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篇7

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篇7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三个字。

  3.知道诗歌的大意,能想象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和写字。

  难点:分辨“四”和“十”、“三”和“山”。

  三、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有两幅画: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本课教学重点是认字和写字,难点是分辨“四”和“十”、“三”和“山”。

  四、设计意念

  1.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导入新课可以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来做文章,运用插图辅助手段,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学习。

  2.自主研读,自读自悟

  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不断地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可让学生来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这样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诵读古诗时,可让学生在试试、学学、比比等活动中,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诵读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大乐趣。

  3.合作识字,探究写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释题,识字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古诗,题目已经写在黑板上了,谁给大家来读一读。(2人)

  出示:一、二、三

  师:课题中的这三个字,大家应该早就认识了吧?不过老师还想请小朋友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我们先一起来读“一”,“一”单独拿出来或者数数的时候是读第一声的,但在课题中他却不是这样读的。你试试看。课题中它读第几声了?板书“一本书”,在这儿它又读什么?一是会变调的,小朋友在读的时候可要注意了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谁来读“二”,它是翘舌的。

  组织形式:(1)男孩子读。女孩子读。(2)“三”是平舌音。齐读。

  师:题目中的这两个字也是我们要会认的生字。一个读“去”,还有一个读“里”。

  组织方式:用手指着其中的一个,读出来,然后说一个词语。其他小朋友跟着读。

  师:里:表示长度,从学校走到浣纱桥就有一里路。从题目看,诗人走了多少路呢?

  生:思考。

  师:对呀,诗人一路走了两三里。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目。

  生:跟读。

  (二)读懂古诗,穿插识字

  师:诗人这一路走去,看到了什么呢?他呀,把看到的全都写进了诗里,请小朋友把书本翻到44页,好好地读一读,找一找。

  设计意图:学生的天性,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烟村”、“亭台”、“花”,你是从哪句诗中找到的?

  生:认真看书,找“烟村”、“亭台”、“花”的句子。

  设计意图: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自由去研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师:烟村到底是什么呢?村子怎么会有烟呢?诗人看到有几户人家开始做饭了?(板书)

  师:诗人用“烟村四五家”五个字,告诉我们他先看到了什么。

  师:仅仅用了五个字,就告诉我们那么多,诗人真是太厉害了!

  设计意图: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要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

  师:亭台就是诗人看到有几个亭子?

  生:六七座。

  师:花有几枝?

  生:十枝花。

  师:“十”那是诗人在数,可他数完了吗?所以这“十”三个数字是用来表示花很多很多,多得数不清。

  小结:诗人用短短四句诗,写了他游玩时看到的景色,我们捧起书本,一起来读一读吧。老师读题目。

  师:哎!诗人看到的景色那么迷人,可小朋友读起来却没有一点味道,听老师读一读。

  生:认真听老师读。

  师:你也想试一试吗?先自己准备准备。

  组织形式:指名——齐读

  师:我看很多小朋友已经能把诗美美地背出来了吧?谁想试试?

  生:积极举手配合。

  设计意图:背诵时再次启发想象,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

  4.巩固识字

  师:那么多小朋友喜欢背诵这首诗,我看是因为黑板上这些字吧?一起读一遍。

  生:集体朗读。

  设计意图:了解十个数字的发音情况,重在发音。

  师:我随便指你会吗?

  师:这两个字最容易读错了,谁帮大家来区分?

  师:把他们放一块儿就成了一个数字,谁来读?(十四)换个位置又是个新的数字,谁来读?(四十)再加一个字,又是另一个数字,谁读给大家听?(四十三)

  生:积极发言朗读。

  设计意图:重在区分平、翘舌音。

  (三)写字

  师:我们不仅要会读数字,还要学会写呢?写拼音需要四线格来帮忙,写汉字就需要它来帮忙了(田字格),认识它吗?田字格是四四方方的,中间有两条虚线,一条叫横中线,一条叫竖中线。写字的时候我们必须看清楚,这个字该写在田字格的哪个地方。

  生:认真听讲。

  设计意图:把枯燥的写字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活动,赋予汉字生命,让学生在书写时有责任感,自觉地把生字写好。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写“一”。它只有一笔,这个笔画叫横。

  生:跟读

  师:“一”该写在哪儿呢?仔细观察一下。再看看这一横从头到尾粗细有变化吗?我们写的时候怎样才能让它粗一些?

  组织形式:师范写——生书空——生练写在书上。

  (四)拓展(随机)

  师:这节课,小朋友乐滋滋地学习了一首带有数字的古诗,这样的古诗你们喜欢吗?老师还有一首带数字的古诗,想听吗?你可得听仔细了,一会儿你要告诉我,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

  生:认真听老师读。

  五、板书设计:

  一去二三里

  一二三十四横:一

  四五四十

  六七四十三

  十

  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在此铺垫上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最后学习生字。

  课后听了老师的点评以后,我作如下反思:在本堂课中区分“四”和“十”的读音是设计得比较好的一个环节。因为在此环节中学生不仅读准了四和十的音,而且还重点区分了平翘舌音的发音方法。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让小朋友学得更形象,更直观。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教学和故事的朗读方法指导上,而在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情上略作点拨就可,不必花这么多时间。

  其实我也意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在学了古诗后,通过看图圈生字,读生字卡片,比较生字识记“八”和“九”,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读儿歌识字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识字,激发识字兴趣。但是如果能把识字教学渗透在古诗教学中,效果肯定会更佳。并且我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这首诗比较简单,一部分孩子早会读,甚至会背了,所以读诗时显得洋洋得意,眼睛根本没去注意文字,从而,错过了如此好的识字机会。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及时地指正孩子们的错误习惯,真是后悔。还有,拼音刚学完,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做些有效的衔接、渗透。

  课后,我仔细回忆了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认为在许多问题处理上存在不足:

  1.在整体把握和时间安排上不足。在进行生字的教学时,时间上有所欠缺。我认为课前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要先做好充分估计,仔细考虑这个步骤可能会用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地、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第二环节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不是很充分,加上孩子们又是第一次学习课文、第一次感受文本、进行朗读,所以在启发课文、感受课文环节中做得不够深入、细致,他们不能很好地感受课文的浓厚童趣、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3.由于自身教学经验不足,对于刚踏上讲台的我来说,对课堂评价语言相对匮乏。在丰富的评价语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方面相对欠缺,在教学环节把握上不够流畅、连贯。今后,在课前要尽量多预设学生的回答和提问,想好丰富的评价语,这样,会带给孩子们一个更加丰富生动的语文课堂。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