因素、齐纳击穿的机理及特点、热击穿的机理 13)PN结势垒电容与扩散电容的定义、计算与特点 14)PN结的交流小信号参数与等效电路 15)PN结的开关特性与少子存储效应 3.双极型晶体管 1)双极型晶体管在四种工作状态下的少子分布图与能带图 2)基区输运系数与发射结注入效率的定义及计算 3)共基极与共发射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的定义及计算 4)基区渡越时间的概念及计算 5)缓变基区晶体管的特点 6)小电流时电流放大系数的下降 7)发射区重掺杂效应 8)晶体管的直流电流电压方程、晶体管的直流输出特性曲线图 9)基区宽度调变效应 10)晶体管各种反向电流的定义与测量 11)晶体管各种击穿电压的定义与测量、基区穿通效应 12)方块电阻的概念及计算 13)晶体管的小信号参数 14)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与频率的关系、组成晶体管信号延迟时间的四个主要时间常数、高频晶体管特征频率的定义、计算与测量、影响特征频率的主要因素 15)高频晶体管最大功率增益与最高振荡频率的定义与计算,影响功率增益的主要因素 4.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MOSFET) 1)MOSFET的类型与基本结构 2)MOSFET的工作原理 3)MOSFET阈电压的定义、计算与测量、影响阈电压的各种因素、阈电压的衬底偏置效应 4)MOSFET在非饱和区的简化的直流电流电压方程 5)MOSFET的饱和漏源电压与饱和漏极电流的定义与计算 6)MOSFET的直流输出特性曲线图 7)MOSFET的有效沟道长度调制效应 8)MOSFET的直流参数及其温度特性 9)MOSFET的各种击穿电压 10)MOSFET的小信号参数 11)MOSFET跨导的定义与计算、影响跨导的各种因素 12)MOSFET的高频等效电路及其频率特性 13)MOSFET的主要寄生参数 14)MOSFET的最高工作频率的定义与计算、影响最高工作频率的主要因素 15)MOSFET的短沟道效应以及克服短沟道效应的措施 三、题型及分值 填空题(45分) 简述题(60分) 计算题(45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34物理化学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基本公式及相应公式的使用条件,考察学生对理论分析、公式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卡诺循环、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基尔霍夫定律; 2. 掌握热力学第二、三定律、各热力学函数的计算、各热力学函数的关系、克拉贝龙方程及其应用、多组分体系的偏摩尔量及化学势; 3. 掌握理想、非理想气体、溶液化学势的计算、稀溶液化学势的应用; 4. 掌握相平衡的基本原理、二、三组分体系相图的识别; 5. 掌握不同化学平衡常数表示法之间的关系、不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关系; 6. 掌握摩尔电导率与溶液浓度的关系、离子移动定律、电导测定的应用;电解质平均活度及活度系数的计算; 7. 掌握可逆电池的热力学、可逆电池电动势计算及其应用; 8. 掌握超电势的原理及计算、溶液中不同成分的分离原理; 9. 掌握简单级数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应用、三种复杂反应的动力学方程、阿仑尼乌斯公式及其应用、直链反应历程的验证、光化学及催化化学反应动力学; 10.掌握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及蒸气压的计算、固体表面的吸附、气-固表面催化反应动力学。 三、题型及分值 计算题(120分) 推导题(3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35线性代数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对线性代数基本概念把握准确,掌握线性代数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 行列式 1) 掌握行列式的基本计算方法与行列式的性质,理解和运用拉普拉斯(Laplace)定理与行列式的乘法定理,能应用克兰姆法则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2) 会应用行列式概念计算行列式,会利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会运用矩阵的初等行(列)变换计算行列式。 2. 线性方程组 1) 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2) 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通解及解空间的概念,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 3) 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 4) 掌握求解一般线性方程组的典型方法。 3. 矩阵 1) 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矩阵、数量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对称矩阵和反对称矩阵,熟悉它们的基本性质。 2) 掌握矩阵的数乘、加法、乘法、转置等运算。了解方阵的多项式概念。 3) 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可逆矩阵的性质,以及矩阵可逆的判别条件,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掌握求矩阵逆的方法。 4) 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了解初等矩阵的性质和矩阵等价的条件,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了解矩阵的秩与行列式的关系。理解和运用关于矩阵乘积的秩的定理,了解 n阶方阵非退化的概念及充分必要条件,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逆矩阵的方法。 5) 了解矩阵的分块及其运算。 4. 二次型 1) 掌握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理解非退化线性替换与矩阵合同的概念及性质,了解二次型的非退化线性替换与二次型矩阵合同的关系。 2) 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秩、规范形的概念以及惯性定理,了解唯一性。 3) 理解二次型及实对称矩阵正定的概念及性质,掌握二次型及实对称矩阵正定的判别法。 5. 线性空间 1) 理解线性空间的概念 掌握线性子空间的判定方法。 2) 理解n维向量、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等概念。 理解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熟练掌握判断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方法。 3) 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向量组的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秩。 4) 理解向量组等价的概念、清楚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秩的关系。 5) 理解线性空间的维数、基和坐标。 6) 掌握线性空间的基变换和坐标变换及过渡矩阵。 7) 理解生成子空间的概念,掌握求子空间基和维数的方法。 8) 理解子空间的交、和、直和运算及其性质,掌握求子空间交、和的基的方法。 9) 了解线性空间同构的概念。 6. 线性变换 1) 理解线性变换的概念,了解线性变换的性质。 2) 熟悉线性变换的运算及其性质。 3) 理解线性变换的矩阵,了解线性变换与矩阵的对应。 4) 理解线性变换及其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特征多项式的概念及性质,会求线性变换及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5) 了解关于特征多项式的Hamilton-Caylay定理,了解矩阵的迹。 6) 理解线性变换的特征子空间、线性变换的不变子空间的概念。 7) 理解矩阵相似的概念、性质及矩阵可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掌握将矩阵化为对角矩阵的方法。 8) 理解线性变换的值域、核、秩、零度的概念。 9) 了解矩阵的若当(Jordan)标准型。 10) 理解线性变换的最小多项式,了解最小多项式与对角化之间的关系。 7. 欧几里德空间 1) 掌握线性空间内积的概念及性质,理解欧几里德空间的概念,了解欧几里德空间中向量的正交,了解欧几里德空间中基的度量矩阵及其用途。 2) 理解标准(规范)正交基的概念,掌握标准(规范)正交基的求法(施密特正交化过程),了解标准正交基下度量矩阵、向量坐标及内积的特殊表达。 3) 掌握正交矩阵的概念及性质,了解正交矩阵与标准正交基的过渡矩阵之间的关系。 4) 理解正交变换的概念及其性质,了解正交变换和正交矩阵之间的关系。 5) 理解正交子空间、正交补的概念及性质。 6) 了解同构的概念与最小二乘法。 7) 了解欧几里德空间同构的概念和性质,了解有限维欧几里德空间同构的充分必要条件。 8) 理解双线性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对偶空间的定义及性质,了解双线性函数非退化的充分必要条件,了解对称与反对称的双线性函数。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证明题(60%) 计算题(40%)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36信号与系统和数字电路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根据“信号与系统”和“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两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以及相关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考生学科基础知识点的要求,制定本考试大纲。其总体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两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能够准确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并能熟练运用有关基本理论与方法来正确分析和解答给定的试题。 二、内容及比例 “信号与系统”部分 主要包括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的二大类分析方法和四大数学工具等内容。 正确理解信号的基本分类,熟练掌握奇异信号及其基本性质,熟练掌握信号的基本运算;正确理解系统的基本概念,能够准确判断系统的基本性质。 熟练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正确理解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概念;熟练掌握卷积积分与卷积和的基本运算,尤其能够运用相关性质完成卷积积分与卷积和的基本计算。 熟练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傅里叶分析方法。深刻理解连续时间信号傅里叶级数分解和傅里叶变换的物理意义;熟练掌握从基本变换对出发、灵活运用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求解傅里叶变换(包括反变换)的方法;正确理解系统的频率响应及有关滤波等概念,熟悉各类滤波器,熟练掌握信号的幅度调制、采样等基本理论,深刻理解采样定理。 熟练掌握连续时间LTI系统的S域分析方法。准确理解双边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的概念以及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能够根据信号时域特点正确地判断其拉普拉斯变换的收敛域;熟练掌握从基本变换对出发、灵活运用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求解拉普拉斯变换(包括反变换)的方法;深刻理解连续时间LTI系统的系统函数H(s)对系统基本特性的表征;能熟练地运用双边或单边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系统(包括具体电路)的响应;熟练掌握连续时间LTI系统的方框图表达、系统函数和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相互间的转换。 熟练掌握离散时间LTI系统的Z域分析方法。准确理解双边Z变换的定义、收敛域的概念以及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与Z变换的关系,能够根据序列时域特点正确地判断其Z变换的收敛域;熟练掌握从基本变换对出发、灵活运用Z变换的基本性质求解Z变换(包括反变换)的方法;深刻理解离散时间LTI系统的系统函数H(z)对系统基本特性的表征;能熟练地运用双边或单边Z变换求解系统的响应;熟练掌握离散时间LTI系统的方框图表达、系统函数和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描述相互间的转换。 “数字电路”部分 主要包括数字电路基础知识、概念与定理体系;组合电路、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综合分析与应用等内容。 1、数字电路基础知识、概念与定理体系 熟练掌握二进制数的表达、转换与运算以及逻辑函数的基本表达方式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深刻理解数字逻辑定理的表述、证明和运用;熟练掌握组合逻辑最简表达与静态冒险问题;正确理解组合电路、时序电路的基本特性。 2、组合电路、时序电路分析与设计 熟练掌握以逻辑门、基本时序元件为基础的数字组合电路、时序电路的分析;能够正确地利用逻辑门、基本时序元件完成规定电路功能的设计;深刻理解分析、设计过程的规范表达;熟练掌握常用数字逻辑功能单元电路(如译码器、编码器、数据选择器、比较器、加法器、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等)的基本运用。 3、综合分析与应用 熟练掌握常用数字逻辑功能单元电路(如译码器、编码器、数据选择器、比较器、加法器、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等)的综合应用。能够根据给定的数字电路功能模块准确地设计出能完成指定任务要求的电路,同样也能够正确地分析出给定电路所能实现的数字逻辑功能。 三、题型及分值 填空题(20分) 选择题(20分) 简答题(30分) 计算题(8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39自动控制原理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及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理解对控制性能的基本要求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微分方程式的建立与求解;传递函数;脉冲响应;方框图绘制与化简;信号流图;状态方程式;各种数学模型的相互转换 3. 时域分析 1)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动态响应指标的求取;由动态响应指标确定一、二阶系统模型参数 2) 系统型别,开环放大增益,静态误差增益,根轨迹增益 3) 主导极点、附加闭环零、极点的概念,高阶系统简化为二阶系统的条件 4) Routh稳定性判据;稳态误差 5) 系统参数变化对系统稳定性,动态性能,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 根轨迹 1) 180°根轨迹、0°根轨迹、参量根轨迹(广义根轨迹)的绘制 2) 根据系统根轨迹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稳态特性和动态性能 5. 频域分析 1) 频率特性的分析与计算 2) Nyquist图、Bode 图的绘制;由频率特性图求取系统传递函数 3) Nyquist稳定判据,包括对非最小相位系统和具有延迟环节系统的分析 4) 稳定裕度的计算及分析 5) PID控制规律的组成及作用,PID应用的分析与计算 6) 超前、滞后、滞后超前、反馈补偿(校正)方法的概念与分析 6. 非线性系统分析 1) 非线性系统的特点,典型非线性环节 2) 谐波线性化、描述函数定义及有关概念,非线性环节的等效变换 3) 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4) 自持振荡(极限环)频率和幅值 5) 相平面图的概念与利用相平面图对典型非线性系统进行分析 7. 离散控制系统 1) 采样信号及采样系统、采样过程的数学描述、香农定理、零阶保持器 2) Z变换的物理意义及计算、s域与z域、w域变换 3) 离散系统传递函数、离散系统时域分析 4) 离散系统稳定性、离散系统稳态误差 8. 现代控制系统分析 1) 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微分方程的互相转换 2) 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求解、系统传递函数矩阵、状态转移矩阵 3) 线性定常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测性;可控标准形、可观标准形的实现 4) Lyapunov稳定性(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 5)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综合方法(状态反馈、输出反馈与极点配置、全阶状态观测器设计和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反馈控制)。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分析计算题(15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一、 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物理光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物理光学问题的能力。 二、 内容及比例 1.光的电磁理论(约25%) 光波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光波的波长或频率范围,光波区别于其它电磁波的特性,光强、折射率、时谐均匀平面波、光程) 光波的偏振特性(五种偏振光的概念以及之间的关联、左旋与右旋光波、偏振度) 光波在各向同性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特性(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菲涅耳公式、反射率与透射率、全反射、布儒特性定律、半波损失、附加光程差) 光波场的频率谱(时间频谱与空间频谱、实际光波与时谐均匀平面波的关联) 时谐均匀球面波(波函数) 2.光的干涉(约20%) 光的干涉现象及其基本原理(波叠加原理、相干与不相干) 光的相干条件和获得相干光的方法 双光束干涉(分波面与分振幅) 多光束干涉(高反射率膜、多层介质膜) 单层光学薄膜(增透或增反的条件) 迈克耳逊干涉仪和F-P干涉仪(结构、原理及应用) 光的相干性(部分相干、时间相干与空间相干性的起源和表征) 3.光的衍射(约20%) 光的衍射现象及其基本原理(衍射现象明显与否的条件、基尔霍夫衍射积分的近似条件、衍射的分类及处理方法) 夫琅和费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多缝衍射 光学成像系统的衍射和分辨本领 光栅(光栅方程、分光性能、闪耀光栅的特性) 菲涅耳圆孔和圆屏衍射、波带片 4.晶体光学(约25%) 光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介电张量、单色平面波在晶体中的相速度和光线速度、菲涅耳方程、光在单轴晶体中的传播、单轴晶体的折射率椭球和折射率面) 光波在单轴晶体界面的双反射和双折射 晶体光学器件(偏振器、波片和补偿器) 偏振光和偏振器件的琼斯矩阵表示 偏振光的干涉(平行偏振光的干涉) 840物理光学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电光效应(电光张量、KDP晶体的线性电光效应及其应用) 磁光效应(法拉第旋光效应) 5.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约10%) 光与物质作用的经典理论(介质的复折射率) 光的吸收定律(一般吸收与选择吸收) 光的色散(正常色散与反常色散) 光的散射(光的线性散射与非线性散射) 三、 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30% 简答题:20% 计算题:50%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45 英美文学基础知识及运用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根据英语专业本科英美文学教学大纲有关要求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考生掌握英美文学发展的整体脉落,熟知基本文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能力。 二、内容 1.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1)English literature: Chaucer, Thomas More, Edmund Spenser, Marlowe, Shakespeare, Milton, Bunyan, Pope, Swift, Defoe, Richardson, Fielding, Samuel Johnson, Blake, Burns, Wordsworth, Coleridge, Byron, Shelley, Keats, Lamb, Scott, Dickens, Thackeray, Jane Austen, the Bronte sisters, George Eliot, Tennyson, the Brownings, Conrad, Hardy, Galsworthy, Bernard Shaw, W.B.Yeats, T.S.Eliot, D.H.Lawrence, James Joyce, Virginia Woolf. 2)American literature: Irving, Cooper, Emerson, Thoreau, Hawthorne, Melville, Whitman, Dickinson, Edgar Allan Poe, Howells, Henry James, Mark Twain, Stephen Crane, Norris, Dreiser, Ezra Pound, Stevens, Williams, Frost, Sandburg, Fitzgerald, Hemingway, William Faulkner, Sherwood Anderson, Stein, Lewis, Dos Passos, Steinbeck, Katherine Anne Porter, Eugene Glastone O’Neil, Tennessee Williams, Saul Bellow, J.D.Salinger, Flannery O’Connor, Joseph Heller, Kurt Vonnegut, Richard Wright, Ralph Ellison, Toni Morrison, Alice Walker, Pearl Buck, Maxine Hong Kingston 2.重要文学术语与流派: Medieval romance, Renaissance, Humanism, Metaphysical poetry, Enlightenment, Classicism, Sentimentalism, Romanticism, Transcendentalism, Aestheticism, Realism, Naturalism, Modernism, Imagism,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he New Criticism, the Lost Generation, the Beat Generation, Postmodernism, Black Humor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25分):要求熟悉英美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及作品的名称。 术语解释题(25分):要求熟记重要文学流派和文学形式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意义。 经典文本判别与简答(50分):要求熟悉经典文本,简要表述选段内容。 文本阅读与评论(50分):要求全面深入阐述选段的所反映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一、 846英语语言学基础知识及运用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总体要求 根据英语专业本科高级阶段教学大纲有关要求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报考语言学方向的考生应对语言学领域的分支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的研究方法,以及现代语言学理论发展的基本流派有所了解,并能对包括文学题材在内的具体语言材料进行分析。 二、 内容 1.语言学研究中各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包括: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 2.语音学、音系学中辅音与元音、音位与音位变体的的区分。 3.词汇学中词的形态结构、词素的分类、词素与词素变体的区分、各种构词法。 4.语义学中词义的类别、各种语义关系、语义成分分析理论。 5.句法学中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结构主义句法、转换生成句法和功能句法。 6.心理语言学中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的主要内容。 7.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以及语用学的发展。 8.社会语言学中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9.语言与文学的关系以及对文学语言的鉴赏。 10.语言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以及语言教学中的相关内容。 三、 题型及分值比例 术语解释题(30分) 正误判断题(20分) 简答题(45分) 应用分析题(55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47 日语专业基础知识及应用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旨在考查考生是否掌握做为日语专业本科优秀毕业生所必备的日语和日本文学相关基础知识,以及是否具备运用所学语言及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日汉互译翻译的能力。 二、内容 1.日语概论 检查考生对日语相关基础知识,即日语音声学、词汇学、语法学以及日语语史、日语语学史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日汉互译 1)日译汉 2)汉译日 检查考生(1)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和译入语的正确表述;(2)汉语译文对原文风格的再现程度以及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3)日语译文基本正确,并能较好地体现两种语言在句式结构和行文等方面的异同;(4)对翻译原则和翻译技能的把握及适时运用能力;(5)对不同文体的表述能力;对日汉两种文字的正确书写。 3.日本文学 内容包括日本文学史一般知识、日本文学代表作家作品赏析、日本文学思想研究。要求考生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日本文学学科知识,有较好的理解与赏析能力,有较高的汉语、日语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30分) 填空题(20分) 简答题(40分) 翻译题(6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52 近代物理基础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对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等的基本概念与解决具体物理问题所需要使用的方法的掌握。 二、内容 1.电动力学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导出;电磁场与电荷体系的能量守恒与能量转换,电磁能量密度、能流密度和电磁动量密度的概念;边值关系以及洛仑兹力公式。分离变量法(定解问题、Laplace方程的求解)、镜像法(镜像法的解题依据、镜像法的解题步骤);理解规范变换与规范不变性。 2. 狭义相对论 相对性原理,相互作用的传播速度;间隔;固有时;洛伦兹变换;速度的变换;四维矢量;四维速度与四维加速度;能量与动量; 3. 量子力学 (1)波函数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归一化; (2)定态问题 定态薛定谔方程的表达形式;几种一维定态问题:无限深方势阱,简谐振子,自由粒子,delta函数势,有限深方势阱;束缚态和散射。 (3)形式理论 希尔伯特空间;物理态和可观测量;厄米算符的本征函数; 广义统计诠释;不确定性原理;狄拉克符号。 (4)三维空间中的量子力学 球坐标系中的薛定谔方程;氢原子;角动量;自旋。 (5)不含时微扰理论 非简并微扰理论; 简并微扰理论。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20% 填空题:20% 简答题:20% 计算题:40%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53 细胞生物学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手段与方法,熟悉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了解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重点考察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掌握细胞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系。 二、内容 1、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现状及发展史。细胞基本概念、细胞基本共性、病毒及其与细胞关系;真核细胞基本结构体系、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关系;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比较。 2、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细胞生物学常用研究方法,包括细胞形态结构观察方法、细胞组分分析方法、细胞培养方法、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等。 3、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细胞膜结构模型,生物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细胞膜主要功能、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知识。 4、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 物质的跨膜运输(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作用、胞吐作用),细胞通讯与细胞识别概念,细胞信号主要传递途径(包括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传递、细胞表面整联蛋白介导的信号传递)及其细胞信号传递基本特征。 5、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内膜系统 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内膜系统涵义;细胞质基质功能,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物酶体形态结构、功能和发生;细胞内蛋白质分选机制和细胞结构体系装配机制。 6、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线粒体与疾病发生关系。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光合作用功能。线粒体和叶绿体属半自主性细胞器原因及其蛋白质合成、运送与装配机制。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 7、细胞核与染色体 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染色质概念及化学组成;核小体结构,染色质包装相关结构模型以及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区别。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元件、核型与染色体显带技术。核仁超微结构和功能,核仁周期概念。活性染色质主要特征、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转录关系、核基质与核体功能。 8、核糖体 核糖体成分结构、核糖体蛋白质与rRNA的功能;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过程;RNA在生命起源中的地位。 9、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包括细胞质骨架和细胞核骨架)概念。微丝、微管、中间纤维化学组成及功能。细胞核骨架(核基质、染色体支架、核纤层)组成及功能。 10、细胞增殖及其 有丝、减数、细胞周期概念,有丝和减数过程、意义及比较;细胞周期各时相物cdc2质动态变化;MPF的发现及其作用、p34激酶的发现及其与MPF的关系;细胞周期运转以及周期蛋白、CDK激酶和CDK激酶抑制物。 11、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 细胞分化概念;细胞分化与胚胎发育关系以及细胞分化影响因素;癌细胞基本特征;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概念;基因突变逐渐结累与肿瘤发生知识。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包括转录水平、加工水平,翻译水平)。 12、细胞衰老与凋亡 早期细胞衰老特征、Hayflick界限概念、细胞在体内条件下的衰老特征、衰老细胞结构变化及分子机制。细胞凋亡概念及意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征、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细胞凋亡与衰老关系。 三、题型及分值 名词解释题:10% 选择题:15% 填空题:15% 判断题:10% 问答题:50%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54 国际政治学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新特点,回答国际关系实践面临的新问题,构建起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知识体系。 二、内容 1.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3)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4)传统政治学方法与科学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5)系统方法、博弈论方法、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方法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应用。 2.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1)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 2)冷战后国际政治学理论的新发展; 3)马克思主义对国际政治学的理论贡献; 4)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主要异同; 5)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理论修正; 6)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3.国际体系 1)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2)国际体系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 3)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 4)国际体系发展演变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4.国际政治格局 1)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2)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形式; 3)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进; 4)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之间的关系; 5)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政治秩序之间的关系; 6)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 5.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1)国际行为主体及其基本特征; 2)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 3)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4)当代国际社会中国家主权概念的发展; 5)非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6)国家行为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区别; 7)国际政治中的个人因素。 6.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1)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2)国际社会的无状态与主权国家质检的矛盾运动; 3)权力的概念与属性; 4)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5)国家实力的评估; 6)国家利益概念的历史演变; 7)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8)国家利益的内涵和特征。 7.国际政治互动的基本形式 1)国际行为及其基本方式、基本特点; 2)国际行为能力与实力的关系; 3)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国际竞争的关系; 4)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的基本类型; 5)国际战争与国际危机的关系; 6)关于国际冲突根源的理论解释; 7)安全困境的概念及其运用; 8)集体安全的理念与实践; 9)多边主义和区域主义; 10)相对狭益与绝对狭益; 11)国际合作中的“搭便车”问题; 12)国际制度的构成和功能。 8.政治与组织 1)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关系; 2)行为的形式和特点; 3)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4)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5)国际组织的类型与特征; 6)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7)组织的行为特点; 8)公司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9.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 1)自然环境作用于国际政治的途径和方式; 2)自然环境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 3)地缘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4)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 5)经济实力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 6)科技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0.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 1)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2)相互依存条件下军事因素作用的变化; 3)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4)国际法的基本准则及其内容; 5)合法干涉与非法干涉的界限; 6)主权平等的基本要素; 7)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与作用; 8)宗教影响国际政治的具体途径; 9)作为国际政治斗争工具的意识形态。 11.国际政治的全球化发展 1)国际政治的全球化; 2)相互依存的概念与理论; 3)全球性问题的特征与来源; 4)全球性问题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5)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三、题型及分值 1.辨析题(30分) 2.简答题(45分) 3.案例分析题(25分) 4.论述题(50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55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 1、哲学、世界观、方,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4、物质、运动及时间空间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8、实践及其本质、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相互作用 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0、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文化结构 11、人的本质,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12、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与实践辩证法 13、质量互变规律、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论与系统论、否定之否定规律 1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的作用,历史人物的作用,人民群众的作用 15、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同一性与多样性 16、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识的本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7、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8、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 19、真理及其属性、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价值的客观因素、价值的主体性特征、价值的相对性、价值与评价、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20、社会进步的含义及最高标准、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名词解释:20% 问答题:40% 论述题:20% 材料分析题:20%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56 测控通信原理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测控通信原理》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融合的课程,其主要基础是信号与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兼顾相关通信、自动控制的知识点。主要考察学生掌握测控通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程度,重点考察测控信号的时频域分析、调制与解调,同时掌握测控系统的特性分析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测控通信基本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测控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1)了解测控通信系统的功能与组成,了解遥测遥控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用信号的分类及特性; 3)理解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系统的性质; 4)理解开环系统、闭环系统的基本概念。 测控通信信号分析基础 1)掌握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的计算方法; 2)理解卷积积分与卷积和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其基本运算; 3)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 4)掌握用微分和差分描述因果线性时不变系统; 5)掌握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和性质; 6)掌握运用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求解傅里叶变换(包括反变换)的方法; 7)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的概念;熟练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和求解拉普拉斯变换(包括反变换)的方法; 8)理解Z变换的定义、收敛域的概念,熟练掌握典型序列的Z变换(包括反变换)及其性质,熟练掌握求解Z变换(包括反变换)的方法,运用Z变换求解系统的响应。 测控通信系统的通信基础 1)理解信号的采样定理,了解抗混叠方法; 2)理解码间串扰和信道均衡的原理; 3)掌握幅度调制与解调的原理; 4)掌握频率与相位调制与解调的原理; 5)理解伪随机序列、m序列发生器的原理。 测控通信系统的控制基础 1)了解几种典型的遥测遥控系统; 2)理解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和频率响应特性; 3)理解系统稳定性概念、根轨迹的基本概念,能根据系统根轨迹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4)掌握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及其应用。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共24分) 填空题(共24分) 简答题(共30分) 分析计算题(共72分)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85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180分钟 考试形式 考试总分 笔试(闭卷) 150分 一、总体要求 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理解由古典概型向概率公理化转化过程的关键概念和思想,理解数理统计的估计与检验的统计学原理,掌握经典概率模型的概率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掌握基本的估计与检验方法。 二、内容 1. 随机事件的定义及其运算, 概率的定义及其性质 1)了解样本空间(基本事件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2)理解概率、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会计算古典型概率和几何型概率; 3)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减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以及贝叶斯(Bayes)公式; 4)理解事件的性的概念,掌握用事件性进行概率计算; 5)理解重复试验的概念,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 2. 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2)会计算与随机变量相联系的事件的概率. 3)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 4)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 、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 及其应用; 5)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均匀分布 、正态分布 、指数分布及其应用. 3. 随机向量及其分布 1)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随机变量的分布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 3)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边缘密度和条件密度; 4)会求与二维随机变量相关事件的概率; 5)理解随机变量的性及不相关性的概念,掌握随机变量相互的条件; 6)掌握二维均匀分布,了解二维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理解其中参数的概率意义; 7)会求两个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会求多个相互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 4. 随机变量数字特征 1)理解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矩、协方差、相关系数)的概念; 2)会运用数字特征的基本性质,并掌握常用分布的数字特征。 5. 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1)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了解切比雪夫大数定律、伯努利大数定律和辛钦大数定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大数定律); 2)了解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二项分布以正态分布为极限分布)和列维-林德伯格定理(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中心极限定理)。 6.数理统计基本概念 1)理解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的概念; 2)了解 分布、t分布和F分布的概念及性质,掌握正态总体的常用抽样分布定理. 7. 参数估计 1)理解参数的点估计、估计量与估计值的概念. 2)掌握矩估计法和最大似然估计法,了解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最小方差性)和一致性(相合性)的概念,并会验证估计量的无偏性; 3)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会求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会求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差和方差比的置信区间. 8. 假设检验 1)理解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2)了解假设检验可能产生的两类错误,掌握单个及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10%) 填空题:(10%) 简答题:(20%) 计算题:(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