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性 VS 历史继承性
历史性:不同时期不同点
历史继承性:不同时期的相同点
2、夸美纽斯 VS赫尔巴特
代表作:《大教学论》VS《普通教育学》
地位:教育学之父 VS 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的代言人
思想:夸的班级与大泛 VS一原则,二基础,三中心,四阶段
3、《大教学论》的地位 VS《普通教育学》的地位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
教育学作为一门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
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规范的、的学科是:《普通教育学》
科学形态教育学产生的标志是:《普通教育学》
4、孔子 VS 苏格拉底
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5、《学记》的地位 VS《论演说家的教育》的地位
《学记》: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教育学的雏形”。
《论演说家的教育》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体现了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
6、杜威的教育思想 VS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VS生活即教育
学校即社会VS社会即学校
从做中学VS教学做合一
7、顺序性 VS 阶段性
顺序性强调的是方向性,由A到B,不可逆不可跨越。
阶段性强调的是A和B的不同,强调的是不可混淆,不可混为一谈。
8、不平衡性 VS 个别差异性
不平衡性指的是同一个人同一方面或不同方面之间的比较。
个别差异性指的是不同人之间的比较。
9、教育的功能之比较
教育最首要的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
教育最基础的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
教育最直接的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
教育最深远的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
教育的文化功能中,最根本的就是实现文化的创新
教育创造文化最根本的途径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10、教育目的 VS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理论术语;着重对培养人的规格做规定;可以由个人提出。
教育方针:政治术语;着重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由或政党提出,具有强制性。
11、教育目的 VS 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而言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
(2)教育目的必须集中反映时代、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教育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终极性;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具有多样性。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
12、新型师生关系的内容 VS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特征: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心理相容;4.教学相长。
13、义务教育 VS 普及教育
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等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普及义务教育。
14、义务教育的特征 VS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的特征
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免费性、普遍性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的特征:强制性、基础性、普遍性
15、人身自由权 VS 隐私权
人身自由权。案例中出现了教师对学生非法拘禁、关禁闭: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都可确定为侵犯了其人身自由权。
隐私权。案例中出现了老师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或隐私、私自拆学生的信件、偷看学生的日记、惩罚时要求学生脱裤子打屁股等,可确定为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16、名誉权 VS 荣誉权
名誉权。所谓名誉是指名望声誉。侵犯名誉侵权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侮辱、诽谤等。如用大字报小字报、漫画或极其下流,肮脏的语言等形式辱骂、嘲讽学生。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学生名誉的行为。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学生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其名誉。
荣誉权。是指学生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的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侵犯学生的荣誉权主要有对学生获得的光荣称号(如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班干部等)实施歪曲和非法剥。
17、不同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你知道么?
型:很少表扬一一品德较差、成绩较好一一教师在场相对较好。
民主型:客观表扬一一品德较好、成绩较好一一教师在不在场均表现较好。
放任型:忽视、忽略一一品德较差、成绩较差一一教师不在场效果相对较好。
18、关于与课程一词有关的人物,你知道哪些?
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
(1)孔颖达:“课程”一词在我国始于唐宋期间的孔颖达,“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
(2)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3)斯宾塞:西方把课程用于教育学科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
(4)博比特: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 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19、综合课程的分类
(1)相关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
(2)融合课程:是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融合之后原来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
(3)广域课程:是指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广域课程不仅包括与学科有关的领域,人类的所有知识与认知的领域都可以被整合起来。
20、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含义: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教学科目的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作用:是指导和规定学校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含义: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教材
含义: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内容: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作用: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1、教学 VS 教育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进行教育的基本途径。除教学外,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22、教学 VS 智育
智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两者不等同。一是德育、体育、美育等也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二是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来实现。
23、教学 VS 上课
教学与上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完成。
24、教学原则 VS 教学规律
教学原则不同于教学规律,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学规律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教学过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能发现、掌握、利用规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制造规律。
教学原则不同,它是由人们制定的,是属于主观意识形态的东西。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和反映。
25.“双基”“三基”“两基”“两基本一进入”
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基:读、写、算。
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6、德育过程 VS 品德形成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的过程,它强调的是教育者如何把一定社会的道德、思想和政治等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也就是个体品德方面的知、情.意、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两者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两者不能混淆。
27、谈话法 VS 讨论法
谈话法:教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
讨论法:学生围绕问题各抒己见(争论、磋商)。
28、小德育 VS 大德育
小德育:道德品质。
大德育: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法制品质。
29、陶冶法 VS 榜样法
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强调情境对人的感化和熏陶,重情。榜样法:突出榜样者和示范者的作用,重行。
30、疏导性原则 VS 长善救失原则
疏导性原则:晓之以理、表扬激励、因势(特点兴趣)利导。长善救失:用优点(闪光点)克服缺点
华佗小知识
202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