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5 题。
问一:可否先谈谈您是如何被中国艺术史或汉学所吸引,最终走向这个研究领域的包华石(以下简称“包”):庄子开启了我的汉学道路。《齐物论》提出了民主思想,我后来写过文章专门讨论《齐物论》的视觉性与物体特性。因为庄子,我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逍遥”术语的细读研究,探讨它在汉代至宋代如何在艺术视觉与政治方面呈现出来。
问二:如何从学术层面探寻中国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联系
包:这需要学者有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除了艺术本身的形式与风格外,还要放在历史文化、商业流通、言论管道、风尚习俗等领域全面考察。我认为视觉艺术具有认知维度,可以运用于追踪抽象概念的发展进程。通过考察文本——图像的具体构成,我们能够透视政体、权力、平等、人民等抽象的政治概念在古代中国与近代欧洲的演变轨迹。
问三:您提出在古代中国,艺术也是“反馈管道”之一,这了我们的固有认知。
包:艺术作为“反馈管道”之一,反映了一个文明的言论自由程度。在中国,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东汉的许多画像石中留下了不少具有政治内涵的图像,如拓片《北风其凉》、武氏祠画像《淮南子》等;汉代之后,中国进入了贵族统治时期,唐代的绘画题材大多限于贵族阶级……不同时期的政治风俗画都体现了知识分子与政治制度、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
问四: ……
包: ……
问五:您在近著《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中提出欧洲现代的平等观念受到中国的启发与影响,可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观点
包:中国的知识资源启发了许多被视为“西方”特色的“现代观念”。比如 18 世纪晚期法国大时,欧洲人才谈及“政权”概念,但用的是“贵族性”。虽然有人说西方的制度是科学民主,实际上一开始并非如此。英国人看到中国科举制度,觉得可以学习这“举贤任能”的制度,又花了几百年调整社会结构与文化,才施用于政。
问六:在此基础上,您还提出了“中国的发现”: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权力范围的界定、平等的来源、法制、反馈、分权制衡、仁政的对象、人情。您以解构西方中心论的方式,试图证明那些不言而喻的许多现代概念,其来源都是可疑的。那么如何才能跳出您所谓的“西方诡辩术”带来的陷阱
包:“西方诡辩术”常把许多东西,包括民主、言论自由、贤能或自然等,都视为西方的专有概念。这种诡辩术有两种逻辑弱点:一是将地方习惯视为准则,例如多数美国人甚至汉学家至今都相信,相比于中国或其他任何地方,西方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更为民主平等,这种视角的问题并不完 全在于诋毁其他区域,而在于以群体身份认同取代客观历史事实作为学术讨论的基础;二是年代置换、反客为主,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给中国贴上“社会停滞”“东方主义”等负面标签就是如此。
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未来限于西方学者所断定的范围之中,因此,当代中国人应该重新反思自身文化中的知识传统,不要被“西方诡辩术”所迷惑。
问七: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艺术家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包:我认为只有跨文化的艺术品才有能力超越“本土性”,成为用于文化竞争中的国际性产品。欧美先锋艺术家吸纳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在坚持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开启了现代化的创新,推出了有竞争力的国际性文化产品,但五四知识分子在借用西方资源进行社会变革时却失去了传统的根基,无法为自己的文化价值做出合理的辩护,这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大多无法用于建构“现代性中国”。未来的中国艺术家如果想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文化产品,恐怕还得重新思考“现代性”与文化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问八:清华大学刘东教授在《为中国人民声辩》中认为您的著作揭露了西方学者“偷窃历史”的各种诡辩术和偏狭的民族主义,指出了中国美术的精神底蕴,验证了中国文化当年的势能。您认同他的看法吗
包:我想要强调的是,文化不具有本质性,而是流变的。西方并非总是先进的,不同文化之间除了竞争,也可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艺术将以巨大的感召力和魅力,拆除我们在理解之路上的各种障碍和偏见,把人类不同的心灵沟通在一起。
(摘编自刘燕《海外中国艺术史的研究理路与创新——美国汉学家包华石教授访谈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庄子开启了包华石的汉学道路,他认为《齐物论》提出了民主思想,它在汉代至宋代的艺术视觉与政治领域均有所呈现。
B.除了现代平等观念外,许多当代人不言而喻的西方现代概念,如法制、反馈、分权制衡,都受到了中国的启发与影响。
C.针对“西方诡辩术”,问六和问八持续抛出追问,不仅折射出采访者对西方中心论调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这个现象的警惕。
D.访谈涉及了受访者走向汉学的路径与研究成果,并给出了不同文化之间除了竞争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的建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问一将受访者被中国艺术史或汉学吸引的过程作为访谈的切入点,营造了亲切而不失专业的对话氛围,能够激发听众的兴趣。
B.问三回答了大众惯常认知,举例较丰富,体现受访者的观点植根于对事实的尊重和对历史材料的开掘,具有独创性。
C.问四可能会提出“中西方在政治风俗画中表现的观念有什么不同”或“在西方艺术中,是否也存在反馈的案例”等问题。
D.联合国副秘书长在 2025 年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上的“文明对话是通往和平的途径”发言与问八中受访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3.下列选项中,更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问五回答的是 ()(3 分)
A.南宋的《望贤迎驾图》具体描绘了妇孺形象,16 世纪《利维坦》插图中却只有群众以背影衬托国王巨兽的画面。
B.清代《古文渊鉴》提出任用“不限资格之高下”,18 世纪初被译为英文,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该书影响很大。
C.1593 年由杨东明创作的《饥民图说》反映了收成欠佳时期饥民的悲惨生活,但欧洲 16 世纪却尚未出现此类作品。
D.宋代税率依靠收入而定,赚得越多,则纳税越多;17—18 世纪的欧洲,税率仍然靠世袭身份进行区分,世代相同。
4.访问者如何在对谈中将话题引向深入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5.《拿来主义》与本文都提出了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鲁迅和包华石观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6 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旧物与旧时光
王跃文
过去乡间家家户户都有石磨,那些磨盘如今都铺在一些园子的路上,用来装点雅趣和古意。
雨花非遗馆的石磨依然在磨坊转动,常有年轻父母领着小孩子去,告诉孩子们这是做什么用的。
那些年轻父母也都是没有推过磨的,看着他们推磨动作不在行,我忍不住充里手,说:“快碓慢磨,意思是舂碓要快,推磨要慢。”年轻父母没见过石碓,脸上更茫然了。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磨子放在中堂屋。我人小,力气不大,奶奶却已让我推磨了。我通常是同二姐一起做事,推磨也是我俩一起推。磨糯米做重阳糍粑,磨籼米粳米做米糕。我没有二姐勤快,只想快快磨完,好跑出去玩。二姐就高喊着告状:“奶奶,六坨不是推磨,他在拉!”此处“拉”读作第三声,也是一种推磨法。比如,玉米磨成细粉很不容易,就得先“拉”一回,磨成小颗粒,再去磨成细粉。倘若做粉渣肉,米粉不需太细,只“拉”一次就行了,就得推快磨。倘是做豆腐,黄豆是泡胀了的,磨可不快不慢地推。磨豆腐通常用推杆推磨,轻快省力。
我在雨花非遗馆见到一个直径一米多的石磨,疑心它是做摆样的。磨子没有这么大的,手力推不动。郭存勇先生却颇有几分得意,说:“我设计的电动磨子,改良版的,可快可慢。这个可以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听他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水车咿呀的老磨坊了。乡下以前有落水潭的地方,通常可见水车磨坊。家用手推磨子都不大,水车磨坊的磨子却很大。磨坊必定有碾子,磨坊也叫作碾坊。奶奶说,旧时候殷实人家才挑着谷子到碾坊去,升斗之家的米是餐擂餐的。说的是穷人家没那么多的谷子,每天撮几升谷放在石碓里擂。擂谷出米不可重擂,而是用暗力碾压,要不米就擂碎了。
非遗馆的老纺车和老织布机,最能勾起我的童年记忆。我是在纺车和织布机边长大的。我家乡喊织布机作床机。旧时候,乡下人身上穿的,床上盖的,都从纺车和床机上出来。我还未能落地走路,奶奶和妈妈纺纱织布,都把我背在背上。奶奶觉着背上一阵温热,就停了手脚,笑骂:“六儿,你是老虫,又不是龙!”我属虎,乡下人喊虎作老虫。奶奶说我老虫变龙了,发大水。我尿在奶奶背上了。奶奶还会逗我:“天上天鹅叫,地上地鹅叫,中间鲤鱼飙。六儿,你讲是什么 ”奶奶讲的是谜语,谜底是床机。
奶奶和妈妈纺纱织布在村里是闻名的,常有女人上门请教各种花样布的织法。记得当时倘有蚕丝掺在染青的棉纱里,织出的布喊作金纱布,那是最好的汗衣料子。我乡下喊衬衣作汗衣。男人夏天出门做客,穿一件对襟盘扣金纱布汗衣,坐下来卷喇叭简烟,腰都挺得直些。
弟弟四岁时,眼睛不慎受了伤。送去县医院治,不见效。听县医院医生说,邵阳有位眼科医生很有名,建议我父母把我弟弟送到邵阳医院去。家里已拿不出钱了,爸爸急得只晓得低头抽烟。妈妈一拍手,说:“被子铺盖全部卖掉!”妈妈把全家的被子、蚊帐都从床上撤下来,又清出些当季不穿的衣服,挑到集市上卖掉了。
爸爸带着我弟弟去邵阳治眼伤,妈妈在家隆日隆夜纺纱织布。这时候,奶奶眼睛看不见了,纺纱织布全是妈妈的事。被子通掉了被面,床上只剩旧黄的棉絮。盖没有被面的被子,我老家人喊作盖毛絮被。一家人盖了一个月毛絮被,爸爸领着我弟弟回家了。
爸爸很惊讶,他见家里每个房间的床上都换上了新被子、新蚊帐。村里的女人们都到我家里来看热闹,夸我妈妈是织女仙姑。
爸爸把妈妈喊到一边,轻声说:“我们到邵阳的前三天,那位医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下到乡里改造去了。七坨的眼睛,没治好。”妈妈叹了口气,背过脸去没说话。
弟弟尚不谙事,穿着爸爸在邵阳给他买的新胶底鞋,故意把脚抬得高高的,踩在地板上嗵嗵地响。爸爸逗我弟弟,喊那胶鞋作“嗵嗵鞋”。那个夏日,弟弟白天打赤脚到处跑,天黑了还不肯洗澡。爸爸就喊:“快来洗澡,洗了澡穿嗵嗵鞋!”弟弟忙跑去洗澡,穿着嗵嗵鞋,趾高气扬地走。
喻均华先生的真馨香堂,算是雨花非遗馆里极雅致的一隅。沉香是幽远却淡薄的,最能叫人入定冥想。我闻着真馨香堂的沉香,仿佛看到了汉家陵阙,听见了盛唐燕乐,汴京众生都从张择端笔底走出来了。我们的先人,焚香佩香乃生活日常。王安石写诗说“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我想王安石因“春色恼人眠不得”,还得披衣起床再往金炉里点一炷香的。古人说的“金炉”,其实就是铜炉。记得小时候,我家中堂屋神龛下也有个“金炉”,奶奶每天会点上三炷香,插在“金炉”里,双手合十,低头作揖。我奶奶点的香是拜天地敬祖先的,是从集市上买来的便宜的。而真馨香堂的香皆是上品名品,深谙其道的人自是喜欢。
再往里走,宝庆瓷刻的展区便在眼前了,跟前头的石磨、纺车似的,都沾着些过日子的烟火气。这手艺原是从民间来的,就在瓷器上刻字作画。传承人刘金锋先生的工作室里,一个老“号碗”摆在那儿————旧时乡间办红白喜事,乡亲们借碗怕弄混,就刻上字或记号,算是最粗放的瓷刻了。刘金铎先生的手艺却精到得很。他独创的“游丝点刀法”,可压、可跳、可弹、可提,刻出的作品既有西画的透视,又有国画的皴搓神韵。那《泳坛之花》,女运动员脸上的水滴像莲叶滚珠;《海明威》的眼神,深邃里透着刚毅,活脱是那位硬汉作家的模样。望着这些瓷刻,倒想起奶奶推磨时的轻重快慢,妈妈织布时手指在经纬间的起落。原来不管是推磨、织布,还是在瓷上刻字,手艺人的心气都一样——就像石磨转着日子,纺车缠着念想,这些刻在瓷上的痕,也把人心头的根,悄悄盘在了时光里。
人是不可能走出故乡的,哪怕他走过了万水千山。就好似雨花非遗馆的那些旧宝贝,静默在历史的日月里,寄托着我们的精神原乡。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将雨花非遗馆旧物与童年记忆交织对照,既叙说了旧物功用,又蕴含时光流转的感慨,实现了叙事与抒情的统一。
B.本文描写推磨拉磨、纺纱织布时语言平实朴素,叙写古人焚香佩香时引用古诗,语言质朴与诗意并存,颇具审美张力。
C.文中关于弟弟“嗵嗵鞋”的部分,是以儿童视角叙事,用孩童的天真反衬童年时家境的贫困,营造了浓郁的怀旧氛围。
D.本文采用双线结构,一是非遗馆的参观见闻,二是童年家庭生活片段,两者结合,虚实相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7.关于文中磨、碓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我”对“快碓慢磨”这一术语的解说,向读者介绍了推磨知识,并引出“我”与二姐协作推磨的温情回忆。
B.手推磨子根据不同需求,用法各异,或先“拉”后磨,或只“拉”一次,这体现了传统农具使用灵活的特点。
C.奶奶提及的用石碓擂谷出米的方法,呈现出谷物加工的另一场景,表现了旧时贫困农户精打细算的生活状态。
D.听郭存勇说电动磨子能启发创造思维后,“我”便想起了水车咿呀的老磨坊,这暗含着对郭存勇设计的否定。
8.在传统生活和家庭情感方面,“奶奶”“妈妈”有何共同特质 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4 分)
9.文末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宋之以隐士征者四:陈抟、种放、魏野、林逋。夫隐,非漫言者。考其时,察其所以安于隐,则其志行可知也。以其行,求其志,以其志,定其品,则其胜劣固可知也。抟之初,非隐者也。唐末丧乱,僭伪相仍,抟弃进士举,结豪侠子弟,意欲有为。其思复唐祚,与自欲争衡也,两不可知,大要不甘为盗窃之朱温、沙陀之部族屈,而思诛逐之;力不赡,志不遂,退而隐伏,以留目而见澄清之日。迨宋初而其术成矣,中国有天子,而志抑慰矣。闲心云住,其情既定,未有能移之者。而天子大臣又以处轩辕集①者待抟,则不知抟也弥甚。但留其所得于化机之一端,传之李挺之、穆伯长以及邵氏。虽倚于数,未足以穷神化于易简而归诸仁义,则抑与庄周互有得失而不可废也。抟之所用以隐者在此。使其用也,非不能有为于世,而年已垂百,志不存焉,孰得而强之哉 若种放,则风斯下矣。东封西祀,蹑履以随车尘,献笑益工,腼颜益厚;则其始授徒山中高谈名理者,其怀来固可知已。世为边将,不能执干戈以卫封疆,而托术于斯,以招名誉;起家阀阅,抑不患名不闻于黼座,诟谇交加,植根自固,恶足比数于士林邪!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
材料二: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贈。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令且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注】①轩辕集:唐朝会昌时人。年过数百时,其颜色不衰。唐宣宗尝问以长生之道,集曰:“撤声色,去滋味,哀乐如一,德施无偏,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则致尧舜禹汤之道,而长生久视之术何足难哉。”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至于 A 龙 B 吾不能知 C 其乘风云而上 D 天 E 吾今日见 E 老子 C 其犹龙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考,考察,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考”意思相同。
B.祚,文中指唐朝的国统,与《陈情表》中“门衰祚薄”中的“祚”意思不相同。
C.封,指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意思不相同。
D.为,介词,替、给,与《鸿门宴》中“为击破沛公军”的“为”用法和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僭越称王称帝者连续不断,陈抟放弃了继续进士科举的打算,想要复兴唐室,和这些割据者争衡。
B.天子大臣们用唐朝皇帝对待轩辕集的方式来对待陈抟,问以养生之道,可见他们太不了解陈抟,不知道他因何而隐居的。
C.种放家世代为守边的武将,但他未能拿起武器来保卫边疆,却假借隐居以求名誉,作者认为不可将其与士大夫相提并论。
D.老子认为君子如果赶上了时运就出仕,若是没有赶上时运就应该像蓬蒿一样随风飘行,所以在周朝衰落时,他选择隐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力不赡,志不遂,退而隐伏,以留目而见澄清之日。(4 分)
(2)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4 分)
14.王夫之认为隐士也有优劣高下之分,根据材料一,隐士陈抟、种放孰优孰劣 如果让王夫之评价老子,他会如何评价 请结合材料二写出评价依据。(5 分)
(四)阅读 IV(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①
杨巨源
曾过灵隐江边寺②,独宿东楼看海门。
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
不妨公事谘高卧③,无限诗情要细论。
若访郡人徐孺子④,应须骑马到沙村。
[注]①白舍人: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②灵隐寺:今位于浙江省杭州市。③高卧:指隐居不仕的人。④徐孺子:即徐稚,东汉名士,以品行高洁、学识渊博著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标题交代了诗作的缘由,“送归”“因寄”关联了两位友人,统摄全诗内容。
B.首联诗人回忆曾探访灵隐寺,于东楼观望海门,自然引出下文的景物描写。
C.颔联运用了比喻,潮水如银河铺满天宇,日光似金柱喷薄,景象十分壮丽。
D.颈联中诗人建议白居易不要向章孝标询问公事,而应与其细细地谈诗怡情。
16.诗歌尾联情感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
(2)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一词中,化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
解 《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典 故的句子是:“ ,。”
(3)与左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名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①名和字是个人称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③表达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和语言智慧。④古人取名和字的时间并不相同。⑤婴儿出生三个月以后,⑥由父亲或祖父慎重选取一个名,⑦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族期望和祝福在内。⑧而字则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才有的。
在社会交往中,一般自称用名以表谦训;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也可以直接称呼名。
同样,晚辈对长辈、位低者对位高者,则尊称其字,以表敬重;平辈之间也要称字,以视礼貌。
相反,若是直接称对方的名,则是对此人的不敬甚至不屑。
古人的字与名当()。根据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的《春秋名字解诂》,一般有五类情况。一是“并列式”:同义互训,意义相同。例如屈原名平,字原, “原”也有“平”的意思。二是“矛盾式”:反义相对,意义相反。例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愈”有超过的意思,但却取了一个意义相反的字。三是“扩充式”:连类推论,意义相顺。即字与名都出自名句或成语,从而使二者之间有了意义的联系和典故上的依据。例如赵云,字子龙,取自《易经》“云从龙,风从虎”。四是“延伸式”:据义指实,意义相延。此类字补充说明名字的意思,或为名字意思的延伸。例如苏辙字子由,“辙”是车轮碾出来的痕迹,引申为路途;而“由”有经由、通过之义,正与“辙”相关。五是“辅助式”:辨物统类,意义相近。这一类型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例如梁鸿,字伯鸾, “鸾”与“鸿”都是飞禽。
如今,世人的名与字已合二为一,但每个人的名字都是一份礼物;每喊一声某个人的名字,都传达了对他的期许和祝福。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19.文中第三段有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请找出并改正。(2 分)
20.下列各句中,对古人“名”“字”的使用不符合文中社交礼仪规范的一项是(3 分)()
A.司马光在写给宰相王安石的信中说:“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安石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
B.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C.(蔺)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
D.白居易在给元稹的信中写道:“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己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 ”
21.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休戚相关 B.相辅相成 C.不谋而合 D.始终如一
22.请根据文中内容判断以下名与字的关系类别,并说明理由。(6 分)
①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②宋代学者张载,字子厚,其名字取自《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三、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余华说:“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漓江文学奖获得者刘楚昕在获奖感言中说:“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痛苦,回头想想,都是传奇。”有网友评论,现在很多人沉迷游戏,热衷于《传奇》,回头想想,都是痛苦。
达·芬奇说:“差距是一切变化的动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9 月月考语文参
(一)阅读 Ⅰ(1-5 题)
1. D 2. C 3. B
4. ①以受访者研究经历切入,从 “如何走向汉学领域” 逐步深入到 “学术研究方法” “具体研究成果”,符合认知逻辑;②围绕 “中国艺术与政治” “中西方文化影响” 核心话题,通过追问 “固有认知”“跳出西方诡辩术” “当下中国艺术家做法” 等,层层递进拓展深度;③结合受访者著作(《西中有东》)与他人评价(刘东教授观点),引出文化本质与交流意义的思考,丰富话题维度。
5. 观点侧重点:鲁迅《拿来主义》强调对外来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 “全盘拿来” 与 “全盘否定”,核心是 “批判性吸收”;包华石主张中国反思自身文化传统,警惕 “西方中心论”,倡导文化 相互学习,核心是 “打破西方文化霸权,挖掘本土文化价值构建现代性”。 原因:鲁迅所处时代(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面临文化转型与民族危机,需借合理吸收西方文化救 亡图存;包华石作为海外汉学家,旨在纠正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偏见,提醒中国避免陷入西方文化认 知陷阱。
(二)阅读 Ⅱ(6-9 题)
6. C 7. D
8. ①勤劳能干:奶奶带 “我” 推磨、纺纱织布,妈妈为弟弟治病 “隆日隆夜织布”,均辛勤付出;②重视传统技艺:奶奶熟悉推磨、擂谷技巧,妈妈精通纺纱织布,传承传统手艺;③坚韧乐观:妈妈卖被子救弟弟仍织布改善生活,奶奶用谜语逗 “我” 传递温情。
9. ①结构上:呼应开头 “雨花非遗馆旧物”,收束 “参观见闻” 与 “童年记忆” 双线,结构完整;②主题上:点明 “旧物承载精神原乡”,强调故乡文化对人的深层影响,升华 “传承传统文化” 主旨;③情感上: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与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引发共鸣。
(三)阅读 Ⅲ(10-14 题)
10. A、C、E 11. A 12. A
13. (1)(陈抟)力量不足,志向不能实现,就退隐潜伏,来留存目光等待天下安定的日子。
(2)会跑的可以用网捕捉,会游的可以用丝线钓取,会飞的可以用箭射获。
14. 陈抟优,种放劣:陈抟因唐末乱世无力救世而隐,心怀天下,晚年不恋权势;种放借隐居博名,后攀附权贵,背离隐士初心。
对老子的评价:王夫之会认可老子。依据:老子见周衰而隐,主张 “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 而行”,其隐是审时度势、坚守本心,且著《道德经》传承思想,非为虚名。
(四)阅读 Ⅳ(15-16 题)
15. D
16. ①以 “徐孺子” 喻章孝标,赞其品行高洁、学识渊博;②“骑马到沙村” 暗示章孝标归隐生活闲适,认同其选择;③通过 “访郡人” 的设想,传递对友人的牵挂与祝愿,暗含对杭州人文风气的赞美。
(五)名篇名句默写(17 题)
17. (1)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2)快投笔 莫题柱
(3)示例: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符合图片山水意境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18-22 题)
18. ⑦修改为 “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族期望和祝福”(删 “在内”,避免句式杂糅);④修改为 “古人取名和取字的时间并不相同”(补 “取” 字,搭配恰当)
19. “谦训” 改为 “谦逊”;“样示” 改为 “样式”
20. A 21. B
22. ①矛盾式。“熹”(光明)与 “元晦”(昏暗)意义相反,符合 “矛盾式” 关系;②扩充式。“载” 与 “厚”
出自《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源自名句、有典故,意义相顺,符合 “扩充式” 关系。
三、作文(23 题,立意示例)
23. 立意 1:正视差距,在痛苦中书写人生传奇;
立意 2:以差距为动力,将痛苦沉淀为成长养分;
立意 3:拒绝沉迷虚幻(如游戏《传奇》),在现实中跨越差距、创造价值。
(需结合材料,明确文 体,自拟标题,不少于 800 字)
华佗小知识
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