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类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劳动者的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劳模、工匠始终是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擎起“中国制造”,诠释“中国创造”,书写“大国重器”奇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也需要广大产业工人矢志奋斗;既需要一流的科学家队伍,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抓手,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支持鼓励广大职工和技能人才立足岗位,努力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国的功臣。劳模精神的内涵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精神源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求真务实、执着探索、不辞辛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与爱国、创新、求实、奉献、育人的科学家精神,都一脉相承、息息相通,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新时代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弥足珍贵,历久弥新。
(摘编自郭振清《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凝聚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
材料二:
第四十七届世界技能大赛9月15日晚在法国里昂闭幕,中国代表团在本次大赛中表现出色,在全部59个项目中共获得36枚金牌、9枚银牌、4枚铜牌和8个优胜奖,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
作为最高层级世界性青年职业技能赛事,世界技能大赛代表了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水平,反映了全球领先行业企业的水准与要求,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在第四十七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技能健将们以昂扬风貌、优异成绩,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写下生动注脚,彰显了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姿态,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欣欣向荣。
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选手操作娴熟,一抹一划堪称雕刻般精细;美发项目选手动作利落,造型设计让人充分领略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选手有条不紊地完成多个模块任务,让机器人拥有聪慧的“大脑”和灵活的“肢体”……每一个项目中,中国青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打磨每一个细节,用青春演绎了“技”与“能”的无尽魅力。
比赛不仅仅是一场技能的比拼,更是一场国家荣誉的角逐,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充分的准备和最佳的发挥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备要素。我国代表团通过将世赛标准引入教学、企业实际应用案例引入日常训练,不断提高选手实战和应变能力……一系列举措,为选手更好地参赛提供了有力支撑。参赛选手坚定信心,不惧挑战,精诚团结,奋勇拼搏,展现出高超的技能水平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才能在此次世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
世赛的项目设置紧密贴合市场需求,涵盖了制造业、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等众多领域,代表了当今世界职业技能发展的前沿水平。世赛的评判标准极其严格,不仅要求选手具备精湛的技艺,更注重考察选手的职业素养、安全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从传统的家具制作、烹饪,到新兴的工业机器人、云计算,每一个项目都代表着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可以说,世赛不仅是一场技能较量,由各国技能顶尖选手在比赛现场创造的新纪录、新标准,正迅速成为引导行业创新发展的风向标。不少技能人才载誉归来后,或重新穿上工装,迅速成为服务产业一线的中坚力量,或执教技能院校,成为培育下一批高技能人才的“源头活水”。以世赛为牵引,随产业而动,向实践而行,必将搭建起多层次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立交桥”。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深入,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世赛代表了全世界职业技术先进水平,通过参加世赛,不仅可以培养锻炼青年技能人才掌握技术创新,推动我国职业技能培养教育,而且致力于推动世赛成果转化,可以把世赛先进的标准、先进的设施设备技术要求、先进的职业技术操作理念,导入到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当中。这场万众瞩目的技能盛宴也启示我们,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道,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技能、掌握技能,进一步提高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打破“唯学历论”的传统观念,让技能人才获得与学历人才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机会,才能更好地培养技能人才,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让“中国创造”引领未来。
世赛火热的背后,折射的正是从行业到产业求贤若渴的“人才热”。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技能人才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黄宗跃《技能报国,匠心筑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擎起“中国制造”、书写“大国重器”奇迹的进程中,既需要一流的科学家队伍,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
B. 第四十七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这体现了中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蓬勃发展。
C. 世赛的评判标准极其严格,不仅注重考察选手的职业素养、安全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更要求选手具备精湛的技艺。
D. 参加世赛有助于把世赛先进的标准、先进的职业技术操作理念等导入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当中,以推动世赛成果的转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需要科技工作者也需要产业工人,这是因为理论创新必须由科技工作者完成,实践转化必须通过产业工人实现,二者缺一不可。
B. 第四十七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成绩优异,表明中国的职业技能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已经全面领先于其他国家。
C. 世赛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这与它的比赛项目设置紧密贴合市场需求,能够引导行业创新发展,为职业技能教育提供参考方向密切相关。
D. 世赛火热的背后反映出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视,由此可知世赛获奖者必将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比学历人才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文中画线句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本届技能大赛集训基地组织选手们奔赴14个省市开展走训拉练,并利用一切机会强化国际交流切磋,选手积累了经验,在赛场上得以自信发挥。
B. 中央美术学院的李老师从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手成长为时装技术项目专家,既负责国内选手选拔、集训,也承担世赛赛场的技术指导等多项任务。
C.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组织制冷与空调项目奔赴英国等地参加压力测试赛,组织网络系统管理、移动应用开发等项目通过线上方式开展国际热身赛。
D.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组建了一支专家教练团队,与字节跳动等一线互联网公司紧密合作,邀请互联网资深工程师为集训队授课,提升选手能力。
4.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区别和联系。
5. 在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当下,应如何培养技能人才来推动“中国创造”引领未来?请综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 C 2. C 3. B
4.①区别:两者侧重点不同,劳模精神更侧重于在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方面;工匠精神主要聚焦于对工作的专注和对技艺的极致追求。
②联系:两者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都是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精神源泉,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在长期劳动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5. ①加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升技能人才的实战和应变能力。
②大力弘扬劳模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精神,培养具有爱岗敬业的劳模精神和对工作专注对技艺的极致追求的工匠精神的人才。
③支持并鼓励技能竞赛,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和掌握技能,打破‘唯学历论’的传统观念。
④推动世赛成果转化,培养更多青年技术人才。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都强调了技能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材料一集中在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认为两者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动力,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高素质劳动者。材料二则以世界技能大赛为例,展示了技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呼吁重视技能教育。这两篇文章共同呼吁培养技能人才,以实现“中国制造”的全球引领。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更要求选手具备精湛的技艺”逻辑错误,颠倒句间递进关系。根据材料二“不仅要求选手具备精湛的技艺,更注重考察选手的职业素养、安全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分析,选项的说法颠倒了原文的句间关系。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A.“理论创新必须由科技工作者完成,实践转化必须通过产业工人实现”错,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也需要广大产业工人矢志奋斗”可知,原文说的是科技工作者和产业工人都是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并没有明确区分理论创新和实践转化的主体。
B.“表明中国的职业技能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已经全面领先于其他国家”错,无中生有。材料二只是说“中国代表团在本次大赛中表现出色”,文中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支持这一结论。
D.“由此可知世赛获奖者必将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比学历人才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错,无中生有。材料二是“不少技能人才载誉归来后,或重新穿上工装,迅速成为服务产业一线的中坚力量,或执教技能院校,成为培育下一批高技能人才的‘源头活水’”可见,原文并没有提及世赛获奖者与学历人才在社会地位和待遇上的直接比较。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中画线句强调的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备要素是充分的准备和最佳的发挥。
A.选手们走训拉练,强化国际交流切磋,这赛前的充分准备是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必备要素,故能作为画线句的论据。
B.该项说的是李老师从选手成长为专家的过程中他个人承担的任务,故不能作为画线句的论据。
C.奔赴英国等地参加压力测试赛,通过线上方式开展网络系统管理、移动应用开发等项目国际热身赛都是赛前的充分的准备,故能作为画线句的论据。
D.专家教练团队与字节跳动等一线互联网公司合作,邀请互联网资深工程师为集训队授课,提升选手能力,都是充分的准备和训练,以提高选手的实战和应变能力,故能作为画线句的论据。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①区别:根据“劳模精神的内涵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分析,两者内涵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劳模精神更侧重于在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方面,工匠精神主要聚焦于对工作的专注和对技艺的极致追求。
②联系:根据“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精神源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可知,两者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都是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精神源泉,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在长期劳动现火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加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根据材料一“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抓手,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支持鼓励广大职工和技能人才立足岗位,努力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和材料二中“这场万众瞩目的技能盛宴也启示我们,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道,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技能、掌握技能”分析,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提升技能人才的实战和应变能力。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与普通教育的通道,吸引年轻人学习并掌握技能。
②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根据材料一“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内涵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新时代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弥足珍贵”分析,通过宣传和实践,弘扬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精神,培养具有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的劳模精神,和对工作专注,对技艺的极致追求的工匠精神的人才。
③支持并鼓励技能竞赛。材料二说在第四十七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中国代表团表现出色。这场技能大赛启示我们要营造尊重技能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道,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技能、掌握技能,打破‘唯学历论’的传统观念,为技能人才提供与学历人才同等的地位和发展机会。
④推动世赛成果转化。材料二说“通过参加世赛,不仅可以培养锻炼青年技能人才掌握技术创新,推动我国职业技能培养教育,而且致力于推动世赛成果转化,可以把世赛先进的标准、先进的设施设备技术要求、先进的职业技术操作理念,导入到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分析,借鉴世赛的新标准、新技术和新理念,导入技能人才培养之中,培养处更多青年技能人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 园
范小青
孙良每天坐在竹园边,他是个残疾人,整个下半身是不能动的。
孙良是工伤,所以开始常常有人来看看他,后来时间长了,大家都忙,也不再有什么人来了。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来,坐在竹园旁边。
孙良家只有母子两人,孙良的母亲已经老了,但她还能背儿子,还能工作。她每天上班,回来做家务,给儿子擦洗,第二天再上班。日子过得平静。
孙良的母亲知道儿子很寂寞,她说:“①你下下棋吧。”
孙良说:“好的。”
慢慢地,孙良的棋越下越好,周围的人都被他一一杀败,但是总会有不甘心失败的和没有领教过孙良棋术的人来和孙良下棋,孙良再一一地杀败他们。
孙良没有了对手,孙良的母亲就到她的单位去找一些人来和孙良下棋,又通过这些人去约了更多的人来。这里面当然不乏高手;头几回孙良也许会输,但是再下下去,孙良又会赢。
凡是远道来的人,孙良的母亲必定要留下他们吃过饭再走,他们在竹园下棋,孙良的母亲就在家弄饭弄菜。
邻居都说:“这老太太真是前世欠了儿子的债。”
邻居跟她说:“你儿子虽然瘫了,他的手还好,你让他帮你做点事情,你也好歇歇了。”
孙良的母亲说:“这一点点事情我能做。”
孙良就好像在竹园边摆了一个擂台,许多时候都没有人能攻下竹园的擂台。
孙良对他的母亲说:“他们是不是手下留情?”
母亲说:“我不懂的,你自己下棋,你自己有数呀。”
孙良说:“我没有数。”
母亲说:“你不要急,慢慢地你就会懂的。”
孙良说:“②虽然我是个瘫子,我也未必想要他们让我。”
母亲说:“是的。”
母亲和孙良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停下她的工作,她跪在地上用抹布抹地,每天都要把地板抹得干干净净。
孙良说:“妈,你不要这样费劲,这地,随便怎么擦擦就行了。”
母亲说:“我不累。”
“累不累是另一回事,你这样做实在是犯不着的。”孙良说。
母亲笑笑,没有再和儿子说什么,她只是照做她要做的事情。
孙良到底还是败了,他是败在一个十岁的孩子手下。
第一局棋完全是在无意中开始的。那时孩子刚刚在学校的棋类组报了名,才跟老师学了两三回棋。他放学回来站在竹林边看孙良和别人下棋,看孙良又杀败了人家。
这时候有人说:“这个小孩会下棋的,叫他跟孙良下一下。”
孩子不肯。
孙良鼓励他说:“来吧,我可以让你一些的。”
孩子想了想,说:“③要来就不要让。”
果然这一盘棋孙良输了,接着又下了好几盘,孙良都输了。
吃晚饭时,孙良说:“今天我输给了一个小孩子,没有招架之势。”
母亲说:“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竹林变成一块棋盘,真是奇怪。”
十年以后,孩子成了大学生。放暑假归来,他看见孙良还坐在竹园那里,竹园依然,孙良也依然。
大学生说:“来一盘棋。”孙良说:“好的。”
大学生输了,他输得很服帖,有点难为情地说:“我反而退步了。”
大学生和孙良聊了许多事情,天南海北,五花八门,什么都谈。大学生真是见多识广,比起来孙良的见识就不如大学生了。
不下棋也不说话的时候,大学生就画竹园,他说:“我小时候看别人画竹园,总是很羡慕。”
现在大学生觉得他也可以画画竹园了,可是他画的竹园没有一张能使他自己满意的。大学生很沮丧,他把那些画撕了,重新再画,画了又再撕。
孙良说:“你别画了,还是跟我下棋吧。”
大学生说:“好的。”
大学生又输了,他的情绪很不稳定。
到傍晚的时候孙良的母亲回来了。她退休了,申请了一个执照,批些小玩具卖。生意不算很好,她每天都去。
孙良的母亲出摊回来,把那些玩具堆在一边。大学生看到那些东西,想起了他自己的童年时代。他过去翻那些玩具,拿出几颗玻璃弹子,蹲在地上打起弹子来。
孙良和他的母亲看着他笑。
大学生后来站起来,说:“再下。”
孙良就和他再下一盘棋,大学生还是输。大学生输得很灰心了,这时候他抬起头来,看到夕阳的余晖正洒在竹园,看到孙良正默默地注视着竹园。大学生突然说:“你当然会赢。”
孙良问:“为什么?”
大学生说:“④你占尽了竹园的地气。”
孙良笑起来,说:“也许是的。我一直在看竹园,看竹子,看每一根竹子。竹园就是一块棋盘,每一根竹子就是一个棋子,既然每一根竹子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那么每一个棋子也有它自己的位置,你说是不是。”
大学生还是看着孙良,他希望孙良再往下说。
孙良问他:“你懂不懂?”
大学生说:“我不懂。”
孙良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懂。”
孙良指指他母亲,对大学生说:“她也许知道。”
大学生不由得笑了起来。
这时候孙良的母亲出来,对他们说:“饭弄好了,进去吃饭吧。”
大学生在孙良家吃了饭,想再跟孙良下一盘棋。
孙良说:“⑤你再过五年来跟我下棋吧。”
大学生一直记着孙良这句话。
过了五年,工程师敲响了孙良家的门。
孙良摇着轮椅来开门。
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也还是原来的人,可是他们没有再在竹园下棋。
竹园已经没有了,这一带拆迁,旧房子没有了,竹园也没有了。原址上盖了新房子,孙良家也有一小套,因为孙良不能走,分的是一楼的房间。
孙良的母亲已经去世。工程师沉默了一会儿,说:“下棋吧。”
“好的。”孙良说。
工程师在落子前说:“你还有把握吗?竹园已经没有了。”
孙良笑笑,他的手指指地下。
“竹园就在这底下。”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写孙良残疾后的生活境遇和心路历程,“母亲的老去”“孩子的长大”是小说刻画孙良形象的两个维度。
B. 母亲拒绝邻居让孙良动手做事的建议,一是因为心疼儿子,二是因为自己还能做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宠溺心理。
C. 竹园的形象与棋盘相关联,蕴含人要在各自的境遇中找准位置、活出生命意义的哲理,也说明自然能启迪人的心灵。
D. “竹园就在这底下”言简意深,小说以此作结,既呼应上文情节,也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的主题。
7. 对文中划线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中的“吧”字,含有对孙良排遣寂寞的引导与建议,也含有对孙良下棋意愿的试探,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理解。
B. ②③两句句式不同,语气有别,前者相对委婉,后者斩钉截铁,但在表现人物自尊的心理方面有相似之处。
C. ④句中“占尽了竹园的地气”的说法,说明大学生对下棋有了新的感悟,对孙良与竹园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D. ⑤句中“五年”这一时限,是告诫大学生需要沉淀内心,修炼棋艺,表现了孙良对大学生的惜才和对自己棋艺的自信。
8. 小说的主体部分由简洁的对话构成,这样写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的“竹园”与《我与地坛》中的“地坛”一样,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
6. B 7. D
8. ①小说主体以对话推进情节发展,使叙事集中而简洁;②简洁的对话更利于展现人物内敛而丰富的内心;③简洁的对话更有韵味,贴合小说简练隽永的叙述风格。
9. ①竹园作为自然景观,成为残疾后的孙良重要的生活场所,孙良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时光。②竹园是母爱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在深沉、无私的母爱呵护下,孙良的生活逐渐充实安定。③竹园是孙良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提升棋艺的源泉。他在竹园与棋友对垒,又从竹园获取棋道灵感。④竹园是孙良的心灵家园。在这里,孙良从寂寞、迷茫到沉静、通达,由棋局而感悟人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特点的能力。
B.“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宠溺心理”有误,母亲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心疼、体谅儿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D.“告诫”一词情感程度不当,“表现了孙良对大学生的惜才和对自己棋艺的自信”有误。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约定,并无较为强烈的情感成分。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表现手法的能力。
小说一开始,“孙良的母亲知道儿子很寂寞,她说:‘你下下棋吧。’孙良说:‘好的。’”的对话问答,开启了下文孙良与人下棋的情节;“这个小孩会下棋的,叫他跟孙良下一下。”“你再过五年来跟我下棋吧。”等人物对话,则开启并贯穿了小说中孙良与小孩(大学生、工程师)这一人三次下棋的经历。可见,小说主体以对话推进情节发展,使叙事集中而简洁小说中,孙良心理活动都借助他“虽然我是个瘫子,我也未必想要他们让我”“竹园就在这底下”的对话语言得以展现。从这些对话中,我们能看到孙良自尊、通达的人物个性。可见,简洁的对话更利于展现人物内敛而丰富的内心。
从艺术表现力上,小说中的人物对话都很简短,并不冗长,而这也使得文章能够通过简洁的对话表情达意。这更具韵味的简洁对话,贴合小说简练隽永的叙述风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蕴的能力。
根据文中“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来,坐在竹园旁边”“我一直在看竹园,看竹子,看每一根竹子”可以看出,竹园是孙良家附近的一小块绿地,它首先是残疾后的孙良重要的生活场所,孙良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时光。
围绕竹园这一场景,小说前半部分重点描写了孙良与母亲的生活,从“孙良家只有母子两人,孙良的母亲已经老了,但她还能背儿子,还能工作。她每天上班,回来做家务,给儿子擦洗,第二天再上班。日子过得平静”“孙良的母亲知道儿子很寂寞,她说:‘你下下棋吧。’
”以及母亲“孙良没有了对手,孙良的母亲就到她的单位去找一些人来和孙良下棋,又通过这些人去约了更多的人来”“凡是远道来的人,孙良的母亲必定要留下他们吃过饭再走”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竹园是母爱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在深沉、无私的母爱呵护下,孙良的生活逐渐充实安定。
根据“孙良没有了对手……这里面当然不乏高手;头几回孙良也许会输,但是再下下去,孙良又会赢”以及孙良
自述“我一直在看竹园,看竹子,看每一根竹子。竹园就是一块棋盘,每一根竹子就是一个棋子,既然每一根竹子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那么每一个棋子也有它自己的位置”可以看出,孙良在竹园通过不断地与人下棋,得以与外界沟通,并且他还通过看竹子了悟棋道。由此可见,竹园是孙良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提升棋艺的源泉。他在竹园与棋友对垒,又从竹园获取棋道灵感。
到文章最后,已然成为工程师的那个小孩子问“你还有把握吗?竹园已经没有了”,而孙良则自信地回答“竹园就在这底下”。此时,竹园已不再是具象的那一片绿林,而是孙良的心灵家园。在竹园与人下棋的大半辈子里,孙良从寂寞、迷茫到沉静、通达,由棋局而感悟人生。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里克等已杀奚齐、悼子①,使迎夷吾于梁。夷吾欲往,邵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乃使邵芮厚赂秦,约曰:“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及遗里克书曰:“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秦穆公乃发兵送夷吾于晋。
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亦不与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四月,周襄王使周公忌父会齐、秦大夫共礼晋惠公。惠公以重耳在外,畏里克为变,赐里克死。谓曰:“微里子寡人不得立。虽然,为子君者不亦难乎?”里克对曰:“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臣闻命矣。”遂伏剑而死。
四年,晋饥,乞来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来,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逊。”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鸷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更令梁繇靡御,虢射为右,辂②秦穆公。穆公壮士冒败晋军晋军败遂失秦穆公反获晋公以归。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①晋献公宠爱骊姬,害死了大儿子,另外两个儿子夷吾、重耳逃到了国外。献公死后,晋大臣里克等人杀死了骊姬的两个孩子奚齐、悼子。②辂:迎击。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穆公壮A士冒B败晋军C晋军败D遂失E秦穆公F反G获晋国公以归。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诚,假使,与《齐桓晋文之事》“诚有百姓者”的“诚”意思不同。
B. 倍,同“背”,违背,与《鸿门宴》“不敢倍德”的“倍”用法相同。
C. 因,趁,趁着,与《庖丁解牛》“因其固然”的“因”意思相同。
D. 卜,占卜,古人灼烧龟甲、兽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惠公即位后派使者向秦君道歉说,如今想践行当初把晋河西之地献给秦国的诺言,但遭到大臣们反对,认为他流亡在外时无权割让晋国的土地。
B. 晋惠公虽然在里克等人的帮助下得到了君位,但他对里克并不信任,且公子重耳还流亡在外,他担心里克又想接重耳回国,就找理由逼死了里克。
C. 晋国闹饥荒时,秦国予以帮助;秦国闹饥荒,晋国君臣上下意见一致,决定不帮助秦国,而且要抓住上天赐予的机会,兴兵伐秦。这令秦国大怒。
D. 晋惠公六年春天,秦穆公带兵讨伐晋国,深入晋国境内。九月,秦晋两国在韩原交战,惠公受挫后,让梁繇靡驾车,虢射担任护卫,迎击秦穆公。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里子寡人不得立。虽然,为子君者不亦难乎?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4. 庆郑
何不肯听从命令为晋惠公驾车?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CDF 11. C12. C
13. (1)没有里克先生,我不可能即位。尽管如此,做您的国君的人不也太难了吗?
(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14. ①庆郑对晋惠公落井下石、忘恩负义的行为十分不满。②庆郑为人桀骜不驯。③晋惠公不按占卜的结果行事,庆郑认为这是不信任自己,心存不满。④庆郑认为晋国的失败是必然的。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夷吾与秦国的交往、对里克的处理、以及晋秦两国的粮食援助与战争,展现了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君臣之间的信任危机。故事情节紧凑,语言简练,既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治生态,也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背叛,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意义。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穆公的壮士奋勇打败了晋军,晋军败退,就丢失了将要抓获的秦穆公,(秦军)反而俘获了晋君带回秦国。
“壮士”是一个词,中间不能分开,“冒”作“败”的状语,B处不断开,第一个“晋军”是宾语,所以第一处断在C处。 “晋军败”是主谓结构的句子,所以第二处断在D处。 “秦穆公”是“失”的宾语,所以第三处应断在F处。“反”作“获”状语,之间不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诚”,假使/确实。句意:如果我真的能够即位,我将立即封你在汾阳的城邑。/确实有(这样的)百姓。
B.正确。句意:依靠秦国得以即位,后来却违背了割让土地的约定。/不敢违背恩德。
C.错误。“因”,趁,趁着/顺着。句意:趁他们饥荒的时候攻打他们。/顺着它本来的样子。
D.正确。句意:晋国用占卜选择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都是庆郑吉祥。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晋国君臣上下意见一致”错,从原文可知,庆郑认为应该帮助秦国,所以,对于拒绝借粮,趁机伐秦一事,是有其他声音的,并非上下意见一致。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微”,没有;“立”,即位;“虽然”,尽管如此。
(2)“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合词,这里偏于“入”,进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干问庆郑为何不肯听从命令为晋惠公驾车,需要从文中找出与庆郑相关的内容。
①从“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可知,庆郑主张借粮给秦国,回报先前的恩情,但晋惠公却趁机伐秦,庆郑对晋惠公落井下石、忘恩负义的行为心怀不满;
②从“郑不逊”的评价以及庆郑的其他行为可知,庆郑为人桀骜不驯;
③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乃更令步阳御戎”“不用卜,败不亦当乎!”可知,明明占卜结果是“庆郑皆吉”,晋惠公却更换掉庆郑,让他人为自己驾车,君主如此不信任自己,庆郑难免心存意见,不愿为惠公驾车。
④从“不用卜,败不亦当乎”也可以看出,庆郑认为晋国的失败是必然的。
参考译文:
里克等人已经杀死了奚齐、悼子,派人到梁国去迎接夷吾。夷吾想要前往,邵芮说:“国内还有公子可以即位却到国外来找,难以让人相信。(如果)计划不借助秦国,用强国的威力来辅助回国,恐怕很危险。”于是夷吾让邵芮用厚礼贿赂秦国,约定说:“假使我能回到晋国,请允许我把晋国河西之地奉献给秦国。”并且送给里克一封信说:“如果我能够即位,请允许我最终把汾阳邑封给您。”秦穆公就派军队护送夷吾回到了晋国。
晋惠公夷吾元年,派邳郑向秦君道歉说:“当初我把河西地许给您,如今有幸回到晋国立为国君。大臣说:‘河西地是先君留下来的土地,您逃亡在外时,怎么能够擅自许诺给秦国呢?’我力争也没有成功,所以向秦道歉。”也没有把汾阳邑封给里克,反而夺了他的大权。四月,周襄王派周公忌父会合齐、秦大夫共同在晋惠公即位时观礼。惠公因为重耳逃亡在外,怕里克发动政变,便赐死里克。对他说:“没有里先生,我不可能即位。尽管如此,做您的国君的人不也太难了吗?”里克回答说:“如果没有废掉(奚齐、悼子),国君您凭什么(怎么能)兴起呢?想杀死我,难道还找不到借口吗?竟然说是因为这个!我听从您的命令。”于是拿剑自杀了。
晋惠公四年,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乞求购买粮食。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每个时代都有,赈救灾民帮助邻国,是国家的道义。给晋国粮食。”邳郑的儿子邳豹说:“攻打晋国。”穆公说:“晋君确实可恶,晋国百姓有什么罪!”最终卖给晋国粮食,自雍地源源不断运到绛城。
晋惠公五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购买晋国的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不久就违背了送给秦国土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我们粮食,如今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卖给他们粮食,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却还要商量这件事!”虢射说:“往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反而卖给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就攻打秦国吧。”晋惠公采纳了虢射的计谋,不给秦国粮食,而要调派军队攻打秦国。秦君大怒,也派兵攻打晋国。
晋惠公六年的春天,秦穆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了,怎么办?”庆郑说:“秦帮助您回国,您违背送给秦国土地的约定;晋国闹饥荒,秦国运来粮食,秦国闹饥荒,晋国背叛秦国,竟然想趁秦国闹饥荒攻打它: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国用占卜选择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都是庆郑吉祥。晋惠公说:“庆郑桀骜不驯。”就改令步阳驾车,让家仆徒担任护卫,向前进军。九月壬戌日,秦穆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晋惠公的马受困不能起步,秦军赶来,惠公窘迫,召庆郑驾车。庆郑说:“不采用占卜的话,失败不也应当吗!”说完就离开了。惠公改让梁繇靡驾车,虢射担任护卫,迎击秦穆公。穆公的壮士奋勇打败了晋军,晋军败退,就丢失了将要抓获的秦穆公,(秦军)反而俘获了晋君带回秦国。
四、选择+简答(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在2006年5月,中药炮制技术就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类。中药炮制是将原始中药材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工艺加工成中药饮片的过程。在过去,这一过程被称为“炮炙”,“炮”和“炙”都涉及使用火进行处理。然而,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制药技术的进步,让药材的加工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用火处理,因此,“炮炙”这个术语已经不能确切描绘现代中药加工的全过程,在现代,(甲),它不仅包括与火相关的加工技术,还涵盖了更广泛的处理方法,已经成为具有独特理论和工艺的专门学科,是中医药领域的一朵奇葩。
中药炮制在中医理论和运用中具有 A 的作用:一是可以提高临床医疗的效果,即医生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症候,以及患者的健康状态,选用恰当的炮制品,以增强方剂的准确性和实用疗效;二是中药炮制可充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例如,生半夏和胆南星等药材经过炮制后,毒性会降低,使用则更加安全。炮制可以改变或缓和药材的性能,使其更适合特定病症的治疗需要。例如,炒制后的山楂酸味减弱,适合脾胃虚弱的患者;焦山楂增加了苦味,增强了其消食导滞的功能;山楂炭则因其收敛性,主要用于止血和止泻。
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医临床用药理论进一步阐明原理,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我国对一些经典名方的炮制特色技术挖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等新药研发、转化和应用。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的培养,通过师徒传承、院校教育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中药炮制技艺,确保这一技艺能够 B 。同时,(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推动中药炮制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15. 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炮炙”的正确读音是“páo zhì”,“症候”的正确读音是“zhèng hòu”。
B.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一句中,“毒副”书写有误,应写为“毒负”。
C. “这家老字号的酱菜用传统工艺炮制而成。”此句中的“炮制”与原文含义相同。
D. “是中医药领域的一朵奇葩”,“奇葩”指奇特美丽的花朵,形容中药炮制不合适。
16.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假如你是一名中医药博物馆的讲解员,有一批小学生来参观,看到常见的山楂,向你提问:“山楂经过炮制后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小学生的问题,不超过90个字。
【答案】
15. A
16.A.举足轻重 B.薪火相传
17.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制药技术的进步,药材的加工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用火处理(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制药技术的进步,让药材的加工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用火处理),因此,“炮炙”这个术语已经不能确切描述(概括)现代中药加工的全过程。
18.
甲:我们更多地使用“炮制”这个词。
乙:也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19.
示例:同学们,炮制后的山楂作用可多啦!如果脾胃不好,吃些炒山楂,可以让脾胃更好地工作;如果“贪吃”吃撑了,焦山楂能够帮助胃肠道消化哦;如果遇上出血或者拉肚子,山楂炭也能大显身手!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辨析形近字、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B.“毒副”书写正确。
C.中“炮制”是指制造,与文中“炮制”含义并不相同。
D.“奇葩”指奇特美丽的花朵,此处使用了比喻,把中药炮制这一传统技艺比作一朵独特且美丽的花朵,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中药炮制在中医药领域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用在这里是合适的。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从后文对中药炮制作用的详细阐述,包括提高临床医疗效果、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性、改变或缓和药材性能等,可以看出中药炮制在中医理论和运用中作用极大,非常关键,可填“举足轻重”。举足轻重:形容身份或地位特殊,一举一动足以影响全局。
B处,前文提到要注重人才培养,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中药炮制技艺,目的就是让这一技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可填“薪火相传”。薪火相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一是成分残缺,“随着……让……”介词滥用,造成主语缺失,删去“随着”或“让”。
二是搭配不当,“描绘”与“过程”动宾搭配不当,“描绘”改为“描述”或“概括”。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空,前文指出“炮炙”因中医药学发展和制药技术进步,不能完全描述现代中药加工全过程。结合语境,此处应阐述现代取而代之的术语,根据后文“炮制”的广泛使用,可知现代用“炮制”代替了“炮炙”,可填:我们更多地使用“炮制”这个词。
乙空,结合前文“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重要方向”,后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推动中药炮制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可知这里是说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炮制进行研究,可填:也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从内容选取上看,文本中明确提及了山楂炮制后的相关作用,“炒制后的山楂酸味减弱,适合脾胃虚弱的患者;焦山楂增加了苦味,增强了其消食导滞的功能;山楂炭则因其收敛性,主要用于止血和止泻”,这是回答问题的核心依据。
从语言表达上看,考虑到面对的是小学生群体,表述需简洁易懂、生动活泼,所以用“同学们”来亲切开场,直接阐述山楂炮制品的作用,不使用过于专业复杂的词汇,让小朋友们能够轻松理解。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里①
林景熙②
英雄盖世竟何为,故里凄凉越水涯。
百二③势倾争逐鹿④,八千兵散独乘骓。
计疏白璧孤臣去,泪落乌江后骑追。
遗庙荒林人酹酒,至今春草舞虞姬。
【注】①项羽里:指项羽故里,在今江苏宿迁市南郊。②林景熙:(1242~1310),南宋末期爱国诗人。③百二:语出《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载百万,秦得百二焉。”借指秦国,后喻指山河险固之地。④逐鹿:语出《史记·淮阴候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以鹿喻指帝位,后以“逐鹿”喻争夺统治权。
2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先问项羽这样的盖世英雄结局如何,然后以其故里凄凉的境况暗示他的结局。
B. 三、四句用典,先写秦国统一六国称帝之后政权瓦解,后写项羽的八千子弟兵骑着骏马各自逃命。
C. 第五句写项羽的无知,在鸿门宴未采用范增计谋,反接受刘邦白璧,致使范增无奈离去。
D. 第六句写项羽兵败后泪洒乌江,在后有敌军骑兵追杀的情况下走投无路,令人扼腕。
21. 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20. B
21. ①以景结情。通过写项羽庙被遗弃荒林、春草像虞姬一样起舞的景象,表现了英雄的落寞和悲惨结局,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
②借事抒情。通过写人(作者)来项羽庙祭奠,表达出对英雄的敬仰。
【解析】
【导语】《项羽里》通过描写项羽的悲剧人生,表现一代英雄从权势顶峰跌至孤单失意的过程。林景熙以故乡荒凉的景象、项羽兵败流泪的悲剧,对项羽表示惋惜与同情,寄托对历史宿命感的思考。诗中运用典故,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而鲜明。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骑着骏马各自逃命”错,“八千兵散独乘骓”意思是项羽兵败乌江,当初跟他一起的江东八千子弟兵都解散了,只剩下项羽的坐骑乌骓马了。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诗歌最后两句是“遗庙荒林人酹酒,至今春草舞虞姬”,意思是项羽庙被遗弃荒林间,诗人以酒浇地来祭奠项羽,到现在只有荒林间的春草像虞姬一样起舞。
①结尾两句用以景结情的方式,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英雄项羽的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青草一年年在荒林间随风起舞,但是英雄已经远去了,只剩一抔黄土掩林间,表达出诗人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
②借事抒情。“人酹酒”说明诗人还是来到项羽庙里祭奠项羽这位失败的英雄,表达出诗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六、理解性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2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孔子提出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勉励人效法贤者,借重别人的经验来从事反省,从而改过迁善。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不畏湖面凄冷、平稳泛舟的情景,表现诗人超越世俗宠辱得失的襟怀。
(3)古代诗人常常将月与人对照,抒发因时空无限、宇宙无穷而引起的迷惘和感伤,这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见贤思齐焉 ②.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 短发萧骚襟袖冷 ④. 稳泛沧浪空阔 ⑤.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⑥. 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萧”“沧”“尊”“酹”。
七、材料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学期的语文学习让我们充分认识到“美”无处不在。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的自然之美、窦娥善良刚强的心灵之美、林觉民视死如归的民族大义之美……这些“美”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还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这样的“美”,并尝试着去创造这样的“美”。
在青春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懂得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与美相伴,健康成长。请你写一篇文章,向校刊《青春之美》栏目投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美”无处不在。接着结合教材课文内容列举美的各种形态——自然美、心灵美、民族大义美……这也是“美”从外在到内在的不断深化。材料借这些不同层次的“美”,指出了它在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思想等方面的作用。最后指出,在现实生活,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并尝试去创造美。材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思考美、追求美、创造美,并思考美与成长的关系,思考美的意义和价值。
对青少年而言,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学会审美,是对传统德智体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部分,懂得审美,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和格局。而且,青少年的世界里应该有童话歌谣,有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有动人的音符,有丰富的色彩。因此,写作时,考生可以阐述我们为什么要懂得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阐述审美的价值与意义。也可以指出要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主动创造美;也可以针对不懂得审美的认识进行理性判断,辨识真伪,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并倡议大家端正审美态度,学会审美等等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于美中成长,绘幸福人生。接着,结合材料,阐述美无处不在,比如“美”可以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恬淡心境,可以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自然雅致,还可以是“读书万卷,行万里路”的伟大心志……然后指出在生活中要陶冶自身审美情操,善于发现美,甚至主动创造美。也可以结合高中生的生活来阐述,比如高中学生学业繁重,常常是负重前行。当拥有审美的能力,我坚信会给劳累艰辛的高中生活带来幸福与享受,从而更好地在人生路上前进。最后,总结观点,不妨从现在做起,停下口中的抱怨,摒弃烦躁的思想情绪,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周遭的寻常景、平常事,发掘生命的甜美,让幸福之花在人生画卷上盛绽。
立意:
1.深耕美育沃土,擎举民族大任。
2.美以修身,美以养德。
3.端正审美态度,学会正确审美。
4.以美育智,美美与共。
5.与美相伴,健康成长。
6.于美中成长,绘幸福人生。
例文:
寻美之秘,与美共长
“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壮丽河山可称美,文化瑰宝可称美,贞节操守可称美……在拔节孕穗的青春期,我们更需探美之秘,与美共长。
自牙牙学语起,我们便在父母老师的帮助下,开启了认识美的大门。从美丽到美物,以至于“真善美”,美的定义不断扩充,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价值标准。由此观之,美无疑是一座紧锁着的宝库,认识美则是进入这座宝藏的第一次步。在人生成长路上,风风雨雨是常态,我们必须不断感受美,认识美,才能维持一颗纯洁的心灵。认识美,奠定了我们一生中衡量事物的价值观。
有些美落落大方,毫不犹疑地等待你的造访。如举世闻名的珠穆朗玛峰,其美得惊心动魄的峰巅吸引了无数人的挑战。当人们最终攀至峰顶,远眺群山,凝望触手可及的天穹时,想必都会想起歌德之言:“一切的峰顶,沉寂。”有些美躲躲藏藏待你发掘,只有你为之心力交瘁,衣带渐宽,她才会略带羞意地出来迎接你。千禧年之际,余秋雨启程探访欧亚文化之旅。一路颠沛流离,饱尝战乱、饥饿、伤病之苦,最终停留在各色文明遗迹前,这种美欲迎还拒,令他为之颠狂,为之顿首捶胸,以眼泪和文字歌颂,终于写就《千年一叹》。美虽无处不在,但若无心发现,终究也只是“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错过了便是永恒。因此,仅是认识美仍是不够,善于发现美,才是成就我们心灵美的关键。发现美,成就了我们对于美的渴望。
正值青春期的少年,虽仍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丝稚气,如饥似渴地寻求美的熏陶,但我们也具有创造美的强烈欲望,尝试美的表达。然而,在此关键时期,我们应懂得尊重美,切记轻佻浮躁。唯有扎根于世间万物之美的基础,创造出的美才会更加激起他人的共鸣。君不见“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之美,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佳话?君不见“有教无类,仁者爱人”的儒学之美,熏陶了多少有志之士的心灵?君不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民族气节之美,鼓舞了多少革命先烈的斗志?凡此种种,都可以成为我们创作美的鲜活血肉,动人灵魂。学习的目的最终是实践,领悟美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发现美之后空谈可不行,学会尝试去创造,才是青春期的我们应有的模样。创造美,淬炼了我们对于成长的梦想。
美之奥秘,潜藏在事物的背后。所谓“无物不可美,无美不可作”,在成长的旅途中,认识美是基础,发现美是过程,而创造美则是我们所应热切盼望的佳境!
且让我们背上青春的行囊,怀揣着对美的朴素认识,迈上成长与发现美创造美的双重旅途。以青春之美,许自己一个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