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
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
正式对外开放
这是天津市属高校中
首个文物类型的博物馆
该馆的建成开放
填补了市属高校文物类博物馆的空白
为天津高校文化育人与公众文化科普
增添了重要阵地
66年接力守护见证高校育人情怀
名家真迹让教学“言之有物”
据了解, 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坐落于蓝月湾2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其前身为1959年学校历史系设立的文物室。谈及博物馆的文物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陈晨介绍,当年,时任天津师范学院院长任子庸委托历史系主任张贻宝先生主持文物征集工作。张贻宝先生历时4年,仅用不到4万元经费,在全国范围内购得1800件涵盖青铜、陶瓷、书画、玉石、杂项等类别的文物。这些文物最初作为历史学专业教学教具使用,经过几代人的守护,如今正式升级为博物馆向社会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器型齐全,涵盖从新石器时期到近代。馆内拥有多件重要藏品,如 器型完整美观的商代青铜提梁卣、清代乾隆时期青花六方瓶、造型别致的汉代玉翁仲;书画方面有大众熟知的 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康有为、梁启超的真迹,一幅林则徐的墨宝更是让人十分惊讶。
精心布局让文物“活起来”
高阐释度尽显高校博物馆育人特色
作为天津市属高校首个文物博物馆,该馆在文物、布局、陈列及阐释方式等方面均展现出鲜明特色。陈晨提到,与省级博物馆追求文物精美度不同,该馆藏品更侧重于满足教学需求的全面性,为开展通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布局上,博物馆设立 “古物记——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馆藏文物通识展”这一常设展览,通过 “金辉隐(青铜器)、泥火幻(陶瓷器)、笔底春(书画)、昆山璞(玉石器)、百宝工(工艺杂项)”五大核心展区,系统呈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轨迹。同时,设置临时展览区域,创新推出“一平米博物馆”项目,学生可完成从大纲撰写、作图到展示讲解的全流程工作,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实践平台。
记者注意到, 陈列设计上,该馆打破多数博物馆采用的“暗场”模式,大胆采用明场照明。陈晨解释,此举不仅能让观众更清晰地观赏文物,还能有效保障观众和文物安全,避免因光线过暗导致观众摔倒等意外发生。馆内还精心设计了多个美学空间,每个场景都从形式美学角度出发,营造出良好的观展氛围。
高阐释度是该馆的一大突出亮点。馆内每件重点文物均 配备二维码,观众扫描即可获取详细介绍;设置“知识窗”辅助展示,通过图片等形式拓展文物相关知识,如用示意图帮助观众理解“列鼎制度”含义;引入翻板等互动装置,让观众可触摸青铜器仿制品,增强参与感;规划建设数字沉浸空间,未来将融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数字资源,观众可通过点击观看相关内容。
(来源于“天津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