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景物描写大师课:从观察到中考满分》终极攻略
一、 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观察起点:从家乡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开始思考(饱满的果实、金黄的田地、高远的蓝天、壮丽的落日等)。
情感触发:一片落叶、一丝清凉都可能引发对岁月、历史的感慨,这是写作的灵感来源。
二、 向大师学习:名家名段赏析
【需重点记忆】四大名家写景风格精髓
郁达夫(《烟影》):
风格:清丽婉约,色彩明净。
技法:运用“澄蓝澈底”、“袅娜迎人”等词,赋予山水人的情态,情景交融。
名句:“劈面就有江岸乌桕树的红叶和去天不远的青山向你招呼。”(拟人化)
郭沫若:
风格:磅礴豪放,富有动态。
技法:抓住江河“放纵不羁”的动态特征,并随季节变换色彩(春夏青翠,冬季寒林,洪水期红色)。
名句:“远近的滩声不断地唱和着。”(听觉角度)
老舍(《济南的冬天》):
风格:亲切生动,充满趣味。
技法:比喻精妙(“树尖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拟人生动(“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名句:“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虚实结合)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风格:细致入微,充满童趣。
技法:“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由面到点,突出重点;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触觉)。
名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听觉)
三、 写作核心技法:怎样才能写好景物
景物描写五大核心法则
仔细观察,抓住特点:
根据不同心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抓住其独一无二的特征进行描写。
注意顺序:
定点观察:从一个固定视角,按方位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描写。
移步换景:随着观察者位置的移动,描写所见的不同景物。
多角度描写:
感官角度:从视觉(色彩、形态)、听觉(声音)、嗅觉(气味)、触觉(质地、温度)等多方面入手。
动静结合:既写静态景物的形态,也写动态景物的变化。
运用修辞与联想:
主要修辞:比喻(使事物形象生动)、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情感,这是最常用且有效的手法)。
联想与想象:由眼前景物联想到其他事物或情感,丰富文章内涵。
寓情于景,以情感人:
在景物前加上暗示人物感情的修饰词。
最终要点出心情,将情感融入景物,或通过景物抒发情感。
四、 实战演练:情景写作与范文剖析
知识点:根据心境选择并描写景物
情境一:烘托兴奋喜悦
要求:为“我”拥有电脑后的兴奋心情配一段校园景物描写。
写作思路:选择明亮、活泼、有生机的景物(如阳光、蓝天、欢叫的小鸟、摇曳的花朵),用明快的色彩和积极的拟人来表现喜悦。
参考角度:视觉(色彩)、听觉(鸟鸣、笑声)。
情境二:烘托沮丧凄楚
要求:为“我”受冤屈后的沮丧心情配一段环境描写。
写作思路:选择灰暗、压抑、孤寂的景物(如阴天、冷风、枯叶、嘈杂的噪音),用冷色调和消极的比喻来表现压抑。
参考角度:视觉(灰色)、触觉(寒冷)、听觉(刺耳噪音)。
【需重点记忆】名家范例深度解析:鲁迅《药》的坟场描写
景物:“枯草支支直立”、“死一般静”、“铁铸一般的乌鸦”。
作用:渲染了坟场凄凉、死寂、令人窒息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绝望、悲凉的心情。
技法: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枯草的“直”、环境的“静”、乌鸦的“铁铸”),赋予其强烈的情感色彩。
五、 技法升华:选择好景物描写的角度
知识点:调动全身感官进行立体化观察
观察前提:认真观察,抓住景物在不同季节、时间、天气下的颜色、形态、声响、动静、气味、质地等特点。
例1解析(秋雨图):
雨:视觉(形状、颜色、局部与全景)、动态美。
果树/庄稼:颜色、姿态(拟人化:“大豆摇铃”、“苹果笑红了脸”)、丰富的想象。
景物:雨、果树、庄稼。
角度:
例2解析(公园春景):
景物:草地、桃树、玉兰、柳絮、梧桐、鸟雀、湖水。
角度:视觉、听觉;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由静到动;由局部到整体。变化多端,摇曳多姿。
【重点记忆】四大高级写作手法
1定点观察:
选择一个固定位置,变换视角(仰观、俯视、平视)进行描写,如《答谢中书书》。
2移步换景:
通过走动,变换距离和位置,观察和描写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或不同景物。
3调动各种感官:
不仅用眼,更要运用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去感受,如朱自清《春》中对春风的描写(触觉、嗅觉、听觉)。
4运用多种修辞和表现手法: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表现手法: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
六、 范例导读:《校园一景》写作提示
选题范围:不能面面俱到,选取校园的一个局部(如一个池塘、一棵树、一个角落)进行描写。
可写内容:除景物外,可写师生的活动,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展现校园生活气息。
写作顺序:按一定顺序,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整体到局部。
总结:景物描写的最高境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掌握观察方法,熟练运用技巧,让你的笔下不仅再现世界,更展现你丰富的内心。
华佗小知识
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