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7-2018年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健忘的教授》获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来源:华佗小知识
《健忘的教授》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教授是一个治学严谨,行事洒脱,面对小事又十分“健忘”的人。

3.准确理解教授眼里的中国,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感受和体悟伊里奇教授的不拘小节、专注学问、治学严谨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采用对比突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交流;读中感悟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伊里奇”教授究竟是“健忘”还是“不健忘”呢?这是我们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们细腻的心思,敏锐地目光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3.在四人小组交流你的看法。教师巡视倾听,了解学生的见解。 4.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复习:读悟教授“健忘”的特征。

1.默读课文,看看文中通过哪些事例表现了教授的健忘?边读边勾画出最能表现教授健忘特点的词句,并在相应的地方批写自己的感悟。

2.班级交流。 3.小结过渡。

(二)读悟教授“记忆力惊人”的特点。 1.自由读文。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伊里奇教授惊人的记忆力,体悟教授对学术的专注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1)学习第五自然段(课件出示)

①“没有课本,没有教案。他就像一台电脑,所有内容都很有条理地从他口中准确的“输出””。

A.比较(课件出示)。

没有课本和教案。内容从他口中说出。

(用两个“没有”强调什么也没有;“所有”即全部,一点也不少;“有条理”“准确”说明记得牢。“准”这些知识全部精确完整地记在伊里奇教授的脑袋里。)

小结:由此看来采用比喻的手法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条理”、“准确”进一步说明了用恰当的词语可以把人物的形象准确地表现出来。这么一个记忆力惊人的教授我们佩不佩服?

B.指名读。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这句话。

②“更令我吃惊的是,讲课时所涉及到的引语,他竟能说出它们出自某书、某版本及出版年月,甚至页数。”

(引语:引自其他书籍或文件的语句,也叫引文) 从“更”、“竟”、“甚至”这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除了知道教授记忆力惊人,你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了什么?

(治学十分严谨,弄清引语的准确出处是对原作者和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正是由于伊里奇教授那非凡的记忆力和对待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使“我”第一课,就被教授征服了。

(2)不忘“中国”部分

我在三次上课时,教授忘记了我的长相,忘记了我的名字,但是有一点他没有忘记。这是——生答(我的国籍)

课件出示(教授对中国的评价句子)

“啊,中国来的,那是一个创造智慧和文明的国家,我很崇拜她。” “啊,中国来的,那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国家。” A. 教授心目中的中国是个怎样的国家?

B. 猜想一下:他是怎么了解这些的?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C. 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这两句。 (3)准时进课堂

“伊里奇教授予踩着早八点的铃声准时走进教室。” “教授准时走进教室。”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教授的不健忘?(准时)

小结:从重点词语中我们体会到伊里奇教授是一个守时的人,从而说明他并不健忘。

三、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谈看法。

1. 文中大笔墨写教授的健忘,实际意图是什么?

2.教授是怎样评价中国的,找出来读读,思考两次评价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理解教授的感情是由“崇拜”到“尊敬”。讨论时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感情上的差异。)

3.指导学生读好教授的评价。 四、总结

伊里奇教授是个博学多才,在学术方面有着惊人成绩的人,就是因为教授对学术研究专注到忘我的境地,所以才会成为文学理论、音乐、绘画方面的权威,也正是这种专注,才会引出学术以外的“健忘”的趣闻轶事。 五、作业

课文中写教授忘儿子、忘车子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发挥想象力为这两段话补白。

1.伊里奇教授年轻时,有一天晚上把儿子放在婴儿车里推出去散步,在广场上遇到了一个老同学,,他就和人家聊起来,两个多小时后,他自己回了家,一进家门还问妻子:“咱们的儿子睡了吗?”他到底和老同学聊些什么,竟然连儿子都忘了?

2.还有一次,他开自己的小汽车去100多里外的诺维萨特城,办完事后他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买了一张长途汽车票乘车回到了贝尔格莱德。第二天上班时才想起来小汽车忘在了诺维萨特。他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到底在想些什么?竟然第二天上班时才想起来小汽车忘在了诺维萨特。 六、板书

24健忘的教授 健忘 记忆力惊人 (忘学生) 不忘中国 (忘儿子) 像电脑

(忘车子) 说出引语页码 上课准时

(不拘小节、专注学问、治学严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