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回暖,又见一年玉兰花开。
王兴兴献给春天的演讲《相信》冲上热搜。
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幸运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可有的老母亲心里嗔怪,王兴兴代表了理科孩子的春天,文科孩子的春天又在哪里呢?
昨天一大早,#复旦将降低文科招生比例#的消息微博刷屏,更让家有文科娃的老母亲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倒春寒”。
关于理科生的春天,我们在这篇文章里已经聊得透透的了。今天,我们再来唠一唠文科生的春天在哪里。
文科生的春天,藏在这次复旦“大手术”式的改革里,也藏在北外最新发布的综评简章里。
昨天,北京教育考试院官网转发北外“一带一路”招生简章。
京教君发现,北外综评今年的硬核变化,直接给家长和学生指明了教育方向,也让我们在AI时代呼啸而来的时候,看到了文科孩子的新出路。
从某种程度上说,北外是文科高校的天花板,也是文科教育的风向标。
当北外再次释放出 “低分进名校” 的政策红利,哪些孩子适合冲击北外小语种?AI这么厉害,文科孩子的上限在哪里?又该如何规划孩子的成长路径?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低分进名校!
北外综评利好这三类孩子
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2025年综合评价报名通知,本周六3月15日报名平台即将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综评简章里,明确给出了综评成绩的计算公式:
为什么说通过综评可以低分上北外?
简单来说,综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高考占70%,校测占30%。换算下来,校测的1分,大概相当于高考成绩的6.43分。
举个例子。小A和小B综评成绩同分,但小A比小B的校测成绩高5分,这也意味着小A的高考分数比小B低了32分。
这样的计分逻辑,跟“强基”有些类似,底层逻辑都是淡化高考成绩,鼓励专才、偏才“冒出来”。
尽管北外综评看似 “低分进名校”,但也并非人人可冲。建议以下三类孩子重点考虑——
第一类:校内成绩是硬指标,尤其推荐语文、外语强的孩子尝试
报名条件里明确要求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或最近一次模考)成绩在年级同科类排名前10%以内,并且语文和外语成绩均在同科类排名的前10%以内”。
第二类:北京头部高中优势明显
对于成绩排名前10%的要求,简章里也补充说明:生源基地校和省级示范校可适当放宽排名限制。
据2024北外综评能力测试合格且公示的名单显示,北京共有383人上榜公示名单,最终录取50人,24年录取人数与公示名单的比例是13.05%。
在这份公示的北京地区高中名单里,来自东西朝海四区的人数最多,占北京公示人数的84.9%,且主要分布在各区头部学校。
2024北外综评能力测试合格公示名单(东西朝海四区)
第三类:复语考生可能获得附加分
鼓励复语考生报考。复语考生是指熟练掌握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朝鲜语等外语语种中任意两种语言的考生。
复语考生须参加复语测试,复语测试为口试,满分5分,成绩3分及以上的作为附加分计入能力测试成绩,否则不计入。
值得关注的是,综合评价面向北京孩子招生的大学一共有7所,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 第一类:北外、中国科学院大学,一文一理,坐标北京;
• 第二类: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聚焦科技创新;
• 第三类: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外合办,国际路线。
可以预见,北京高考在进入“Hard模式”的同时,也将为更多孩子提供多元化的低分上名校的升学通道。比如——
强基——38所985+国防科技大学,85%看高考,15%看校测;
申请港澳大学——港大、港科技、港理工、浸会、岭南、教育、都会、树人,澳大、澳科技、澳城市、澳理工、澳旅游等,这些需要拿着高考成绩单独申请;
综合素质评价招生——高考成绩占比50%-70%,其余看综合素质(简历+校测等)。
简章变化释放三大教育信号
对比2024年简章,北外今年的综评简章呈现出值得关注的三个变化:专业方向有增有减、新增AI元素、明确说明所有综评招生专业不限选考科目。
专业选择扩容,专业含金量上升
精准对标“出海”战略
经对比发现,今年的小语种招生专业一共有30个,数量上比去年多了1个,方向上有增有减。
在“消失”的专业里,除了波兰语、丹麦语、印度尼西亚语、土耳其语等一些小语种,朝鲜语(法学)变成了朝鲜语(朝鲜半岛研究)。
在新增的专业里,“研究”二字成为高频词,比如欧洲研究、东南亚研究、非洲研究等。
研究什么呢?
大概率是在语言之外,研究当地的文化和法律,增强孩子对国外局势的预判能力,对标“一带一路”,助力企业出海和布局。
所以说,文科生的第一个机会,就藏在“出海”里。
有的家长可能会疑惑:像Manus这样的AI智能体都出来了,未来带个耳机可能就会实现同声传译,那时候学语言的孩子会不会失业?
需要提醒的是,AI工具再强,也只是个工具,永远没法替代人。
一是因为AI幻觉,它不是技术难题,而是算法无法避免的硬伤。许多场合永远需要真人对最后的答案进行筛选、辨伪和纠错。
二是因为AI只能替你翻译,不能帮你融入圈子。
这两年出海电商风生水起,我们在帮助欧洲、非洲、南美洲、中东很多国家建网络、搞基建的同时,也带火了中外贸易。而与合作伙伴沟通交流,面对面的效率永远最高。
一句话,世界很大,信息差的存在会让机会变得多起来。当国内的大环境有些“卷”的时候,也许未来更多的机会将出现在海外。
辅修方向新增人工智能
培养“语言+技术”跨界人才
值得关注的是,北外最新简章里列出的辅修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而辅修微专业里,新增了人工智能,第一时间回应了国家对人才的最新需求。
知识都是相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少是靠单一学科解决的。
所以,文科生的第二个机会,藏在各式各样的“跨界”里。
放眼北京,不少的高校一方面尝试跨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进行校间联合招生和培养。
比如,北外与央财“金融学+英语”联合培养项目,人大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共同打造全国首个“文医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北师大和协和成立协和医班和协和药班等。
多所高校朝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转型,这个过程注定了有些专业会“消失”,有些专业会强势崛起——复旦大学的最新动向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当家长都在热议“复旦文科招生比例降至20%”时,复旦校长金力给出了清晰的转型逻辑:
复旦将形成文理医工“四轮驱动”格局,将原来的工科学院全部拆分为6个创新学院。文科招生的比例,会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因为“文科一定要做得非常精。”
可见,文科减招其实是在挤水分,去泡沫。留下“硬核”的文科,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文科生朝着具有未来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发展。
明确不限选考科目
鼓励孩子做个“T”型人
和去年相比,今年的简章里新出现了一句话:综合评价招生专业均不限选考科目。
这项调整打破了“学科捆绑”,强调了“兴趣驱动” ,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议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朝着"T型人才"的方向努力,既深耕某个自己热爱的垂直领域(T的竖线),也有文科生广阔的知识面(T的横线)。
所以,文科生的第三个机会,在于提高综合能力和专注地做自己。
说起文科生的综合能力,无外乎是阅读力、表达力、审美力、共情力、领导力、协作力等多维能力的综合加持。
至于如何做自己,其实只用照着王兴兴说的去做,“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时代不会辜负长期主义者。”
毕竟,一个孩子为了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热爱,所有吃的苦,牺牲的时间,都会在身上留下成长的印记。
所以,我们在给偏文的孩子做规划时,与其纠结下一个风口会出现在哪里,还不如叮嘱孩子:热爱万物、热爱众生,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
当然,文科生的机会还远不止上面这些。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里面也提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美育浸润”。
也许,孩子还可以成为李子柒那样的“非遗传承人”。而讲好中国故事,这不正是文科娃的长项么?
这一代孩子的春天真的来了。
来自教育圈“顶流”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
先是以清北复交人为首的985 “顶流”接连官宣扩招,后是以北外为首的语言类211 “顶流”发布综评招生简章。
这两件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2025年顶尖高校不仅罕见扩招,招生专业还精准提质,文科、理工科的专业方向一齐向国家战略看齐。
可以肯定的是,理科、文科的孩子都有机会,也都有美好的未来。
正如王兴兴所说,“奇迹也有‘算法’,做成事没有那么难。”
共勉。
文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新浪微博、北京外国语大学官网、花生妈安柏、悠然纪等,京城教育圈进行编辑整理和内容补充,转载需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