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 ③鲁公治国________ 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 汝心之固公善之 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 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1)筑径通之 /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 (2)改变;穷尽;修建;决断或决定 (3)D

(4)①(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②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6)启示: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 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解析】【分析】⑴划分文言句子节奏,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句意为: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

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故断句为: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⑵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彻:改变。②句意为: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穷匮:穷尽。③句意为: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治:修建。④句意为:鲁公犹豫不决。决:决断。

⑶A第一个“其”,代词;第二个“其”,表示诘问语气。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B第一个“之”,助词;第二个“之”,代词。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C第一个“以”,凭;第二个“以”,因为。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D。

⑷翻译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叩,凿;箕畚,用箕畚;于,到。句意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②成,修好;必,必定;不足,没有;虑,考虑。句意为: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

⑸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结合甲文内容可知,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⑹结合甲文内容,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中可知,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结合乙文内容,从“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中可知,我们做事情不能畏首畏尾、优柔寡断、遇难而退。据此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筑径通之 /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 ⑵① 改变;② 穷尽;③ 修建;④ 决断或决定。 ⑶D;

⑷①(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②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

很值得考虑。

⑸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⑹启示: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

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结合句意解释。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⑸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⑹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

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

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

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①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注】①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濯去泥土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B. 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 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及郡下(《桃花源记》) D. 置盆中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是() 例:以石盆养之

A.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C.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D.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余游慈湖山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苍然于几案间

(5)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 【答案】(1)C (2)D

(3)余/ 游慈湖山中

(4)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5)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 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A清洗;B给予;C达到;到……去;D放置,安置。故选C。(2)“以石盆养之”中的“之”做代词,代指石菖蒲。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动词,到。C助词,的。D代词,代指曹刿。故选D。

(3)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慈湖山中游玩。此句中,“余”是主语,“ 游慈湖山中”是谓语。主谓之间应该停顿。故这句话的停顿方法是:余/ 游慈湖山中。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几:茶几,桌案。这句话是个倒装句,翻译时应把语序调整过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石菖蒲不需要土壤,只需要清水即可长得十分苍翠,而且能数十年不枯,这说明石菖蒲生命力强,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说明石菖蒲能忍寒苦,安澹泊。“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可以看出石菖蒲能入药。作者这样写石菖蒲,表现了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⑴ C;⑵ D; ⑶余/ 游慈湖山中

⑷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⑸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⑶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

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⑸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作者描绘的物象的特点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

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朝服衣冠朝晖夕阴 B. 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 C.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 D. 吾妻之美我者执策而临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 文章末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 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 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4)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A

(2)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3)C

(4)①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②从齐威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解析】【分析】⑴A项均为“早晨”的意思;B项不同,间:间或、偶然/间:参与;C项不同,孰:谁/孰:通“熟”,仔细;D项不同,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之:代词,指千里马。故选A。

⑵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初,刚刚。若:好像。句意是: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

⑶ C项有误,文章不注重形体刻画,而是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 ⑷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①邹忌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②本文通过齐人邹忌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纳谏除弊,方能把事情做好。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故答案为:⑴A;

⑵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⑶C;

⑷①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②从齐威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结合句意解释。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

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雾凇沆砀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湖心亭看雪》和《醉翁亭记》两文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1)白汽弥漫的样子;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茂盛的样子

(2)①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3)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②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③句意: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语焉;哪有;此:这。句意为: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②重点词语有: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于,在。句意为: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3)《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

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悠远脱俗的闲情雅致。(也可以写:清高自赏的情趣、超凡脱俗的情趣,还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寄情山水,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

故答案为:(1)白汽弥漫的样子;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茂盛的样子

(2)①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3)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归纳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一是要结合文本,另外还要结合相关写作背景。

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候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②也。昔

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富,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③。今舟之至者皆泊提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候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滕候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

(节选自欧阳修《偃虹堤记》)【注】①滕候: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②冲:交通要道。③虞:忧患。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予发书按图________ ②问其作而名者________ ③而不逾时以成________ ④而功未及就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 ②滕候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3)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从这篇文章中可看出滕子京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4)从欧阳修的《偃虹堤记》中,可以看出滕子京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1)打开;命名、取名;超过;完成

(2)①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泊的地方,就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②膝候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

(3)修筑偃虹堤。

(4)①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有

博大胸襟,被贬官后,仍为百姓着想,为民造福。

【解析】【分析】(1)①句意:我打开信看着地图。发:打开; ②句意: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名:命名、取名; ③句意:如果不耽误时间可以完成。逾:超过; ④句意为: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完成。

(2)①重点词语焉;昔:过去;寓:停泊:则:就;皆。句意为: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泊的地方,就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

②重点词语有:才:才华;名:有名。句意为:膝候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

(3)从“ 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即可得出答案。

(4)由“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滕侯之所为也”可知滕子京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表现了他有博大胸襟,被贬官后,仍为百姓着想,为民造福。由“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滕候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写出滕子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故答案为:⑴打开;命名、取名;超过;完成;

⑵①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泊的地方,就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②膝候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

⑶修筑偃虹堤;

⑷①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有博大胸襟,被贬官后,仍为百姓着想,为民造福。

【点评】⑴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

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人,拿着滕候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能写篇记。”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看到从岳阳城门往西到金鸡提的右边,那边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统,叫偃虹堤。问来人建造此堤的人和为此提起名字的人,来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候做的。”又问他修建堤坝的利处,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潭州、黔州和蜀地四个地方的交通要道。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治的地方,就都在南岸渡口停泊,那些到州中办事的人就又远又累,而且又常常有遇到风波、船翻淹没的恐慌和担忧。现在到岳州的船只全部停泊在偃虹堤下,有事到州里的,又近又没有危险。”我问这个提有多大,花费多少人力,回答说:“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增加二尺,动用工人一万五千五百个,没有超过原定时间就完成了。”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件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挑选有能力的官吏视察这件事是否可行,反

复视察了多次,又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认为这件事可行,他们都没有改变我们膝候的主张。”(我)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记!”

大概深为老百姓考虑的人,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便很精细到位,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滕候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目前正是朝廷用兵、急于招揽人才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任用过。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知州。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

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②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文有删改)【注】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乃募能使者________ ②径匈奴,匈奴得之________ ③传诣单宇________

④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其头为饮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 月氏遁而怨匈奴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无与共击之何陋之有

D. 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4)请写出选文中能突出表现张骞对国忠诚的两个语句。 【答案】(1)出使;俘获;到往;离开 (2)A

(3)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或:当地人)喜欢他。

(4)骞持汉节不失;(骞)俱亡归汉。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义,注意“得”“诣”“去”都属于古今异义词。

(2)A把。B表承接;表转折。C代词;助词,宾语前置标志。D和;比。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强:坚强。力:有毅力。蛮夷:匈奴人。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或:当地人)喜欢他。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表现张骞对国忠诚的语句,“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和“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都表现了张骞对国忠诚。

故答案为:⑴出使;俘获;到往;离开 ⑵A;

⑶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或:当地人)喜欢他。

⑷骞持汉节不失;(骞)俱亡归汉。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于、其、且、为等共20个,这些虚词都有多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分类归类记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解释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⑶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于是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择赔了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或:当地人)喜欢他。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知晓有水草之处,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 【乙】

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

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往之女家________ ②或败奔________ ③同敞危坐不去________ ④适同敞自灵川至________

(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 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 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中以是服同敞。

②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5)【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通“汝”,你,你的;有时;离开;恰逢 (2)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D

(4)①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②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5)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义,

注意,“女”,通假字,通“汝”,你,你的;“去”是古今异义词,离开。

(2)这句话的大意是:虽然他们两个人不再一个屋里住,但却能够听到对方的声音,两个人每天就赋诗唱和。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A助词;代词。B怎么,哪里;这里。C就;竟然。D确实,的确。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是:因此;服:敬服。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②阅:经过;就刃:就义;颜色:脸色。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5)“威武不能屈”意思是任何武力都不能令我屈服,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结合【乙】中“同敞”的事例分析,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故同敞的事例能作【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

故答案为:⑴①通“汝”,你,你的;②有时;③离开;④恰逢 ⑵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⑶D

⑷①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②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⑸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分析,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同时,平时要做好词语的积累。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

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⑸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及论据内容分析其是否能充当本文的论据。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

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注】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那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又何间焉________ ②阡陌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 【答案】(1)参与;田间小路

(2)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3)【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间”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参与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可以。以,凭借。从:随行,跟从。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②实:真实。阴:暗地里。使:派。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3)通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两文中筛选出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的句子,【甲】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这一句话体现了鲁庄公以德治民的思想。【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意思是:

故答案为:⑴参与;田间小路

⑵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⑶【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鲁恭为中牟令)

重德化,不任刑罚。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不采用刑罚的方式。这句话体现了鲁恭以德治民的思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

【附参考译文】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太守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那个人跟随鲁恭行走在田间小路,一起坐在桑树下,有野鸡飞来,停在他们身旁,身旁有个小孩,那个人问:“你为什么不捉它?”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不可以捕捉。那个人感到惊讶并起身,和鲁恭告别说:“我之所以来,是想访察您的政绩。现在蝗虫不侵犯中牟县境,这是第一个让人惊异的地方:爱护鸟兽,这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小孩子都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我在这里住得久了,只会打扰贤明的人。我将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报告给衰安。”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椰子

椰子开之,有汁如乳,极甘香,自别是一种气味。中又有一块瓤,形如瓜蒌,上有细垄起,亦白色,但微虚。纹若妇人裙褶,其味亦如其汁。又,着壳一重白肉,剐取之,皆可与瓤、糖煎为果汁,色如白酒,其味如瓤。然谓之酒者,好事者当日强名之。取其壳为酒器,如酒中有毒,则酒沸起。今人皆漆其里,则全失用椰子之意。

(1)“但微虚”中“但”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评析“纹若妇人裙褶,其味亦如其汁”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今人皆漆其里,则全失用椰子之意”,作者认为“用椰子之意”是什么?

【答案】(1)只,只是

(2)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瓤上带有褶皱的情状。

(3)以椰壳为酒器,测试酒是否有毒。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这里的“但”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意思一样,只,只是。

(2)这句话把椰子的纹理比作是妇人的裙褶,运用比喻的修辞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瓤上带有褶皱的情状。

(3)从“取其壳为酒器,如酒中有毒”可知作者认为“用椰子之意”是:以椰壳为酒器,测试酒是否有毒。

故答案为:⑴只,只是

⑵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瓤上带有褶皱的情状。 ⑶以椰壳为酒器,测试酒是否有毒。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

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句子并进行整合即可。

【附参考译文】

椰子打开之后,有如乳汁般的汁液,极其香甜,自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气味。中间又有一块瓤肉,形状像瓜蒌,上面有细小的凸起,也是白色,只是微微弱些。纹路像妇人裙子上的褶皱,它的味道也如同

汁液的味道。附着在壳上还有一层白色的果肉,剐取下来,都可以与瓤、糖煎煮成为果汁,颜色像白酒一般,味道如同瓤肉。然而称之为酒,是好事的人当日牵强地为它命名的。用它的壳作为酒器,如果酒中有毒,那么酒就会沸腾起来。现在的人都在里面涂漆,就完全失去了使用椰子的用意。

10.古诗文阅读。 (一)黄州安国寺记 (宋)苏轼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①,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②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③自落,表里翛然④,无所附丽⑤,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⑥。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注释】①指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②罪垢:指罪孽。

③染污:烦恼。④翛(xiāo)然:超脱的样子。⑤附丽:附着,依附。⑥赐衣: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

(二)行香子·述怀① (宋)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②,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①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②石中火:指

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

(1)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求所以自新之方往之汝家,必敬必戒 B. 间一、二日辄往遂于外人间隔 C. 私窃乐之宴酣之乐 D. 具石请记之百废具兴用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3)文中写僧人继连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为苏轼词中画线的句子“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设计朗读。(可从停连、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入手,答出一点即可)

(5)上面两篇古诗文中,苏轼的境遇相同、心境相似,请结合《黄州安国寺记》相关内容,品析词中画横线的诗句“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语言上的妙处。

【答案】(1)B

(2)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3)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

(4)“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

(5)【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示例2】琴”“酒”“云”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

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解析】【分析】(1)A的;到。B隔。C意动用法,以…为乐;快乐。D详细;通“俱”,全、都。

(2)这句话的意思是: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3)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我(苏轼)将调离吴兴要到汝这个地方去。结合继连的语言、动作分析,继连在寺院里当了七年僧人,该赐予他法号,但他却打算辞去离开,他的徒弟与父老都挽留他。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就不会爱到侮辱,懂得停止就不会有危险。”最后还是辞去离开了。由此看出继连是一个不求名利,淡泊自守的人,这一点让苏轼非常的佩服,也感到惭愧,苏轼希望自己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由“”继连说:“本寺还没有文记”,要我写一篇记,我推脱不了。由此可知文章写继连交代了作记的缘由。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其实是感叹人生苦短,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据此设计朗读脚本,“叹”字应重读,“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的感慨。这样的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诗句内容及感情,言之有理即可。

(5)结合语境及写作背景理解这句话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

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就像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

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故答案为:⑴ B

⑵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⑶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

⑷“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

⑸【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示例2】琴”“酒”“云”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某个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内容与文章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③这一内容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⑷本题考查设计朗读脚本的能力。设计朗读脚本要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结合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语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这种感情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哪些词语就应该重读。

⑸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参考译文】

宋元丰二年十二月,我任职吴兴地方的太守,由于得罪了权贵,皇上偏爱又不忍心责备我,所以把我降职为黄州地方的团练副职,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第二年,即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后。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拾收拾卫生,收收一路劳累的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