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配套K12】(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9讲 新民主主义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

【配套K12】(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9讲 新民主主义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

来源:华佗小知识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第9讲 新民主主义的崛起

与国共的十年对峙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每周评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是与正气的表示,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该事件( )

A.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 B.动摇了思想的统治地位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D.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2.“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

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 B.促进民众的思想 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 D.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3.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769万元减至1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对此合理的的解释是( )

A.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 B.一战使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 D.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

4.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这一认识( )

A.促进了统一战线的建立 B.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C.阐明了中国的正确方向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5.农会是国民时期领导建立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权。1927年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这是对传统乡村社会政治关系的有力冲击。它推翻了地主阶级,成为新的政权形式。这说明当时( )

A.国内形势变化导致性质变化 B.土地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乡村民众政治追求高于经济诉求 D.注重政权建构动员农民

6.根据苏联军事顾问加伦提出的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同时用部分兵力监视与防备湖南、江西边境与广东、福建边境,待两湖战场胜利后,再集中兵力消灭该地区之敌。最后,集中兵力北上,消灭敌人盘踞在华北地区的残余势力。加伦提出的方针( )

A.推动了国民的兴起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B.为北伐战争提供了指导 C.旨在武装反抗统治 D.指导了红军反围剿斗争

7.在1929年中国党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中,把1928年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权所有”的内容,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下所有”。这一转变说明了( )

A.当时党内“左”倾思想的泛滥 B.党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C.党的土地尚未成熟 D.根据地的形势日趋严峻

8.南昌标志着中国党创建人民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

A.国民军军人节 B.八路军成立纪念日 C.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建军节

9.下表是1928—1930年“南京国民岁出总额与部分支出比率”(部分)(数据整理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此表说明( )

时间 总额 占百分比 占百分比 占百分比 占百分比 1928年 1929年 K12小学初中高中

岁出 军费支出 债务支出 经济建设 教育支出 49700 61875 49.7 42.9 33.3 33.4 0.6 0.4 1.5 2.6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1930年 71200 43.8 39 0.2 2.0 A.国民重心在于排除异己稳定政局 B.巨额债务支出反映中国半殖民地性质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资金短缺停滞不前 D.国民关注民众生活高度重视教育

10.某学生做了一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正确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两处空白应为( )

三次探索 方式的变化 道路的变化 领导的变化 A.秋收、八七会议 B.南昌、长征的胜利 C.南昌、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11.1935年1月,红军占领某重镇后,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会址位于如图中(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开始于 甲 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乙 第11题图

12.1934年12月,召开黎平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政治局采纳了的建议,决定放弃在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而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黎平会议的决议( )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A.为新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使确定移师陕北的战略方针 C.确立了在党内的核心地位 D.使中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二、非选择题

1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动的高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五月五、六日 大事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五月七日 五月二十日 六月五日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为号召的民族。这场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郎、黄充武主编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改组的举措。据材料二,归纳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二,“这场”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

14.争取民族是近代中国民主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商界及学界的人何以不起来反对军阀呢?他们在政权下作了几千年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忽然要他们起来做国家的主人翁,好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要在海洋的大波涛之中去游泳,势非淹死不可。

——《中国近代史大纲》

材料二 我已嘱进行民族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20世纪初“工商界及学界”起来进行反抗的表现是什么?是否真的被“淹死”?结果如何?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2)有学者指出,“辛亥是旧民主主义,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辛亥的“事业”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孙中山晚年为了完成这一“事业”,在政治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影响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夺取“民族运动”伟大胜利的经验教训。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第9讲 新民主主义的崛起 与国共的十年对峙一、选择题

1.C 【解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与五四运动一致,“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指辛亥,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是指五四运动,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还没有诞生,故D项错误。

2.B 【解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材料中由学生引发的“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是指五四运动,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并非五四运动的主要影响,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促进民众的思想,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对国家统一没太大影响,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时日本还未大举侵华,因而五四运动不可能造成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影响,故D项错误。

3.D 【解析】 本题考查数据解读能力。抓住材料中的时间节点,日本对华贸易的减少是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因五四运动抵制日货所至,D项正确。

4.A 【解析】 本题考查统一战线的建立。三大决定与合作,建立统一战线,这是基于工人力量还不够强大,陈独秀时任局,其认识有助于统一战线建立,故A项正确,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5.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时期中国党的农民,近代后期中国始终是新民主主义,故A项错误;土地是井冈山时期开始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乡村的权力改造,未说明乡村民众的经济诉求,故C项错误;1927年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这是对乡村的权力改造,表明注重政权建构动员农民,故D项正确。

6.B 【解析】 本题考查北伐战争。材料反映了苏联军事顾问加仑提出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受此方针的指导集中在两湖战场作战,后进军江西、福建,最后消灭在华北敌人的残余力量,可见此战争为广州国民组织的北伐战争,故选B。1924年一大召开,国动兴起,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统治的第一,A、C、D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重大军事行动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7.B 【解析】 本题考查土地。据材料可得这一转变的出发点是调动农民对生产和的积极性,当时党内“左”倾思想的泛滥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据材料“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权所有”到“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下所有”可得这一转变结合了国情和的实际(尤其是土地的发展),说明了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党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维护苏维埃政权的稳定,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得党的土地,符合的需要,不涉及土地尚未成熟,故C项错误;根据地的形势日趋严峻在材料不涉及,事实上根据地在不断发展壮大,故D项错误。

8.C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1927年8月1日南昌标志着中国党创建人民的开始。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领导的武装力量称为“中国工农红军”; 抗战时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中国人民是1945年之后的称谓,故C项正确。

9.A 【解析】 本题考查国共政权的对峙。材料中军费支出比重巨大,再结合时间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可知国民重心在于排除异己稳定政局,故A项正确;巨额债务支出不能反映中国半殖民地性质,故B项错误;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小不能说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资金短缺停滞不前,故C项错误;从教育支出占百分比低来看国民没有关注民众生活重视教育,故D项错误。

10.C 【解析】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方式的变化”指的是从南昌开始中国党变成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方式,“领导的变化”指的则是遵义会议上事实上确立了的领导地位,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故选C

11.B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图中①是瑞金,②是遵义,③是会宁,④是吴起镇。其中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2.A 【解析】 本题考查红军长征。根据材料“1934年12月……黎平会议……采纳了的建议”,为1935年1月遵义会议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移师陕北的信息,故B项错误;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的领导地位,故C项错误;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1)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

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举措: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吸收党员加入。

作用:的性增强,壮大了民主力量;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推动国动走向高潮。

(3)任务: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因素: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

14.(1)表现:五四运动。没有。取得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2)奋斗目标:用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意义:中国面貌焕然一新。

(3)政治:改组,实现国共合作。影响:促进了国民大的到来。

(4)五四运动中一些具有初步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为创建中国党奠定了基础;成立后大力开展工人运动,在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当时的成为合作对象;孙中山在进行民主的过程中认识到必须联合,最终促成国共合作。

K12小学初中高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