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主旨】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2、下列对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在艺术上完全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景色迷人,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平淡朴实,生动有趣。
B。一、二两句写溪亭喝酒。“常记溪亭日暮”,在野外溪边的亭子里喝酒,太阳西沉,天快要晚了。点出了喝酒的时间、地点、背景。
C。“沉醉不知归路”,沉醉,有酣乐之意。“沉醉”二字透露出了词人心底的欢快。“不知归路”,暗示了游兴沉酣、乐而忘返。
D。“误人藕花深处”把词人醉眼蒙胧,醉的憨态全部写了出来,把自己原来的主观愿望与酒后的神志模糊,作了对比与交代,又照应开头的“常记”(长
久记忆)。
三、赏析简答题:
1、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2、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答案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选择题:
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解析】B
被美景陶醉,非畅饮而大醉。
2、下列对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词在艺术上完全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景色迷人,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平淡朴实,生动有趣。
B。一、二两句写溪亭喝酒。“常记溪亭日暮”,在野外溪边的亭子里喝酒,太阳西沉,天快要晚了。点出了喝酒的时间、地点、背景。
C。“沉醉不知归路”,沉醉,有酣乐之意。“沉醉”二字透露出了词人心底的欢快。“不知归路”,暗示了游兴沉酣、乐而忘返。
D。“误人藕花深处”把词人醉眼蒙胧,醉的憨态全部写了出来,把自己原来的主观愿望与酒后的神志模糊,作了对比与交代,又照应开头的“常记”(长
久记忆)。
【解析】A
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三、赏析简答题:
1、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答:“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2、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答: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焦急)心情。
答: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愉悦、欢快、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