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生平:1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1910年春,随伯父离淮安,先后在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岭市)银岗书院和奉天(今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1913年春,到天津。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6月,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9月,赴日本留学。1919年4月,离日本回国。参加并领导天津爱国学生运动,参与发起成立觉悟社。1920年1月,领导天津学生运动。所处时代:现代。出生地:江苏省淮安市。去世时间:1976年1月8日。主要作品:《无题》《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送蓬仙兄返里有感》《送蓬仙兄返里有感》等。主要成就:党的创建人之一和核心领导成员人民的创建人和领导人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党的统一战线巨大贡献中国特色外交的奠基人。
关于周恩来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周恩来的诗词 点此查看周恩来的详细内容
《无题》、《送蓬仙兄返里有感》、《春日偶成》、《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春日偶成》、《送蓬仙兄返里有感》、《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送蓬仙兄返里有感》、《大江歌罢掉头东》、《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东风催异客》、《春日偶成·樱花红陌上》、《送蓬仙兄返里有感·同侪争疾走》。
二、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于1988年3月在周恩来故乡江苏省淮安市兴建,1992年1月6日落成对外开放。1998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又增建了仿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厅和周恩来铜像广场。周恩来纪念馆馆名由题写。周恩来纪念馆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淮安区桃花垠整个馆区由两组气势恢宏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所组成。馆区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纪念馆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有瞻仰台、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此外,还有岚山诗碑、海棠林、海棠路、樱花路、五龙亭、怀恩亭、西厅观鱼等景点。周恩来纪念馆馆区平面图呈等腰梯形,俯瞰全景,纪念岛和三个人工湖构成汉字忠字形。它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总设计。设计曾获国家设计大奖,工程质量获国家建筑最高奖——特别鲁班奖。周恩来纪念馆(16张)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崇高威望,独具特色的纪念性建筑,丰富的馆藏文物,优美的馆区环境,规范的管理服务,使周恩来纪念馆成为周恩来故乡淮安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成为江苏省和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旅游胜地。开馆以来,周恩来纪念馆每年接待中外观众近100万人次,免费和优惠接待青少年学生团体和军人50万人次,1995年被中国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1996年被中国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1997年被中国人事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被中宣部确定并公布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9年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单位;2000年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主馆分为三层,一层展厅共分八个部分,通过丰富翔实的文献史料和珍贵的文物图片以及5台电视显示屏,展现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二层瞻仰厅置放着周恩来坐像。这尊汉白玉塑像高3.2米,基座高1.5米,展现的是周恩来总理手握长卷,微笑凝视着前方的伟人形象。 纪念馆正面隔湖望去,南面是观景台,它由廊厅和两座高达16米的剑碑组成,象征着周恩来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从这里乘游艇,可直达周恩来故居。整个馆区由两组气势恢宏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所组成。馆区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纪念馆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有瞻仰台、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此外,还有岚山诗碑、海棠林、海棠路、樱花路、五龙亭、怀恩亭、西厅观鱼等景点。如今,周恩来纪念馆已经免费对外开放,吸引了更多海内外游客的到来,瞻仰伟人的风采.。周恩来纪念馆开放以来接待了、、、、、贺国强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到清明的时候,淮安的每所学校都会去周恩来纪念馆来瞻仰我们这位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他当时那种胸怀和精神,能让世界上每个国家对我们的总理有着敬佩的感情。
三、生平年表
1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1910年春,随伯父离淮安,先后在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岭市)银岗书院和奉天(今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1913年春,到天津。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6月,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9月,赴日本留学。1919年4月,离日本回国。参加并领导天津爱国学生运动,参与发起成立觉悟社。1920年1月,领导天津学生运动。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春,加入巴黎主义小组(中国党八个发起组之一)。1922年参与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党。1923年2月,担任中国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1924年9月,奉调回国抵广州。后任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5年1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四大。2月和10月,先后参与两次东征的领导工作。8月,与邓颖超结婚。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四一二”反政变后,力主出师讨伐蒋介石。7月,任临时常委。8月1日,领导南昌。1928年夏,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六大,当选委员、政治局常委,任常委秘书长兼组织部。11月,回调上海实际主持工作。1930年9月,同瞿秋白等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主持召开六届三中全会。1931年12月,进入江西苏区,任苏区局。1932年10月,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1933年春,和朱德等领导红军粉碎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1934年10月,参与领导红军长征。19《生活》杂志拍摄的照片(19张)35年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支持的正确意见。此后,与等率红一方面军西进、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周恩来作为代表出使西安,与张、杨二人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37年7月,起草《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2月到武汉,任长江局副。1938年任国民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1939年1月,任南方局。8月,赴苏联疗伤,翌年3月回延安。1941年1月,在《新华日报》上为皖南事变题词,怒斥反动当局。1943年7月,回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和七大筹备工作。1944年5月,出席六届七中全会。11月,到重庆同谈判。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七大,当选为委员、政治局委员、处。8月,和等赴重庆同谈判。10月,和王若飞代表在《会议纪要》上签字。1946年1月,同马歇尔、张群谈判达成停战协议。率代表团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5月,代表团迁往南京。11月,率代表团返回延安。1947年3月,和、任弼时等撤离延安,转战陕北。8月,为中面副,兼代总参谋长。1948年4月,机关迁至河北西柏坡。从9月起,在此协助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3月,和等率机关进入北平。4月,率代表团同代表团在北平谈判。6月,主持进行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关于《共同纲领》问题报告,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委员。10月1日,出席开国大典,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随后又担任全国政协副、中国人民军事委员会副等职。1950年1月、2月,和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0月,协助组织领导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和陈云等领导人开始主持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月,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起草工作。1954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6月,访问印度、缅甸,同印、缅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9月,出席全国一届一次会议,作《工作报告》,被任命为总理兼外交。12月,当选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1956年1月,在召开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阐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9月,出席,作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当选委员、政治局常委和副。12月至次年2月,出访亚、欧十一国。1957年8月,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党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和。1958年1月,出席南宁会议。3月,出席成都会议。勘察三峡大坝坝址。5月,出席二次会议。8月,出席在北戴河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1959年4月,在全国二届一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继续担任总理。 7月、8月,出席庐山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1960年4月、5月,访问亚洲六国。8月,主持制定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年4月、5月,在河北邯郸农村调查研究。1962年1月、2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工作会议(七千会),讲话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工作作风。3月,在广州向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和戏剧创作座谈会代表作报告,赞成为广大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同月,在全国二届三次会议上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9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11月,主持领导发展尖端科技的专委会工作。1963年1月,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12月至翌年2月,访问亚非欧14国,提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原则。19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宣布中国关于核武器问题的承诺和建议。12月至翌年1月,出席全国三届一次会议,在《工作报告》中完整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再次被任命为总理。1965年3月至7月,先后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欧洲、亚洲、非洲八国。1966年春,担任北方八省、市、区农业小组组长。3月、4月赴河北邢台地震灾区视察并指导华北抗旱。8月,出席八届十一中全会,会后实际主持日常工作。9月,在红卫兵“破四旧”、“大串连”中宣讲党的,保护党内外干部,坚持抓生产、抓业务。1967年1月,坚持不迁出中南海,反对揪斗党和国家领导人。2月,在不同场合强调应坚持党的领导、保护广大干部、保持稳定。8月,制止外交部“夺权”,果断处置王力、关锋、戚本禹(翌年1月)。1968年夏,主持起草制止武斗文电。10月,出席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1969年4月,出席九大,当选为委员、政治局委员、常委。9月,在北京与苏联会议柯西金会谈。1970年出席九届二中全会(庐山会议)。1971年4月,会见应邀来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主持召开批陈整风汇报会。7月、10月,两次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9月,和一起领导粉碎林彪反集团的政变阴谋。林彪事件后,主持日常工作。1972年1月,安排并出席陈毅追悼会,致悼词。2月,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中美发表《联合公报》。5月,确诊患膀胱癌。5月、6月,主持召开批林整风汇报会。8月,提出要进一步批判极左思潮的意见。9月,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会谈,中日发表《联合声明》。1973年3月,主持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恢复党的组织生 活和副总理职务决定。8月,出席十大,作《政治报告》,当选委员、政治局常委、副。1974年6月,离中南海住院治疗。10月,在四届筹备期间,支持与“四人帮”斗争。12月,抱病飞长沙同商定四届人事安排问题。1975年1月,出席四届一次会议,作《工作报告》,重申“四个现代化”目标。四届确定以周恩来、为核心的领导班子。5月,根据的意见,支持主持政治局会议批评“四人帮”。6月,抱病出席贺龙骨灰安放仪式,并致悼词。冬,嘱咐叶剑英等注意不使大权落入“四人帮”手中。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四、社会评价
周恩来同志50多年的生涯,同中国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周恩来同志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这是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周恩来同志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他在确立主义信仰之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他说:“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党人的品质。”他在确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既有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又有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既重视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又注重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科学理论;既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又注意吸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他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坚如磐石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主义奋斗到底”的誓言。周恩来各时期图片一(14张)周恩来同志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逢年过节,他总是关心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能不能吃上一顿饺子。他多次奔赴抗洪前线、地震现场,哪里有灾情,哪里群众有困难,他就及时出现在哪里。1973年,他重返延安时,目睹群众生活仍然贫困的情景,禁不住潸然泪下,痛心地自责对不起老区人民。1975年,大手术之后,他依然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锡矿工人的健康。他一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时期,他还抱病操劳国事。他说:“死我并不怕。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感到内疚、羞愧。”逝世前,他交待说:“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同志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 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最真挚的感情。周恩来同志始终顾全大局、光明磊落,集中表现为他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周恩来同志深知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始终顾全大局、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他把增强党的团结、反对个人主义提到“对党、对人民、对主义的事业都具有决定意义”的高度,特别告诫:因为我们党是胜利的党、执政的党,尤其要警惕种种破坏和危害党的团结的行为。他坚持民主集中制,强调“特别是要在高级领导同志中间加强集体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来保证我们党的团结”。他把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有利于党的团结的话和事就说、就做,不利于党的团结的话和事就不说、不做,讲党性不徇私情,讲原则不讲关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把个人荣辱置于身外。他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何派别思想、小团体习气、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从不搞小圈子、小集团,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方面堪称楷模。周恩来同志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集中表现为他求真务实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坚持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指导实际工作。他一贯倡导实际工作者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强调“单靠多读几本马列主义的书是不行的,问题在于实践”。他善于把胆略与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既有超人的大智大勇,处变不惊,善于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善于应对险象环生的局面,又能够极为周密和细致地考虑和处理问题。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复倡导要“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要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可能性结合起来,干劲要大,步子要稳,既要有雄心壮志,尽快赶上先进水平,又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步登天。他高度重视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 ,注重总结实践经验,考虑问题时总是力求在分析、综合、比较上多下功夫,主张“一切当从多方考虑,经过集体商决而后行”。正因为如此,在组织领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过程中,周恩来同志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党和国家各项重大决策创造性地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深得同志的倚重。周恩来各时期图片二(16张)周恩来同志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的精神。周恩来同志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功劳越大,他越是虚怀若谷。他常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他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认为做工作“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他认为“不仅要教育群众,还要向群众学习。因为领导者本身知识还不完全,经验还不够,领导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识和经验”。他善于启发和倾听不同意见,即使是普通干部或群众讲的意见都认真考虑。他说:“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要多听不同的意见,这样才利于综合。”他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充分发挥每个同志的聪明才智,自己却从来不居功、不诿过。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真诚同各界人士广泛交往,从不以领导者自居。他经常说:“一个人站在领导地位,不虚心,不平易近人,自以为了不起、什么都懂,只要有这种思想并且在作风中表现出来,就危险了。”周恩来同志以其谦虚谨慎、广纳善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风范,赢得了党内外由衷的信赖和爱戴,是中国党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优良作风的最好榜样。周恩来同志始终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周恩来同志毕生 严以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他说:“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经常告诫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始终保持党人的政周总理珍藏彩色画册 (20张)治操守和优良作风。他对自己的工作,总是经常进行反思,自觉开展自我批评、自我总结、自我考察、自我完善,从不文过饰非。他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凡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说:“精神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样,我们的政治责任感就会加强,精神境界就会高尚。”“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他睡的是普通木板床,他的衣服补了又补。他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他和邓颖超同志一生中的全部工资积蓄都交了党费,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他说:“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