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浙江大学公开新生信息,被嘲“吃相难看”,改名叫浙江省大学吧!

浙江大学公开新生信息,被嘲“吃相难看”,改名叫浙江省大学吧!

华佗小知识 2025-09-07
导读近日,浙江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的数据公布后,引发了不少讨论。这一届浙大总共招了65名本科生,其中光是浙江省内的学生就有3254人,占比接近50%,相当于每两个新生里就有一个是浙江人。 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网友开玩笑说,浙江大学干脆改名叫“浙江省大学”算了。也有人质疑:明明教育部早有规定,部属高校在本地招生的比例不能超过30%,浙大这么搞是不是违规了? 浙江大学这波操作,被质疑是不是有点“地方保护主义”,或者吃相太过难看。这种行为,这对其他省份的考生不公平。 其实,浙大并不是个例。像广东的

近日,浙江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的数据公布后,引发了不少讨论。这一届浙大总共招了65名本科生,其中光是浙江省内的学生就有3254人,占比接近50%,相当于每两个新生里就有一个是浙江人。

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网友开玩笑说,浙江大学干脆改名叫“浙江省大学”算了。也有人质疑:明明教育部早有规定,部属高校在本地招生的比例不能超过30%,浙大这么搞是不是违规了?

浙江大学这波操作,被质疑是不是有点“地方保护主义”,或者吃相太过难看。这种行为,这对其他省份的考生不公平。

其实,浙大并不是个例。像广东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这两所985高校,每年招的本省学生也基本保持在50%左右。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名校都“偏爱”本省学生?难道真的是学校故意违规吗?其实背后有多方面的现实原因。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些省份内部的985高校资源太少了。比如浙江,全省就这么一所985。

广东稍微好一点,有两所——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但光靠这几所学校,完全没法满足本省大量优秀学生读好大学的需求。

而外省的985高校每年能分给浙江、广东的招生名额又非常有限。如果不适当提高本省招生比例。

就意味着很多本地高分考生可能被迫去读低一层次的学校,或者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外省。所以,浙大、中大这些学校提高本省招生比例,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其次,本地学生本身也更愿意留在本省读大学。浙江和广东都是经济强省,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

不少学生觉得,如果能在家门口上好大学,干嘛还要跑远?毕竟在本省读书,熟悉环境、离家人近,而且将来实习、找工作都能借助本地校友资源和地域优势,确实更方便。

尤其像浙大、中山大学这样的学校,在本地认可度极高,毕业生在省内就业几乎畅通无阻。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自然让本地学生趋之若鹜。

违规吗?

当然,也有人会说:既然教育部明明规定了30%的上限,浙大这样算不算违规?事实上,教育部的这一规定更多是指导性意见,并非绝对红线。

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地方需求和教育资源分布做一些弹性调整。更何况,浙大虽然本省比例高,但它面向全国的整体招生规模依然很大,也保障了外省考生进入名校的机会。

说到底,高校招生比例的分配不是一个简单的“公不公平”的问题,而是多方利益平衡的结果。

既要考虑教育资源的均衡,也要照顾不同省份考生的需求;既要支持本地发展,也要保持高校的全国性甚至全球性视野。

像浙大、中山大学这样的学校,之所以会在本省多招一些学生,既是为了回应本省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也是服务于地方人才战略和长远发展。

因此,我们没必要一味批评这是“地方保护主义”,或者简单认为这对其他省份学生不公平。招生计划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调整、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

只要整个过程透明、合理,并且最终能实现全国范围内相对公平的机会分配,就值得理解和接受。

而对于浙江、广东这样的省份来说,能有浙大、中山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在本省多招一些学生,确实是一种“福利”。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