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立足校本培训,促进新课程实施

立足校本培训,促进新课程实施

来源:华佗小知识
立足校本教研,促进新课程实施

——南岭中心小学走进新课程纪实 钟玺香

近年来,我校在镇、和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下面,首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基本情况。

我校始建于1942年,经过长期的努力改造,学校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学校现有占地面积7400M2,校舍建筑面积3950 M2,共“四楼五栋”,即教学楼两栋、综合楼一栋、办公楼一栋、教工宿舍楼一栋。学校装备有现代化的电脑室、多媒体数字语音室各一间,其他教学仪器设备较为齐全,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学校现有学生1011人,教师3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学历1人,占2.5%,大专学历35人,占90%,中师学历3人,占7.5%。39名教师中,中级职称15人,占38%,初级职称24人,占62%。

我校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这“四化” 建设为目标。我校为达成这“四化”建设目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如今我校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育人功能较强,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理想乐园。我校于2005年被评为县一级学校。

我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确立了以“教育大计,以人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建设“五型”学校(校园)为办学目标(即科研型、质量型、美丽型、安全文明型、和谐发展型学校),积极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

2004年秋季学期开始,新课程实施工作在我县全面普开,如何促使教师更快更好地走进新课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师培养培训,使现有教师的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在提高教师素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走进新课程必须立足校本教研。当前,由于学校师资培训经费欠缺,加上学习和工作时间上的冲突,教师要参加经常性的且长时间的院本培训和走出去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不现实的。其次,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在学校,主渠道在课堂,因此,实施新课程必须立足于校本教研,以校本教研为主,以院本培训为辅。

在走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变革,强烈地震撼和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新课程的实施对校本教研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挑战,如何走进新课程成为我校教研工作重点研究的课题。我校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贯彻新课程精神,突出新课程特点,在走进新课程中,我们围绕努力使教师过好“四关”(即:理念关、课标关、教材关、课堂关),达成“二种能力”(即: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机制,建立校长负责,人人参与的教研制度。 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承担校本教研的组织、领导之责。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是骨干力量,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为使学校领导起到应有的作用,要求学校每一个领导成员参加所有的校本教研活动,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

1

示范课1节以上。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过好“三大关口”(教学理念关、课程标准关、教材关)。

新课程实施者是教师,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为使全校每一位教师走进新课程,学校积极营造教学改革的浓厚氛围,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牵头,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阅读、座谈、研究等活动。具体做法是:

1、过好教学理念关。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非常重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通过教师自学和学校集中学习,让每一位教师都树立新课程理念。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课程改革全部相关文件,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等文件,集中观看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电视教学系列片——走进新课程(共29个VCD片),同时,向全体教师下发了《紫金县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通讯——配合补充,“走进新课程”专版》和《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以及《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等有关资料,供教师们作为业务学习资料阅读学习。另外,我校还邀请县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和原紫金县教育局副、特级教师钟世忠同志到我校作“走进新课程”专题讲座。我们要求教师每次学习完后都要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

2、过好《课程标准》关。《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我校为使教师深入领会、实践好新《课程标准》,特别是语文、数学两科课程标准,在县级课标培训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了《深入学习领会语文、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方案》,让教师分三个阶段进行学习领会,第一阶段进行初步的理论学习,第二阶段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下的学习,第三阶段进行巩固、提高、总结。由于我们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领会不断深入。

3、过好教材关。为使教师能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我校要求教师在备课上应做好备教材这一环节,写好教材分析,做到吃透教材,活化教材。另外,针对一、二年级的教材已采用新版本,学校积极为一、二年级的教师搜集有关新教材的学习资料供教师学习,学校教导处还制作了一、二年级教材分析的讲座幻灯片,形象生动解释新教材,使教师真正能做到用教材教学,而不是教教材。

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全校教师对新课程有了较好的认识,并使认识不断深化,能自觉投身到课改的大潮中。在过好“理念关”方面,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呈现出明显的转变,具体体现在教师树立了“三种”观念:一是树立了新的角色观,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践者,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而是以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对教学、教材、教法进行探究、开发和实施;二是树立了新的教育观,教师树立了以人为本,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好的教育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了教学工作的根本理念,解决了课堂教学是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的这一根本问题;三是树立了新的教学观。教师要在教与学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从重“教”转向重“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转变,

2

师生共同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学习过程,使教与学的重心不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且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在过好“课标关”方面,教师熟练地掌握了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较好地把握了其精神,领会了其实质。在过好“教材关”方面,教师通过钻研新教材,较好地把握了编排特点,领会编者意图,明确重难点,合理设标,科学地设计教学,忠实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

三、积极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过好“课堂关”。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为了让新课程、新理念、新方式走进课堂教学,学校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设优质课堂。

我校1998年开始实验《学问探法》教学模式,《学问探法》教学模式是广东省九五普教科研补充课题,由特级教师、原紫金县第一小学副校长钟保元创建的,。《学问探法》教学模式追求教师摆脱“主讲”和“主问”的主宰角色而成为主导者,还给学生主体地位,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问探法”信息交流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强化信息交流活动,以教师为主导的导学、导问、导方法、导操作、导强化的信息交流活动。我校经过五年的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实验成果集中体现在我镇小学2003年11月编印的《“学问探法”教学实验文选》一书中。在此基础上,我校结合新课程的实施,优化《学问探法》教学模式,不拘一格,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新课程理念,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两年来,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活动,从而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优化了课堂教学。我们的做法主要有:

1、积极开展了以“新课程”为主题的教师基本功训练活动。

我校非常重视教师基本功训练,提出了基本功训练“七个一”活动(即:写好每一份教案、上好每一堂课、改好每一份作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好字、写一篇好文章、制作一件好教具)。针对这“七个一”,我校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了较大提高。两年来,我校每学期都举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经验论文和作业检查评比活动;举行了两次教具制作、普通话和教师三笔字比赛活动,2004年钟高峰老师制作的教具幻灯片《早发白帝城》和《使小电珠发光》获县级三等奖。我校为激励教师,对获奖教师都给予奖励。

2、积极探索新课程下的备课方式。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新课程下备课的特点是: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由经验型备课向研究型备课转变;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教案转变;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以此为指导,我校积极探索新课程下的备课方式。我们要求教师要按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设计好教学目标,围绕“三维”目标做到“三备”,即一是备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用活教材,超越教材;二是备教法,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三是备学生,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另外,我校实行教师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制度。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研组成员

3

互助合作的作用,重视集体交流和研讨,把“个人自备”、“集体交流”、“个人整理”这几项工作结合起来。

3、结合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实验好《学问探法》教学这一主课题。

我们的实践证明,《学问探法》教学与新课程相当吻合,它与新课程所提倡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原有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寻找《学问探法》教学与新课程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使课堂教学更显生机和活力。我们积极尝试把《学问探法》教学中的“导学导问”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结合起来,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导”的功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行为,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的互动过程,给《学问探法》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形成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色。

4、不断提出新的教学研究子课题,保证研有重点,研有效果。我校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推动新课程,每个年级组都确定有研究课题,并坚持长期研究,力求研出成果。学校的研究课题主要有:高年级组的“应用题教学数、形结合”的研究课题。我们坚持在应用题教学中,做到数、形结合,讲究直观,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知,贴近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了应用题教学效果;中年级组的“以日记为切入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研究课题,倡导学生学会自主观察,写好日记,积累生活素材,降低写作难度,消除怕作文思想,提高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实践研究,收到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低年级组的“游戏识字教学法”的研究课题,积极倡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合作的游戏中识字,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行为,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达到了在主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掌握生字的教学目的。我们将长期跟踪各年级组确立的研究课题,力使研究课题研出更大、更好的研究成果。

二年来,我校为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新课程下的教学实践研究”活动。我校积极开展级组教研活动。我校结合实际设置了低、中、高年级三个教研组,每周四下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为保证教研活动的效果,每次教研活动做到“四有”: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详细活动记录、挂点领导有督导。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教研组的活动重点围绕新课程理论学习、新课程下如何备课和新课程课堂教学听、评活动来进行。我校还经常开展校级、年级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活动,组织上好“三课”,即是实践课、示范课和公开课。我们以新课程理论为依据,组织新课程实验班上好实践课,注意挖掘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寻求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在上好实践课的基础上,组织上好示范课,做到以点带面,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最后推出公开课,总结公开课,评出优质课,推广优质课。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摒弃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满堂看、满堂问、满堂转,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的教学行为,倡导学生逐步形成了自主学习、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此外,我校积极参加校际间的教研交流活动,通过镇小学每期一次各校轮流举办的校本教研交流活动这个平台,吸彼之长,补己之短。2005年春季学期我校参加了镇小学组织的以英语课为特色的东溪小学教研现场会;2005年秋季学期我校成功承办了以“作文指导课”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为特色的教研现场会,这次现场会开得非常好,效果明显,得到镇小学的充分肯定。

4

如今,在我校走进新课程两年后,全体教师过好“课堂关”方面已基本达成了“两种”能力:一是达成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设计能力;二是达成了全程渗透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能力。

四、走进新课程的成果与体会。 1、走进新课程取得的成果。

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通过学习实践,积极撰写论文,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两年来,我校一共有6位老师的8篇论文在县级获奖,两位老师的2篇论文在市级获奖。在紫金县小学第25届教研年会优秀论文评比中,我校范荣华老师的论文——《小组合作学习“四忌”》获县一等奖,同时该论文更获得2005年河源市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比(小学组)一等奖,并在《河源教研》(小学版)杂志2005年1-2期上刊登;钟靖超老师的论文——《突出作文教学中的体验学习》获得县二等奖,同时该论文还获得2005年河源市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比(小学组)三等奖;钟会源老师的《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钟任娣老师的《鼓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两篇论文均获县三等奖。在县第26届教研年会优秀论文评比中,钟靖超老师的论文——《浅谈新课程下教师的“三导”》获县一等奖,钟志兰老师的 《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钟任娣老师的《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徐宝琴的《让课堂教学“动”起来》,这三篇论文均获得县三等奖。

另外,在今年四月我镇小学编印的《走进新课程》一书中,凝聚着我校教师的教研心血:书有我校8位教师的10篇经验论文,7位教师的7篇教学设计。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升华了新课程教学,推动着新课程教学。

2、走进新课程的体会。

在走进新课程两年来的实践中,我们认为,走进新课程,必须形成一种全员学习、讨论的浓厚氛围,挑战传统教育,树立新型的教育观、课程观,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真正贯彻落实新课程。同时,必须构建体现学生自主性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积极主动的认知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在走进新课程的实践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师资整体水平不高,这是实施新课程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二是新教材的配套教具、教学资料还不够充分;三是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深,缺乏足够的重视;四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缺乏专家的指导;五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评价、指导的形式和方法还不够完善。

以上是我校两年来走进新课程的做法和思考,可能还不成熟。但是我们深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让我们一起关注新课程,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推进新课程。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