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专业学习心得
工程与人文交织,
理论同实践共振。
实验室里的千万次打磨,
舞台追光下的热爱生长,
交叉课堂碰撞的思维火花,
田野调查踏过的泥泞与星光——
每个专业都是一扇窗,
照见清华人:
用「求实」打底、「日新」为翼,
让课本知识在实践中生长,
让单一领域向无限可能敞开。
他们的故事,等你翻开 ——
本期人物
清华大学探微书院药学
2021级本科生
郭逸凡
生活照
四年前,坐在驶向北京的火车上,我脑海里回荡着毛17岁离家求学时写下的诗句:“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四年后,回望来路,耳畔浮现的却是在会昌登山时的感慨:“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在清华,我有幸遇见许多影响我一生的师友,有机会自由地探索志趣、挖掘自身潜能,也得以塑造人格,逐步明确人生的方向。能有这样丰富而充实的本科经历,我深感幸运,也始终心怀感激。
生活照
在清华,我最珍视的,是这里优秀的师长与同辈。四年来,每逢成长的关键节点,总有人给予我及时而温暖的引导。
大一刚入校时,我对大学生活感到陌生迷茫。书院为我配备的新生导师刘清飞老师,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指导。他鼓励我跳出过去的思维惯性,勇敢探索未知,让我明白大学不应是“被选择”的延续,而是主动“选择可能”的开始。大二时,在书院组织的学术微沙龙中,我结识了戴小川老师。他引领我进入了生物电子这个交叉学科,也开启了我的科研之路。我进入实验室后,系统地参与科研,逐渐培养起科研的思维方式与能力,真正发现了自己愿意长期投入的方向。大三,我与陈启燊学长在实验室相识。他知识渊博、乐于分享,不仅在科研方法上给予我许多建议,也时常与我畅谈人生方向。在他的陪伴和引导下,我的科研探索之路变得不再孤单。大四暑假,我前往芝加哥参与科研项目,又遇到清华校友王思泓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我对生物电子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坚定了继续深造的决心。回顾这一路,正是身边这些优秀的同行者,不断点亮我前进的方向,让我变得更加成熟与坚定。
在清华,我最感慨的,是这里充沛而丰厚的资源。我的每一份热爱,都能找到生长的土壤;我的每一种可能,都有被激发和成全的空间。
从小热爱运动的我,在这里加入了跑队,继续坚持长跑;也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和伙伴们一起尝试网球、台球、毽球、棒球、滑雪等多种运动项目。“无体育,不清华”的氛围让我尽情释放青春的活力,也在马杯全年赛程中感受到了团队协作带来的热血与激情。
在这里,我也经历了许多文艺生活中的“第一次”:第一次在英士楼参加舞会,第一次在艺术博物馆静静欣赏展览,第一次在新清华学堂聆听歌剧,第一次在大礼堂参与组织学生节,第一次在综合体育馆面对几千人献唱,第一次在艺教中心初次弹响琵琶。这些经历悄然打开了我的艺术感官,让我开始以更细腻柔和的目光去感受生活中的美与诗意。
在这里,我也有机会深入社会、走向世界。我曾赴浙江高楼与基层医生促膝长谈,亲眼见到基层医疗的真实困境;也曾在江西尧口支教,与当地孩子们共度了难忘的夏天。我曾踏出国门,到日本、美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者交流碰撞;也曾走进企业,见证技术如何落地、产业如何变革。从乡村到城市,从国内到海外,从学术到产业,清华给了我一片广阔的天地,让我逐渐拓宽视野,发现更大的世界,也看见更真实的自己。
和跑队
在清华,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这座校园对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熏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与“行胜于言”的学风,朴素而厚重,与我初高中时“朴实沉毅”的校训一脉相承,给我一种稳重踏实的归属感。
校园里处处留下了前辈们的足迹,水木清华旁镌刻的闻一多先生名言:“诗人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每次路过都让我有所触动。这句话和学校倡导的“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一样,提醒我应当踏踏实实地为祖国和人民做有意义的事。
探微书院的口号“探微知著,奉献美好”同样影响了我。“奉献美好”四个字简单却真切,书院刻意将班干部和社工工作与保研等功利因素脱钩,保护了奉献的纯粹性,也让我更加珍惜为集体服务的经历。四年来,我在班级担任过党课小组长、团支书和班长。我还记得和同学们一起获得“甲级团支部”和“优秀班集体”荣誉时的喜悦,也记得和书院同学们在马杯赛事上通力合作,取得乙组总分第三名时的感动与自豪。在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奉献中,我逐渐理解到,真正的快乐不在于一个人的荣耀,而在于与他人的相互成全。
回望这四年,我所经历的不只是一场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更是一场自由探索、不止于课本的冒险。它让我看清自己、看见世界,更给予我继续前行的勇气与力量。
生活照
华佗小知识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