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产品工作的一点小记录

来源:华佗小知识

这是正式入职做产品工作两周后写的,现在分享出来那些天的经历吧。

第一周其实主要是先了解了公司的产品以及目前上线的情况,这里最大的感受是,比较相当的乱,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文档系列,都是比较散乱的存在,甚至有的产品在上线了一个版本都还没有具体的标准化文档——我有点感叹了。当然了,其实当时面试过程中我也大概了解到其中的情况了,所以,在我实际看到的时候,更多的还是比较平静的。第一周后半段时间,就算正式开始接手一两个产品的项目了,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从文档整理起,虽然其间我制作和构思了不少的措施项目,只不过初来乍道,还是低调为好,仅仅是将这些内容向目前主要合作的一个同事反馈了。当然在和他交流之后,他比较肯定我的一些建议,然后也将我反馈的内容和文档转发给了公司的大老板。总的来说,第一个星期,更多的还是在试图从乱中整理出思路,希望能尽快熟悉整个公司以及产品,做到心中有全局规划。

这其间有几个细节是值得我注意,或者说,比较有意思的。

第一点,其实我做的是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但是被划分到了事业运营部,其他原因我不太了解,但是有一点很明显,因为公司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产品部门,在我来之前,主要是运营部的总监在兼职负责产品这块。他也就是我目前主要协同合作的伙伴了。

第二点,我虽然被划分到事业运营部,但是办公位却是在技术开发部门,也就是在开发总监旁边。说白了,他们最初的想法就是,希望通过我能更好的与技术这边沟通,毕竟我也听说了之前的沟通障碍。

第三点,公司划分的部门,各部门职责,公司的管理制度等,还算是比较清楚的,或者说是在我看来,比较有制度化的内容的(当然是相比于我之前在上海创业公司的经历)。公司目前是运营方面要相对更强一些。而产品方面相对弱,从目前产品的情况以及做公司内做产品的工作,都可以看出来一些。

第四点,从工作执行层面来看,最大感受是比较乱。特别是运营部门与技术部门之间,经常性的有运营部门的人来直接打断技术开发的工作,而谈论产品修改点。口头说完之后,双方答应好,运营部门的人离开,技术开发人继续做刚才的,而我,在想“这方式好随意,开发人员他真的记得住吗?”

第五点,某天我在工作,突然大老板走过来,说了一句:你就是Mark吧,你的工作日报写得很好!我当时心里想的是,我这两年都这么写的,都习惯了,也没特别感觉到很好。而且这东西更多的是对我自己来说,整理一天的工作和总结,是一种工作方面的“吾日三省”之类的习惯。可能是,当优秀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吧,自己都没太注意了。呵呵,自夸了一下。

第六点,初步了解,可能大老板对我做了一定了解了,从他的态度和其他同事的反馈,我了解到他还是比较认可我的。这样,我后面工作的展开可能会相对顺畅一些。

第二周,也就逐渐在一个一个接手公司的产品了。说的直接一点,目前公司在做的产品,到今天,已经基本上都经过我的手了,一共6个。当然这些产品有的大有的小,而且还有在准备上的。对于这些产品的工作,一方面是尽量按照更合理有序的需求点开发执行方式我来处理,主要是和技术开发这边打交道;另一方面是做需求分析,主要是和运营这边打交道;还有一方面是,从公司层面出发,通过与某些同事的沟通去以公司及合作机构出发来规划。

这其间也有几个要注意的点:

第一点,比较完整的PRD写完了2个,主要是”功能描述和用户界面“这2个部分的,其他部分就暂且没有多花时间。第2个PRD比第1个写得好,这个不用其他人说,我自己就看的出来。我的习惯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做工作优化。而且,做产品用到的其他文档,也通过实际工作里的整理,在进行版本迭代,希望从通用和合适此公司这2个层面去优化。需求列表、需求修改列表、需求修改展示文档、工作推进表、原型DEMO、流程图、结构图等都在各产品项目工作里相应做了一些。目前也可以看到对公司的工作有实际的改善效果。而我自己仍然在继续优化这些工作。

第二点,与开发这边的同事打交道,这一个星期基本就算是都熟悉了,也就是都有过实际的工作交流了。一开始肯定会有些障碍,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需要去摸着对方的性格处理一些对接。当然,一切的前提是,自己把自己这部分的工作尽可能做到位,然后再去请别人弄。还有就是,勇于并且积极表示抱歉,只要是有一点由自己工作引起的问题,这其实就是在摆明一些态度:我做的我会负责,如果是我的问题我会道歉,而且我是认真在做,尽可能在努力处理好,并且也确实有能力在做好,特别的,我也在改进。除了这些,对于技术这边的工作,多给与鼓励,通用到一般其实也是一样的,对于别人花了功夫去完成的工作,都要给与精神上的肯定和鼓励:辛苦啦!这既是一种策略,更是我自己的一个习惯,我很尊重也真的认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鼓励。

第三点,与运营这边的同打交道,他们主要就是需求(修改)的来源了,很多时候他们就直接丢出了“我要怎么怎么样的”,甚至就直接出了解决方案。不过即使出了方案,很多时候都是比较“大”的,并没有能“明确地说清楚细节”。对于他们,首先做的就是需求分析了,对每一个需求点进行推敲,将自己的疑惑说出来,请他们回答。将全部的需求点都这样过清楚了,再整理成一个版本的需求列表,按照优先级做好排序。这个过程中,就存在了某些需求其实是“伪需求”,这个肯定要毙掉。再就是强需求和弱需求,这个还要与技术人员在讨论进一步确定。特别要再强调一点,运营给出的需求,很多时候都比较宽泛,并没有具体的可执行说明,这种东西一旦直接丢给开发人员,那就是由他们随意发挥了,甚至有的比较懒,直接打回来或者搁浅着,因为“他看不懂,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对于这种,一定要避免,在确认需求列表时,要再检查一遍,确保自己没有遗漏的点。然后一些具体的执行方案,既然是在“做产品”,那么我就直接按照需求,做一个可执行的方案出来,有必要的话与相关人员确认一下,然后再交付开发人员。

第四点,从我这边交付给开发人员的各种文档,除了比较作为正式的PRD之类的,我都用最直白易懂的方式——PPT(PDF)来说明,这样更便于他们一个点一个点,而且是很轻松的理解这个点是什么在哪里该怎么做。当然,作为一种(视觉)设计,我还是要求一定的优秀设计档次滴,不过也是效率为先。不过话也说回来,最近也结合实际内容做了一定数量的文档,也用于不同的产品项目与不同的人交流,还是发现,可以,也是必须有再优化的地方。纵使这些做法是比较“正规的”,但是拿到实际里,还是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再做些调整,以达到更符合实际最佳可用性。

第五点,有几天,就一天里要处理5、6个产品的工作,还是有点费力气的。除了是因为本身对几个产品不太熟悉,只能尽可能在想办法处理,再就是与其他人刚开始合作,节奏还没把握好,有点混乱。不过吧,这样也不知道正常不正常,一下子要同时处理这么多,肯定会有先后的,无法一起都搞定。如果参照做需求分析,去做“产品”的分析,区分优先级,也可以改善整个的工作效果。只不过,除了完全从做产品角度来看,还要考虑人事方面,毕竟刚来公司不久,尽可能与其他同事做好合作,不能一开始就在哪块掉链子了,所以,只能“都上”。

第六点,也开过几次会了,也逐渐认识到公司更多的人,也就更了解到各个人的性格和能力了。当然,比较关键是的公司的规划,甚至说是战略导向性的一些东西。这对于我后期做产品是有帮助的。也从几个方面得到肯定,这更加让自己有信心去做好产品工作。

………………………………华丽的分隔线……………………………………

再稍为说一点自己的产品经理之路,自己是知道还有很多关于产品工作要去学习和提高的,目前还是更多的是通过读书来扩大和提升自己在“做产品”这方面的见识和能力,再通过实际的工作去真的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自己需要一个平台来施展,也必须通过平台更加有效的得到提升。

希望通过此平台里的实际工作,能将自己的产品经理之路,有效地走起来!

继续加油,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