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3.2熔化和凝固
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物态变化的基础章节之一,而熔化和凝固是物质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其物态变化的现象是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学好本节对学习其他物质的特性有迁移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的具有探究内容的课,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到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为今后探究性课题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比较好。学生喜欢动手,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但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较为抽象的知识理解比较困难。 教学内容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熔点和凝固点,区别晶体和非晶体。 课型:探究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策略
本节设计以学生熟悉的冰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等现象,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继而引入物态变化,引入本课题。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熔化的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像与所学到的知识如物质的熔点等联系起来。
2.要逐步养成关心自然现像的态度,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像的情感。
1 / 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3.2熔化和凝固
教学重难点简析
重点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知道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难点
会区别晶体和非晶体。 教学准备
师: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海波、石蜡、水、烧杯、液态酒精、计时表、冰块、铁块,保险丝。
生:预习探究报告册。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把保险丝变为球状,解决问题。(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用两只烧杯分别装入冰块和水。提问:这两只烧杯内装的物质,它们有什么不同? 2.在一只烧杯里装上酒精,用扇子扇,问:你们闻到了什么?这是酒精的什么状态? 由此说明物质有常见的哪三种状态?随着温度变化,物质会在这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3.出示一些保险丝,问:你们有什么办法把它做成球状? 肯定学生的方法,总结: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观察,回答问题:状态不同,冰是固态,水是液态。 回答:闻到了酒精味,这是气态的酒精。 回答:物质有常见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讨论,回答:先把保险丝熔化,再将它浇铸成球状。 听讲、记录。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约 分钟)
2 / 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3.2熔化和凝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出问题。 思考,回答:铁块不会熔化成铁水。 一只手举起铁块,另一只手举起冰块,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如回答:温度很高的情况下铁块才能果把它们放在教室里,过一会儿,冰熔化。 会熔化成水,那么铁会不会熔化成铁回答:可能与温度有关。 水呢?那么铁块在什么情况下才能 熔化成铁水呢? 提问:这说明了不同的物质要从固思考。 态变成液态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提 出问题:不同的固体熔化时,温度变 化有什么规律呢?这堂课我们就一 起来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变 化规律。 2.设计实验。 核对实验器材,检查器材是否有破(1)请学生看75页图4.2-1,回损。 答需要使用哪些器材,并与桌上的实 验器材核对。 (2)请大家看实验警钟,回答使阅读实验警钟。回答使用酒精灯的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3)为使试管内固体受热均匀,听讲。 在烧杯中加上一支温度计测量水温, 使试管内与试管外的温差不超过5 ℃。 (4)为了观察物质状态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把76页表格增加在表格中增加一项:物质的状态。 一项:物质的状态(见后面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 (5)指导组内分工。 3.指导学生探究。 4.分析与论证。 (1)请各小组代表把图4.2-2、4.2-3描在黑板上。 (2)请小组代表说一说通过探究得到了怎样的结论,教师适时点拨。 (3)提问:通过实验,大家发现物质熔化要吸热还是放热。 5.评估交流与合作。 请各小组成员共同回想实验的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实验结果是否可靠?请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流,结果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学生活动 组内分工:3人探究海波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3人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小组探究:1人计时;1人观察温度计示数及物质状态变化;1人纪录。在图4.2-2、4.2-3中分别描上海波和蜡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小组代表把图4.2-2、4.2-3描在黑板上。 分析、思考、总结:海波在熔化前温度不断升高为固态,熔化时温度不变,固、液态共存,全部熔化后,温度逐渐升高为液态;蜡在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由固态直接变成液态。 回答:熔化吸热。 组内交流、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分析。回忆实验过程,提出改进实验的方案。完善实验。 三、熔点和凝固点。(约 分钟)
3 / 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3.2熔化和凝固 教师活动 1.熔点: (1)提问:这是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变化的曲线(如下图),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 观察、分析。 发现:海波熔化时有一段时间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而石蜡只要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 (2)总结:象海波这样在熔化时听讲,记录。 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 萘、冰、各种金属……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板 书) 象石蜡这样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在图4.2-4的甲图中标出:AB为玻璃……非晶体没有熔点。 固态,BC为固液混合态,CD为液态,(3)请学生观察图4.2-4甲。在B点为固态,C点为液态。 甲图中标出AB.BC.CD各段物质 的状态。 2.凝固点: 讨论,分析得出:图4.2-5甲为晶(1)请学生观察图4.2-5甲、乙,体,凝固时的温度为曲线。EF为液态、并分别与图4.2-4甲、乙比较分析曲FG为固液共存、GH为液态。晶体凝线的异同。引导学生分析,并选择性固的过程中尽管不断放热,但温度保的板书。 持不变。 教师活动 (2)讲述: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怎样区别一种固体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将学生得出的结论板书) (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并且指明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 (4)讨论“想想议议”。 3.提问,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防止菜被冻坏,为什么? 学生活动 图4.2-5乙为非晶体凝固曲线,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凝固放热。 听讲,记录。 讨论回答: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方法之一就是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看书,了解几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因为水银的凝固点为-39℃,当温度达-52.3℃时,水银早已凝固。 讨论回答:北方的冬天气温低,水结冰时放热,使菜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
4 / 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3.2熔化和凝固
板书设计
三、熔化和凝固
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3.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时间/min 蜡的温度/℃ 物质的状态 0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晶体具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5.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
1.在松香、铁块、食盐、玻璃、冰、萘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有一定的________。
能力提高设计
1.铁的凝固点是1535℃,1500℃的铁所处的状态是________。
2.有两盆相同的水和两块相同的冰,将冰分别放在两盆水中,待它们温度稳定后,一盆置于阴凉处,一盆置于太阳照射下,当两个盆子中的冰都还没有完全熔化时,请比较这两盆水的温度。
3.用同样质量的0℃的水和0℃的冰冷却食物,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参 课堂练习:
1.铁块,食盐,冰,萘,熔点和凝固点。 2.略,见教学参考。 能力提高:
1.固态。 2.两盆水的温度相同。 3.0℃的冰冷却效果更好。因为0℃的冰熔化为0℃的水要吸热,所以同样质量的0℃的水和0℃的冰升高相同温度,冰吸热更多。
5 / 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3.2熔化和凝固
教学反思:本章教材的编排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内容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熔化和凝固又是本章中比较重要的一节,由于本节内容规律较多,又有探究实验,教学难度较大。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