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的新道路
一、单项选择题
1.A 2. C 3.A 4.A 5.C
6.D 7.C 8.C 9.A 10.A
11.C 12.D 13.A 14.B 15.B
16. A 17.D 18.B 19.D 20.A
21.D 22.D 23.C 24.B 25.B
26.A 27.A 28.D 29.A 30.C
31.D 32 .B 33.B 34.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D 3.ABC 4.ACD 5.ABC
6.ABCD 7.BCD 8.ABD 9.ABCD 10.AD
11.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
16. ABC 17.ACD 18.BC 19.ABCD
三、简答题
1.简析南京国民统治初期的经济
南京建立初期,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措施。
第一,大力整顿金融、税收、财政:建立了“四行二局”的国家金融体系,统一货币,改革币制,实行了法币。统一税制,裁撒厘金,实行统税,整理田赋、盐税。
第二,推行新的产业,重点发展国家资本工业,对采矿、冶金、机械、化工、电器等行业大力投资,初步奠定了国营重工业基础。同时,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产业的发展。
第三,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推行农村信用合作,实行租佃改良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国民尽管在整顿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和重大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洋后期经济发展停滞的状况,但是,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膨胀,影响和遏制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其二,没有改变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局面;其三,国民出台的经济和措施虽然很多,但很多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
2.为什么中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因此,中国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开始就面临着组织武装斗争的任务。
第二,中国的敌人异常强大,也是异常凶残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用武装的反对武装的反。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决定了中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3.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有:
第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这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第二,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而农民又是的主力军,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浓厚的阶级基础。
第三,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和相互间的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这使红色政权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第四,中国是一个大国,力量有广泛回旋余地。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有:
第一,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第二,第一次国内战争的影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的正确。
4.为什么说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实质上是农民?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对的领导权,主要是落实在对广大农民的领导上。
第二,中国民主的主要任力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是解决农的土地问题,因而农民问题是中国的中心问题。
5.简述土地的阶级路线、土地分配方法及意义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国党的比较完整的土地路线。
经过实践中的反复摸索,到1931年,中国党在总结土地经验的基础上,逐
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阶级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依靠贫农,联合中农,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土地,是中国农村真正的社会大变动,它要摧毁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从政治经济上广大农民,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的积极性,使中国党获得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6.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党第一次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7.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为代表的新的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正如同志所宣称的那样,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她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8.“长征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物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党和人民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辨析题
1.民主时期,中国党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参:错
第一,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民主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
第二,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
2.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参:错
第一,中国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和性质的正确认识,并不取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及其变化。
第二,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基本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中国党在新民主主义过程中,对民族资本主义必须始终采取保护。
第三,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要求又有动摇性。但是,无论民族资产阶级拥护,还是脱离阵营,中国党都不应改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属于世界无产阶段社会主义的一部分,具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性质。
参:错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发生之后,从阵线上说,它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一部分。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主要是反帝反封建,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因此,它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是,它的目的又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4.1928年有人主张,既然中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那么本身就是无产阶级。
参:错
性质是由任务决定的,而不是由动力决定的。当时中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因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不是反对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的无产阶级。这种主张混淆了中国的性质。
另外,中国资产阶级民主的动力不仅是无产阶级,它还包括了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5.四大前后,党内有人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不敢出来作领导、打先锋,中国工人阶级天然是国民的领导者。
参:错
这种观点承认中国工人阶级在国民中的领导地位。但是,它无视当时资产阶级右翼正在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严重事实,认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是“天然”的,因而是错误的。无产阶级必须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取得并实现的领导权。
五、论述题
1.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新道路的?
第一,开展武装反抗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和武装反抗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湘赣边界秋收、广州。中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第三,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以军事发展,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党领导的土地、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
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第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失败后中国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五,随着新道路的开辟,中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试析中国新道路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本内容: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是在中国的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指导中国取得了胜利,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实现了中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力量。
国民失败以后,以为代表中国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战略进攻方向,开辟了农村根据地,在实践上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不仅避免了过早与强敌进行盲目决战,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有效地保存了力量,而且大大发展了力量。
第二,揭示了中国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取得了最后胜利。
以为代表中国党人,从中国的独特国情出发,揭示了中国的发展规律,即中国的道路不能是先城市后农村,而只能是先农村后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在这种新道路理论的指导下,不仅在土地战争期间保存和发展了力量,而且取得了抗日战争和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但是,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应该以什么样的道路和方式贯彻这一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并没有作出具体的结论。这需要各国党人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自主地来解决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原则,又在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原则。中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结合中国的实际试说明中国必须分两步走
新民主主义的前途问题实际上是怎样处理民主和社会主义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中国党内在的前途问题上曾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论,把中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阶级;一种是一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和社会主义“毕其功于一役”,混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论”、“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的发展规律。
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民主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
中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的前途,为中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民主的学说。
4.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党内先后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试分析其错误观点及一再出现的原因。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乃至世界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和集中经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其错误主要表现在:在性质和统一战线上,混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在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作为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在土地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原因:
第一,主要原因是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的特点、中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总之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第二,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第三,国际对中国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
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
5.中国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土地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写了《中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六、材料分析题
1.
(1)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地存在。
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2)在材料2中,①、④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②、③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十月的经验。
(3)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基本点: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2.
(1)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不适合实际的规定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而不是属于农民,禁止土地买卖。
(2)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没收一切土地往往造成对中农利益的损害,不利于土地劳动的开展。
(3)将土地所有权属于改为属于农民,将禁止土地买卖改为允许农民自主租借买卖土地。土地属于民主范畴,民主不是一般地消灭私有制,应该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
(4)土地的制定义领从实际出发,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3.
(1)土地战争初期的下层统一战线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因为大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脱离了;党内存在“左”倾错误,把资产阶级看作了对象。
(2)从下层统一战线到实行上、下层结合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3)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中日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而且内部发生了分化,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4)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路线。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的一个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