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冲动型犯罪是间接故意吗

冲动型犯罪是间接故意吗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1种观点: 法律主观: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区别为: 1、定义不同,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2、顺序不同,犯罪动机产生在前,犯罪目的产生在后; 3、影响不同,犯罪目的既可以影响量刑,还可以影响定罪;犯罪动机主要影响量刑。法律客观:《刑法》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第2种观点: 冲动型犯罪是指在没有预谋的情况下,被激怒后实施的犯罪行为。这种犯罪心态明知会造成危害结果,但仍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冲动型犯罪通常具有暴力性质,相对于有预谋的故意犯罪,刑罚较轻。激情状态下实施的危害行为是有罪的。法律分析冲动型犯罪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没有预谋,临时起意,被被害人激怒的情况下而实施的犯罪行为。这种犯罪心态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仍然是希望或放任了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对冲动型犯罪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冲动型犯罪具体几个特征:激情犯罪往往是一种暴力性犯罪,即行为人采用暴力作为其犯罪的手段;激情犯罪相比较有预谋的故意犯罪而言,是一种情节较轻的故意犯罪,往往是量刑时需要加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待的犯罪;激情状态下实施的危害行为往往是有罪的行为,而非无罪的行为。拓展延伸冲动型犯罪的法律界定及其社会影响冲动型犯罪是指在情绪激动、冲动的状态下犯下的罪行。在法律界定中,冲动型犯罪通常被视为间接故意。这是因为虽然犯罪行为是在冲动的情况下发生的,但犯罪者在冲动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考虑其行为的后果。法律认为,犯罪者应该在冲动发生之前能够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危害,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犯罪行为。冲动型犯罪的存在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挑战了法律界定中对故意行为的理解,引发了关于责任、惩罚和康复的讨论。同时,冲动型犯罪也需要我们关注和探索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减少其发生和对社会造成的伤害。结语冲动型犯罪是在情绪激动、冲动状态下犯下的罪行,虽然犯罪者在冲动之前有时间和机会考虑后果,但法律视其为间接故意。冲动型犯罪的存在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挑战了法律对故意行为的理解,并引发了责任、惩罚和康复的讨论。我们需要关注和探索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减少冲动型犯罪对社会造成的伤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3种观点: 律师分析:犯罪的间接故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行为人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行为人在其妻碗里投毒杀妻,明知孩子可能分食毒药,但由于杀妻心切而放任孩子中毒死亡。(2)行为人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行为人为了打野猪而对可能打死路人这种危害结果采取放任的态度,结果把行人打死。(3)在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在瞬间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地实施危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一些青少年临时起意,不计后果,捅人一刀而去并致人死亡。在这些案例中,行为人对于行为会给对方造成何种损害并无明确的认识和追求,但无论出现什么结果,都在行为人主观预见范围内,并持放任其发生的态度。【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