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作者:王永中
来源:《作文周刊(初二版)》2008年第03期
配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文题亮相】
1.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珍贵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
面对泥土你有怎样的思索和联想呢?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叙述事情,发表议论,说明事物,抒发感情。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标题中须有“泥土”二字,如“泥土的故事”“想起那个泥土球场”“家乡的泥土”“珍贵的泥土”“泥土的呻吟”等等)
3.课外练笔:叶圣陶、夏丏尊合著的《文心》一书,把联想称为“触发”,指出:“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在读书和生活经历中每个人都会有许多触发,试在两周内写出三四则来,并在班级中交流。
【写作指津】
(一)选择熟知事物确定联想基点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你就会发现身边的每一个事物都是那样的精彩、那样的动人。一朵花,一丛草,一块石头,一眼清泉……都能触发你无限的情思,勾起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丰富的联想。选择自己熟知的事物来写,以此为基点,便于自己观察、感悟和联想。虽然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范围比较狭窄,但在有限的空间内一定有自己喜爱的事物:课桌上的文具,校园里的花草,家里的器皿等等,这些都可以充当联想的基点。 (二)描绘外部特征展示联想触点
当你选定好自己熟知的事物后,先不急于联想,而是要细致观察该事物的外部特征。可以看,可以听,可以嗅,可以触摸,可以品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该事物。然后,细腻地描绘出这个事物的外部特征,为后文联想火花的迸发准备好触点。如《白杨礼赞》一文,作者先细致地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叶子片片向上”“丫枝紧紧靠拢”“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这都是在为后文的联想在做准备。 (三)放飞联想翅膀激发思想火花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既是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拓展的过程。因此,在写作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地思索,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地思索。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材料的时空局限,激发思想的火花,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精彩。
【佳作展示一】 枯竹·竹笋 郭鸿源
一个春日的早晨,我漫步在校园里的小径上。无意间我瞥见假山旁有一丛竹!于是,我走近竹丛,仔细端详起竹子来。
那丛竹子毫无生机地长在岩石旁的沃土中。一片片带着黑斑的叶子七零八落地挂在竹竿上。竹竿的根部裸露着,上面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黄斑。在晨风中它们无助地摇曳着,丝毫没有郑板桥那句“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韵味。
我感到有点怅然,多么颓废的竹子呀!忽然,那假山的石缝间一星淡翠的尖儿扯动了我。我连忙凑上去,原来是两株竹笋,它们正努力地从在石缝中挣扎出来。它们活像一对遍身晶莹透亮的娃娃,全身上下散发着勃勃生机。多么可爱的竹笋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边是生长在沃土中的枯竹,一边是挣扎于石缝间的竹笋,我感到疑惑,竹笋是如何挣破岩石的束缚,获得那一片阳光的呢?为什么在石缝中挣扎而迸发出的生命比沃土中的生命更有活力呢?可以想象这竹笋曾经经历过多少磨难,可能是风雨的侵袭,可能是虫兽的啄食,甚至可能是那硕大的园工剪刀……但它们依然生机勃勃,奋力向上。
这时候,一阵风吹来,那生长在沃土中的竹子又在瑟瑟地抖动,竹上枯黄的竹叶纷纷落下……而那两株竹笋呢?仿佛在手牵着手欢笑。
啊,我懂了,原来竹笋正是在突破岩石束缚的过程中练就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即使遇到挫折,它也会从容面对;而那生长在沃土中的枯竹,只是天天吸取养分。当失败和挫折来临时,它不会做出任何反抗,只好随之任之。
竹是如此,那我们呢?我们不也是如此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只会让我们懒惰颓废。因此,我们要像竹笋那样,在失败和挫折中挣扎,在挣扎中铸就自我。直到有一天,我们由竹笋长为高大的竹子,可以与天空攀谈时,我们会感觉到,失败、挫折和苦难对我们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那两株竹笋,在石缝中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晨风中,我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点评
这篇习作构思巧妙:小作者从平常的景象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题,小中见大;同时还将那丛枯竹与竹笋作对比,在对比中彰显主题。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如“那假山的石缝间一星淡翠的尖儿扯动了我”,句中的“扯”字形象地写出了我看到那一星淡翠时的激动与惊喜。文章结构上也颇具匠心。开头写道:“一个春日的早晨,我漫步在校园的小径上”,文末便以“晨风中,我不由得加快了步伐”结尾,首尾圆和,浑然一体。
【佳作展示二】 茶叶的真谛 张香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咕嘟咕嘟……”热水不停地往杯子里倒。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看那片片花样叶儿在水杯里飞舞、漂漾。多奔放的“水中热舞”呀!我痴痴地发呆,小小的茶叶儿也能舞出如此零落却又潇洒的舞姿。与它的舞步比起来,我是如此笨拙。
或许是累了吧,茶叶儿结束了奔放的“水中热舞”。紧接着是淡雅的“水中漫舞”。 “咚咚咚……”水杯里的茶叶儿被我这几下子摇晃,弄得东倒西歪。水底的茶叶儿在悠悠地招摇,水间的茶叶儿忽上忽下地飞舞,浮在水面的茶叶儿正轻松地漂荡,营造出一个暖暖的美美的绿色空间。如果我站在这绿色空间里,是否就可以不再寂寞呢?如果我站在这绿色空间里,是否就能远离尘俗呢?
或许是厌倦了吧,茶叶儿结束了淡雅的“水中漫舞”,开始了轻柔的“水中逸舞。” “啪啪啪……”我不住地拍打着水杯,经过浸泡、摇晃,浮在水面的茶叶儿早已所剩无几了。现在再经过我的拍打,幸存在水面的几片茶叶儿也慢悠悠地沉到了水底。谁说不是呢?无论是人还是物,在遇到困难和打击时,往往会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如同这些茶叶,刚入水中时是那般美丽、轻逸,而在经过浸泡、摇晃、拍打后,便会缓缓沉入水底。
许久,居然有几片茶叶儿又从水底晃悠悠地浮上了水面!呀!看着这顽强的茶叶儿,我心中那一团小火苗愈来愈亮,愈来愈大!我终于领悟了茶叶的真谛:坚持不懈是战胜困难的唯一法宝! 点评
这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文章。美在结构精巧整饬;美在语言清新隽永;美在声音悦耳动听。这又是一篇立意很巧的文章。几片茶叶浮漾在透明的玻璃杯中,这本是极寻常的景象,然而小作者巧妙地由此联想到人生的沉浮、起伏,很有新意。
【佳作展示三】 泥土·家 朱纪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春天悄无声息地到来时,园里的花儿全都绽放了。在一片不起眼的草地上,蒲公英多多撑起小伞准备离开母亲,独自去闯荡世界。多多正含泪与母亲告别,忽地一阵风吹来,多多还没有来得及和母亲说再见,就已被吹到了半空中……
春风将她带出草地,抛在了一块贫瘠的荒地里。这里荒无人烟,有的只是一大片泥土和几株扎人的荆棘。
多多不满地嘟起嘴:“什么破地方,这让我怎么活?”说着她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这时泥土爷爷发话了:“小蒲公英,你可以将根扎在我的身上,你会成活的。”多多突然想起母亲在她临走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有泥土的地方,我们就可以为家。”
于是,多多就落在土地上的一个小缝隙里,敷衍地扎下了根。泥土爷爷看着小蒲公英马虎的样子,严厉地对她说:“这样你是吸收不到营养的。”多多只好又很使劲地往地底下伸展…… 已经是多多到达这儿的第三个星期了,这儿还是没下雨。幸好多多的根扎得深,泥土深处还是有足够的水分供她喝的。多多这时是多么感谢泥土爷爷当初的劝告啊!
终于下雨了!多多高兴地使劲喝水。这时,她听见泥土爷爷对蚯蚓说:“趁现在下雨,你赶快给小蒲公英松松土。”“知道了,我这就去。”过了一会儿,多多就发现脚边的土又松又软十分舒服,不过最使她幸福的是有泥土爷爷的陪伴与照顾。
又是一个春天,像当初的多多一样,她的孩子也要离开了。孩子们问她:“妈妈,我们要去什么样的地方生存呢?”多多微笑着说:“有泥土的地方我们就可以为家,因为泥土会给我们最好的关照。孩子们,记住啊,是泥土给了我们生命!”
很多年后,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开满了蒲公英,一阵风会将他们带走,这时有无数的声音都在说:“有泥土的地方,我们就可以为家!” 点评
本文立意新奇。通过蒲公英家族几代的成长经历,诠释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泥土是生命的依靠。联想也自然巧妙。小作者由厚实的泥土想到了一位睿智而有爱心的老爷爷。读来亲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