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心得体会
翻开日历,今天是3月15日,是消费者的节日。说到节日,人们首先可能想到的是祥和与欢乐。但“315”不一样了,它是为了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促进各个国家地区消费者组织的合作和交往,更好的开展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工作。1983年国际消费者在一起组织确定每年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不仅仅是3月15日一天我们要保护自己的权益。在当今的社会,每天都是“315”。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好,对社会的要求越来越多,我们应该经常注意身边有没有假冒伪劣产品,如果有,就可以选择不买或者向有关部门投诉,让这个有关部门来解决这件事情。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共同努力,做好消费维权工作,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让我们记住“315”,记住这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
关于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心得体会
试图用一个或几个因素来解释来某种现象的行为显然是不科学的。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商品时代,消费是有助于社会进步的。消费是整个社会生产流通环节必不可少的一环,没有消费,生产出来的商品就会滞销,商品滞销那么生产也会随之停滞,生产停滞则会引发失业经济衰退,甚至社会。
那么在这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中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一个是消费者,企业追求利润的动机自然希望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被消费,那么根据该纪录片中的逻辑,企业为了不断地吸引消费者,就会想出各种方法,如故意减短产品使用时限来促使消费者不断购买新的产品。但是企业为了扩大销量可不只是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进而降低价格,这不也是一种手段吗。但是在纪录片中并未提及,纪录片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选择性地选择了论据。另外消费是两个主体,一个是商品提供者,一个是商品消费者,消费者首先是人,人是社会性动物,具有天然的向往群体的本能,天然的恐惧被排除在群体之外,当一个人周围的人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时候,那么他就会有种想要得到这种属性的天然的冲动,人的这种群体性本能也是推动人去消费的动力。当然按照纪录片的逻辑,企业正是运用了人的这种群体性本能才使得人不断地消费的。
最后,总结来说,还是要回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这套逻辑中,消费是整个环节必不可少的,在人类还不能摆脱这套逻辑的时候,消费没有什么可怕的,相反,消费不光具有社会属性,促进社会进步,而且对于那芸芸众生来说,在短暂又苦难的一生中能够通过消费来获得短暂的快乐不也挺好吗。
关于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心得体会
第一集:通过减少产品寿命促进购买(灯泡使用时间/Ipod电池不可换)很多人购买并不知道为什么。营销让人们觉得购买能让自己跟上周围,更加时尚(比如最新款的Iphone)
第二集:利用人们的恐惧。利用人们怕变老的恐惧,医生开发了血清注射;利用人们对心脏病的恐惧/创造出没有的'恐惧,药品和漱口水畅销。人们最大的恐惧是死亡。抗衰老行业的大部分行为被医学机构认为无效。
第三集:对孩子,最佳的方法是创造一个受欢迎的卡通人物。licencing可以增加物品50%的价格。如果把成年人变成孩子,那么商家可以赚到更多的钱。现在每个人都想要智能机,想要玩游戏。营销人员希望客户像孩子一样,想要,立刻就要。信用卡成为了使成年人购物儿童化的推手。用现金会有一点类似疼痛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