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随着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等八个省份正式加入新高考阵营,至此,全国29个省份已实施新高考模式。
和以往的高考志愿填报相比,新高考志愿填报有两个最大的改变:
一是取消本科第一批次第二批次(山西取消二C),合并为本科批次;
二是用“院校专业组”的平行志愿方式,取代了以往的“院校+专业”志愿。
而且,今年的平行志愿数量提升至45个,且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内最多可以填报6个专业志愿,也就是说,原则上,一个考生最高可以填报270个专业志愿。
这样的平行志愿模式,大大增加了考生选择的灵活性。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志愿填报的复杂性。
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梳理、解析新高考志愿填报模式、规则和策略。
02 志愿填报模式解析: 三大类型对比与适配策略
(一)院校专业组模式:院校优先者的平衡选择
核心规则:以高校专业组为志愿单位,同一组内专业选科要求相同,调剂仅在组内进行。例如山西新高考首年本科批可填45个院校专业组,每组设6个专业和调剂选项。
优势与风险:
优势在于兼顾院校层次与专业选择,如"985院校-电子信息组"内专业多为同类学科;风险在于组内可能包含冷门专业,考生需谨慎评估是否接受调剂。
适合人群:倾向于综合类大学、专业方向尚未完全确定的考生,尤其适合希望通过院校平台获取更多发展资源的学生。
(三)传统模式:保守填报的最后选择
现状与规则:仅在少数提前批或特殊类型招生中保留,按"院校+多个专业"填报,需选择是否服从调剂。
风险提示:调剂范围可能覆盖院校所有未满额专业,考生一旦被退档即面临滑档至下一批次的风险,仅建议分数优势不明显或专业包容性强的考生使用。
03 投档规则解读: 平行志愿与顺序志愿
(一)平行志愿:分数优先下的梯度策略
投档原则:“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以45个平行志愿为例,系统从高分考生开始,依次检索其填报的志愿顺序,首个符合条件的院校专业组即投档,后续志愿自动失效。
梯度设置建议:建议按“冲(超等效分15-20分)、稳(匹配分数段)、保(低于10-15分)” 3:5:2的比例分配志愿,如45个志愿中15个冲、23个稳、7个保。
(二)顺序志愿:第一志愿的生死抉择
投档规则:“志愿优先、遵循分数”,第一志愿未录满才检索后续志愿。传统高考中,某考生第一志愿填报清华未果,即使分数超过复旦录取线,也可能因复旦第一志愿已录满而落榜。
适用场景:仅在提前批或特殊类型招生中使用,考生需精准评估第一志愿录取概率,避免“拼志愿”失误。顺序志愿中“第一志愿决定命运”。
(三)新高考混合模式注意事项
山西等省份在不同批次混合使用两种模式:普通本科批设45个院校专业组,本科提前批AC实行非平行志愿,B段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考生必须区分批次规则,切勿用同一逻辑填报不同模式志愿。"
04 调剂选择: 服从or不服从?
值得注意的是,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填报依据“位次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的原则进行投档,虽然45个平行志愿没有主次之分,但在检索中是按自然顺序进行的。
举个例子,考生填报了45个平行志愿,这些志愿都是第一志愿,但是在系统内会有一个排序,排序先后考生可以自由移动。如果考生填报的顺序是【1.武汉大学专业组116】【2.四川大学专业组106】【3.电子科技大学专业组101】……,经检索考生成绩符合了【武汉大学专业组116】的投档条件,那就不会再检索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及后面高校的专业组志愿,后续也只会向武汉大学投档。
如果考生在【武汉大学专业组116】志愿组中选择的6个专业志愿均未被录取,且不同意调剂,将会被退档,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录取。
因此,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副主任赵鑫建议:考生在填报时一定要选“服从专业调剂”。
“同样以电子科大的专业组为例,其实一个专业组内的专业都是电子信息类相关的专业,不会出现特别冷门、偏门的专业。而且考生进档后,在政体合格且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下,电子科技大学原则上就会予以录取。”
很多考生看到这里可能就会问:这样的情况下,考生要如何安排这45个平行志愿的次序?赵鑫表示,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成绩和高校专业组的设置情况以及前几年的录取数据,另一方面还是要充分尊重和考虑考生自己的兴趣特长。
"调剂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近年来,虽多所高校宣布实施"零调剂""保专业",但全国多数高校仍依赖调剂平衡专业生源。因此,建议考生:
优先选择专业组内无明显冷门专业的院校;
对含冷门专业的院校专业组,谨慎填报或做好调剂心理准备;
关注实施"保专业"的院校,如部分双一流高校通过大类招生降低调剂压力。
05 大学VS专业: 如何考虑?哪个优先?
高考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常常面临一个纠结的问题:是优先选择大学,还是优先选择专业?
“报志愿首先是保大学,其次考虑专业,如果非要为了报热门专业而选择低一级的大学,是策略错误。”在一场网络招生咨询直播中,某知名大学的招生办主任说。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大学本科教育阶段趋向于通识教育,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人格和心理的塑造、知识维度的提升和人际圈层的增强,以及处事能力的提高。本科生培养专业都同样注重学业规划方面的知识构架。从这个角度来说,好学校远远要比好专业重要的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说。
“大学的学术精神、校风传统、人文气息、学习氛围……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大学生可以获得的最宝贵财富,更不用说当前大部分大学都会为学生提供更换专业以及大类招生下选专业的机会了。”
近年来,新高考改革在志愿填报时突出专业优先地位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都实行了大类招生和灵活的转专业。如同济大学2024年的本科招生中就明确宣布,进校拥有7次对专业作出抉择的机会。更有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转理工等多重自由。武汉大学也宣布学院内专业可自由选择,院内专业调整工作原则上每学年一次,学生从大一到大三均可申请。
“在你分数有优势,尤其是优秀的孩子,一般学校优先,不必过度纠结专业。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建议专业优先。”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建议。
“最后再强调一下,我说学校优先的前提,是这个学校值得你放弃专业。对于大部分只能选择普通高校或者高职高专的同学,还是以专业优先。”陈志文提醒。
“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层面的多数学校之间区别比较小,没有必要为此放弃专业的考虑;同时,处于这个层面的同学,大部分跨学科学习能力,即转行的能力不足,就踏踏实实学一个喜欢的专业就好。”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华佗小知识
202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