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河北省衡水市高中联考2026届高三上学期质检(一)语文试卷及参

河北省衡水市高中联考2026届高三上学期质检(一)语文试卷及参

华佗小知识 2025-09-21
导读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有着长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以史为鉴”的民族心理,使我们反复地呈现历史,因此,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永远是一棵常青树,无论你个人的态度如何,总不可能将它砍倒。历史题材影视剧是“历史”和“剧”的结合。有的侧重于“历史”,即所谓的“正说”;有的侧重于“剧”,即所谓的“戏说”。前者多取材于正史,并力图全方位地再现历史,还原历史。谢晋导演的电影《鸦片战争》为了“让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层次的观众都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认识鸦片战争”,比较完整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史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有着长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以史为鉴”的民族心理,使我们反复地呈现历史,因此,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永远是一棵常青树,无论你个人的态度如何,总不可能将它砍倒。

历史题材影视剧是“历史”和“剧”的结合。有的侧重于“历史”,即所谓的“正说”;有的侧重于“剧”,即所谓的“戏说”。前者多取材于正史,并力图全方位地再现历史,还原历史。谢晋导演的电影《鸦片战争》为了“让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层次的观众都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认识鸦片战争”,比较完整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屈辱的历史。“正说”剧虽然严格遵循历史,但不等于不可虚构,只是注意要把握住“度”,即菜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能发生的事”。吴子牛导演的电影《南京1937》在叙述中国曾遭受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历史大劫难的同时,虚构出了成贤医生那个中日混合的家庭悲剧。国家的大悲剧和家庭的小悲剧相互映衬,使人们对那场民族劫难有了更深的认识。“正说”剧大都取材于关系国家安危甚至兴亡的历史大事或历史要人,注重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比如表现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电视剧《司马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电视剧《延安颂》,歌颂公正无私的为官作风的电视剧《包青天》,等等。“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现。

人们尽管对于“正说”剧某一具体作品的艺术成败可能存在不同看法,但对于“正说”的态度和做法却并无异议,有异议的是近年热度不减的“戏说”剧。“戏说”剧多取材于稗官野史、民间传说,不注重还原、再现历史,而注重以“游戏化”的态度消解、重构历史。掀起“戏说”浪潮的应该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三戏”,即《戏说乾隆》《戏说慈禧》《戏说乾隆续集》,《宰相刘罗锅》则推波助澜。《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历史上确有其人,关于他的出身,乾隆曾赐诗刘墉,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刘墉的确不曾依附和珅,却从没有电视剧中那些与和珅针锋相对的精彩场面,关于他清正而滑稽的材料,多见于民间传说。正如主题歌所唱:“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与“正说”剧注重“文以载道”的思想性相反,“戏说”剧注重的是娱乐性,但是不论“正说”还是“戏说”,都有历史的影子,只是取材的对象、叙述的视角、所站的立场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戏说”剧“戏”中有“正”,没有彻底滑进庸俗主义的泥潭,而是寓庄于谐,只是其严肃性与主流意识形态关系不大。

(摘编自陈吉德《正说·戏说·假说·胡说——论历史剧的四种言说方式》)

材料二:

“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插上了浪漫主义的翅膀。郭沫若说:“剧作家的任务是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剧作家有他创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创作历史话剧《屈原》时,郭沫若对史料进行了提炼加工,运用丰富的想象,去推测历史的必然,发掘历史的精神,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虚构。剧中屈原定位在四十岁左右,即人生的中年(据郭沫若研究,屈原死于六十二岁)。剧本有意削弱屈原忧郁彷徨的一面,突出其刚毅坚定的一面,削弱屈原忠君的一面,强调其反抗的一面,且将屈原放在抗秦反媚之中,刻画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使艺术形象更为鲜明地体现作者所要表现的历史精神。剧中还使用了屈原创作的活泼爽朗、情感激越的《楚辞》名篇《橘颂》和《礼魂》,让其在剧中反复出现以推动剧情,渲染气氛。根据个别史料进行想象,郭沫若把宋玉写成一个小人。张仪的形象也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这些艺术创造,都尽可能有史实的依据,但又不受历史真实的,同时能凸显历史人物的精神,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

《屈原》的演出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剧中的屈原与现实生活中坚持抗日、进步的爱国者和民族志士,面临的矛盾和遭遇有相似之处。因此,屈原所受的冤屈、陷害,以及他的愤怒、他的,便极能叩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灵,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使这部作品更具战斗性和时代性。

(摘编自宁爽《浅析郭沫若话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具有“以史为鉴”的民族心理,因此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具有强大生命力,它会反复出现在影视镜头中。

B.莱辛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对历史剧虚构问题的看法是相同的,都认为历史剧的虚构应该遵循历史内在的可能性。

C.“正说”剧以严肃态度力图全方位地再现正史,“戏说”剧则以“游戏化”态度消解历史,完全缺少思想的严肃性。

D.“失事求似”的理念能让剧作家不必拘泥于史实,对历史进行新的解释阐发,从而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影《鸦片战争》较完整地再现了历史本身,因为这部影片坚持了客观还原历史的立场。

B.“文以载道”是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正说”剧创作都在有意识地继承这个文化传统。

C.“戏说”剧多取材于稗官野史、民间传说,自然会削弱官方立场,强化民间立场与民间叙事。

D.历史剧如果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便能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体现战斗性和时代性。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关于“‘正说’剧可以虚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黑格尔认为:历史剧是“向过去的时代取材”,其创作原则为“维持历史的忠实”。

B.史书对孙子少有记载,但电视剧《孙武》根据春秋情境合理想象,塑造了孙子形象。

C.电视剧《新白蛇传》叙述了白蛇白素贞跟许仙相识、相知、相爱,终结伉俪的故事。

D.阿·托尔斯泰说:“戏剧的本质就是大家一起,创造性地把虚构变为真实。”

4.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请从论述对象、论述内容两个角度概括二者的不同。

5.课文《苏武传》中有卫律逼降、苏武牧羊、苏家惨况三段史实,如果你是导演或剧作家,为了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你会对哪段史实进行历史还原,对哪段史实进行情节虚构?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并且对选择虚构的情节给出设计轮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乡

沈从文

我很无聊地在船上过了四十天。忽然船已到了辰州关,十年来的税关还是现样子。就是坐在那高岸石栏杆上的兵士,也仍然还是在那里很悠闲地唱着军歌。①这使我欢喜极了。

我想上岸去,因为离这地方太久了。我要找我那些熟悉的旧地方,就向税关衙门那大路上走去。走到了近城的地方,我望到一个卖铁器的铺子,②我想起了旧事,觉得有进里面看看的必要,就进了那铁器铺的门。

这一家铺子里各处仍然是各样铁器、耕田的零件、船上的零件、钓鱼钩、小刀、锤、钻以及那些钢镖。那老掌柜一头的白发,低了头在用炉整理一个钢镖。这就是我所想见的老人,而且这钢镖,也就是我往年想成为一武士时日不离身的钢镖。我不作声望望这一个屋子里的一切,感到特别熟悉。那老人,把头一抬,见到有人了,用着那洪大吓人的声音说道:“要什么?”

“嗨,你不认识我了,大伯!”

他奇怪了。望了望我的身上,好像实在想不起我是谁了。

我就坐到一个大铁墩上了。这人还是在记忆中数着他所认识的人,然而时间太久,近十年的事,他实在想不起我是谁了。我见到他失望了,我说:“我来买镖,多少钱一支。我学打镖。”

我说的话完全是旧话。这话是他当年传给我的,但记到这名词,这时有用处了。他听到我这话,闭了一会眼,忽然一睁,样子变了。

“嗨,”他笑了。他年青了。我居然被他认识了。“你是小副爷,你是小副爷。”烟来了,茶来了,瓜子来了。他仍然这样亲热地把我款待。他对我目不转睛地望,使我感到小小的拘束。这独身的老人,他想不到我还来这里望他,所以这时一见到我,快乐得成小孩子了。

坐下后我们互相用着那仿佛家人的亲密招呼。

“才到吗?”

“船才到关上,因为想起你,所以先上岸了。”

“你呀,从什么地方来?”

“来得远了,从京里来!”

“从京里来,是在冯玉祥手下吗?”

“不是。”

“吴佩孚吗?”

“不是。”

“……”他只用眼睛望我,似乎不相信我还能答出另外一个人的名字。

我就说:“不是。”

这老人除了知道这些名字,大致还知道孙文、贺龙、张飞,以及厘局、党、财政部。他以为一个人做事总就是为这些人当差,到这些地方拿钱,所以我说不是在这些人部下时,他就很聪明地转了方向,问我是不是到京里财政部做事。我仍然说不是,他就有点惊讶了。

我说:“我不到里了。”

“不到也不到部里吗?”

“也不到。”

“你是做了。”

“我不做官,人不中用,他们全做官了,我是一样事也不做的。”

他在心上忖度了一下,把我这话玩味一阵,又把我身上的衣服看看,忽有所悟似的点着那大头颅。

“不要紧,不要紧。”他就把身子就近了一点,然后他把声音放低,“小副爷,这里前一阵很杀了几个!全是年纪轻轻的,还有两个女的,一个十八岁,一个十五岁。”

“做什么事?”

“嗨……”他就笑,好像笑我装不懂,而早已为他看透那种样子。我实在还莫名其妙。我想,难道沿河不清静,有年青人被土匪杀死的事吗?

我不作声了,很纳闷。

他轻言细语地说:“小副爷,小心一点,你到街上走恐怕有人要……我知道你是……”这才真是怪事情。我愕然了。我还不曾注意到他“知道我是……”那句话。

“怎么样?地方有变动吗?”

“我告诉你,他们捉到就杀!”

“为什么?”

“说你们也杀人放火。”

“什么人说的?”

“都是那么说。他们说……你不就是党吗?”

我明白他所以低声劝我的意思了。他一番好心地来告诉我杀人的事,我明白了这好意以后一笑。他见我一笑还以为话已说穿不必遮掩了,他说:“要小心一点才行。”

“我什么也不是,明白了吗?”

这人睁大了眼睛对我望,因为他说话的声音极轻,③而我说的话却像有意把声音加重,他为我这不忌惮的气概所慑,一句话也不说了。

我想起为什么我竟会被他疑心为党,知道这地方的情形是怎样了,我就觉得有点寒心。我问他这地方的是谁驻防,他告诉我是一个姓曾的旅长。我问他这旅长名字他不知道,要我到街上去看看告示,这铺子外面就正有贴告示处,我就走出去看了一会,结果仍然还是只知道旅长姓曾。进来后我就问他为什么会疑心我是党,他答复不出,大致这样穿着的人可以当党杀,是中国各处地方很普遍的事,这老年人也很看了几回,所以就为我担起心来了。

我从他口中知道了许多事情,我才明白街上一切虽仍如昔日,老人的铺子也仍然还存在,但有许多地方这时代真是大变了。

最后我与这老年人离开了。④我拿了一支尖端涂有金漆美丽夺目的钢镖作为纪念,这老人一个钱不肯接受,我只得道谢了。出了那店铺,我仍然到我从前所熟悉的街上闲踱,不知不觉就走到岸边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离开故乡十年了重新见到老掌柜和他铺子里的一切时觉得十分亲切,但是老掌柜一时没有认出“我”。

B.“我”说的旧话引发了老掌柜的记忆,他认出“我”后热情地款待,“快乐得成小孩子”生动体现其高兴的状态。

C.老掌柜认“我”是党人,就压低声音,一再提醒“我”要小心一点,这体现了他思想进步、觉悟高。

D.文章空间变化清晰,前面从“我”上岸开始,结尾则“不知不觉就走到岸边了”,前后照应形成了圆合结构。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的“欢喜”体现了“我”回到家乡的愉悦心情,与旅途的“无聊”形成对比。

B.句子②“觉得有进里面看看的必要”推动了情节发展,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句子③中的“有意”二字与老掌柜声音“极轻”相对表明“我”对老掌柜误解的不满。

D.句子④中所写的“我”拿走了钢镖作为纪念,达成了自己以往的心愿,照应了前文。

8.作者在文中写到了故乡的“不变”与“变”,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意图。

9.文中大量使用了对话,请简要探究其在小说中的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崔安潜为西川节度使,到官不诘盗。曰:“盗非所由通容,则不能为。”乃出库钱置三市,置榜其上,曰:“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未几,有捕盗而至者。盗不服,曰:“汝与我同为盗十七年,赃皆平分,汝安能捕我?”安潜曰:“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汝既为所先,死复何辞?”立命给捕者钱,使盗视之,然后杀盗于市。于是诸盗与其侣互相疑,无地容足,夜不及旦,散逃出境,境内遂无一人为盗。

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齐素多盗,公择痛治之,殊不止。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刺为兵,使直事铃下。间问以盗发辄得而不衰止之故。曰:“此由富家为之囊。使盗自相推为甲乙官吏巡捕及门擒一人以首则免矣。”公择曰:“吾得之矣。”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予乃知治世间事,不可泥纸上陈迹。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沈命之计,则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材料二:

治盗之法,莫善于缓;急者,未有不终之以缓者也。且盗之方发而畏捕也,强则相拒,弱则惊窜伏匿而莫测其所在。缓之而拒之气馁矣,不能久匿而复往来于其邑里族党矣,一夫之力擒之而有余矣,吏不畏其难获而被罪也。人孰无恶盗之情,而奚纵之?惟求之已急也,迫之以拒,骇之以匿,吏畏不获而被罪,而不敢发觉,夫然后展转浸淫而大盗以起,民以之死,而国因以亡。

光武之法,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牧守令长畏懦选怯不敢捕者,皆不以为罪,只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匿蔽者乃罪之。此不易之良法,而愚者弗能行久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盗自相推A为甲乙B官吏C巡捕D及门E擒F一人以G首H则免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指怎么,与“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安”字词义不同。

B.“齐素多盗”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词义相同。

C.泥,指拘泥,与“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列传》)中的“泥”字词义相同。

D.“罪之”的“罪”与“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日”词类活用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安潜发布公告,对举报同伙的盗贼实施奖赏,免除其罪行。导致盗贼团伙间互相猜疑,无处容身,纷纷出逃,整治效果十分明显。

B.李公择通过询问一名盗贼知道了盗贼屡禁不止的原因,于是下令拆除窝藏盗贼人家的房子,让盗贼无处藏身,最终实现了治盗的目的。

C.盗贼起初非常害怕被捕获,此时官府若匆忙抓捕,他们或拼死抗拒,或吓得躲藏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官府不追究了,他们就出来了。

D.光武帝富有智慧,他下令,评价官吏治盗政绩的标准是以捕获盗贼的数量来确定的,而对官吏们除窝藏盗贼的其他行为一概不予以追究。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

(2)治盗之法,莫善于缓;急者,未有不终之以缓者也。

14.材料中,洪迈与王夫之各自阐明了怎样的观点?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楼春①

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②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注】①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诗人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时年四十二。②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一、二句写了词人在城南芳草路上劝说即将离去的春光的景象,表现了词人想要挽留春天的急切心情。

B.上阕三、四句写了春光给予词人的答复。她说自己也不愿离去,自己宁愿化成落水落花或者粘泥飞絮。

C.下阕一、二句写词人的感慨。词人对着镜中稀疏的白发想:自己没有辜负青春,是青春自己辜负了自己。

D.下阕三、四句写难以排遣的愁绪。词人一梦醒来,感觉自己远离了许多忧愁,谁知她躲在了梨花风雨里。

16.简要赏析结尾“只在梨花风雨处”一句的妙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2)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看似写自己作草书、品茶的闲适恬静,实则暗藏无限感慨与惆怅的句子是“ , ”。

(3)中国古典诗词中“空”字的使用频率很高,或营造空灵幽静的氛围,如“ ”;或有徒劳之意,流露无奈感伤的情绪,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国工匠是中华民族的 甲 ,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能人才。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完美呈现每一个精微细节。__________

“可以了,你们过来看看。”夏立话音刚落,房门咣当一声被推开,同事们 乙 地围了上来。0.002毫米的精度一测出,夏立笑了,任务完成!

千分之几毫米,在夏立眼中,这微不可察的尺度,是他用指尖丈量精度、用匠心挑战极限的追求。①做为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钳工、高级技师,夏立在亳厘之间“起舞”,炼就极度精准的手感,参与了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等众多国家级重大项目。

“装配中的每一次用力,都十分考究。就拿拧螺丝来说,每一扳手下去,就要找准那千分之几毫米,用力过重过轻,都无法达到规定精度。”对夏立来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A ),更是每一道工序、每一次下手时的提醒。

说起自己参与“天马”望远镜装配任务时的场景,夏立 丙 。“‘天马’望远镜上有个控制天线转动角度的圆形光电码盘,它的装配精度要求是0.004毫米,如果做到0.005毫米,10个月亮也找不到了。”夏立笑着打了个比方。

“嫦娥”奔月,②离不开“天马”望远镜的“指路”。为了指向精准,夏立必须准确无误完成装配任务。“要达到0.004毫米的装配精度,每个关键部件的精度必须更高。”他决定借助多年积累的经验,( B )。夏立形容自己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武者,在“闭关绝世武功”,不停地抬手、下压、旋转、测量,终于,他靠双手将托盘的平面精度打磨到0.002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四十分之一。③这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而且实现了精度的更高突破。

30多年来,夏立始终在岗位上埋头实干,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与一点一滴的积累,在高精尖的通信设备装配领域成长为出类拔萃的技能专家。

④有人说,夏立的世界太“微观”,难窥全貌。但正是这一丝一毫的执着,让他的工作连接起浩瀚星河,助推我国的大国重器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奔向更远的太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的错误是有两个错别字。

B.句子②中的两个引号用法不同。

C.句子③是个病句。

D.句子④中的“难窥全貌”可以替换为“难窥全豹”。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请以“在高精尖的通信设备装配领域”为开头对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改写,要求:包含因果关系;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在高精尖的通信设备装配领域,__________

22.请使用对比手法为这则通讯拟写一个标题,并把第一段补充完整。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习惯性拖延与空想,自我怀疑与否定,纠结过去忧虑未来……这些精神的内耗使人感到疲惫。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A 3.B

4.①材料一的论述对象是影视剧,从理论上论述“正说”剧与“戏说”剧的各自特点。

②材料二的论述对象是舞台话剧,以《屈原》为例论述“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创作原则。 5.①对卫律逼降、苏武牧羊进行历史还原,理由是这两段史实(或历史情境)本身对苏武的民族气节具有表现力。

②对苏家惨况进行情节虚构,理由是这段史实反映的是朝廷(汉武帝)的残暴,若进行历史还原会损害主题与苏武形象。

③对苏家惨况的虚构:让苏武家人的生命没有受到威胁,但周围的人都怀疑苏武投降,家人承受巨大的压力,但却坚信苏武不会背叛,直至苏武白发归来。

6.C 7.C

8.①不变:辰州关的样子和值勤的士兵样子没变,街道和铺子的位置没有变化,“我”与老掌柜的情感没变。②变化:形势变得严峻,环境变得残酷,凭穿着给人扣上者的罪名被随意杀害,诬蔑党人。③意图:二者形成对比,引发人们思考,抒发作者对过去纯朴和谐人性的怀念和对随意杀害者的愤慨。 9.①通过人物对话,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态(或展现了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如文中关于随意杀害者的行为就是通过老掌柜的话语体现的。②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了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个性),如老掌柜的纯朴、“我”的愤怒等都在对话中体现出来。③通过人物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文中老掌柜在“我”的对话中引起回忆,认出“我”,误认为“我”是党员,提醒“我”小心点。④通过人物对话,使得文章结构更加紧凑。文中主要故事情节是在“我”和老掌柜的对话中展开并完成的。

10.BEH 11.C 12.C

13.(1)你既然知道我有告示,为什么不抓他前来?那么(这样)他应当被处死,而你受到奖赏了。

(2)治盗之法,没有比缓治更好的了;急治,没有不最终以缓治了结的。 14.①洪迈认为做事不能拘泥于书本,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关键在人。②王夫之认为,和缓治盗是“治盗”最好的方法。

15.B

16.①借景抒情,词人借梨花在风雨中飘落的景象传达愁苦,抒情委婉。②用“风雨”象征自己遭遇的政治打击,以“梨花飘落”象征高洁的自己的命运,表达含蓄。③以景结情,以“梨花风雨”的景象作结,令人余味无穷。

17.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 怀旧空吟闻笛赋(隔叶黄鹂空好音)

18.甲:栋梁之材 乙:迫不及待 丙:记忆犹新

19.A

20.A.这不只是一句古语(一则成语) B.用手工打磨托盘。

21.在高精尖的通信设备装配领域,夏立之所以能成长为出类拔萃的技能专家,是因为他30多年来始终在岗位上埋头实干,因为他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和一点一滴的积累。

22.标题:在毫厘间仰望星河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大国工匠夏立和他的团队,看他们如何用比一根头发丝还细的精准度,托起大国重器。

23.略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