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课经济学》学习点

来源:华佗小知识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重蹈覆辙

第1章 关于这堂课

人们有着天生短视的倾向,总是只关注某项政策的即时影响,或者只关注政策对某个特殊群体产生的影响,而不去探究那项政策对所有群体造成的长远影响。忽视那些不那么即时和不那么明显的后果,本身就是一个谬误。

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行为或政策的即时影响,更要考察其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对某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追踪其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

当前最常见的谬误,是只重视政策对于特殊群体产生的短期影响,而忽略或者淡化整个社会所受的长期影响。

第2章 破橱窗

简单来说,玻璃店主的这桩生意,不过是从做西装的缝纫店主那里转移来的。整个过程并没有新增“就业机会”。

人们过两天就会看到崭新的橱窗,但绝不会看到多出那套被牺牲掉的西装,的确如此,因为它永远不会被做出来。人们总是只看到眼前所见到的东西。

第3章 战祸之福

谬误一:把需要(need)和需求(demand)混为一谈。

谬误二:只从金钱的角度去思考购买力。

经济推理中最常见的许多谬论,源于人们倾向于将“国家“当成抽象的集合名词去思考,而忘记或忽视了组成它并赋予它意义的个人。

供给会创造需求,因为归根结底供给就是需求。人们把自己生产的东西供应给他人,其实是为了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所有这些,是现代劳动力分工和交换经济(exchange economy)的本质。

我们从中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厂房毁于战火绝没有什么好处,除非在那些厂房因为折旧和过时、价值接近于破铜烂铁、正处在弃旧迎新的当口。

弃旧并不意味着就能迎新,战争却会摧毁累计下来的资本。

第4章 公共建设工程与税收

除了大自然有限的免费恩赐之外,我们取得任何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政府所有的投资最后都必须依靠纳税人来买单;通货膨胀本身只是税收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是极其有害的形式。

政府投资的幻象,无非是通过牺牲其他的机会,把特定的财富创造出来而已。

所谓“私人资本建造不出来”的伟大建设,实际上正是用私人资本建造的,即利用从民间征来的税来筹集建造工程的资本。

第5章 税负抑制生产

税负占国民所得的比率越高,民间生产和就业受到的抑制就越大。

第6章 政府信贷扭曲生产

所有的贷款最终都是要偿还的,所有的信用都是债务。

私营放贷者不肯拿自己的钱去冒的风险,政府却愿意拿纳税人的钱去冒险。

政府信贷所造成的净效果是减少而不是增加了当地所能创造的财富,因为可用的实体资本(由实际的农场、拖拉机等构成)没有交给效率更高的、值得信赖的人,而是落到了低效率的借款人手里。

他们不仅善于找来最动听的理由把钱贷出去,也善于在贷款出问题时,找到最合适的借口以推脱责任。

从长期来看,政府信贷并没有提高国家整体的生产,却鼓励了不当的投资。

第7章 诅咒机器

我们应该设法观察经济政策或经济动向的所有主要后果 ——既观察其对特殊群体产生的即时影响,又观察其对所有群体产生的长期影响。

因为就新机器、新发明和新发现对于就业、生产和福利的影响,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至关重要。

第8章 分散工作机会的企图

跟害怕机器的起因一样,都源自相同的基本谬论: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去做事,只会削减工作机会。这个信条换句话说就是,采用低效率的方式去做一件事,反而可以创造工作机会。

只要还有人的需要或愿望尚未获得满足,能做的事就没有止境。

第10章 盲目崇拜充分就业

经济进步的首要原则是:追求生产最大化才是我们的真正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充分就业就会成为必要的副产品。

文明的进步其实体现在就业人口的减少上,而不是体现在增加上。

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10年后还能提供过少就业机会,而在于我们的产出能达到多少,我们的生活水平因此能提高多少。

我们若能把重点放在该放的地方,也就是采取生产最大化的政策,我们就不会迷失。

第11章 关税“保护”了哪些人?

亚当斯密:在任何国家,人民大众的利益总在于而且必然在于,从售价最便宜的人那里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物品。

缪见源自只注意看得见的即时结果,而忽视看不见的结果,因为后一类结果出现的机会被剥夺了。

由于人为地对外国产品设立壁垒,造成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从相对效率较高的产业,转移到相对效率较低的产业上。因此,劳动力和资本的平均生产力,必然由于关税壁垒而降低。

只看单一关税税率对一群制造商造成的即时影响,而忽略了由此对全体消费者和其他所有制造商造成的长期影响。

第12章 积极出口

当我们决定减少进口的时候,其实等于决定减少出口。当我们决定扩大出口的时候,其实等于决定扩大进口。

简单地说,外汇市场是执行结算性交易的地方。在美国,是将外国人的美元借项和他们的美元贷项冲销;在英国,外国人的英镑借项和他们的英镑贷项冲销。

对外贸易对任何国家能有利益,最终并不在于其出口,而是在于其进口。是进口,让一个国家的消费者能以比国内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外国的商品;是进口,让他们买到国内制造商不生产的商品。总的来说,一个国家需要出口的真正理由,是赚钱来支付进口。

第13章 “平准”价格

根本不存在一种全面性的关税,去保护所有的“工业”产品或所有非农品。

第15章 价格体系如何运作?

在研究任何经济政策提案的效果时,不仅要考察提案带来的即时结果,也要探究长期结果;不仅要探讨其主要后果,也要探讨次要后果;不仅要看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影响,还要看其对所有人的影响。

如何解决劳力和资本用在哪里的问题?解决之道正是通过价格体系,也就是通过生产成本、价格和利润三者间不断变动的交互关系来调节的。

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而需求由人们想要拥有某种商品的渴求程度,以及人们用来交换的东西所决定。

第16章 “稳定”价格

在正常的情况下,当投机商把他们的动作做得很好时,农民和粮食加工业者的利润就主要取决于他们本身的生产技能和勤劳与否,而与市场价格波动无关。

第17章 政府管制价格

战时通货膨胀的压力是政府启动价格管制的主要理由。

当受控商品只包括生活必需品而不包括奢侈品或其他非必需品时,政府其实是在鼓励厂家放弃生产必需品,转向去生产非必需品。

配给只限制需求,并不刺激供给,而价格上涨既能限制需求,又能刺激供给。

对于每个人来说,唯一个该涨价的,是他自己生产的东西,这是一个人理解并赞成价格上涨的原因。

每个人都心照不宣地想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中获利,例如让自己产品涨价而不让原材料涨价,或者作为消费者支持价格管制。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在自欺欺人 —— 利用政治力量操纵价格,注定得不偿失;更因为管制价格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和破坏就业与生产,一样也会得不偿失。

第19章 最低工资法

工资其实就是劳工提供服务的价格。很不幸,这种价格竟然取了个与其他的价格迥然不同的名称。

第20章 工会真的有办法帮助劳工提高工资吗?

工资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第21章 “有足够的钱买回商品”

功能性价格(functional prices):能够鼓励最大产量和最大销售量的价格。

功能性工资(functional wages):能带来最大就业量和最高实质总薪资的工资。

我们都渴望经济公平,但这种所谓的公平,其实是渴望自己拥有东西与比自己过得好的人一样多,而不希望把自己拥有的东西给比自己过得差的人。

在商品交换经济中,每个人的货币所得就是其他某个人的成本。

均衡工资和价格是指使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工资和价格。

价格、工资和利润,能决定产品分配的是这三个因素。

最好的价格并非最高价格,而是能促进达到最大产量和最大销售量的价格。

最好的工资率也不是最高的工资率,而是能达到充分生产、充分就业和最大的持久稳定总工资的工资率。

最好的利润不是指最低的利润,而是能够鼓励更多人投资、创业,更多人成为雇主,或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利润。

第22章 利润的功能

追逐利润的事实在促使每家公司去实现获利产品生产最大化,促使它们追加投资,添置更多的设备、雇佣更多的员工,还会吸引来新的投资人和生产者介入给行业,直至那种产品的生产足以满足需求,该产品的利润又回落到平均水平为止。

利润的一大功能是引导生产要素的流向,依照需求来配置各种不同商品的相对产出。

第23章 通货膨胀的幻景

货币有两重作用而产生:一是作为交易的媒介,二是作为价值的尺度。

货币的当前价值往往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货币数量的预期。

交换经济的基本运作方式,是某甲拿自己生产的东西,去交换某乙生产的东西。

通货膨胀的真正作用是改变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它所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提高相对于工资率的商品价格,借此来恢复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可以持续长久的关系,进而恢复经营利润,盘活闲置资源以鼓励恢复生产。

经济萧条的真正原因是工资——成本——价格结构失调。

第24章 抨击储蓄

现代世界中的储蓄,只是支出的另一种形式。

蓄藏(hoarding)现金这种行为,看起来像是经济不景气的起因,但是真正的起因,是政府政策不稳定所制造出前景不明的经营环境。

突然发生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人们的不安。

压低利率会导致资本的需求增加,而实质资本的供给减少。

第25章 课后回顾

不管是哪一种状况,我们都务必要同时考虑硬币的两面,去探讨经济政策提案所蕴含的所有结果。然后,很少人会这么做。

亚达斯密:在每一个家庭的管理中是精明的举措,用于一个大国的管理,很少会出错。

齐头并进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未发生过,并且永远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增长只可能是在不同领域以不同的步调增长,甚至此消彼长。

当我们专注于某个单一经济群体时,看起来可能是千真万确的许多事情,在转而考虑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每一个人的利益时,却有可能是一串错觉。看问题时,要全面地去看,不要只看片段,这就是经济科学的目标。


也许你会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