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校本课程化之路,促学校特色化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
140▲2019年第21期(总第345期)
走校本课程化之路,促学校特色化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局西片教育指导中心 黄永强
【摘要】通过对各地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的发展调查,发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依托地方和学校特色。文章从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和依托学校特色,走校本课程化之路两大方面,对“走校本课程化之路,促学校特色化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阐述并突出了其重要地位。
【关键词】校本课程;特色发展;综合实践
校本课程奉行教育本地资源化,课程安排上具有一定自由度,成为国家以及地方教材的有力补充,在一些地方,校本课程得到重点推广,引起国家重视。在2017年颁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引领下,学校的校本课程具有当地特色,并以此为契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教研工作也意识到了走校本课程化之路的重要性。为了适应我国教育现状,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符合实际。
经过调查研究,开展校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在于怎样把握好学校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开展过程, 最终达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情校情相结合的特色活动的目的,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课程的实施,加强师资团队建设等[1]。
炭步镇在这方面走在前头,其校本课程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该校因为处在塱头古村,故有多处古建筑,其极大的文化价值被周边地区所熟知。这些先辈留下的物质遗产具有内在精神,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开展“走进塱头古村,探究古建筑”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塱头古村,了解古建筑,产生民族自豪感,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探究中。
赤坭镇华南小学以瑞岭盆景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因为赤坭镇华南小学地理位置处于赤坭镇瑞岭村,而瑞岭村的一大特色就是瑞岭盆景。学校结合地方特色,开展了盆景文化校本课程,同学们可以通过任课老师讲解盆景知识,实地听取园艺师讲解,向园艺师学习盆栽培知识等来学习盆景的相关知识。
学校特色具体的体现就是从办学精神、办学思路到教学方法都存在自己的烙印。因为有特色所以才有生命力,才使得学校从诸多学校当中凸显出来。校本课程属于学校自己的知识体系,它奉行实践精神,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要达成地方特色和现代办学的水乳交融,最终使得学校拥有强大的特色基础。
一、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
(一)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引领开发校本课程
按照新课改要求,资源只要是健康的,比如生活、人文、地理、风俗等,都可以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故此,这些资源要被学校重视,操作者要根据学校发展历史,利用好当地的天然优势,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充分挖掘地方深厚的乡土文化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打破传统课程的静止和封闭现状,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带动起来,共同参与,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当中,比如参观民俗、了解民风、观看民间艺术等,都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和培养,使其向往中华历史文化,感受现代生活的气息,并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当然,学校文化和乡土文化是校本教材开发的源泉,办学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入口,学校应该审慎选择,仔细推敲,艰辛打造。校本课程开发看似容易实则很难,因为其需要教师拥有敏感的观察力,能够多方了解教学资源,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工具,更要照顾到学生主体,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为目的,只有如此方能成功,且培植出学校的品牌。
(二)依托传统文化,引领开发校本课程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遗产,值得加以挖掘整理。各地学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相符合的综合型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它作为学校教学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赤坭镇乌石小学位于赤坭镇乌石村,乌石村的一大特色就是武术醒狮,结合地方特色“白眉派”武术,学校以中国传统武术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学校老师们的共同
2019年第21期(总第345期)研修发展
努力下,中国传统武术已成为学校特色。学校围绕“中国传统武术”开展富有学习特色的综合实践课,把地方特色融入课堂中,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
炭步镇石湖村每年会举行一个本村特有的元宵文化节,当地的垂裕小学借此契机,把村里的节日文化融入学校的特色教育中。两者结合,使本村学生能够对本村节日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让周边村及外地的孩子对石湖村的节日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游灯、投灯、少年醒狮、飘色表演、宰牛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外向、活泼的个性和创新的能力[2]。
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问题就要去研究并解决的观念,没有问题教师也要发现研究问题,然后教师分工去查找资料,总结知识,共同学习。长期用“以问促研”的研究方法研究下去,必定能获得不错的研究成果,这对走校本课程之路,促学校特色化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4]。
(三)做充满意义的校本课程,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校本课程要注重实践,要让学生更多地贴近生活,接触社会,并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快速成长。校本课程是学生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得到满足和释放的最佳途径,课程超越书本,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和社会,能增强学生的体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5]。
碧湖小学在校本课程中融入情感教育,诉求感恩的重要性。感恩教育刚开始实行,学生们都行动了起来,有的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为父母洗脚,有的学生则清理打扫公共设施,还有一些学生去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一些学生把活动经过拍成了照片或视频记录下来,一些学生将感恩活动写成了日记、作文。这样一来,更多的人能了解他们的行动,也呼吁更多人像他们一样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做更多实事。
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注重实践,不能只靠理论教学,让学生不只学习理论上的知识,还要用实际行动践行争先创优。
走校本课程化之路,促学校特色发展,需要学校全体教师的努力。学校需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并运用好的方式方法去推动课程的开展,将其发展成有特色的、优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最终目标。
二、依托学校特色,走校本课程化之路
(一)巧妙利用学校资源,发展德育校本特色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影响学生的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传统学科教学以课堂理性生活为主的学习方式的反叛,以活动和交往作为其课程的主要展开方式,从而为有效实施德育创设了形式条件和情境条件[3]。
德育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要,教师要明确这一点,并始终将其作为首要工作,以综合实践课堂为主渠道。所以学校可以根据德育工作需要和学生品德发展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学生状况开发有针对性的主题来实施德育。
例如,赤坭镇剑岭村有一位旅居香港、祖籍剑岭村的宋丽芬女士,二十多年来,她情系家乡,情系教育,成立“宋丽芬奖学基金会”,每年都对赤坭镇剑岭小学的师生进行奖励,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所以学校就组织以“感恩、回报、努力”为专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本校的很多师生在受到过宋丽芬奖学基金会的帮助后,“常怀感恩之心”“吃水不忘挖井人”,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宋丽芬,从而感受宋丽芬的光辉人生魅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走校本课程化之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不断摸索教学规律,通过对综合实践德育课堂资源的开发,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逐步内化,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成文.以课程创新促学校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07):79.
[2]黄小俊.依托本土资源有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06):144.
[3]佚名.唯美教育促学校特色发展——福建省厦门海沧延奎小学简介[J].教育探索,2015(05):159.
[4]丁燕辉.特色校本课程促学校特色发展——“课程”与“社团”双轨并行之实践与探索[J].教师,2015(01):120-121.
[5]邹立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价值[J].小学德育,2006(13):6-8.
(二)“以问促研”,办特色校本教研
“以问促研”就是说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要深入校本课程教学工作中来,学校要发展,教学要振兴,就要立足学校发展特色,教研工作要深入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尤其对学校的教学资源要有深入了解。发展特色可以是学校经过长时间发展形成的学校文化和底蕴或是学校当地的特色文化。还要培
141▲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