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江苏省南京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学情调研语文试卷及参

江苏省南京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学情调研语文试卷及参

华佗小知识 2025-09-27
导读基础篇一、名句名篇默写 (6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空作答。(6分)(1)李教授引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的“ ,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要因年龄差距而感到拘谨。(2)小明感慨光阴如水,时不我待,便用屈原《离骚》中的“ , ”两句,勉励自己珍惜时光,努力奋斗。(3)古人常用比喻抒写人生况味。鲍照以“ , ”(《拟行路难(其四)》)感慨人生贵贱有别,穷达不一;陶渊明用“ , ”(《归园田居(其一)》)表达身在官场、心系故园的情感。二、语言文字运用 (12分)阅读下面

基础篇

一、名句名篇默写 (6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空作答。(6分)

(1)李教授引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的“ ,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要因年龄差距而感到拘谨。

(2)小明感慨光阴如水,时不我待,便用屈原《离骚》中的“ , ”两句,勉励自己珍惜时光,努力奋斗。

(3)古人常用比喻抒写人生况味。鲍照以“ , ”(《拟行路难(其四)》)感慨人生贵贱有别,穷达不一;陶渊明用“ , ”(《归园田居(其一)》)表达身在官场、心系故园的情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题。(12分)

在浑天说中大地和天的形状都已是球形,这一点与盖天说相比大大接近了今天的知识。但要注意它的天是有“体”的,这应该就是意味着某种实体,而这就与亚里士多德的水晶球体系(▲)了。然而先前对亚里士多德水晶球体系激烈抨击的论著,对浑天说中同样的局限却总是温情脉脉地避而不谈。

但是球形大地“载水而浮”的设想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在这个模型中,日月星辰都是附着在“天体”内面的,而此“天体”的下半部分盛着水,这就意味着日月星辰在落入地平线之后都将从水中经过,这实在与日常的感觉难以相容。于是后来又有改进的说法:【甲】认为大地是悬浮在“气”中的。这当然比让大地浮在水上要合理一些。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浑天说是如此初级、简陋,与《周髀算经》中成熟的盖天说相比大为逊色,更与约略同一时代西方托勒密精致的地心体系无法同日而语。然而这样一个学说,为何竟能在此后约两千年间成为主流学说 【乙】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因为浑天说将天和地的形状认识为球形。这样一来,至少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最低限度的球面天文学体系。而只有球面天文学,才能使得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测量、推算成为可能。之所以加上“最低限度的”【丙】这一限定语,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球面天文学始终未能达到古希腊的水准————【丁】今天全世界天文学家共同使用的球面天文学体系,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完备。

2.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势均力敌 B.相去甚远 C.半斤八两 D.判若云泥

3.下面对材料中标点符号用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处冒号,引出“改进的说法”的具体内容,即大地是悬浮在“气”中的。

B.【乙】处问号,用问题激发读者好奇心,引导其思考浑天说成为主流学说的原因。

C.【丙】处引号,起强调作用,说明浑天说虽发展出了球面天文学体系,但水准不高。

D.【丁】处破折号,表示话题转换,从中国古代天文学转向世界天文学,拓宽了视野。

4.画横线句子中, “初级”与“简陋”的语序能否调换 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5.请依据材料,围绕“浑天说”写一则提要,不超过60字。(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一)语段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8分)

文本一:

乡妇拉着个十来岁的小妞进来。小妞的头上插着一根草标。李三本想不许她们往前走,可是心中一难过,没管。她们俩慢慢地往里走。茶客们忽然都停止说笑,看着她们。

小 妞 (走到屋子中间,立住)妈,我饿!我饿!

乡妇呆视着小妞,忽然腿一软,坐在地上,掩面低泣。

秦仲义 (对王利发)轰出去!

王利发 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乡 妇 哪位行行好 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

常四爷 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

李 三 是啦!(过去对乡妇)起来,门口等着去,我给你们端面来!

乡 妇 (立起,抹泪往外走,好像忘了孩子;走了两步,又转回身来,搂住小妞吻她)宝贝!宝贝!

王利发 快着点吧!

乡妇、小妞走出去。李三随后端出两碗面去。

王利发 (过来)常四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对秦仲义)二爷,您看我说的对不对

常四爷 (对松二爷)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秦仲义 (老气横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

王利发 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在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对王利发说而眼看着常四爷)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王利发 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

秦仲义 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赖,不长房钱!

王利发 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

秦仲义 用不着,我愿意蹭跶蹓跶!

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

小牛儿搀着庞太监走进来。小牛儿提着水烟袋。

庞太监 哟!秦二爷!

秦仲义 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 那还用说吗 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 我早就知道!

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庞太监 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秦仲义 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庞太监 太客气了吧 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秦仲义 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

庞太监 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秦仲义 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

庞太监 (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逗嘴皮子,年头真是改了!

(选自老舍《茶馆》)

文本二:

小 妞 妈,我饿!我饿!

秦仲义用手掏衣兜,想给乡妇、小妞钱。王利发急忙示意乡妇走近第3桌(秦仲义坐的桌子)。

秦仲义 (忽然又把手放下,对王利发)轰出去!

乡妇腿一软,跪在地上。

王利发 出去吧!这里呆不住!

乡 妇 哪位行行好 买下这个孩子,二两银子,只当买个小猫小狗吧!

常四爷 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头吃去!

李 三 是啦!

乡妇连忙起来跪下道谢,常四爷挥手让她起来。乡妇起来,走过去接着李三从厨房端出来的两碗烂肉面。

小妞走近第4桌,呆看着正在吃点心的松二爷,松二爷给了她一块,小妞接过去就吃起来。

乡 妇 (好像忘了孩子,端着面朝前走,忽然转过身来,走过去搂住小妞)妞子!妞子!(走出大门)

王利发 (走近常四爷,眼睛看着秦仲义,两边讨好)四爷,您这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太多了,实在是太多了!管也管不过来!(对秦仲义)二爷,您看我说得对不对 (又走近秦仲义,秦仲义很不自在地用手指弹着桌子)

常四爷 (对松二爷)二哥!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第6桌的两个特务一直背身坐着,一听常四爷的话,陡然同时站起来,互相对视,然后面对茶客坐下。

松二爷听了常四爷的话,觉得说过了头,一惊。

(选自北京人艺《<茶馆>演出台词本》)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利发圆滑世故,对于秦仲义的命令立刻做出了回应;“这里坐不住”,说辞委婉,既执行了命令又避免激化矛盾。

B.常四爷言辞犀利,“我看哪,大清国要完!”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国家现实处境的担忧和绝望,希望早日结束这的统治。

C.王利发对秦仲义“专为别人”“不顾自己”做法的疑问,含有不希望秦仲义收回房子的私心,反映了他不同于秦仲义的生存哲学。

D.秦仲义志向远大,但只有开办实业国家才能富强的想法,显示出他的救国之策不切实际,也为他日后凄凉惨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7.下列对“乡妇卖女”事件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妇带着头插草标的小妞入场,打破了茶馆当时闲散、说笑的氛围,使剧情发生变化,形成由松到紧的戏剧节奏。

B. “乡妇卖女”与“康六卖女”形成呼应,以“小事件”写“大时代”,展现了极端贫困与伦理崩塌的社会现实。

C.这一事件推动剧情发展,引发常四爷“大清国要完”的愤慨,这句话也直接导致他被逮捕入狱,最终沦落街头卖菜。

D.这一事件成为人性的看台,折射出茶馆中多样的人性,如茶客们的麻木,李三、常四爷的善良,王利发的无情冷漠。

8.演出台词本往往通过二次创作,增加戏剧动作等舞台说明,来充分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比较两则文本,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6分)

9.有学者在评论“秦庞冲突”时认为:“庞太监与秦仲义之间,表面和和气气,骨子里兵刃森森。”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整本阅读(4分)

10.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4分)

(1)下面两幅阿Q像,你更欣赏哪一幅 请结合小说《阿Q正传》简要说明理由。

(2)沈从文谈文学创作时曾说:“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请联系《边城》中翠翠的爱情经历加以阐释。

专题篇

四、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2分)

材料一: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

余邑正当大江入海之冲,邑以江名,亦以江之势至此而大且尽也。生长其地者,望洋击楫,知其大不知其远;溯流穷源,知其远者,亦以为发源岷山而已。

余初考纪籍,按其发源,河自昆仑之北,江亦自昆仑之南,其远亦同也。余按岷江经成都至叙,不及千里,金沙江经丽江、云南、乌蒙至叙,共二千余里,舍远而宗近,岂其源独与河异乎 非也!河源屡经寻讨,故始得其远;江源从无问津,故仅宗其近。其实岷之入江,与渭之入河,皆中国之支流,而岷江为舟楫所通,金沙江盘折蛮僚溪峒间,水陆俱莫能溯。云南亦有二金沙江:一南流北转,即此江也;一南流下海,乃信度河也。云南诸志,俱不载其出入之异,互相疑混尚不悉其是一是二分北分南又何由辨其为源与否也。既不悉其孰远孰近,第见《禹贡》“岷山导江”之文,遂以江源归之,而不知禹之导,乃其为害于中国之始,非其滥觞发脉之始也。导江自岷山,而江源亦不出于岷山。岷流入江,而未始为江源。不第此也,岷流之南,又有大渡河,在金沙江西北,其源亦长于岷而不及金沙,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

(选自徐霞客《江源考》)

1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互相A疑混B尚不悉C其是一D是二E分北F分南G又何由辨H其为源H与否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适,到、往,与《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的“适”意义不同。

B.作,演奏,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作”意义相同。

C.按,考查,与《鸿门宴》中“项王按剑而跽曰”的“按”意义不同。

D.第,只是,与《与妻书》中“第以今日事势观之”的“第”意义相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夜访石钟山,绝壁下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的大石,山上碟碟云霄间的鹳鹤,都使得他心中激动,想一探究竟。

B.苏轼高兴地告诉儿子,大石与风水相吞吐,发出的噌咕和窾坎镗鞳之声,很像周景王无射钟和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C.徐霞客认为,人们误把岷江作为长江源头的原因之一,是岷江能通舟楫,而金沙江水陆两路都难以逆流而上。

D.徐霞客指出, “岷山导江”记载的是大禹治水时在岷山疏导江水,不能据此理解岷山就是长江的发源地。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河源屡经寻讨,故始得其远;江源从无问津,故仅宗其近。

15.苏轼和徐霞客对石钟山得名和长江源头的考察结论分别是什么 他们对问题的探究,给你哪些启示 (5分)

五、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7题。(9分)

初夏出游

陆游

泥黦棕鞋雨垫巾,闲游又送一年春。

长歌聊对圣贤酒,羸病极知朝暮人。

废堞荒郊闲吊古,朱樱青杏正尝新。

桃源自爱山川美,未必当时是避秦。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泥沾污棕鞋、雨打湿头巾的细节,描绘了诗人初夏闲游的情形,呼应诗歌标题。

B.颔联“圣贤酒”传达出诗人对圣贤的仰慕, “朝暮人”则感慨早晚忙碌而导致体弱多病。

C. “废喋荒郊”与“朱樱青杏”对照,既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也有对初夏生机的欣然。

D.全诗语言朴素自然,言近意远,如“又送一年春”“正尝新”等句,平淡中蕴含深意。

17.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意蕴,请简要赏析。(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21题。(19分)

材料一:

“老爷”说的准没错

《十五贯》里的娄阿鼠说:“老爷说是通奸谋杀,自然是通奸谋杀的了。”这当然表现娄阿鼠作恶心虚,谋脱干系,可是这句话的格式可以研究一下,因为这个格式代表一种思想方法。

老爷说的话准没有错儿。为什么准没有错儿 就因为说话的是老爷。不妨听一听,老爷说是怎么样,自然是怎么样了,他的语气是多么斩钉截铁。娄阿鼠的思想方法的全部精华就是这样。

岂但娄阿鼠呢!从前许多人用“先圣有言”发端,或者用“孔子曰”“孟子曰”开场,把大前提摆出来,然后立下判断。近几十年来, “先圣有言”和“孔子曰”“孟子曰”几乎绝迹了,可是大前提的前边往往是“某某说”或者“某某指示我们”,可见余风未衰。这些大前提为什么能做大前提,照例用不着证明,这里头隐隐含着这么个意思——是某某说的话就有资格做大前提。这就差不多跟娄阿鼠一个鼻孔出气了。娄阿鼠不是相信老爷说的话准没错儿吗 所以娄阿鼠的思想方法可以做代表。

早些年有个名儿叫“偶像崇拜”,今年有个新鲜名儿叫“”,两个名儿二而一,都指的这一种思想方法。

被用作大前提的先圣,孔子、孟子以及这个某某、那个某某的话也全没有错儿,从这些大前提推出来的结论也许全有道理,也许对实际工作有好处,可是这样的思想方法总难叫人信服,因为它只认某某而不辨道理,因为它无条件地肯定某某的话必有道理,这是无论如何不会约定俗成的。

(选自《叶圣陶文集》)

材料二:

权威,信还是不信

我们为什么会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东西 数学家莱奥哈特·欧拉在《给一位德国公主的信》中区别了三种类型的“真理”:

我们相信这些事物,因为我们能感知这些事物。

我们相信这些事物,因为我们通过思考发现了这些事物。

我们相信这些事物,因为这是其他人告诉我们的。

在启蒙运动时期,以上分类广为人知。并且,自那以来,第一种做法获得了格外高的声誉:只有自己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东西,人们才能相信是真的;第二种也很不错,而第三种则被看作是三流做法。仅仅因为其他人这么说,你就相信了,这种做法很容易遭人诟病。你怎么能断言,别人说的话都是对的呢

话虽这么说,但奇怪的是,我们相信的大多数事物不属于第一种或第二种类型,而恰恰是第三种。许多事情,我们并没有亲身检验过,或亲眼所见,而是旁人告诉我们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是基于道听途说。我们知道,太阳比一个草垛大;人是从猿类,而不是从食蚁兽变来的。这些知识恰恰是我们从书上得来,或者听别人说的。孩子们一开始相信妈妈爸爸说的话,然后相信老师说的话,再以后则相信教授和报纸。许多人到老了又宣布,他们谁也不相信,除了自己的狗,没有人是可信赖的。这样一来,钟摆又摆向另一个极端。

在哲学史上有过不止一次反对权威的运动。最著名的那次发生在启蒙运动期间。启蒙者主张思考,并批评毫无保留地接受他人看法的习惯。他们认为,这么做很容易导致错误的决定。十七世纪之所以出现启蒙运动,不是源于空洞的理论,而是因为人们终于从集体猎杀女巫的疯狂中清醒过来。

托马西乌斯最早提出了有关偏见的理论,这一理论日益对整个启蒙运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他把偏见分为两类,一类是迷信权威的偏见,另一类是因为过早下结论而造成的偏见。

因迷信权威而产生的偏见,在托马西乌斯看来是最顽固的偏见:“一个人如果出于对权威的热爱而接受了某个错误的看法,他将很难摆脱它。即便是最聪明的人,一旦迷信权威,尽管他们说不出反对意见有何不妥,但也死活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理解力不足,无法驳斥反对者,而提出这一看法的权威本人一定能更好地为自己辩护。”

人出于本性很容易怀有偏见。托马西乌斯找到了人容易迷信和产生偏见的渊源:人们在看到许多东西以前,就听说过这些东西。“孩子们先要理解其他人是怎么看待事物的,然后才会自己去思考这些事物。孩子们的轻信是出于本能,而且他们也必须这么做。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会犯几百万个错误,却只掌握少数真理的原因。”自托马西乌斯以来,把自己从错误、迷信和偏见中间出来是启蒙运动最本质的目标。这也就是后来康德所说的:“任何时候都要思考,这是最重要的准则。”其目的在于,不要相信二手或三手的观点,而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经验。启蒙运动唤起了人的最高期望。

尽管经历了启蒙运动,但人们对权威的依赖并没有减少,在某些方面甚至变本加厉。很明显,现代人要比三百年前的先人相信更多听来的事物。个人思考受到他人看法和观点的影响,从来没有比现在那么大。这些看法和观点都没有经过我们自身的检验,而且也无法检验。这绝不是因为人们懒惰,尽管在个别的人的身上并不排除这一点。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观点和信息泛滥使人们无所适从,鉴于社会分工,人们必须依靠专家。

这样,我们又回到了开始的话题:说服人们相信,第三种认知方式要劣于第一种和第二种方式。启蒙运动的梦想就是要摒弃第三种方式,而以思考取代之。

(选自[德]廷斯·森特根《思维的艺术——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18.下列文句与材料一中娄阿鼠的“思想方法”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B.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C.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D.他还是个孩子,不要和他计较。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老爷说的话准没有错儿”,语气斩钉截铁,源自娄阿鼠的“偶像崇拜”,也暗含谋脱干系的心机。

B.从用“先圣有言”发端,到“某某指示我们”作大前提,说明“娄阿鼠”说话格式余风不衰。

C. “钟摆又摆向另一个极端”,是指一些人在孩童时代相信父母、老师的话,到老年时又走向“谁也不信”的另一个极端。

D.启蒙运动过去了三百年,现代人对权威的依赖变本加厉,更相信听来的事物,思考受权威看法和观点的影响比过去更大。

20.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分别从《十五贯》里娄阿鼠的话和“我们为什么会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东西 ”入手,都巧妙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材料一例析了娄阿鼠的思想方法,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作对比,指出这种思想方法的荒谬。

C.材料二引述三种类型的“真理”后,针对第三种类型,从现象到原因到办法,逐层递进,展开论证。

D.材料一运用“余凤未衰”“一个鼻孔出气”等词句,体现出亦庄亦谐的特点;而材料二多用关联词语,逻辑严谨。

21.材料二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篇幅阐述托马西乌斯有关偏见的理论 请简要分析。(4分)

22. “万事不懂问百度”,“遇事就查 Deepseek”。互联网时代,很多人又陷入新的权威迷信。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该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6分)

写作篇

七、写作(60分)

23.请从下面诗句中任选一句,进行想象,以诗人视角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不少于120字。 (10分)

①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没有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有着颜色的纸,文学只是一串文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南京市2026 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

语文参

1.(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3)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6分。答对六句即可)

2. C(3分)

3. D (3分)

4.不能。“初级”与盖天学说体系成熟呼应, “简陋”对应“精致的地心体系”,调换后与后文的逻辑关系不一致。(3分。结论1分,分析2分)

5.浑天说提出球形天地但存在局限,主导中国天文学两千年,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最低限度的球面天文学体系。(3分。每点1分)

6. B (3分)

7. D (3分)

8.增加“掏衣兜想给钱”的动作,改变原剧本中秦仲义粗暴冷漠的单一形象,表现人物内心善良的一面;“又把手放下”反映其作为资本家的理性,符合他“施舍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主张;“用手指弹着桌子”表现秦仲义内心的不满和尴尬。(6分。每点2分)

9.①庞太监与秦仲义之间的对话,彼此恭敬亲热,符合礼节,隐含着新旧力量的争斗;②秦仲义的寒暄暗含对皇权势力的讽刺,庞太监立刻以“改祖宗章程”的代价,对秦仲义进行威胁;③庞太监表面夸奖,实则警告秦仲义要识时务;秦仲义以财富自谦掩盖政治立场,庞太监将秦仲义的经济地位与政治倾向挂钩,暗含威胁;④庞太监“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秦仲义的“改天过去给您请安”,都含有走着瞧的意味。(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10.(1)示例一:欣赏甲。画像切合人物神韵,图片由一串Q组成,把字母形态和人物造型结合,巧妙呼应“阿Q”的名字;画像切合小说情节,画面左边前臂上的Q字,一长撇形似钢鞭,契合小说中阿Q的唱词“我手执钢鞭将你打……”。(4分。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

示例二:欣赏乙。画像造型简洁,能更直接、有力地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强烈的黑白对比增强了视觉冲击力;黑色部分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象征着阿 Q 所处的社会环境;白色部分凸显了人物的关键特征,头发稀疏,厚嘴唇,眼神中的狡诈、阴狠(倔强不满),勾勒出阿Q生活的潦倒和性格特征。(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2)翠翠的爱情悲剧看似偶然,但偶然背后具有人物性格、社会习俗等必然因素。(2分)偶然:端午初遇,两人由误会而互生好感;傩送月夜的山歌,使翠翠情窦初开;天保退出,意外溺亡,成为爱情悲剧的导火索。(1分)必然:翠翠羞涩被动、爷爷优柔寡断、傩送倔强,人物性格决定命运,让悲剧产生;边城的封闭与保守、礼俗伦理,制约着人物的选择,推动悲剧走向。(1分)

11. BEG (3分。每点1分)

12. B(3分)

13. A(3分)

14.(1)现在把钟磬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让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4分。“以”“虽”“鸣”“况”各1分)

(2)黄河的源头经多次探寻考察,所以才得知它的源头远;长江的源头从来没有人探寻,所以只是将近处作为源头。(4分。“屡”“得”“问津”“宗”各1分)

15.(1)苏轼:石钟山得名于水石相击;徐霞客:长江发源于金沙江而非岷山。(2分。每点1分)(2)要有质疑精神,要有文献研究,要实地考察。(3分。每点1分)

16. B(3分)

17.①尾联反用典故(用典),质疑“避秦”说;②提出“桃源自爱山川美”观点,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③指出避秦并非对现实的消极逃避,以此自我宽慰,自我消解苦闷。(6分。每点2分)

18. C(3分)

19. D(3分)

20. B(3分)

21.①介绍偏见的类型以及产生的渊源;②作为理论论据论证人们迷信权威的顽固性;③引出结论,要思考。(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22.(1)破除权威,摆脱无条件服从权威而不辨道理的思想方法;(2)坚持思考,拒绝无保留地接受他人看法的习惯;(3)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经验,接受观点需要我们自身的检验;(4)鉴于社会分工,观点和信息泛滥,适当依靠专家;(5)通过“质疑—验证—实践”的路径获取信息,不只是传统权威“单向输出”。(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23.参看评分细则

24.参看评分细则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