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永远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柴静《看见》

来源:华佗小知识

坦白说,我一直都未看过柴静主持的节目,直到《穹顶之下》,我才开始翻这本买了很久但一直束之高阁的《看见》,于是我想开始认识她。

我很喜欢柴静这张照片,就像一个纯净的小女孩,干净地笑着

2013年初,柴静怀孕,但她未出生的孩子却被诊断出患有良性肿瘤,在出生后就要进行手术,后来她辞职想要照顾小孩,觉得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就好、健康就好。但是,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柴静对雾霾的感受却越来越强烈,生活在一年中竟有175天是污染天气的北京,她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她:“妈妈为什么你要把我关起来”“外面到底是什么,它会伤害我吗”,加上全社会对于空气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柴静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因此,柴静开始了这个调查。一年中,她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拍摄而成了纪录片《穹顶之下》。

她在访谈中表示:“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她表示有了孩子后,尤其是知道孩子生病后,才对空气污染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使她不能回避空气污染的问题,因此才有了这个调查。

有人说柴静从煽情入手是其惯用伎俩。虽说做新闻的就好像做检查一样,只负责探求真相,没有偏见,没有情感。但如何去反映一件事实,哪些是需要呈现于观众眼前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哪些是需要深挖解读的,哪些是需要一带而过的,这就取决于记者个人的判断,而这又与记者个人的脾性、学识、三观紧密相关。所以说,这些不仅仅因为是传媒学院的学生就可以做的很好的,正因为每个人带有自己的特性,自己独特的所见所闻所感,才使得同一件事在不同记者的报道下带有不同的味道与影响力。而作为女性的柴静,正是从端着架子的文艺女青年一步步学会了“有人味儿”,紧接着摆脱自身的偏见、浅识与思维定式,去接受事实的复杂无解,没有人逼她这么做,她是在跟自己较劲,因为她从未忘记她想做什么样的新闻。

她和陈虻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陈虻就问她“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柴静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于是她去了央视,这个造就她的地方。最开始她也走了不少弯路,第一期节目就惨败,因为她不知道怎样去做新闻,现场采访只录了三十分钟,谈完剖腹产怎么不好,就顺利结束了。她不明白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应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她以为做新闻如此简单,只是浅尝辄止就可,这样不仅是看轻了观众,也看轻了自己。

后来她看见了电视里《经济半小时》里的陈大会,吃惊于他的“快、很、准,剑光一闪,夺命封喉”,于是把他的采访,还有法拉奇、拉里·金……能找到的都记在小本上,采访前常常偷换一下问题内容就直接用。她开始向他学,但是这种拣本《葵花宝典》就闭门自修的方式,很容易就走上了邪路,那时候的她以为厉害的记者就是要把别人问的无地自容。以这样的方式做完一期节目后,有网上的观众写看完这期节目的感受:冷酷的东方时空,冷酷的柴静。她不是试图去了解新闻中的人,而是在采访前已经对别人下了一个判断,有了偏见。那会她本来就少的观众说:本来觉得你还有点亲和力,现在不太喜欢你了。

用柴静自己的话来说:“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当柴静从主持人的位置上走下来,切切实实走到了新闻的第一线后,她才真正明白新闻人的意义,因为她是在用自己的皮肤去触碰新闻,这是有温度的,而不是演播室里冷冰冰的演讲稿、灯光、妆发和服饰。

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正是通过她在新闻热点第一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得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解读中国,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正发生着什么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怎样面对。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我们也许会看到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这正是新闻的魅力所在,也是柴静一直以来做新闻的宗旨——关心新闻当中的人。

大家说,现在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心本身是一方面,社会的渲染更是主要推手。这个时候,媒体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也承担了巨大的责任,他们是民众的眼睛,是耳朵。但是,想要做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对灵敏的耳朵,却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定力以及胆识。一个清醒且明白的人很难幸福,尤其是见惯了苦难、世俗、偏见、不公乃至生死离别,只有始终不忘初心方能走得更远,永远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