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的作用
在律诗中,对偶句的位置大多在颔联、颈联,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它是律诗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仅能使律诗显得凝练、整齐、匀称、典雅,而且也是律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更能展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气度,可见在律诗中的重要作用非同寻常。王力先生说过:“关于对仗,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那么,在律诗的创作中如何运用好对仗呢?通常有以下方法。
一、时空交替
即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增强表达内容的变化。如:
①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②十年尘土青衫色,万里江山画角声。(陆游《晚晴闻角有感》)
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维《山居秋暝》)
④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隋宫》)
以上的“浮云一别后”、“万里江山画角声”句从空间角度写,而“流水十年间”、“十年尘土青衫色”句从时间角度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联从时间角度写,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联从空间角度写。时空两个角度相互映衬,从而拓展了诗句的表达内容。
二、动静有序
即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如:
①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杜审言《送崔融》)
②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阮中丞》)
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④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柳宗元《岭南江行》)
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军麾动洛城”、“孤城背岭寒吹角”,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祖帐连河阙”、“独树临江夜泊船”。或一联描写动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三、视听转换
在律诗中,视觉与听觉是构成对仗句最常见的感觉形式,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等。如:
①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昚虚《阙题》)
②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③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杜甫《春宿左省》)
④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
以上一句写听觉形象,如“深柳读书堂”、“长乐钟声花外尽”,另一句则写视觉形象,如“闭门向山路”、“龙池柳色雨中深”。或一联写听觉形象,另一联则写视觉形象,如“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为听觉形象,而“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为视觉形象。视听结合,声色相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