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伦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重要标志,它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基本框架。传说远古时期,伏羲在创制八卦的同时,也制定了人伦秩序,规范了人伦道德。不同史料对此记载不一,例如,《礼记》中提到“伏羲制以俪皮嫁娶之礼”,意味着伏羲制定了嫁娶礼仪,并以鹿皮作为聘礼。唐代司马贞在《史记·补三皇本记》中记载:“太暤庖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之礼。”这进一步证实了伏羲创制嫁娶礼仪的说法。
清代学者马骕在《绎史》中记载:“先圣(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道,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按照这一记载,伏羲所制定的人伦,包括“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道,长幼之序”四项,这被称为“四伦”。而在上古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四伦”逐渐演变为“五伦”,具体包括“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道,长幼之序,朋友之信”。
到了尧舜时代,国家正式以法令的形式推行“五伦”教育,使其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这一制度的形成,标志着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初步确立,奠定了人伦之道的基础。
“五伦”不仅是一种社会规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通过家庭、国家、社会的结构,将个体与集体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在这一秩序中,个人的行为准则得到了规范,社会关系得到了协调,从而促进了社会稳定与进步。
“五伦”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对伦理道德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到文明的演变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现象,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