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四章-醌类化合物---长春中医药大学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长春中医药大学

来源:华佗小知识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检识方法。

2.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3.熟悉蒽醌类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4.了解醌类化合物的分类、分布和生理活性。

【教学内容】
1.醌类化合物的含义、分布和生理活性。

2.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分类。

3.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性状、升华性、溶解度、酸碱性、显色反应。4.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5.蒽醌类化合物的检识方法。

6.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化学法(甲基化反应、乙酰化反应),波谱分析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1H-NMR谱、13C-NMR谱及MS谱)。

7.实例:大黄、丹参、紫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实验。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6学时)
第一、二节概述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1学时)
第三、四节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2学时)第五、六节醌类化合物的检识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2学时)第七节含醌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1学时)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
第一节概述

醌类化合物是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

主要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类型。

第二节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苯醌类

6

O

1

2

6

O

O

1

5

4

3

4

2

5

3

O

对苯醌

邻苯醌

天然苯醌类化合物多为黄色或橙色的结晶体:

CH3O

O

O

O CH3

O

OH
H O (CH2)10CH3

CH3O

O

CH3

CH2

n

H

CH3

CH3O

CH2 CH

C

O

O

2,6-二甲氧基苯醌

信筒子醌

辅酶Q10n=10

二、萘醌类

萘醌类化合物分为α1,4)、β1,2)及amphi2,6)三种类型。

萘醌类化合物多为橙色或橙红色结晶,少数呈紫色。

7

8

9

O

1

2

O

O

O

O

6

5

10

4

3

O

α-(1,4)萘醌

β-(1,2)萘醌

amphi-(2,6)萘醌

C

CH3

O

O

CH3

O

O

CH2 CH OH

CH3

OH

O

OH

O

胡桃醌

蓝雪醌

拉帕醌

胡桃醌具有抗菌、抗癌及中枢神经镇静作用;

蓝雪醌具有抗菌、止咳及祛痰作用;



拉帕醌具有抗癌作用;
紫草素具有抗癌作用。

OH O

R CHCH2CH

CH3

CH3

OH O O

R····OH

R——OH

三、菲醌类

O

O

O

邻菲醌

对菲醌

O

R2

O

O

丹参醌ⅡA

R1 =CH3

R2=H

丹参醌ⅡB

R I=CH2OH R2=H

羟基丹参醌ⅡAR1 =CH3

R2=OH

丹参酸甲酯

RI=COOCH3R2=H

R
1

OH

R

丹参新醌甲

R

=

CH3

CH

CH2OH

O

O

丹参新醌乙

R


CH3


CH3

四、蒽醌类





CH

丹参新醌丙

R

=



CH3

(一)、单蒽核类

1. 蒽醌及其苷类天然蒽醌以9,10-蒽醌最为常见。常见取代基:羟基、羟甲基、甲基、

甲氧基和羧基。

8a

O

9a

1

2

1,4,5,8 位为α

8

7

6

10a

O

4a

4

3

2,3,6,7 位为β

5

9,10 位为meso 位,又叫中位

1)大黄素型

R2

大黄酚

R1= H

R2= CH3

OH O OH

R1

大黄素

R1= OH

R2= CH3

大黄素甲醚

R1= OCH3

R2= CH3

芦荟大黄素

R1=H

R2=CH2OH

大黄酸

R1=H

R2=COOH

O






OR2 O OR1

CH3

O

R1=H R2=glc 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

R1=glc R2=H 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

glc-glc-O O OH

H3C O

CH3

大黄素甲醚-8-O--β-D 龙胆双糖苷

O

2)茜草素型
O OH

R 2 茜草素

羟基茜草素 R1=OH R1=OH R2=H R2=H R3=H R3=OH R 1

O R 3 伪羟基茜草素 R1=OH R2=COOH R3=OH

2. 蒽酚或蒽酮衍生物 蒽醌在酸性环境中被还原,可生成蒽酚及其互变异构体—蒽酮。 O OH O

Sn.HCl
»¹Ô-

O

蒽酚

H

H

蒽醌

蒽酮

(二)双蒽核类
1.二蒽酮类二蒽酮类成分可以看成是2 分子蒽酮脱去一分子氢,通过碳碳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glc O



O

OH

COOH

glc O



O

OH

COOH

H

H

H

COOH

glc

O

H

COOH

glc

O

O

OH

O

OH

番泻苷A

COOH

glc O



番泻苷B

COOH

glc O



O

OH

O

OH

H

H

H

CH2OH

glc

O

H

CH2OH

glc

O

O

OH

O

OH

番泻苷C

番泻苷D






番泻苷A

2

OH O OH

+

2glc

COOH

大黄酸蒽酮

2.二蒽醌类蒽醌类脱氢缩合或二蒽酮类氧化均可形成二蒽醌类。

OH

O

OH

OH

O

OH

H O

CH3

O

O

CH3

OH

O

H3 C

OH

O

OH

H3 C

OH

O

OH

4.日照蒽酮类

O

天精(skyrin

山扁豆双醌(cassiamine

3.去氢二蒽酮类

5.中位萘骈二蒽酮类

O

O

O

O

H O

H O

OH O OH

CH3

CH3

OH O OH

去氧二蒽酮

日照蒽酮

金丝桃素

第三节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1.性状取代的助色团越多,颜色越深,有黄、橙、棕红色以至紫红色等。

苯醌和萘醌多以游离态存在;
蒽醌一般结合成苷存在于植物体中。

2.升华性及挥发性游离的醌类化合物一般具有升华性。

小分子的苯醌类及萘醌类还具有挥发性。

一般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三氯甲烷、乙醚、苯3.溶解度游离醌类:
等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

与糖结合成苷后极性显著增大,易溶于甲醇、乙醇中,在热水中也可溶解,但在冷水中溶解度较小,几乎不溶于苯、乙醚、三氯甲烷等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剂中。

蒽醌的碳苷在水中的溶解度都很小,亦难溶于有机溶剂,但易溶于吡啶中。

二、化学性质
1.酸碱性醌类化合物多具有酚羟基,故具有一定的酸性。



O

OH

O

β-羟基蒽醌

H

O O

O

α-羟基蒽醌

酸性强弱按下列顺序排列:含-COOH含二个或二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 含二个或二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

从有机溶剂中依次用5%碳酸氢钠、5%碳酸钠、1%氢氧化钠及5%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

梯度萃取,达到分离的目的。

H2SO4

H+
O

OH

O

+

+

+
O O OH2.颜色反应 H

1 Feigl反应醌类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经加热能迅速与醛类及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其反应机理如下:

O

+

2HCHO

+

2OH

OH

-

+

2HCOO

-

O

+

OH

-
NO2

-
NO2

OH

O

NO2

OH

-

+

NO2

OH

O

紫色



2)无色亚甲蓝显色反应

无色亚甲蓝溶液为苯醌类及萘醌类的专用显色剂。可与蒽醌类化合物相区别。

3Bornträger 反应羟基醌类在碱性溶液中发生颜色改变,会使颜色加深。 多呈橙、红、紫红及蓝色。

例如羟基蒽醌类化合物遇碱显红~紫红色:







O

OH

O

O

O

O

OH-

O

OH

OH-

O

O

红色

O

O

α-羟基蒽醌

O

红色

O

O

O

O

O

β-羟基蒽醌




4Kesting-Craven反应又称为与活性亚甲基试剂的反应。
苯醌及萘醌的醌环上有未被取代的位置时,呈阳性。可与蒽醌类化合物加以区别。

O

O

O



O

O

CO2Et

CO2Et

CO2Et

O

COEt

CH

C

C

C

O

CO2Et

O

CO2Et

O

CO2Et

CO2Et

5)与金属离子的反应

Pb2+Mg2+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

O

O

O

Mg

H
O

O

O O

Mg

O

O
H

O

O

H2O

O O

O

6)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

NO

OH O OH

CH3

+

OH O OH

H H

+
CH3

N

N(CH3)2

N(CH3)2

绿色

第四节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一、醌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1.有机溶剂提取法 一般常选甲醇或乙醇作为提取溶剂。2.碱提酸沉法用于提取具有游离酚羟基的醌类化合物。3.水蒸气蒸馏法 适用于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

二、醌类化合物的分离
(一)蒽醌苷类与游离蒽醌的分离
蒽醌苷类与游离蒽醌类的极性差别较大,选用液液萃取法。

(二)游离蒽醌的分离
1.pH梯度萃取法分离游离蒽醌的常用方法。

2.色谱法是系统分离的有效手段。

常用的吸附剂主要是硅胶,也可采用聚酰胺色谱法。



Ò©²Ä

ÒÒ´¼ÌáÈ¡

ÒÒ´¼½þ¸à

ÒÒÃÑÄóÈÜ

ÒÒÃÑÈÜÒº ²»ÈÜÎï

5£¥NaHCO3

NaHCO3Òº

ÒÒÃÑÒº

ÒÒÃÑÒº

Ëữ

5£¥Na2CO3

³Áµí

Na2CO3Òº ÒÒÃÑÒº

ÖØ½á¾§

Ëữ1£¥NaOH

½á¾§

£¨ º¬ COOH»ò³Áµí

NaOHÒºÒÒÃÑÒº

¶þ¸ö ¦Â OH ) ÖØ½á¾§

Ëữ 5£¥NaOH

½á¾§

£¨ º¬Ò»¸ö ¦Â OH ) ³Áµí

NaOHÒº

ÖØ½á¾§

Ëữ

½á¾§

£¨º¬ ¶þ¸ö ¦Á OH £© ³Áµí

ÖØ½á¾§

½á¾§
£¨º¬Ò»¸ö¦ÁOH£©

(三)蒽醌苷类的分离
1.溶剂法一般常用乙酸乙酯、正丁醇等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将蒽醌苷类从水溶液中提取出来。

2.色谱法是分离蒽醌苷类化合物有效的方法,过去主要应用硅胶柱色谱。

近年来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反相硅胶柱色谱的应用,使极性较大的蒽醌苷类化合物得到有效分离。

例如大黄蒽醌苷类的分离:将大黄的70%甲醇提取液加到SephadexLH-20凝胶柱上,并用70%甲醇洗脱,分段收集,依次先后得到二蒽酮苷(番泻苷BADC)、蒽醌二葡萄糖苷、蒽醌单糖苷、游离苷元。

第五节醌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1.苯醌、萘醌:利用Feigl反应、无色亚甲蓝显色反应和Keisting-Craven反应。

2.羟基蒽醌化合物:利用Bornträger反应;
3.蒽酮类化合物:利用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

二、色谱检识
1.薄层色谱吸附剂多采用硅胶、聚酰胺;
展开剂多采用混合溶剂如:苯、苯-甲醇(91)、
庚烷--三氯甲烷(1∶1∶1)等, 2.纸色谱(苷元)展开剂用水、乙醇、丙酮等与石油醚、苯混合使达饱和,分层后取极性小的有机溶剂层进行展开。



显色剂一般用0.5%醋酸镁甲醇液,羟基不同显不同颜色;
也可用1%~2%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喷雾,显红色斑点。

(蒽苷)展开剂如苯-丙酮-水(412)、
-吡啶-水(5110)、
三氯甲烷-甲醇-水(211下层)等。

第六节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一、化学方法
1.锌粉干馏蒽醌取代基中的氧原子被还原除去而生成相应的母体烃类。

如仅有羟基、甲氧基或羧基则得到的产物是蒽,如为甲基或羟甲基取代的蒽醌得到的产物是甲基蒽。

2.氧化反应最常用的氧化剂是碱性高锰酸钾或三氧化铬;
不同氧化剂和不同的反应条件,能生成不同的产物。

3.甲基化反应常用的甲基化试剂有重氮甲烷(CH2N2)、
硫酸二甲酯[(CH32SO4]、碘甲烷。


4-1

甲基化试剂与反应功能基的关系

甲基化试剂的组成


反应功能基

CH2N2/Et2O


COOHβ-OH、—CHO

COOHβ-OH、两个α-OH 之一、—CHO

CH2N2/Et2O + MeOH

(CH3)2SO4 + K2CO3 + 丙酮

β-OHα-OH

CH3 I+ Ag2O

COOH、所有的酚OH、醇OH、—CHO

4.乙酰化反应常用的乙酰化试剂按乙酰化能力强弱顺序排列为:CH3COCl>(CH3CO2OCH3COORCH3COOH


4-2

乙酰化试剂和反应条件及作用位置

试剂组成

反应条件

作用位置

冰醋酸(加少量乙酰氯)醋酐

醋酐 + 硼酸
醋酐 + 浓硫酸醋酐 + 吡啶

冷置

OH

加热短时间

OHβ-OH

长时间

OHβ-OH、两个α-OH 之一

冷置

OHβ-OH

室温放置过夜

OHβ-OHα-OH

室温放置过夜

OHβ-OH、烯醇式OH




醋酐-硼酸可保护α-酚羟基不被乙酰化,仅使β-酚羟基乙酰化。反应产物再用冷水处理,使缔合的α-硼酸酯水解恢复α-酚羟基;

HO OH
B

O OH

CH3

H3BO3 + Ac2O

H2O

O

O

CH3

CH3

OH

O

O

OAc

O

O

O

OH

AcO

OAc

B

O O

Ac2O

CH3

OAc

H+

O

O

OAc

O

O

二、波谱分析
1.UV光谱
1)苯醌和萘醌类:
苯醌类的主要吸收峰有三个:①~240nm,强峰;②~285nm,中强峰;③~400nm,弱峰。

萘醌主要有四个吸收峰,其峰位与结构的关系大致如下所示:

O
257nm

245nm
251nm

O

335nm

例如1,4-萘醌,当醌环上引入+I+M取代基时,只影响257nm峰红移;
当苯环上引入上述取代基时,如α-羟基时将使335nm红移至427nm

2)蒽醌类:
O O

O O
£û325nm £û405nm
252nm 272nm

a b

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第Ⅰ峰:230nm左右

第Ⅱ峰:240~260nm(由苯样结构引起)

第Ⅲ峰:262~295nm(由醌样结构引起)

第Ⅳ峰:305~3nm(由苯样结构引起)

第Ⅴ峰:>400nm(由醌样结构中的C=O引起)




4-3

羟基蒽醌类紫外吸收光谱(第Ⅰ峰)

OH

OH 位置

λmaxnm

1
2
3

4

1-2-

222.5

12-14-15-

225

128-148-
126-127-

230 ± 2.5

1458-1258-

236

峰带Ⅲ(262~295nm)受β-酚羟基的影响:
具有β-酚羟基,logε值均在4.1以上;若低于4.1,表示无β-酚羟基。

峰带Ⅳ(305~3nm)受供电基影响:
一般规律是α位有-CH3-OH-OCH3时,峰位红移,强度降低;取代基处于β位,则吸收峰强度增大。

峰带Ⅴ主要受α-羟基的影响:
α-羟基数目越多,峰带Ⅴ红移值也越大。


4-4

羟基蒽醌类峰带Ⅴ的紫外吸收

α-OH


λmaxnmlogε


356~362.53.30~3.88

1

400~420

2 1,5-二羟基

418~440 (二个峰)

1,8-二羟基

430~450

1,4-二羟基

470~500(靠500nm 处有一肩峰)

3

485~530(二至多个吸收)

4

540~560(多个重峰)

2.IR光谱
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在红外区域有υC=O1675~1653cm-1)、 υOH3600~3130cm-1)、

υ芳环1600~1480cm-1)的吸收。


4-5

α-羟基的数目及位置对νC=O 吸收的影响


α羟基数

蒽醌类型

游离C=O 频率 (cm-1)

缔合C=O 频率 (cm-1)

C=O 频率差ΔυC=O

0

α-OH

1678~1653

1

1-OH

1675~17

1637~1621

24~38

2

1,4-1,5-OH

15~1608

2

1,8-OH

1678~1661

1626~1616

40~57

3

1,4,5-OH

1616~1592

4

1,4,5,8-OH

1592~1572

α-羟基的吸收频率在3150cm-1以下;
β-羟基振动频率在3600~3150cm-1区间。

若只有一个β-羟基(包括一个-CH2OH)则大多数在3300~3390cm-1之间有一个吸收峰;若在3600~3150cm-1之间有几个峰,表明蒽醌母核上可能有两个或多个β-羟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