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tbeducation@daznet.cn
文|ABB编丨Sherry
2025年9月19日,一则简短的声明在国际教育家长群中引发轩然大波。
贝赛思国际学校官方发布公告,明确表“市场上某些第三方辅导机构及个人,以‘入学考试辅导’‘内部推荐’‘备考交流’等为名,进行虚假宣传甚至欺诈活动,不仅严重误导了公众,侵害了学生与家长的合法权益,也极大损害了中国·贝赛思国际/双语学校的品牌声誉。”
上下滑动浏览
这则声明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不仅在家长群体中激起涟漪,更 揭开了国际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名校与机构”共生暗战的冰山一角。
声明背后:
一场关乎信任的攻防战
贝赛思此次声明的措辞之严厉,在国际学校中并不常见。声明中特别强调:
“中国·贝赛思国际/双语体系内所有校区从未授权、认可或与任何第三方辅导机构、个人开展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培训及任何其他合作。所有声称与中国·贝赛思国际/双语学校有‘合作关系’‘指定辅导’‘内部支持’的宣传均为虚假信息,其行为与中国·贝赛思国际/双语学校无任何关联。”
尽管官方未提及具体案例,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这与近期多起家长投诉相关——有培训机构宣称掌握“贝赛思内部升学通道”,收取数万元“保过费”却未能兑现承诺。
家长群体对此反应两极。
部分家长表示“终于吃了定心丸”,此前曾因分不清“官方合作机构”与“野机构”而焦虑不已;另一些家长则陷入新的迷茫,尤其是正备考贝赛思的家庭。
一位深圳家长在社交平台留言:“孩子从初中起就开始在'贝赛思指定辅导机构'上课,现在突然说没有合作,这三年的努力难道要白费?”
这种焦虑恰恰反映了国际教育领域的深层矛盾: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家长被迫依赖非官方渠道获取信息和支持,而信息不对称又为虚假宣传提供了生存空间。而贝赛思的声明,也再次将“如何规范备考市场”的难题推到了台前。
深圳名校周边的"教育产业链"
贝赛思声明引发的震荡,在 深圳国际教育圈尤为明显。
这座拥有68所国际学校的城市,虽然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但优质资源高度集中——胡润百学2025年榜单显示,深圳仅有10所学校上榜,其中深国交和深圳贝赛思长期占据全国前十席位。这种“金字塔尖”的资源结构,催生了独特的 “名校周边经济”。
在深圳福田区和南山区的核心地段,形成了以深国交和贝赛思为圆心的培训机构集群。这些机构的校区与这些名校的直线距离往往不超过3公里。
公开资料显示,某培训机构2020年有38名外地学员考上深国交,录取人数较上年翻倍;另一家则宣称2019年帮助300余名学生考入深国交,同期在读的国际高中同步课程学生超过1000人 。
按照行业常规收费标准计算——备考课程单价通常在每小时800-1500元,全程辅导费用可达5-15万元——仅这两家机构每年在深国交和贝赛思备考业务上的营收就可达数千万元。而这还只是产业链的冰山一角,完整的服务链条早已延伸至学生入学后的全周期。
“从备考到留学,我们能提供一站式服务。”某机构咨询师的话术揭示了盈利模式的进化。
学生入学前,机构通过“真题模拟”、“面试特训”等核心产品打开市场;
入学后,同步开设AP、A-Level等课程辅导;
高中阶段则衔接留学规划,甚至全程参与背景提升到文书撰写。
这种“升学-在校-留学”的闭环服务,使得单个学生的生命周期价值可达数十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机构形成了一套精密的“应试工业化”体系。通过收集历年考题构建题库,分析招生偏好调整教学重点,甚至总结出针对特定学校的“数学高频考点200题”、“英语写作模板”等应试工具。
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机构的核心教师来自名校离职教师,掌握着关键的评估标准信息,这成为其竞争壁垒。
这种产业链的形成,本质上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产物。深圳 84%的国际学校提供高中教育,但真正能稳定输出顶尖升学成果的学校屈指可数。
当家长们为孩子的未来押注时,自然会涌向这些“掌握密钥”的培训机构,形成旺盛的市场需求。
爱恨交织的
名校与机构的博弈
学校与培训机构之间长期存在的"爱恨交织"的关系。这种复杂情感并非个例,而是国际教育领域的普遍现象。
爱的逻辑:的质量筛选机制
首先在生源筛选环节,这些机构通过高强度的辅导,实际上承担了“前置筛选”的功能——能通过机构培训并最终考入名校的学生,往往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
其次,机构的存在补充满足了学生额外的学习需求。贝赛思以学术强度著称,但其课程设置未必能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训机构提供的竞赛辅导、语言强化等服务,恰好成为补充。当这些学生在AMC数学竞赛、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时,这也是学校的荣誉。
更深层的关联在于升学成果的绑定。机构在留学规划阶段的深度参与,直接影响着名校的升学数据。当毕业生收获了璀璨的录取成果,这背后既有学校的多年培养,也离不开各类机构在背景提升、文书优化等方面的加持。
恨的根源:失控的品牌风险
然而,虚假宣传始终是悬在名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部分机构虚假承诺“有内部关系”“包录取”,部分还会通过PS合作协议、伪造教师资质等方式误导家长,这些都会严重干扰学校招生秩序,损害学校名誉。
当家长冲着名校的名头相信了个别培训机构发布的虚假招生信息后,家长很可能将愤怒转嫁到学校身上,向学校维权。这种“躺”的风险,使得名校对机构保持高度警惕。
更令名校不满的是机构的“双向收割”模式。
对于未通过名校考核的学生,机构会迅速将其推荐给其他合作的学校,并从中赚取数万元中介费。这种“升学中介”角色,让名校觉得自身沦为机构引流的工具。
当学校与部分机构的矛盾无法调和时,贝赛思式的强硬声明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地域差异
为何上海难见“机构包围单校”?
上海的国际教育资源在全国属于顶尖。
胡润百学2025年排行榜显示,上海有40所国际化学校上榜,数量居全国首位。
从梯队分布看,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第四梯队学校呈现健康的金字塔分布,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供给体系。
这种丰富性使得学生升学路径多元化,好学校很多,不必孤注一掷报考某一所学校,这样一来,单一学校的竞争激烈程度被稀释,家长们往往认为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比选择几乎是屈指可数的最好学校更重要,自然就不会追捧针对单一学校的培训机构。
上海培训机构的业态也因此呈现不同特征。多数头部机构均以课程体系(如A-Level、IB、AP)而非特定学校为核心产品,服务覆盖多所学校的学生。
这种“体系化培训”模式,与深圳“单校定向辅导”形成鲜明对比。
于是,上海的国际教育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模式——优质学校密度越高、类型越丰富,学生的选择空间就越大,机构就越难通过绑定单一学校获利。
以上海和深圳对比:上海每百万人口拥有的优质国际学校数量是深圳的4倍,这种密度差异直接塑造了不同的培训业态。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环境。上海对国际学校的审批和监管更为严格,这种规范化发展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家长对"内幕渠道"的依赖,从根源上抑制了虚假宣传的生存土壤。
反观深圳,虽然国际学校总数达68所,但优质资源集中在少数几所学校,整体多样性和规范性不足。
这种结构导致家长被迫卷入激烈的"名校争夺战",这就为针对单一名校的培训机构提供了生存空间。
但好在,这种地域差异正在随着教育资源的流动而变化。近年来,深圳加大了国际教育投入,优质资源集中的状况有所缓解。
贝赛思的声明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国际教育领域的深层矛盾:当优质资源供不应求时,市场必然催生各类灰色地带。名校周边的培训机构产业链,本质上是教育焦虑的产物,也是资源分配不均的折射。
对于家长而言,理性选择的关键在于回归教育本质——考察机构能否真正提升学生能力,而非迷信“内部渠道”;对于学校而言,需要在维持自身特色与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对于机构而言,长期主义的做法是深耕课程质量,而非依附单一学校的灰色地带。
随着上海等城市的经验逐渐推广,随着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增加,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健康的生态:学生不必通过“应试特训”挤独木桥,学校不必为虚假宣传疲于辟谣,机构则在规范中实现价值创造。这或许才是贝赛思声明背后,整个行业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
K12 成长与教育社区
追踪前沿资讯 洞察成长规律
挖掘充满温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华佗小知识
202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