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话倪闽景:让教育跟上世界变化节奏,国际学校可发挥更大作用

2024-11-29 来源:华佗小知识

“让教育跟上世界变化节奏,国际学校可发挥更大作用”;“人工智能将替代所有把人作为工具的工作”;“不是为了学得更多,而是为了学得更多样;不是为了学得更快,而是为了学得更快乐”……在刚过去的RAISE2024第七届亚洲国际学校大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金句频频。会后,顶思专访倪闽景,他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及对教育变革趋势的思考发人深思。

倪闽景: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

01 预言未来学校教育:艺术、体育、科技课时最多

顶思:您曾对未来十年的学校教育有8个预言,其中提到,体育、艺术和科技活动将成为课时最多的课程。为何有这个想法?

倪闽景:科技的发展是呈加速度的,预示着未来大部分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和机器所替代,特别是那些重复性高、较为辛苦且工具性质强的职业。回望人类历史,古希腊时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阶段。在那个时代,贵族和自由人的日常生活琐事都是由奴隶来完成的。这使得前者能够投身于艺术、哲学、奥林匹克体育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这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历史范例——当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后,他们将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创造性和探索性的活动当中。

所以,我预言未来的教育将更加重视体育、艺术和科技的教育,这些领域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学会运动、冒险、艺术创造和发现的能力,这些能力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核心。相应地,学校教育课程的设置也将随之调整,来培养这些关键能力。

顶思:如何识别拔尖创新人才并有效培养?

倪闽景: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很多老师会问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批判精神和想象力。实际上,这很简单,就六个字:多样化、实践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领域,让他们在这个领域的知识远超过其他人。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喜欢蝴蝶,他会收集各种蝴蝶并大量阅读相关知识;如果喜欢陨石,他会收集大量陨石。这个过程就是多样化。然后,通过自己的主动研究和探究,形成独特的技能。

学校应该鼓励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领域,并鼓励他们表达和尝试,而不是单纯教授所谓的创新思维。实际上,没有所谓的拔尖创新能力,一个人之所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是因为他有拔尖创新的成就并被人认同。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多样化的尝试和实践行动,通过这些实践,他们可能会涌现出新发现和新思想。

学校不应该只关注考试成绩100分的学生,而应该关注所有孩子,因为最不起眼的孩子也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爱迪生、爱因斯坦和陈景润,他们在学校时并不突出,但最终成为了伟大的创新者。

02 成为顶尖创新科学家的六字秘诀:自主、专注、坚韧

顶思:您认为科学素养包含哪些核心要素?如何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培养?

倪闽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需要深入研究那些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的背景和特点各异,这表明科学素养并不仅仅与个人的严谨性、数学能力或动手能力有关,这些只是表象。实际上,即使是动手能力不强的人,也可能因为在实验室中的失误而意外地做出重大发现。因此,我们强调多样化和实践性的重要性,即使在某个领域存在缺陷或不擅长,这也可能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科学素养的共同特点并非知识或能力,而是素养问题。那些成为顶尖创新科学家的人,他们共有六个字的特点:自主、专注、坚韧。这六个字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即使一个人在科学素养方面没有太多优势,但如果他能够自主、专注并坚韧不拔,愿意在某个领域投入超乎常人想象的时间去不断尝试和犯错,即使面对他人的嘲笑也不放弃,最终他可能会取得成就。

真正的科学素养不仅仅是科学本身的素养,更是人的素养。这是我们分析众多大科学家共同特点后得出的结论,无一例外。一个具有多样化兴趣、自主、专注且坚韧的人,拥有强烈的实践能力,必定会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

顶思:您曾提到,科学需要人文的滋养。在科学教育中如何融合人文?

倪闽景:人文元素的重要性及其如何融入科学教育,与多样化紧密相关。创新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新思想、新发现和新组合。这三种创新途径与考试成绩无直接关联,而是与个体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关。人文学科的特点在两个方面对科技创新具有重大影响。

首先,人文学科能够带来更多样化的想法。例如,一个人可能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他可以将音乐的元素融入科技领域。许多科技创新正是源于音乐启发的感悟。当一个人对音乐有深刻理解时,音乐的形态和结构可能会转化为科学创造中的新思路。例如,提出“万物的本质是弦”这一概念的人可能就是音乐家,因为非音乐家可能难以有这样的洞察。

其次,自主、专注和坚韧这些品质本身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这些品质通常源于对生命、家人和人类的深厚情感,这些情感是人文关怀的核心。通过人文教育,个体能够提升对世界的理解与情感,这种情感可以转化为创新的动力。

人文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写出一手好文章——因为机器在这一点上可能超越人类——而在于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多样化和对人文关怀的深刻理解。这对于科技的发展至关重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能够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地方,如意大利、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在成为科学中心之前,都是文化和艺术的中心。这一规律清晰地表明,单纯强调科技发展和科学家培养是不足以孕育出顶尖科学家的。

在科学教育中融合人文元素,意味着要鼓励学生发展多样化的兴趣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这些将为他们的科学探索提供丰富的灵感和动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深厚人文素养的科学家。

03 民办学校和国际学校在未来的重要角色

顶思:如何看待学生内驱力不够的问题,如何点燃他们的热情?

倪闽景:孩子们出生时与我们小时候并无二致,但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所处的环境与我们那时大不相同。尤其是在进入学校后,孩子们所面临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校原本是作为模拟现实世界的场所,旨在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在其中成长并培养能力。然而,随着世界快速发展,学校的变化却显得滞后,不再能有效模拟现实世界,而是成为了一个模拟过去世界的场所。

这种脱节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孩子们的思想、行为、兴趣和生活方式与学校教育内容之间的背离,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伤害。学校变化缓慢,无法跟上世界的变化节奏,导致孩子们对学习失去兴趣。这就好比要求他们学习清朝的生活方式,而他们实际上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现代社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民办学校和国际学校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学校相对而言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更贴近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有些在传统学校中难以适应的孩子,到了国际化学校后可能会有显著的积极变化。这类学校能够减少孩子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落差,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科技馆和博物馆的特点在于它们能够快速适应世界科技的发展变化。孩子们在这些场所不仅能够接触到当前的世界,有时甚至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科技和知识。这种前瞻性的学习体验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孩子们需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如果他们的身体在向前走,而思想却在向后看,这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顶思:家长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孩子小时候关注素质教育,一旦到了初中高中就转变成“一切就为分数”。这样的趋势何时能扭转?

倪闽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们确实会做出一些功利性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家长、老师,甚至整个国家都希望孩子能够拥有幸福且成功的未来。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定义成功和幸福。如果我们认为只有通过考上名校,孩子才能成功和幸福,那么我们就会忽视其他可能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将那些与考试无关、我们认为不重要的东西放在一边,转而追求在相同的考卷上取得高分。

这种逻辑在过去是成立的,因为它与国家发展的某个阶段相符合。在那个阶段,我们的教育方式是追赶和模仿,因为别人已经走在了前面,我们只需要学习他们已经创造好的东西。在教育中,我们通过考试来挑选出最擅长学习的人。

但现在,这种逻辑不再适用,因为已经进入一个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创造力。在这个阶段,仅考100分是不够的,因为机器也能做得很好。我们需要的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多样化的选择,这些才是他们应该培养的。如果我们不接受这种变化,现实将会给我们教训。家长们应该主动去理解和评判这个时代的发展转折,而不是让孩子在过度的学习压力下心理崩溃,感到学习无意义,对生活失去期待。

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只有能够准确判断这个大趋势,我们才能在这个变化中保持稳定。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从单纯追求分数转向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包括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他们未来成功的关键。

04 家校社联动:不仅是资源,更是相互尊重

顶思:现在主张“学校不要关起门办学”,就家校社联动在未来教育改革方向上,您有何建议?

倪闽景:在国际化学校办学中,学校一直比较重视家长的参与。事实上,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机制是现代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社”的概念现在有所扩展,我认为有几个方面与以往不同。

首先,任何孩子能够利用的资源都应成为家校社关注的焦点。传统上,家校沟通更多是将家长资源转化为学校资源,家长作为志愿者帮助学校,共同培育孩子。但网络等资源的获取并不局限于社区,例如上海科技馆的资源也可以被利用。因此,家校社的环境应该非常广泛,包括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能影响他的所有资源。

其次,要认识到家长、社会和学校的力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家长相对较弱,学校是大机构。但互联网让家长能够联合起来,社会对学校的小事也可能产生巨大影响。这要求家校社之间的协同更加尊重彼此的专业性和力量的转变。

家校社的互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资源供给层面,而应提升到对教育的理解和尊重。学校需要尊重家长和社会的力量,而家长和社会也应尊重学校的专业性。如果学校在面对问题时过于被动,可能会导致教育质量受损。

教育是情感的共鸣,有时教师可能会采取严厉的方法,因为他们认为这对孩子有益。在这种情况下,家校社的理解至关重要。教育工作者会根据专业判断选择最佳方法来帮助孩子成长。

作者 | Zo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