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观后感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观后感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观后感

  学习教育重要,心理蒋侃教育一样重要,所以我们要兼顾好两者的关系,下面是整理的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观后感300字全文,欢迎阅读!

  于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观后感一

  昨天,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于丹教授主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感觉受益良多。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成长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喜怒哀乐。我们都希望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是好像很多时候都好像力不从心,在为人父母的路上我们还是初学者。

  在我家,自从孩子上了小学后,我就变得很焦虑,总是担心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以至于乱发脾气,一看到孩子的毛病就火冒三丈,大声训斥。可是这并没有改变孩子的某些坏习惯,学习和生活上也并没有出现我期望的效果,反而是孩子越来越反感我的唠叨,叛逆得和我顶嘴,我真是十分苦恼。看了讲座后,我似乎寻到了一些方向,郑教授说孩子接受不同事物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并加以培养,树立孩子学习的自信。我家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是数学好,语文差,我从不管的数学总是考十分,可是我每天盯着辅导的语文确是总不及格,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从我自身看急躁没耐心是很大的原因,孩子总被批评自然就会自卑反感,另外有时候我和孩子爸爸在教育孩子方面会有不同意见会吵架也影响到了孩子的心理。这些方面以前我也意识到了,但没有想到对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教授说辅导孩子应该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目标,让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要把孩子前面没有掌握牢固的重点难点先复习一遍,同时每天让孩子预习新知识。想想我辅导孩子时总是没有计划的逼着孩子看书,耗时间,真是事倍功半。

  关于孩子的坏习惯方面,我也学到了两个好方法,一是从日常生活做起,让孩子自己收拾房间,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二就是用练字和修改病句训练孩子的马虎习惯。还要让孩子每次写完作业好好检查,不要再替孩子检查作业。

  学习效率是孩子提高成绩的关键,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这一点我的孩子寒假里表现得很好,在放假的第一天,我就让他自己把所有的作业和假期任务统计好,自己分配好假期里每天要做的事,他从第一天开始就严格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虽然其中也有几天有变动但是最终还是在开学前一天完成了所有的作业。孩子总是说“妈妈,请你相信我!”。我也大胆的放开了手不去干涉他,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提醒他,哪一天会有重要的事可能会影响他的计划。一次成功的体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我暂时看不到的,但是我想这对于他一定是个好的开始。好的学习方法会让学习事半功倍,讲座中一些大学生说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说错题归类法,图表归类法等等,还重点介绍了发展右脑的扩散思维法,我和孩子看后还专门用“鼠标”做了练习,的确是很有意思的新方法。

  通过这次观看讲座,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了新的认识。针对自己孩子的现状和特点,我认清了自己的教育问题和努力方向,在今后我会关注更多教育方面的节目,提高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为孩子的未来开创一条阳关大道。

  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校园暴力、学生因小事而自伤、伤人,甚至自杀、杀人等等各种类型的案例常常见诸于各种报刊媒体,让人惊诧之余陷入痛楚的沉思。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出现如此偏执行为?答案只有一个,心里健康问题!

  据专家调查和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规模调查,发现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原国家教委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20.23%的人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障碍。以此推算我国约二亿的大中小在校学生有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就高达三、四千万之多,这简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据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的趋势。另据报道,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全省城乡不同类型学校2961名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发现占总数16.7%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初中生为13.67%,高中生为18.7%,而大学生高达25.39%。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也足以说明,在大中小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因此,教授文化知识与心里健康教育同等重要,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我是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常常留意着一班又有一班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言行,并通过现象总结分析其内在心里深处的本质。一般意义上讲,心理健康应该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有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具有正常意识的人都会关心自己的健康,但却往往只停留在一些粗浅的表象上。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吃饭、睡觉、穿衣、营养,却很少关注和深究自己的情绪、个性、社会适应等深层次的问题。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狭隘地指肉体的强健。换句话说,它不仅涉及人的生理、心理,而且涉及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健康的整体概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家长认为只要学生吃好穿好,学校认为只要学生学好就万事大吉了,这显然是不够的。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客观上他们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如果他们在生命的关键时期的不到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偏差的纠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问题就会形成,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埋下隐患。

  在深圳,由于是经济发达地区,并不缺乏物质基础,很容易达到家长认为的吃好喝好的条件,但是,实践中我发现并非如此,不少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心里变化而导致出现行为异常,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精神不愉快、情绪不稳定;2、学习困难、厌学;3、意志薄弱缺乏自信;4、交往困难、自我失控、离家出走、自伤、伤人、报复心里重等等。这些行为的出现虽没有导致严重的后果,但不能不引起老师的重视,毕竟他们仅仅还是孩子,今后的路还很长,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年龄的增长会让他们朝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后果严重。

  究其原因,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家庭主要成员不全,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是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遇到事情不会处理,精神紧张、焦虑却不会及时调节,都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三是社会因素。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无处不在。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的建设祖国的生力军,如果今天他们的心理出了问题,毫无疑问,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就令人担忧。因此,要深刻认识加强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型,并提高到贯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高度认识。从实际出发,必须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确定培养学生良好心里需求的主要内容。学生的心里需求是什么?教育学家诺尔特的一席话发人深省: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李,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政变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他将学会含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耻里,他将会学到罪恶感;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将学会办事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里,他将学会爱这个世界…”从中可以看出消极责难可以使人落后、消沉、压抑、精神不振;积极肯定、鼓励、赞美、友谊可以使人积极进取,心里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环境对心里品质的形成起到巨大的作用。

  如何满足学生的心里需求,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呢?东北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宋庆录老师结合实践总结得好。归纳出12字口诀:1,爱、重、信;2,理、导、宽;3、沟、激、鼓;4,示、合、体。即1,关爱、尊重、信任;2,理解、引导、宽容;3,沟通、激励、鼓励;4,示范、合作、集体。这些内容完全符合孩子成长过程中伴随的心里需求。

  另一方面,选好培养学生心里品质的途径

  1、开设心里健康教育课程,并把它列入日常教育内容体系内,是进行心里健康鉴于的主要途径。

  2、转变观念、创新教法。

  (1)、情感教育:情感沟通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合桥梁,情感沟通是教育者合受教育者维系的催化剂。目前,不懂情感沟通的家长、教师仍不乏其人,动辄训人、体罚。惩处让学生害怕、心存戒备、心扉紧闭,甚至产生逆反心里,堕落自流。情感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导之以行。

  (2)、扬长教育:即是成功教育,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伤观察了解每个学生长处,完决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发现积极因素予以肯定,既能调整学生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情绪,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进取心、自信心,使他们感受一次次成功的喜悦,形成成功习惯,形成思维定式。

  3、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加强心里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诸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营造宽容、平等、愉快、自主、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一要发挥学校在学生心里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不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心里健康教育上具有的特殊重要作用,提高家长的心里科学教育知识。三是重视社会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保证。形成尊重、关心,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位教师曾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我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努力使他们都成人。成为正常的社会人。"他所说的正常的社会人,应该就是指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应当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和疏导已成为学校、社会、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变得刻不容缓。只有三方面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才能逐步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德智体和身心的和谐发展。说到底,这也应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