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猜想”中的“1+2”,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他的故事充满了对数学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小职员家庭,家里生活拮据。他从小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上学后,他总是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或借阅参考书。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陈景润升入初中,遇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沈元老师。沈元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哥德猜想,称其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陈景润被这个难题深深吸引,从此立志要攻克它。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后被分配到北京第四中学任教。但由于他不善言辞,无法适应中学教学,一年中多次生病住院,最终不得不辞职回到福州,靠摆书摊勉强度日。后来,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得知他的情况后,将他调到厦大数学系资料室工作。在厦大期间,陈景润专注于数学研究,攻克了华林问题,并在《科学纪录》上发表了相关论文。
1966年,陈景润在中科院数学所一间六平方米的锅炉房里,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用一支笔和几麻袋的草稿纸,成功证明了哥德猜想中的“1+2”,这一成果被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他的研究不仅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励了无数青年投身科学事业。
陈景润一生勤俭节约,对金钱从不马虎。他出国访问时积攒的钱,只带回一个收音机,送给兄弟姐妹的礼品也只是廉价的铅笔和笔记本。他在生活中虽然有些“书呆子”气,但在数学研究上却有着非凡的毅力和智慧。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华佗小知识
2025-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