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进展情况汇报
实施安居工程是完善我市住房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章丘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房管部门、民政部门认真落实市关于解决城乡特困家庭住房困难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安居工程,城乡困难户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一、工作进展情况
廉租房工作。为确保该项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力争“不错一户、不漏一人”,做到应保尽保。从4月份开始,市房管局对城区1719户低保户(市工会、市民政局确定的最低保障家庭,享受我市最低生活保障)进行了拉网式调查摸底,已摸清无房户94户,家庭总人数236人,户均2.5人;住房建筑面积低于65m2的低保户、特困户49户,家庭总人口146人,户均2.98人,家庭居住总建筑面积2618m2,人均居住建筑面积17.9m2并建立了动态档案管理体系,为确保今年廉租住房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共累计补助城镇家庭156户。
发放补贴资金23万余元,保障了城镇“双困”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低于12m2。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工作。今年、市决定对300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进行改造。为搞好摸底工作,市民政局召开了民政所长会,要求按照统一的危房标准,进村入户排查。危房分为极度危房(住房主体结构强度不足,稳定性能差,随时有倒塌的可能,通过局部加固维修仍不能保证住户生命安全的房屋)、一般损坏房(个别结构变形、裂缝、腐蚀或老化,强度不足,存在危险隐患的茅草屋和泥砖屋),危房户必须是住房符合危房条件而且家庭贫困、力解决的家庭。之后,民政部门组成专门工作组,到乡镇进行抽查,确保不出现虚报、瞒报。
根据调查,300户困难群众分布在20个乡镇(街道)、265个村。5月初,按照改造后主体结构牢固、居住安全的标准,全市危房改造工作全面启动,改造工作力争在汛期前建设完毕。现部分乡镇、村危房改造工作已经进入尾声。
二、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廉租房制度惠及面小。目前全市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按照建设部《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的要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人均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当地人均住房面积的60。按此标准,只有极少数符合条件的无房户才享受了廉租住房租金补贴,惠及面较小。
二是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工作资金到位不及时,影响了工程进度。目前我市已进入雨季,只有赶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才能保障其发挥最大社会效益,因此必须多方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加快施工进度。
三、几点建议
1、适当放宽享受廉租房补贴的条件。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居住面积呈上升趋势,为避免特困职工家庭同其他职工家庭差距越拉越大,在市财政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享受廉租住房条件,将现有12平方米租金补贴面积提高到15平方米,将会使受到补助的家庭户数增加三分之一,扩大住房补助的覆盖面。
2、确保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及时发放。根据《章丘市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应尽快设立补贴资金专户并及时拨入当年资金,同时变年终集中发放为审批与补贴发放随时同步进行。
工程进展情况汇报
一、主要进展情况一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努力提升全市整体环境质量。
一是建议市下发了《章丘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市环保局下发了关于落实《章丘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意见。
确定了实施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来确保推进生态家园工程的思路。
确立了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
二是开展了建设项目调查摸底。
对明水经济开发区、赭山工业园、城东工业园等园区以及各乡镇街道的审批、在建的188个项目进行调查登记,为开展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是扎实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督促企业编制污染治理方案,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实行清洁生产,集中整治企业超标排污问题。
对607家锻铸造企业、86家砖瓦窑企业进行集中环境综合整治,确保9月底前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截止目前,已完成312台锻造窑炉治理,拆除91台,砖瓦窑企业除因规定关停的其它全部按期完成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实施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再提高。
对章丘电厂、明水热电厂、琅沟热电厂、埠村矸石电厂等8家二氧化硫排放大户进行脱硫再提高治理,实现更高水平上的达标排放;华明水泥等水泥企业投资205万元对所有规则排尘点进行整治,实现了水泥粉尘的稳定达标排放。
集中整治建设项目环境违法问题。
对未经环保部门审批、未认真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未通过环保部门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擅自进行生产的38家建设项目,依照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实施规范整治、停产整顿、关停取缔。
四是集中整治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逐步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对92家山石开采企业进行整顿规范,督促企业制定生态恢复方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二加大水环境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提高水环境质量。
一是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污染防治。
在对全市水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排查的基础上,督促明水化工、百脉酿酒等12家企业投资2278万元建设和完善污水治理设施,全面实现了废水企业稳定达标排放。
二是加强镇化工项目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聘请省、市环保专家对项目区水污染企业进行会诊,制定了项目区各污染企业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成立了镇化工项目区环境保护管理办公室,全面加强了项目区环境污染防治,促进了我市章齐排水沟水环境的明显改善。
建立了一批如圣泉化工、澳利有机肥料等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其中,圣泉化工有限公司研制的糠醛生产废水闭路循环工艺,在全国糠醛生产企业得到推广使用。
三是加强对重点区域的水环境污染防治。
市环保局制定出台《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基地环境保护的意见》,督促13家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促进了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技师学院和旅游学校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已投入试运行,其它院校均已完成方案规划设计,土建工程即将开工。
四是督促污水处理厂完成二期工程建设,配套完善处理设施,实现了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
积极协调明水经济开发区、市建管局加快开发区管网配套步伐,实施了清污分流工程。
目前,明水经济开发区排污管网全部配套,生活污水全部通过管网进入我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实施深度处理,对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大的镇化工项目区,已着手规划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
五是解决环境热点、难点问题。
针对闽源钢铁、化工企业污染扰民及农作物受害等问题,及时调查,协调处理。
成立专项整治组,开展了企业和周边环境污染现状监测,邀请济南市有关专家进行了专题调研,加强企业的现场监管,制定具体详细的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实施环境整治,实现了主要污染物的稳定达标排放。
三强化农村环境保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基础工程。
制定出台了《加强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意见》,目前我市已有6个乡镇通过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8个乡镇完成环境优美乡镇规划编制,年底将进行环境优美乡镇验收。
精心编制《章丘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规划》,科学组织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引导农民积极投身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中来。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市文明办联合制定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实施意见》,在建成50个章丘市级文明村居的基础上,积极争创省、市级生态文明村。
我市的生态家园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一是少数企业受利益趋动,超标排污、偷排偷放现象还时有发生;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基地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进度还不够快;三是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规划的修订完善还需抓紧做好,加快行动实施。
二、下步措施一加快治理进度,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章丘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目标要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进度,提高质量,确保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提升全市环境质量。
二加强环境监管,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严格执行《全省重点企业监管办法》、《全省城市污水处理厂水质监管办法》、《全省主要河流水质监测办法》和《全省17个设区城市建成区空气质量监管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重点污染源和水气环境监管。
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健全环境监察、环境监测应急体系和社会监督机制,发挥社会力量,动员群众参与环境监督,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从严查处,对屡查屡犯、恶意排污的企业要坚决关闭,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环境执法的严肃性。
实行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加强环境监察,运用多种形式,确保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维护全市环境安全。
三深化环境宣传,进一步提高环境意识。
深化环境宣传,鼓励公众参与,使建设友好型社会成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开展面向机关、面向企业、面向中小学校、面向社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将环境保护的强大声势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环保的新进展和新经验,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和公民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注环境,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
《生态家园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汇报》来源于网,欢迎阅读生态家园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汇报。
步提升环境质量。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章丘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目标要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进度,提高质量,确保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提升全市环境质量。
二加强环境监管,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严格执行《全省重点企业监管办法》、《全省城市污水处理厂水质监管办法》、《全省主要河流水质监测办法》和《全省17个设区城市建成区空气质量监管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重点污染源和水气环境监管。
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健全环境监察、环境监测应急体系和社会监督机制,发挥社会力量,动员群众参与环境监督,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从严查处,对屡查屡犯、恶意排污的企业要坚决关闭,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环境执法的严肃性。
实行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加强环境监察,运用多种形式,确保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维护全市环境安全。
三深化环境宣传,进一步提高环境意识。
深化环境宣传,鼓励公众参与,使建设友好型社会成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开展面向机关、面向企业、面向中小学校、面向社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将环境保护的强大声势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环保的新进展和新经验,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和公民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注环境,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
工程进展情况汇报
教育振兴工程是20xx年我县九大系列工程之一,是惠民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县委、县为推进汝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部署。我局在县委、县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县直有关部门、各乡镇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牢固树立“管理是第一责任,质量是第一要务”的意识,确立“一年调整,三年突破,六年争先”的目标,围绕“抓班子,带队伍,整合资源,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务实重干,开拓创新,全力推进教育振兴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稳步推进。现将教育振兴工程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小学校整合工作。
按照“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的原则,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和人口增长趋势,科学调整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布局。整合生源少、规模小、办学效益低的小学52所,20xx年计划整合农村小学45所,保留成建制小学152所。每个乡镇打造一所高标准、成规模的寄宿制小学。20xx年5月13日,召开了汝南县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会议,全县资源整合工作全面铺开,撤并初中13所,保留初中22所。使教育资源更为集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促进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二高搬迁后,将县三中、汝宁一中、汝宁二中、古塔中学合并迁入原二高校址,更名汝南县第二初级中学。原古塔中学建成汝南第一小学;原汝宁二中与回小合并,建成汝南第二小学;原汝南三中作为汝南三小分校;原汝宁一中建成汝南第二幼儿园;其它撤并初中建成农村寄宿制小学。把城区4所初中(一中、二中、清华园学校和双语初中)和农村6所中心乡镇初中打造成示范性初中,既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又可实现窗口引领、示范带动。
二、乡镇中心校校长、副校长,初中校长、副校长公开选拔工作。
5月1日,教体局由局党组成员、相关业务股室负责人和初中校长组成面试评委,分别对全县45岁以下的31名初中副校长和17名中心校副校长进行了面试,随即对进入前十名的初中副校长和前六名的中心校副校长进行了考核,建立了教育系统干部人才储备库,为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后续力量。5月13日,根据学校布局调整情况,按照注重业绩、注重一线干部选拔、注重群众公认、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原则,调整了中心校校长和初中校长。校长全部异地交流,提高了工作效率。原初中校长平均年龄43.5岁,调整后平均年龄41.9岁;原中心校校长平均年龄49.4岁,调整后平均年龄43.7岁。
结合目前汝南县学校布局调整及资源整合现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作用工作条例》规定,为推进我县教育干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进程,近期内教体局将让现有中心校副校长、初中副校长年龄超过50周岁人员退居二线。据统计,中心校副校长超龄12人,初中副校长超龄5人,空缺职位将严格按照《汝南县教育系统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方案》要求进行公开招聘,此项工作将于近期内完成。
三、小学校长公开竞争招聘工作。
为加大选拔年轻小学校长力度,优化小学校长队伍,实现小学校长作用优中选优,教体局按照《汝南县教育系统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方案》,通过自荐、资格审查、面试、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研究决定、任前公示、任命等程序,从全县现任初中各处室主任、副校长和小学校长中公开选拔出16名中心小学校长;从全县现任小学教导主任、副校长中公开选拔出19名优秀农村小学校长。面试工作于20xx年2月5日在汝宁三小进行,56名人员参加中心小学校长竞聘,46名人员参加了农村小学校长竞聘。整个选拔工作坚持平等竞争、择优聘用的原则。通过竞争上岗,选拔出了一批优秀、年轻的业务型、管理人才,为汝南县基础教育的稳步提升奠定了基础。近期,将对三桥乡安庄小学、张楼乡邢桥和庙东小学校长空缺职位进行公开招聘。
四、公开招聘初中、小学教师。
20xx年,教育系统中小学空编201个,其中初中空编77个,小学空编124个,计划招聘150名,其中初中教师30名,小学教师120名;实际招聘151名,其中初中教师31名,小学教师120名。
20xx年空编292个,其中初中空编110个,小学空编180个,特殊教育岗位空编2个。目前已向县领导汇报,等县领导研究决定具体招聘数额。
20xx年汝南高中、汝南二高分流至县直及汝宁教职工37名(一高25名、二高12名),老君庙高中分流至城镇职教中心和县直初中教职工38名,总计高中分流75名教师。空余编制用于引进、招聘优秀普通高中在职教师,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及进入211工程院校的普招师范类本科毕业生。
今年应给清华园学校配备教师160名,其中初中103名,小学57名;给职教中心招聘专业教师20名。
存在问题:截止至20xx年8月31日,因到龄退休形成空编就达到202个,还不包括其他原因形成的空编。近几年,是教育系统因民师招转人员到龄退休高峰期,若不及时按缺编足额补充教师,将严重制约汝南教育发展。
五、二高搬迁工作。
20xx年3月15日,县与江苏省泗阳县投资商石志权签订了投资5千万元的办学合同,用于二高搬迁。4月22日投资方进驻实验中学。现学校已翻修新建了学校大门,电线架设完毕,配电房也已建成,学校综合楼基础工程完成,女生宿舍楼出地面,正在整理操场,准备建400米塑胶跑道。
为保证汝南二高顺利搬迁和搬迁过程中一名学生不流失,教体局党组成员多次深入二高宣传发动,并多次召开二高教师座谈会和动员会,统一了广大教职工的思想和认识,奠定了顺利搬迁的思想基础。现正在进行清产核资工作,以利于资产移交和利用。
六、新建初中一所。
20xx年2月14日,县与江苏省泗洪县投资商王家廷签订的总投资8000万元、拥有156班规模、集初中、小学为一体的汝南县清华园学校于20xx年3月25日动工兴建,4月20日全面开工。现正建设中的有一栋教学楼、二栋宿舍楼、一栋综合办公楼、餐厅、学校围墙等相关辅助设施。其中,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已进入二层施工阶段,餐厅基础完工。目前,学校整体施工基本顺利。不耽误今年秋季开学招生。
但存在的问题有:1、位于校园西北角的当地群众的坟地没能及时拆迁,影响了学校院墙的施工。2、校园内的水渠没能及时改道,影响部分建筑施工。3、学校院墙没能及时按要求整修,影响栅栏的安装。4、近期以来雨水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期。
七、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职教中心于20xx年4月16日签订办学合同,计划投资9000万元人民币,规划占地260亩,120班规模,在校生6000人,预计20xx年全面建成。
学校现在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及征地,征地完成后马上进行施工建设,计划10月底一期工程完工,能满足30班、1500名学生教育教学及专业实训需求,可把新招的职教生从驻马店工业学校迁入新校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