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小学(中学)成绩跟智商关系不大,跟习惯关系很大。清华的学生确实跟双非学生确实有极大差距,差距的原因是习惯,而不是智商。
牛顿和北清的学生,中间的差距才是真正智商碾压!
所谓习惯没那么高大上,审题(把题目看全)、计算(按步算,回看)、思考(分析已知)、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就这么几条。
还别看不上这几条,都做到,高中都是学神。不仅如此,有这样的习惯,一辈子大概率能成点事。
小学因为智商学习不行的,赶紧去医院吧,正常人不会有这种情况。
小学完全可以压缩到三年,四五六年级足以学完。别提啥鸡兔同笼的奥数,确实训练思维,但对初中教学意义有限,最大的意义是帮孩子树立信心。
全世界小学都六年制,个别国家甚至把分层的时间推的更迟。我猜,就是为了培养习惯。看起来简单的几个习惯。简单吗,一点不简单,甚至是最难的,大部分成人都没这样的习惯!
别指望孩子自己养成习惯,好习惯都是反人性的、刻意训练出来的。好习惯要求自律、延迟满足,这种事它不符合人类节约能量生物本能(偷懒)。别说孩子,绝大多数成人没有好习惯。想想成年人上班摸鱼多少时间,想想身边多少摆烂的?
最糟糕的,习惯培养不在一朝一夕,一次谈话、一次考试,而是在家长跟孩子相处的每一天。从孩子出生到高考,有效时间超过十个年头,足以建立(毁灭)孩子的习惯。
例如,日常琐事不拖拉。出门、定点吃饭、有时间底线意识,家长都没有,就别怪孩子晕菜。
习惯从家长监督来,从孩子模仿家长来。不是说家长时时刻刻盯着孩子,而是家长要在关键时刻树立奖惩机制,孩子就是孩子,偷懒是天性,哪来的积极性学习?
一定要让孩子树立“我要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这个最简单(只是看起来简单)的理念。比如,“我要学习好”,不是“我没想过不好好学习”,没想过学习好,就是学习差;没想过什么不能干,就是什么都能干。
如果六年小学都无法纠正习惯,后面三年大概率别指望。初中12-15的孩子,心智成熟中,你看到的却是一个任嘛不懂的愣头青,气的恨不能天天拿脚踹!小学不培养,初中才真痛苦,痛苦的时候应该想,当年为啥没培养好,而不是,他怎么长成这样?
面对孩子的恶劣行为习惯,大部分人或者说绝大部分人,当时很着急,一觉醒来就忘了,缺乏系统性思考和纠偏措施。更糟糕的,很多家长会在孩子恶劣行为时当场制止、训斥。
问一下家长,你被人指着鼻子骂的时候啥感觉?
面对孩子的问题,别当场说,当场说一定全武行,事后说。
初中的孩子有个自我醒悟的过程,别误会,不是醒悟学习,而是醒悟玩、对抗家长,也就是叛逆。一旦孩子不怕家长凶了,就是醒悟(叛逆)了。等到了孩子醒悟(叛逆),再纠正就晚了,早早晚晚有这一天。所以,管孩子要趁早。
家长的通病。
(一)多学点、多学点。
说好干完一件事就玩,干完要求干另外一件。结果,孩子没多学,反而看到家长不守信用,那就什么都磨蹭,反正你也不让我玩。完全没必要,六年呢,每天半小时,六年坚持下来了不得,循序才能渐进,永远不可能速成!
(二)家长自我安慰式学习。
辅导班早成了标配。但是,学过啥,不等于会啥。学过,只是家长自我感动,没啥用。孩子会啥,才有用。
小学完全不必上什么辅导班,语文英语家长完全可以自己辅导。当然,这需要付出大量精力。
辅导班最大的作用是家长自我感动,不信?这么多上辅导班的孩子,难道个个学霸?
(三)吼叫+祥林嫂般哭诉。
家长气脑溢血了,然并卵,没毛线用!最常见的,家长一把鼻涕一把泪(或者咆哮,恨不得跟金毛哈士奇一样把家拆了)给孩子讲道理,完全鸡同鸭讲。
家长还奇怪,你榆木脑袋啊,怎么就不听呢?
到底谁榆木脑袋啊,我看是家长榆木脑袋。
孩子小时候怕你,照你说的做,但学不到什么,也改变不了啥。家长于是就用吼叫解决问题,吼叫不行就祥林嫂一样的哭诉,方式不同罢了,都没啥用。
这事站在孩子角度想,凭啥听你的?家长车轱辘话无非几条,长大了去卖果仁(送快递)、家里为你付出多少?你知道啥意思,他知道吗,他就想混、玩手机,咋滴?不服?家长不也一样?
不要讲道理,家长要先服气。讲他听懂的话,按他的逻辑讲话,从最简单的做,让他有成就感,就跟玩游戏一样。
现在小学考试没有排名,非常不好!因为看不清排名,等看清了,晚了,终究是要排名的。
没有好习惯,上初中就傻眼,立竿见影。不是说转不过来,三年纠正六年的毛病,加之叛逆期,会非常艰难,且随时可能翻车。就算看起来搬过来,上了高中,甚至是重点高中,也会受小学恶劣习惯的影响。
初中重复性训练即可,没有太大难度。但是,高中不行,一旦遇到高中难点,小学犯规的习惯和思维就会主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偏科,看起来孩子努力了,是真努力了。实际上他只干喜欢干的,这是刷成就感,不是解决问题。
这些潜意识会终身伴随,比如,顺境顺风顺水,一旦逆境可能翻不过去。很可怕的。
当然,小学有好习惯,未必保证初中不翻车。习惯是会变。有空再更。
11:4
几点教训,跟大家分享,很可能离经叛道,出离常识。一家之言,我权当笑话讲、您权当笑话听,不必认真。有点启发,也算一份功德。
先说小学的辅导班(中学另算),一个字,没用。
辅导班是生意,生意的第一目标是赚钱,为了赚钱会弄一个好的教学体系。讲真,大品牌,比如学而思、新东方,教学体系肯定不错,甚至比好多公立学校还要好。
然并卵,老师良莠不齐,能不能落实这套教案就没准了。指望在这里遇到985学霸,相当不靠谱一线城市以外几乎不可能。保不齐碰上好老师,也可能碰不上,看命。
教育是一个极端个性化的东西,第一责任人永远是家庭,老师学校都未必能指望,咋可能指望辅导班。正餐都没吃饱,能指望零食吗?
小学的知识框架,读过书的成年稍加训练都能熟练掌握。辅导班比学校好不到哪去,一个班都是几十个人,指望老师在几十个人里情有独钟你的娃,你长得好像没那么帅吧。
回到本文最初,小学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习惯。习惯的培养不靠课堂,靠日常。日常习惯哪里来的,家长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至于教育小作坊,大部分作坊主对升学体系和教育内容非常了解---他们就指着这个忽悠家长。用处吗,只能说嘿嘿。
我的判断,小学阶段完全可以不上辅导班。当然,因人而异,有的孩子确实能在辅导班学到东西。比如,学而思的S级,很遗憾,这样的班级恐怕不是辅导班练出来的。
先说语文。
大家都认为语文要大量阅读,积累语感,厚积薄发。我也提倡大量阅读,不过目标仅仅是阅读,跟成绩关系不大。
阅读速度,因为考试的时候要的不是比谁读的快,而是抓题眼的速度,又快又准审题!这玩意儿跟走马观花的大量阅读比,貌似差别很大啊。
知识量。有这目标,直接背考点,看哪门子书?
文章框架分析。为这个,咱直接总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多好?
个人观点。语感这个概念纯属胡嘞,考试可丁可卯要标准答案,对了给分不对不给分,就这么简单。
靠语感就是靠感觉,靠感觉去找标答,靠谱吗?反正我是不信。
语文,从小学到高考,怎么答题有规定套路。这个东西就像散打里的条件反射,动作要自然而然瞬间完成。你告诉我靠语感,行,那您就靠语感吧。
不信?九十年代流行武侠言情,男生看武侠女生看言情,差生天天捧着看,优等生没空看,那个差生靠看小说把语文看好了?当时看小说故事会、文摘和今天玩手机一样被家长痛恨。今天都成了增加阅读量的工具,不是笑话吗?
有人会说名著不一样。真不一样吗?让孩子自己选书,会选古文观止,四大名著原著?海外名著可不是买一本就能看,翻译版本不同,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
为读而读的阅读,干嘛不去刷题?
对学习这件事,我们要的是确定的结果,不是虚无缥缈的感觉,这玩意儿自我感动可以,应付考试,不中!
怎么学语文?任何一门课程的成绩,最根本的根源都是有效率的系统训练,四年级之后,很多小学教辅的题目已经与中考题目接近。家长先理解中考题,然后再看怎么弄小学语文训练,一定从小贯彻恰当的阅读解题思路。
应试性阅读理解,一定有标准化答案,所以,语文从来没有过主观题,都是客观题!怎么稳准狠扣到答案,要经过极其艰苦的训练。要诀就那么几条,老师会说无数遍: 无非,答案看原文,原文找上下三句,答题要分一二三,等等。但是,真正掌握的,没几个。您要非说这玩意儿跟大量阅读有关系,我无话可说。
考场作文。请记住,我们要的是考试分数,不是好文章!无论孩子多有写作天赋,能指望他灵感忽现,在考场上、尤其是中考高考考场上,四十分钟内,写一篇传世之做?
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
有人说,写作看天赋。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那您看,所有的电影电视剧,可有一个编剧是一个人?都是编剧组。电影电视剧都是流水线,那么您觉得远远简单的作文就不是吗?
作文的核心,说明、记叙、议论,最关键的是框架,根本不是语言优美。提一个问题:一个错字百出,但情节曲折精彩的故事;一个语言洗练,但大路货(不知所云)的故事,哪一个得分高?
情节曲折精彩难道是妙手偶得吗?答案仍然是否定的,故事的关键一个词儿: 反转,通过反转启迪人性。固定反转套路有的是,自行百度即可。
清晰的议论文框架就更简单,总分总,光明、人民,这种报纸上的范文每天都有。
华佗小知识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