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
7.1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
池州市第十六中学 汪重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及其性质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解不等式及应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因此本节课内容在这一章占有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等式的方法进行不等式的探究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及知识结构出发,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不等式的概念,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理解不等式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探索,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同时还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2.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 1 -
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掌握和应用,特别是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分析及学习方法指导
1.类推探究法。即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类似地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采用的是“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通过创设情景,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翘翘板的工作原理,并且根据这一原理设计出了一些简单机械,并把它们用到了生活实践当中。由此可见,不等关系处处可见。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类新的数学知识:不等式。
问题1:用适当的式子表示下列关系: (1)2x与3的和不大于-6;
(2)x的5倍与1的差不小于x的3倍; (3)a与b的差是负数; (4)x的2倍与y的值不相等。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时将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找出来,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发展从感性的认识开始强化,加深对不等关系的理解,逐步螺旋上升为理性认知。学习列不等关系式,训练学生数学语言与数学符号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符号感。问题1中让学生掌握用适当的式子表示不等关系,并让学生了解不小于与不大于的含义。)
问题2:雷电的温度大约是28000℃,比太阳表面温度的4.5倍还要高。设太阳表面温度为t℃,那么t应该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分析: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存在,不等关系就是其中的一种,感受到建立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二)探究新知
- 2 -
1.探究不等式的概念
(设计说明:从具体的、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用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如:2x+3≤-6,5x-1≥3x,a-b<0,2x≠y,4.5t<28000 跟踪练习:
(1)判断下列式子哪些是不等式?为什么?
①3>2 ②a2+1>0 ③3x2+2x
④x<2x+1 ⑤x=2x-5 ⑥x2+4x<3x+1 ⑦a+b≠c (2)甲市某天的最低气温是-1℃,最高气温是5℃,设这天气温为t℃,则 t满足的条件是 。
(3)某段长为30km的公路AB,对行驶汽车限速为(不超过)60km/h,一辆汽车从A到B的行驶时间为t小时,求t满足的数量关系。
2.探究不等式基本性质
(设计说明:不等式与等式有类似之处,利用类比思想;从活动探究到归纳总结得出不等式基本性质)
类比联想:还记得等式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吗?
①等式基本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等式仍成。即:如果a=b,那么a±c=b±c。
②等式基本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成立。即:如果a=b,那么ac=bc或
ab。 (c≠0)
cc③如果a=b,那么b=a(等式的对称性)。 ④如果a=b,b=c那么a=c(等式的传递性)。 (不等式基本性质1的探究) (1)活动探究(利用天平验证)
π > 3 π+2 __ 3+2 π+(-2) __ 3+(-2) π- 2 __ 3-2
- 3 -
+ C-C
π-(-2) __ 3-(-2) (2)归纳总结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 a>b 那么a±c>b±c (不等式基本性质2的探究) 活动探究
π> 3 π×2 __ 3×2 π×5 __ 3×5 π× __ 3×
(2)归纳总结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 a>b,c>0 那么 ac>bc, >
(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探究) (1)活动探究
(分析:可借助数轴直观分析,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π > 3 π×(-1) __ 3 ×(-1) a > b -a __ -b -3a __ -3b (2)归纳总结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即:如果 a>b,c < 0 那么 ac < bc,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4:如果 a>b 那么b<a (不等式的对称性)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5:如果 a>b , b>c那么a>c (不等式的传递性) (分析:此处可借助数轴直观分析,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3.等式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 4 -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师生归纳总结。)
相同点:都可以在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整式,则等式仍成立,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也不变.
不同点:对于等式来说,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或负数,等式仍成立;对于不等式来说,两边同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一定要改变.
(三)巩固练习
1.若m>n,判断下列不等式是否正确:
(1)m-7 (4) ( ) 2. 设a<b,用“<”或“>”填空并口答是根据哪一条不等式基本性质。 (1)4a____4b ; (2)a - 10____b - 10 ; 11(3)a____b; 3355(4)a____b; 22(5)2a+3____2b+3; (6)(m2+1) a ____ (m2+1)b (m为常数) 3.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①x-2< 3 ②6x<5x-1 ③-2x-3<-7 ④3x–1≥5x (设计说明: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转化不等式,为后面的移项法则解不等式打下基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教师小结: 1.不等式概念;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5 - 3.数学思想:类比、分类讨论。 (设计说明: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提问时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并给予他们鼓励。) (五)布置作业 习题7.1 第3、4、5题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师生充分互动,将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在观察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勇敢的尝试,大胆的猜想,在讨论中归纳,总结出结果,让学生在发现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