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论文

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论文

来源:华佗小知识
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论文

概要: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设计课堂体验和探究活动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活动的组织者,知识的架构者,情感的体验者,责任的担当者。如此,“就有了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才能真正发现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成就学生。”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体验探究等学习方式逐渐为品德课教师所熟悉和运用,但是往往流于形式。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必须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学生真正以“身”体之,以“心”悟之,让学生在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中形成相关的能力和道德素质,也就是所谓的学生核心素养。

下面笔者试以某教师设计的第五课第一节《让友谊之树常青》课堂实况为例作分析。

【教学片断1】

师:请同学们按原先分好的小组为单位,以“我印象最深的朋友”为主题交流,组长做好笔录,并做好汇报小组内“最具正能量友谊”的准备。

学生交流,教师加入到小组(教师分在某一个小组)。

师:(教师在参与中注意观察各小组情况)好,下面请组长上讲台汇报。 组长分享略。

师:各位组长的汇报都很精彩!让我们一起为他们鼓励加油!(掌声热烈) 师:请各小组同学讨论交流总结:什么类型的人可以成为我们生活的朋友? 小组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

师做评价,并依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出三种好友类型:真心帮助他人的人;讲信用尊重他人隐私的人;爱学习愿与人分享的人。

师:但这种人一旦成为我们的朋友,友情是否就永远不会凋谢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案例然后思考问题“如何让友情永葆青春”。

电子白板显示案例:小明与小强在六年级的时候是同班同桌,是很要好的朋友,形影不离。但今年他们分在不同班级,小强当了英语科代表。小明放学后多次去找小强,但他经常要与其他班干部处理班级事务,所以就叫小明先回。小明觉得有些失落,后来于是把他俩的合影发在朋友圈,好多朋友都为他点了赞,唯独小强没有。他还是挺耐心地等了好多天,最后还是以失望告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和讨论案例……

教师这种分小组讨论形式,比那些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强得多。它能够让学生提高参与度,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平等的氛围中敢于表达。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其有话可说,乐于参与。小组组长的设立既保障了小组的纪律性和运作,又锻炼了组长的组织、记录等能力以及责任担当。

要求各小组在班中就“最具正能量友谊”做交流,这个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辨别善恶是非美丑能力,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交友的原则,学会健康生活。通过学生总结哪些人值得去交往,以及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有助于建立友谊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交往的学问和艺术。 教学片断中设计的案例,更是要让学生懂得:建立一段友谊不易,但维持一段友谊更难。友谊倍受时间和空间的考验。这个问题困惑着很多学生,是摆在学生面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此种情况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交友情况,梳理和浓缩一个学生交友案例,把这个典型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和指导行为的能力。

当然,学生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师平时主动接近学生,把师生的课余交往当做课堂。因此,教师才能把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放到课堂来集体认识、分析和解决,使学生全心全意投入到课堂中来。

一、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变“知识化课堂”为“生活化课堂”

新教材的编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每一节内容的展开都从“运用你的经验”开始,把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创设一种生活化的课堂引导学生交流、感悟。那么该怎样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呢?

如讲述第七课第一框《爱在家人间》一课时, 本人就多次利用了学生的生活场景做为教学资源。在导入环节我根据落后的农村现状,从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入手,进行了这樣的教学设计。

【教学片断2】

导入环节:现在,很多家长为了生存和发展,长时在外谋生,很多同学成为了“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成了空巢老人。

教师设问:①小组组长调查组员在家里与谁住在一起? ②大家在家里一般怎么过?与谁最亲密? ③自己最盼望的是什么? 组长汇报小组组员的家庭情况。

教师设问:①大家睡觉和起床的时间是几点? ②爸妈在家时,每天为你做了什么? ③你用什么方式表达对爸妈的爱? 小组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依据课堂进一步追问:爸妈不在家的时候你如何管好自己的每一天? 在这一片断,本人根据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实践和切身体验,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大胆对教材中未必紧扣学生实际的问题设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设置, 以此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从当前很多农村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为切入口,让学生倾诉自己的“委屈”与“失落”,才能够让他们在渴望与碰撞中感受亲情,理解亲情,传递亲情。

生活就是课堂教学的源泉。生活中与学生的需求、情感、体验密切相联的各种生活素材,都可以用来作为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资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去关注学生的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教材主题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感受生活无尽的欢乐。

二、与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变“课堂控制”为“共享学习”

“只会制定统一化、标准化教学的老师,不远的未来可能会被互联网取代而‘下岗’,只有有独特魅力的老师才符合未来教师的标准。”这句话在推动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不仅是对学习者的冲击,更是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势必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迎接挑战。

如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站第二节《成长的礼物》中有这样一个“探究与分享”活动:

小学生活有快乐,也有遗憾。进入中学,你打算如何弥补这些遗憾? 【教学片断3】

师:今天,我们来分成几个小组做活动。每6个人一个组,每一小组自行推选出组长,每个组员要服从组长的管理。老师也是其中一个小组的一员,和大家一起完成小组任务。

电子白板出示要求:

(1)每位组员在2分钟内,选择性的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课余生活、等等方面说出“自己的遗憾”和“努力的方向”。(2)完成后选出表达能力较强的组员担任小组组长。(3)小组组长用2分钟的时间把该组的“遗憾”和“努力方向”写出来,并准备代表本组在班上用1分钟时间做小组交流。

交流环节:各小组组长举手先后发言。

采访环节:主持人(班长)采访说得最好的一组:你们为什么会有这些遗憾?将来的行动有制定时间表吗?一位学生记者采访老师:老师您之前的遗憾是什么,怎么做的?在老师回答完之后,忽然这位学生又问老师:您现在有遗憾么,又是怎么做的呢┄┄

同为学习者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有研究表明,现在每18个月产生的信息,相当于人类社会有文明记载以来所有信息的总和。假如哪一个教师还以为学生不了解的你了解、学生没掌握的你掌握,就无法适应学生的要求,也无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所以,教师应当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对自己的未知发出质疑,求教学生,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激励学生。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15%—30%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非知识层面的因素直接影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些因素包含了教师的为人处事、接人待物、视野胸襟、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正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本身才是最好的课程。

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设计课堂体验和探究活动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活动的组织者,知识的架构者,情感的体验者,责任的担当者。如此,“就有了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

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才能真正发现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成就学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