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作者:周绍英
来源:《硅谷》2008年第12期
[摘要]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为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良好配合,分析两者合作中的诸多问题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结合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620111-02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指出:“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若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微、复杂的任务。”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共同促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承担着育人的重任。现今,许多学校在家校结合上做了大量的有效工作,例如: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等。这些工作有利于家长与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较好的教育合力。但在家校结合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家长和教师对家校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家校结合在具体操作上存在着不足,以及家校合作中存在着诸多矛盾与冲突。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分析家校合作中的问题成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从根本上保障二者有效结合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和教师对家校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1.寄宿、托管现象严重。在城市,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在农村,多数家长为解决生计和孩子的教育经费问题外出务工;此外,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只听老师的教导。于是,60%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让孩子读寄宿学校或托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合作趋于形式化。在某些地区,一些教师对家校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也有一些教师迫于生活压力,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忙着搞副业,无心开展家校合作活动。于是他们常常用欺瞒的方式完成学校要求的家校合作任务。比如,学校采用“家、校联系卡”的办法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要求教师每周将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表现简要地写在卡上,让学生带回家,并让家长在卡上写明孩子在家的情况及对教育孩子的建议。一些老师为完成任务,或冒充家长填写家校联系卡,或给孩子千篇一律的评语等。 (二)家校结合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不足
1.双向沟通少。我们常提倡学校要多与家长沟通,要帮助家长建立新型有效的教育观,要引导家长合理地教育孩子。于是家长会成了“报告会”。41.9%的家长认为:学校居高临下,单向传递信息。
2.内容单一。教师和家长谈论的内容80%以上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其德育、体育、活动能力等几乎不提。另外,有些老师只说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很少提到学生的优点或鼓励学生。这使一些家校合作活动看上去就像教师向家长“告状”。
3.间断性。学校与家长的合作活动常因为寒、暑假或其他节假日而中断。学校一放假,教育孩子的工作就被完全移交到家长身上,教师对孩子在假期里的情况一无所知。家校合作活动的间断性常常使一些教育活动变得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
4.频率低。42.5%的家长反映学校召开家长会的频率是每学期1-2次。教师若对班上全体学生的家长普访一次,要1学年或以上。家长和教师平时很少见面。教师只与少数淘气学生的家长联系稍多。
5.方式单一。51%的教师采用家访或让家长签字的方式进行家校沟通、交流。79.9%的家长认为在学校开展的家校合作中,采取最多的方式是定期家长会。 (三)家校合作中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合作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众多的不协调。教师对家长培养孩子的能力的认可度不足40%。他们认为家长不懂教育,家长参与学校的事务是找碴。而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方法等的认可也不超过30%。其中有4.7%的家长认为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尽到责任。家长把孩子出现问题的责任归于教师,甚至有些家长听了孩子的一面之词后找人殴打老师,其行为严重破坏了家校合作。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步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家长忙于事业或为生计奔波而无法顾全孩子的教育。其次,我国存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一些地区教师待遇差,教师们为谋生而无暇顾及家校间的沟通和合作。再次,当今社会频频出现凌辱教师尊严、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不良现象,其严重影响了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 (二)历史因素
传统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是互不干涉。家长不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学校也不介入家庭教育。传统的观念和习惯影响着当今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使其难以避免内容单一、合作出现断层、频率低下等问题。 (三)观念因素
家长和教师对家校结合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家长方面:一些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应该全面地发展,没有认识到仅靠学校教育无法完成培养人的系统工程,也没有认识到只有家长与学校良好协作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也有些家长常常在意识上忽视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教师方面:一方面,教师受旧的观念和“习惯”的影响。教师习惯地认为家长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习惯在学校放假的时候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交付给家长,习惯只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联系家长。另一方面,教师忽视了家长和老师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家校合作的基础。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必须依靠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综合上述情况,为增强家校的教育合力,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家长和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家校结合的重要性
要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家长和学校必须对两者结合的重要性有正确而充分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落实到行动中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家长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家长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教师身上,说是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事实上,这种将孩子推给学校、交付给教师的做法是在推卸责任。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无论教师多么负责多么有爱心,都无法替代父母的作用。因为家长和教师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家长应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责任,让孩子生活在家庭的关爱中。
2.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家校结合的好坏会关系到教育效果,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家校结合好,有利于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反之将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要克服困难,在家校结合上充分发挥积极性。
(二)改善家校结合的具体操作方法
为实现家校的完全结合,家长和学校需要紧密联系、彼此了解,以科学的教育方法推进孩子的教育。
1.加强双向沟通。吴仪曾说过,我国入世后,应该由单方面的自我开放转变为WTO成员间双向的、相互的开放。培养孩子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合作,这种合作、沟通也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家校的关系中,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在进行合作活动时,学校须尊重家长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家长的情况,满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和要求。同时,家长要积极地运用学校“打开校门,敞开教室门”的机会,参与到学校和班级中去,与教师、学校交流孩子的有关信息,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及策略,促进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2.丰富交流的内容。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的时代,家长和学校都已意识到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他们开始重视在培养孩子各种技能的同时,也加强对孩子的道德、性格、意志等方面的培养。学习成绩不再是家长和教师的唯一关注点。所以,在谈论孩子的学习成绩时,也应交流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若家长和学校过分地讨论孩子的成绩,会让孩子产生“重智轻德”的认识。他们会片面地追求学习成绩,忽略人格和心智的发展。若家长和教师过多地提孩子的问题和不足而忽略让孩子树立自信心的话,长此以往,孩子难以成为生存竞争的优胜者。可见,在家校合作中,要丰富交流的内容。
3.保持家校教育合力的连续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工作的间断,使得对孩子的教育不连贯、不完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保持家校教育合力的整体性,不仅有利于调动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强对孩子的教育效力。学校和家长要避免在协调教育活动时间上形成断层,要保持教育内容的前后呼应,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整体性、计划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提高沟通频率。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应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和家长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多种信息互动平台进行沟通合作,如电子邮件、聊天软件、手机短信等。这样,家长可以及时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通过多种沟通方式,提高沟通频率,增强教育合力。
5.落实监督工作,加强家校结合重要性的宣传。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检查结果要与晋升、奖惩挂钩。通过检查评估得出反馈信息,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新的策略。政府部门也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和开展各种讲座、培训等对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 (三)缓解家校合作中的矛盾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只有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环境,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1.家长们要以身作则。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看一看。”在学校,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如果回到家,家长不以身作则,教育的效力将会大大减弱。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其一言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长一定要严格约束自己,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2.保持家校教育一致。假设孩子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与家庭教育不一致时,孩子应该如何选择,是相信教师说的,还是相信家长说的?长此以往,家长和教师在孩子心中都将失去威信。所以,当家长和学校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产生分歧时,应该积极寻找一个结合点,保持家校教育一致,增进家校共育的合力效应。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的有效结合。只有二者建立起一致的系统,才能完成“育人”的使命,促使民族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铃木镇一,莫扎特教育风暴[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2]徐勋贵、符军芳,农村学校与家庭协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3.11. [3]曾娟,渝中区初中阶段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刘清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5]胡隽之,农村中小学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反思[J],零陵学院学报,2004.2. [6]刘波,走出误区教育孩子的100个对策[M],东方出版社,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