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语文教学 中学作文审题中的联想思维运用 凌苑玲 (广州市协和中学广东・广州 51016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作文要想写得好,审题成首要环节。联想思维在审题 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让作者张开形象思维的翅膀,拓广 思路,从多方面去审清题意,从而正确立意。 关键词作文审题联想思维 中学 一篇考场作文要想写得好,审题成为首要环节。只有审清题意, 才可根据题意去立意、构思,使文章做到文题相符。审题中思维的 主体过程是对题目的理解过程。这种理解,既包括抽象思维的理解, 也包括形象思维的理解。 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同、相似、相反关系的反映,是由 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想到乙观念,由特殊现 象想到普遍现象的心理过程。其在作文审题写作中占据着极为重 要的地位,它能让作者张开形象思维的翅膀,拓广思路,从多方面去 审清题意,从而正确立意。一般来说,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 和对比联想。 1接近联想在作文审题中的运用 接近联想,就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这一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接 近的事物的心理过程。因为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事物,在人们的 经验上容易形成联系,因而容易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我们平常 说的“睹物恩人”、“触景生情”就是接近联想。 题目:肩膀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肩膀”一词,接近联想的意义比较丰富。从“谁”的肩膀角度联 想,可分为“自己的肩膀”和“别人的肩膀”两类。自己的肩膀,是责 任、担当、承诺,明代义士杨椒山的著名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 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别人的肩膀,可以是爱人或亲人、朋友的肩 膀,这是依赖、付托、支柱,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而现代节奏越来越快 的生活,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这类的肩膀成了稀缺资源。 从以上角度构思,便于抒情,贴近实际,可发挥性强,跑题的可能性 相对较小。考生可以讲述生活的真情实感,写老师、父母、朋友,都 是十分好的题材。 2类似联想在作文审题中的运用 类似联想,就是由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起对和它在性质上接近 或相似事物的回忆的心理过程。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及对比联想 所不同的是,类似联想不仅“要想到另一事物”,而要想到二者相似 的性质、意义。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父母的 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 会减肥:控制食物的摄人,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减 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本题为话题作文,但话题材料的寓意并未在题目中说明,话题 “雨燕减肥”的意思还需要考生细读话题材料去体会,因此带有一些 材料作文的特点。不过,该材料的寓意指向集中(减肥),立意浅显, 比较容易读懂,审题的障碍不大。 话题材料以鸟喻人,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且有一定的趣味。 雨燕有着镰刀般的双翅和矫健的身姿,是鸟类中飞行最快的一种; 而材料告诉我们,雨燕的幼年却是“胖乎乎”的,前后形象差距甚大, 124叶敏毛l£ 文章编号:1672—7894(2009)23—124_O1 运用类比联想,就容易联想到一个人、一个国家成功前后的巨大反 差。细读材料,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关键词语:安乐窝——离巢—— 减肥——飞翔。联系起来,可以概括出话题材料所表现的寓意:想 要适应新环境,获得成功(起飞)之前,必须要学会放弃(精心照料), 学会取舍和改变,通过磨炼,达到一种更好更新的、更成熟的状态。 因为是话题作文,所写内容只要在话题范围之内就可以,所以上述 解读可以集中来写,也可以取其一点,如“取舍”、“磨炼”、“改掉自身 的不足”、“减负才能有所作为”等等,从话题材料引入正题即可。 这类题目的写作关键是首先理清题目中概念间的关系,再类比 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3对比联想在作文审题中的运用 对比联想,就是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和它基本观点相 反特点的事物的心理思维过程。表面上看,对比联想是从一个极端 走向另一个极端,但是,这只是思维结束时的现象。例如,由热想到 冷,是因为首先想到了天气的抽象概念之后才想到了具体的个别的 冷的天气。因此,对比联想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的表现, 正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谓“物极必反”。 从高考作文题目来看,考生要写出切合题意又有新意的作文 来,就需要运用对比联想认真审视、细心揣摩题目意图。 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能写成诗歌)。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 情感。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格言,直接出处是宋代唐 庚《文录》中保存下来的仅有两句的唐人轶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 叶落知天下秋。”诗句又出自《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 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可见,“一叶落知天 下秋”的基本含义是:局部包含着整体,由局部可以推知整体。如果 把它当作一种比喻,则以下表述都可视为正确的解释:见微知著,以 小见大,管中窥豹,由细节推测全貌,由有限推知无限,由细微现象 看出内在本质,由眼前小事预见未来结果。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流传广泛、已被公认的哲理名言,它体现 了大干世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认识世界的卓越能力。但题目是一 个问句,考生如果能够运用对比联想思维思考题意,即如果那“叶” 不具有“秋”的特征,就不一定可以从这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事情 中预测、预知事物发展趋向或结果,这样就可以用“一叶落未必知天 下秋”作观点,这样立意,不是更具有思辩性色彩吗? 相当数量的考场作文,由于缺乏联想而局促立意,导致作文离 题偏题,令人痛惜。联想思维的正确运用,让你展现创造性思维的 光华。 参考文献 [11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大绩'创新思维[ jb京:开明出版社,2o02. [3】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雷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