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探花,源自唐朝时,学子们的一个游戏。不过把探花这个称谓,专门用来指殿试第三名,则是在北宋末年。"探花"这一称呼,发端于唐代,定名于南宋末年。"探花"最初和名次无关,仅与科举考试的活动有关。当时,科举得中的新进士在喜庆之余,往往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因为科举发榜时间在春季,正值杏花怒放之时,人们便称杏花为"及第花",把进士们组织的宴游叫"杏园探花宴"。宴游时间确定之后,两名最年轻的新科进士便被挑选出来,担当"两街探花使"或"探花郎",负责采摘都城中的各种早春鲜花,并和其他进士比赛,最先摘得牡丹、芍药等名花的进士胜出,如果"探花郎"不胜便要受罚。此时的"探花郎"只是戏称。到了宋代,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成为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名单和名次。北宋年间的殿试规则是,进士一甲只钦点三人,并规定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都称榜眼。之所以称榜眼,原因是在榜上,状元姓名居中,第二、三名靠下居左、右两边,像人体的两只眼睛;参见皇帝时,状元在前,第二、三名分列两边,也像两只眼睛的位置。到北宋后期,为对殿试中的第二、三名进士有所区别,人们便只以第二名为榜眼,并开始借用唐代"探花郎"一词指代第三名。但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上,第三名的称呼是进士一甲第三名。一直到南宋末年,"探花"方才正式成为殿试第三名进士的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