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影评必须高冷脸?

来源:华佗小知识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条傲娇的评论,大概是说,除了电影相关专业人士的作品,其他都不可称为影评。

未央以为,当下影评是多元发展的:

影评【受众】可粗略分为:导演、评委、其他人士、普通观众。

影评【作者】较为常见的是以下几个取向(个人观点,未必精准):

1. 专业人士技术切磋

2. 新片预热  商业炒作

3. 普通观众的个人观影体会

——【千杯月】属于第三类。

而受众中占绝大多数的普通读者,读影评的动机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

A. 最近有什么新片值得一看?(跟上潮流话题)

B. 听说最近上映XX,到底值不值得去电影院看?(注重观影体验)

C. 工作累成狗,看个片消遣娱乐一下(逗乐一点 别太费脑)

D. 有什么经典电影我还没看过?(经久不衰 意味深长 启发思考)

——【千杯月】意在服务D类读者。

既然作者受众都是多元的,诉求也是多样化的,谁规定专业人士以外的作品就不可称为“影评”?难道世界非要千篇一律么?

你能从【千杯月】得到什么

纵观各式影评,关注点各有异趣:

A.针对电影的拍摄、剪辑、特效等进行技术评论

B.针对电影的色彩、打光、服饰风格等进行艺术评论

C.针对演员演技、幕后花絮、片场八卦等进行衍生评论

D.针对剧本改编水平、时代架构、导演理念等进行宏观点评

但【千杯月】并不遵循这些套路。

【千杯月】的前提首先是【承认一部电影就是一个完全自圆其说、自成逻辑的世界,其中每个角色自有其行为立场和逻辑考量】,然后【代入角色的视角】来探讨人物命运和事态发展的必然性。

这从【千杯月】的序诗中可见端倪:

【千杯月】得名于“千江有水千江月”——万物性灵,皆可载道。

漫漫人生途中,一部电影也许只是一杯茶的时间,未央愿能经由一部电影,与读者共赏光影之上贯穿古今中外的永恒。

【千杯月】曾做过多种尝试:

书信独白:评《永恒》

连载对比:评《霍元甲》《精武英雄》《赌神》

复述递进:评《画壁》

心理分析:评《画皮》

散文抒情:评《云水谣》

文艺点评:评《重庆森林》

武侠文笔:评《霍元甲》

勾勒剪影:评《这个杀手不太冷》

白描评述:评《无皇刃谭》

引入书摘:评《房间》

……

每一篇【千杯月】影评都做过新颖的尝试,有独特的切入视角,但总体来说,这些影评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希望提供给读者以哲理的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永远评说不完,而未央希望分享给读者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跳出平常的视角眼光。

希望本文能帮你更清楚地了解,在【千杯月】可以收获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