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西安高校教师因“横向经费”被解聘:学术尊严被明码标价的悲哀

西安高校教师因“横向经费”被解聘:学术尊严被明码标价的悲哀

华佗小知识 2025-09-18
导读近日,凤凰网一则报道引发广泛关注:西安某民办二本高校教师唐文生因未完成学校要求的“横向经费”到账任务遭到解聘。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所高校为了申报硕士点,竟然强制教师每年自掏腰包或通过与企业签订假合同的方式完成数万元经费指标。据报道,许多教师被迫贷款、垫资甚至造假以保住工作。一位教师坦言:“我们每个学期都要完成一定的横向经费任务,完不成就扣工资、影响评职称,甚至可能被解聘。”本应清净的象牙塔,何时成了赤裸裸的“经费交易市场”?当学术尊严被明码标价横向经费本应是高校教师科研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的体现,是

近日,凤凰网一则报道引发广泛关注:西安某民办二本高校教师唐文生因未完成学校要求的“横向经费”到账任务遭到解聘。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所高校为了申报硕士点,竟然强制教师每年自掏腰包或通过与企业签订假合同的方式完成数万元经费指标。

据报道,许多教师被迫贷款、垫资甚至造假以保住工作。一位教师坦言:“我们每个学期都要完成一定的横向经费任务,完不成就扣工资、影响评职称,甚至可能被解聘。”本应清净的象牙塔,何时成了赤裸裸的“经费交易市场”?

当学术尊严被明码标价

横向经费本应是高校教师科研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的体现,是产学研结合的自然结果。然而,当学校将横向经费与教师聘用、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并设定不切实际的指标时,这一制度已经完全背离了初衷。

一位高校教师无奈地说:“我们不是企业家,也不是销售员,但现在却要整天为‘拉赞助’发愁。真正静下心来教书、做研究的时间反而少了。”

虚假合同的学术诚信危机

更令人担忧的是,为完成指标,许多教师被迫与企业签订虚假合同,甚至先自掏腰包将经费转入学校账户,再通过各种方式返还。这种行为不仅违背学术伦理,更涉嫌违法。

“每年到考核期,学校里就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气氛,”一位知情教师透露,“大家互相打听哪家企业可以帮忙签合同,哪个中介可以‘操作’经费。这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指标压榨下的教师困境

在高校行政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普通教师往往成为各种考核指标的直接承受者。横向经费、论文数量、项目申报...每一项都被量化成冰冷的数字,与教师的收入和职业发展直接挂钩。

“我们理解学校发展的压力,但不能以牺牲教师基本尊严和学术诚信为代价,”一位青年教师感慨,“这种短视行为最终损害的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

蔓延全国的系统性问题

西安这所高校并非个例。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都存在类似的横向经费考核压力,尤其在一些民办高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更为普遍。这些学校往往处于升硕士点、博士点或提高排名的关键阶段,因此不惜采取极端手段提升各项指标。

教育专家指出,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高校评价体系的严重扭曲。“用行政指标代替学术评价,用经济指标衡量学术价值,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歧途。”

重建学术尊严的道路

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根子上改革高校评价体系:

其一,取消不合理的横向经费指标,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教师评价机制;

其二,增加高校基础投入,减少学校对横向经费的过度依赖;

其三,强化学术诚信建设,对造假行为实行“零容忍”;

其四,赋予教师更多话语权,让教师能够参与制定更加合理的考核标准。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科研的本质是求真。当教师不得不为“创收”而奔波,当学术尊严被明码标价,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位优秀教师,更是整个高等教育的灵魂。

唐老师的遭遇不是第一个,也可能不是最后一个。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期待我们的高等教育能够早日回归本质,让教师能够有尊严地教书,安心地科研。

学术不是生意,教室不是市场,教师不是推销员——这是最基本的教育底线,也是我们必须守护的教育尊严。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