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开
我加入过一些语文老师群,看聊天内容发现语文老师懂得真多,知识似乎真渊博。他们的谈论话题极其广泛,似乎无所不谈:历史地理,政治道德,人文社科,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但基本不谈语文教育,从来没看到他们谈文学。
语文老师是教语文的,那么“语文”是什么呢?顾名思义,“语文”里有“语言”,有“文学”, 小于但不等于“语言+文学”。但“语文”很长时间被作为一种“工具”,具有浓重的“工具性”;后来语文的核心要素改为“工具性+人文性”,看起来合理一点了,但是什么是“人文性”呢,这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大箩筐,什么萝卜白菜都能往里装。“人文性”这个概念不清,其实际内容也语焉不详,让很多语文老师感到很迷惘。这也导致“语文”变成一种既非学语言,又不学文学的学科。而如果要学“人文性”的,则离不开语言的学习,更离不开文学的学习。语文的工具性定位,剥夺了“语文”的“语言性”和“文学性”,更不可能学到什么“人文性”。
“语文”有“听说读写”四要素,其中“听说”在家庭与社会中就能完成,不需要特别在语文课堂上强调。没有上过学的人完全可以能说会道,一点都不影响他们的“听说”能力。文盲可以能说会道,但肯定不会“读”与“写”,因此,“读写”能力是区别文盲人与知识人的标志。由此推知,学会阅读,懂得写作,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要学会阅读,就要学习语言;要懂得写作,则必须学习文学,因此,语言与文学作为语文的核心要素,就算最极端的语文老师也没法否认——虽然很多语文老师言辞凿凿地说,语文不是语言,更不是文学。那么语文是什么呢?谁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定义?以我看,语文就是语言与文学,对应英语国家的语文概念,就是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不然语文是什么呢?“语文”不是“语言+文学”?好吧,“语文”总不能是“语言+历史”,“语言+哲学”,或“语言+政治“吧?毕竟后面这些都是学科,人家有自己的明确定义。语文不应该、也不需要去插一杠子。
其实“语文”这个概念作为“语言+文学”,一直是很清晰的,并非我的发明。期间,小学是《国语》,中学是《国文》,前者着重语言学习,后者强调文学阅读,这一望而知,简明扼要。五六十年代的教育学苏联,“语文”改为小学《语言》,中学《文学》,概念也很清晰。总之,“语文”是“语言+文学”,怎么不应超出这个范围。现在各科老师讲究科班出身,绝大多数语文老师,他们读大学时的专业就是“中国语言与文学”,再进一步专业研究,无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也属于这“语言+文学”的范畴之内。而毕业后能为人师,其吃饭技能是学过“中国语言与文学”,并要把这些能力传递给学生。作为语文教师,肯定要以身作则,热爱阅读,喜欢写作,上课之余,就是拿着书来读,提起笔来写作,沉浸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情境中,磨练自己的技艺,方能更好地教自己的学生。比如,你要学生回家读“四大名著”,要“摘抄好词好句”,要写“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这三项都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动作,但我非常反对这种做法),那么语文教师自己至少要读过一两遍,甚至三四遍;虽然不一定精通,不一定是专家,也要十分熟悉才对。
因此在语文群里,又多是特级教师、教研员、名师,是吃定语文饭的,他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所思所想所感,自然都离不开“语文”,离不开“语言+文学”。我所期望的语文群里语文老师们群聊,是主要聊“语文”,谈“语言+文学”,偶尔谈谈其他的天文地理、社会政治和娱乐八卦。但一个语文老师群,既不谈“语文”,也不研究“语言+文学”,那就有点怪诞了。
从语文教学角度来看,语文老师也算是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比一般人都精通“语言+文学”,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专业教学。既然是专业技术人士,凑在一起总是要交流一下技艺。比如武林高手在一起,会切磋一下;大厨在一起,怎么也要一起颠个锅,炒个菜一起下酒。读书群的人,多少都会偶尔谈谈读过的书,喜欢的作品,说点自己的体会,彼此推荐推荐。这就是正常的交流,也是有益的互相促进。
而语文老师在群里,却根本不聊语言,从来不谈文学,这到底是为何呢?
是羞于谈?是不屑于谈?还是没啥可谈?