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廉租房有存款10万 法律问题

廉租房有存款10万 法律问题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1种观点: 申请廉租房不看存款,看经济收入比例。因我国相关法律在重新更新和完善,要求我国相关廉租房管理部门要定期地向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廉租房住房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有不符现象家庭将会进行廉租房回收,家庭人均认定住房使用面积低于9平方米,家庭人均财产低于5万元,廉租房会被国家收回去,当然国家不会去查居民个人存款,除被举报外。廉租房申请的条件要求如下所示:1、申请人具有5年以上当地城市常住户口;2、申请人必须是当地民政部门认定的低收入家庭或最低收入家庭;3、申请人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且家庭住房总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4、申请家庭成员之间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或抚养关系,并一起共同生活的;5、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经当地房管部门确认他处没有住房的。廉租房并不对外来人口开放,申请廉租房的应有当地常住户口。同时,申请廉租房应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收入应在规定的标准之下。获得廉租房之后,当事人只能将廉租房用于自住,如果将廉租房出租给他人的,会将该处房屋收回。法律依据《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第七条 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在本地无住房或者住房面积低于规定标准;(二)收入、财产低于规定标准;(三)申请人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在本地稳定就业达到规定年限。具体条件由直辖市和市、县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报本级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不要高于一般中等收入的存款数。法律依据:《廉租住房保障办法》 第五条 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相结合。货币补贴是指县级以上地方向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由其自行承租住房。实物配租是指县级以上地方向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并按照规定标准收取租金。实施廉租住房保障,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承租住房的能力。廉租住房紧缺的城市,应当通过新建和收购等方式,增加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房源。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住廉租房,是需要符合廉租房的申请条件的。廉租房申请条件:1、申请人具有5 年以上当地城市常住户口;2、申请人必须是当地民政部门认定的低收入家庭或最低收入家庭;3、申请人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 平方米以下且家庭住房总建筑面积在50 平方米以下;4、申请家庭成员之间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或抚养关系,并一起共同生活的;5、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经当地房管部门确认他处没有住房的。法律依据:《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 第四条 符合市、县规定的住房困难的最低收入家庭,可以申请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廉租房有存款10万不影响申请廉租房。申请人应当向户口所在地事处或乡镇(以下简称受理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受理机关应当及时签署意见并将全部申请资料移交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除了书面申请,申请人还需提供3种材料:一是民政部门出具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证明或认定有关部门或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二是申请家庭成员所在单位或居住地事处出具的现住房证明;三是申请家庭成员身份证和户口簿。此外,还有地方或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规定需要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法律依据:《廉租住房保障办法》 第十六条 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应当提供下列材料:(一)家庭收入情况的证明材料;(二)家庭住房状况的证明材料;(三)家庭成员身份证和户口簿;(四)市、县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不要高于一般中等收入的存款数。法律依据:《廉租住房保障办法》 第五条 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相结合。货币补贴是指县级以上地方向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由其自行承租住房。实物配租是指县级以上地方向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并按照规定标准收取租金。实施廉租住房保障,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承租住房的能力。廉租住房紧缺的城市,应当通过新建和收购等方式,增加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房源。

第3种观点: 律师分析:廉租房有存款10万不影响申请廉租房。申请人应当向户口所在地事处或乡镇(以下简称受理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受理机关应当及时签署意见并将全部申请资料移交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除了书面申请,申请人还需提供3种材料:一是民政部门出具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证明或认定有关部门或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二是申请家庭成员所在单位或居住地事处出具的现住房证明;三是申请家庭成员身份证和户口簿。此外,还有地方或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规定需要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法律依据】:《廉租住房保障办法》 第十六条 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应当提供下列材料:(一)家庭收入情况的证明材料;(二)家庭住房状况的证明材料;(三)家庭成员身份证和户口簿;(四)市、县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