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过了真正的课堂实践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一切的预设都是不够尽善尽美的。我的原始设计是这样的:复习生字之后,让学生观察“思”,然后写一写,这时候先不评价。接着是对课文的句段的研读,重点抓住描写小柳树的句子,和他们的对话,结合图片,朗读,对比观察等各种方式,最终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一德育点,最后结合实际生活,去评价一开始学生写的“思”,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去看,不各啬自己的赞美之词。通过学习,既达到了多读、感情朗读的效果,同时通过看图说话可以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受益匪浅。而且这节课还可以解决了长期以来面临的,在出示学生写的生字时,孩子们都是挑“\"刺”,不夸奖的这一问题。
但是设想的总是完美的,实际*作后的结果却不一定。
可题一:设计的内容过多,重点太多。在有限的时间要完成这许多任务,整节课就如同演员们赶过场,很多时候要匆匆而过,到最后,时间还是捉襟见肘。
问题二:准备不充分。首先,对教学设计不能做到成竹在胸,复习生字时,忘记了写“思”。同时有几幅图出示的时机不对。其次,所配备的图画太粗糙,效果不好,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启语言表达的大门,而且小柳树的美和小枣树的难看不能起到很明显的对比。
问题三:课堂把握不够。初读课文时,平时学生养成的自由读这时候却变成了异口同声的齐读,我并不能及时地纠正。对各句话的朗读指导得太细了,导致最后时间不够。在请学生评价別人的朗读时,完全可以请她自己也试一试。
问题四:课堂随机处理能力不够。在出示句子的时候,“过了好些日子,小枣树才长出了小小的叶子。”结果漏了“オ”字,当学生指出错误时,我很快地把字补了上去,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时机。我只要可一句:“オ”是加进去好,还是不要加进去好呢?那么这个误点就会
变成这节课的亮点。
问题五:学生未吃透。备课时要吃透三头,“教师、教材、学生\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研究教材,却错误地估计了学生。朗读时,我估计学生们可能不能很好地找到小柳树和小枣树地话,并且有感情地朗读。于是,我设计了自己和两个学生配合朗读这个环节,而且我是读最的叙述部分的这样子整整用了3分钟左右的时间,再让学生自己小组内朗读,花费了很多的时间。课
堂是学生们的,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从旁引导,那オ是最重要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朗读,去芸试很多时候许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课堂经验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